1973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实事求是 走群众路线
辽宁开原县莲花公社王家大队党支部
我们大队共有一千四百亩耕地,分布在一滩、八沟、四十二个山岔里,地薄石头多,粮食亩产一直较低。自从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以来,我们党支部带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因地制宜治山整地,闸沟造田,植树造林,使山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一九七○年起,我们大队粮食亩产连续过“黄河”。去年虽然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仍然比前年增产。
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回顾这些胜利的取得,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执行,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取得胜利。
执行上级指示要结合本地实际
我们生产大队的各项工作,都是在上级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认真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在基层怎样落实上级党委的指示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执行上级指示,必须同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上级党委的指示是从全局出发的,它反映了各个基层单位共同存在的情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学习、研究并且认真执行。但是,各个基层单位都各有各的具体情况,各有各的特点,当执行上级指示的时候,就要认真分析本队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在本队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来。不然,脱离本地的实际,盲目地执行,就会因主观和客观不相符合而遭到失败。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经验教训的。
一九五八年秋,上级号召兴修水利,并介绍了打井灌溉的经验。当时,我们认为:“既然打井好,那咱也打井。”既没有分析本地水利条件,又没有全面规划,就打了两眼井。结果因为耕地土薄石头多,又高低不平,有水也用不上。吃一堑,长一智。一九六九年上级又号召兴修水利。这回我们就根据本大队的实际情况,把打井修塘和清石整地结合起来。从一百一十七亩地里清出碎石三万多方,土地整平了,又挖了井,修了小塘坝。结果第二年发挥了效益,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一下子过了“黄河”。
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使上级指示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坚持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去年春天,公社党委号召适时播种,狠抓一个“早”字。四月中旬,有些兄弟队已经开始播种。一些干部和社员有点着急,主张马上开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党支部经过多次研究,认为“早”是有条件的。我们大队是两山夹一沟,气温较低,地温升得慢,当时阴坡还挂冰呢,不能开犁。这时,我们抓紧打垄滤粪,提高地温。到了四月二十日,气温和地温都上来了,我们大干十天,胜利结束了春播。十多天后,小苗出得齐刷刷,一次保全苗,做到好中有快,好中有早。我们这样做,正是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了上级党委提出的“适时播种,狠抓一个‘早’字”的指示。
推广外地经验要坚持科学试验
在改变王家大队生产后进面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外地经验。这些经验对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学习外地经验,我们也经历了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一九六七年,我们学习外地经验,开始种杂交作物。听有关部门介绍,“辽双558”玉米高产。我们想,既然“辽双558”在外地增产,在我们这里也一定增产,就把从外地弄来的种籽,用六十亩好地一下全种上了。秋天每亩只打了二三百斤,影响了当年的总产量。高产作物为什么变成低产了?我们以为是垄大的毛病,第二年就又改成了小垄,试种了十七亩。结果,产量还是不高。原因在那里呢?经过研究分析,认识到这个品种喜热贪长,而我们这儿山高沟窄,日照时间短,气温低,不适合这种品种的特性,于是便把它淘汰了。
这个教训对我们启发很大。一九七○年,我们学习外地经验,种植杂交高粱。这回我们用不同的地块,不同的耕种方法,先搞小面积的试种。在西沟沟门用老办法大犁扣,覆土有三寸左右;在河边地上扎眼下种,覆土有二寸左右;房后用?耙?,覆土有一寸左右。后来我们发现:覆土一寸的出全苗,二寸的出七成苗,三寸的就没有苗。第二年就把大犁扣和扎眼下种的播种方法废除了,普遍推广了?耙?、浅覆土的办法,获得了好收成。这样,杂交高粱就在我们王家安家落户了。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一切经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外地经验在外地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但是,它是否符合我们本地情况,还需要实践检验,机械地照搬,就会由于条件不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造成损失。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推广外地经验时,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一切经过试验。
出主意要坚持群众路线
农业生产年复一年,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每年的生产条件都在变化,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死抱老套套。为了使生产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必须提出新的增产措施,拿出新的套套。但是出主意要正确,要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会影响一年的生产。怎样才能出好主意呢?好主意往往不是凭我们个人的狭隘经验就能想出来的,而是由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得到的。
几年来,我们大队的重大增产措施,一般地都是经过群众充分讨论决定的,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有时也由于没有同群众很好地商量,好的愿望得不到好的结果。就拿生产五四○六菌肥来说吧,我们没有同群众认真研究,就主观地决定生产二十万斤。由于生产量过大,制菌技术又不熟,不仅用掉了四千多斤马料,影响了耕畜复壮,有些菌肥的质量还不合要求,群众很有意见。
前年春天,为了进一步增产,我们研究改进种植方法。在领导班子讨论确定间种比例时,发生了争论。当时流行着一种消灭二比二间作的意见。我们是不是也改变这个比例呢?一时拿不定主意。我们没有作主观、草率的决定,而是发动群众反复讨论。许多社员用一九七○年二比二间作的作物获得了丰收的事实,说明决定作物的间种比例,不能“一刀齐”,种玉米的地块可以实行二比二间作。我们根据群众的意见,按照合适的地块,保留了二比二的间作。一九七一年实行二比二间作的玉米和大豆都获得了丰收。
毛主席教导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我们虽然天天接触实际,天天接触群众,但也不能事事都了解,什么都明白。要使自己的认识合于客观实际,必须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决不可自以为是。
毛主席教导我们:“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我们决心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努力把各种事情办得更好,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3版()
专栏:

自觉地用革命理论指导实践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共黑龙江省望奎县委的领导成员认真学习《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实践论》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提高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自觉性。
望奎县过去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多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县委领导干部曾经两次对全县进行过普查。针对西部地区低洼易涝的特点,发动群众防洪治涝。经过几年奋战,使五十万亩农田基本上控制了水涝灾害,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这个成绩以后,县委有的领导同志一度满足现状,故步自封,不愿继续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致使全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变。一九六九年遇到了严重的春旱,造成了粮食减产。在批修整风中,县委领导成员结合看书学习,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决心继续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力求正确地认识望奎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律,迅速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
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刘臣是当地干部,被人们称为“望奎通”。他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改造望奎,一九七一年又一次爬坡涉水,走遍县境东部丘陵地区。海丰公社恭头一大队原来座落在大小三十一座荒坡秃岭上,粮食亩产只有一百五十多斤。一九六四年以来,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万七千多亩土地上,筑起条条梯田,开挖出排排鱼鳞坑,片片林木连沟盖岭。还修建了两座小水库,一处扬水站,基本上做到了雨天水有流向,旱时田有水灌。一九七○年和一九七一年,全大队的粮食亩产,分别比一九六四年前增长一倍到一倍半。刘臣想,如果能把占全县耕地面积将近一半的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全部治理好,把西部地区的治涝改土和中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搞上去,全县的农业生产面貌就会显著改观。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县委作了汇报,得到县委的赞同。接着,县委对全县的山水林田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制订了“东治坡,西治洼,中部平原打井修水渠”的全县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由于这个规划来自实践,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两年来,光是在东部丘陵地区就修建绕山垄八万多亩,梯田五千多亩,挖截流沟一千六百多条,营造护坡林三万多亩,连同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共可控制水土流失二十六万六千多亩,促进了粮食连年丰收。
望奎县委的领导成员,在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政策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工作中违背了党的政策,必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按照党的政策办事,才能实行正确的指导。县委书记李英在卫星公社和东郊公社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有些地方评工记分不够合理,在劳动计酬上存在着某些“一律拉平”的现象,影响社员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他联系实际,攻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和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论述,加深了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政策的理解,决心帮助这些地方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纠正在分配上的错误做法。他首先来到卫星公社惠二大队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通过学习,干部、社员划清了政策界限,迅速纠正了在劳动计酬方面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这个大队很快改变了后进状态,跨入先进行列。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学习理论
济南部队装甲兵某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孙广悦是一九六九年从领导机关调来的。刚来那阵子,他时常告诫自己:“党把一团人交给我带,责任重大,遇事可要拿出好主意来。”但是主意究竟从哪里来呢?起初他并不明确。他觉得,自己在连队干过十多年,又在机关干了十多年,多少有一些经验,凭这些去出主意,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想出来的点子往往不符合实际。
一次,党委决定全面了解一下二营的训练情况。孙广悦想:机关通常用考核的办法,了解部队的训练情况,既能检查军事训练质量,又能推动军事训练。于是他就指示工作组对二营进行了全面考核。结果事与愿违,不但二营的训练情况没有全面掌握,还把部队搞得很紧张,一度影响了基础训练。经过调查,他才知道,二营的基础训练课目还没有搞完,进行全面考核是脱离实际的。
在解决连队的问题时,孙广悦也碰过钉子。有一个时期,坦克一连的军事训练的进步幅度不大。他想,一连的干部比较新,组织训练缺乏经验,抓过一两次,有些效果,还得继续抓。于是,他组织干部进行训练,传授领导训练的经验。可是抓了一阵子,成效不大。后来一了解,才发现:一连的干部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放松了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和组织领导。
运用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结果碰了钉子,原因在哪里?
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孙广悦围绕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问题,认真学习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毛主席的《实践论》等著作。在学习中,他联系自己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逐渐认识到: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点经验,是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是可贵的,但是,在运用这些经验时,不能把它看成是到处都适用。对发展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调查,不分析,一味照搬老经验,工作就不能得到预想的结果,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从经验主义出发,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他分析了经验主义在自己身上的表现,认识到,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经验,颠倒了经验和实践的关系,就要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由此,他体会到,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看书学习,努力掌握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学了马列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后,他对经验的看法不同了,调查研究也比较自觉了。有一次,孙广悦在一营听到有人反映:“营长抓训练不问政治,有单纯军事观点。”一营长工作积极,大胆泼辣,抓起训练来从不含糊,但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对此,孙广悦曾对他几次帮助教育。这次,是不是他又犯了老毛病呢?孙广悦决定再调查调查。他跑了三个连队,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干部战士一起进行了认真分析。他发现一营长在营党委领导下,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抓军事训练,鼓励战士为革命苦练杀敌本领,坚持抓典型带一般,方向对头。但要求过急,方法简单,是个不可忽视的缺点。于是他诚恳地向一营长提出意见,同时建议团党委表扬了一营长,对全团进行了一次路线教育,推动了部队的军事训练。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掌握规律 养好鱼苗
江苏省常熟县水产养殖场科学实验小组
鱼卵在孵化池里孵化成鱼苗后,需要放入鱼池饲养成七至八分大小的夏花鱼种。过去,以为只能把鱼苗放在清水池内饲养,决不能放在肥水池里饲养,这是老规矩。理由是:鱼苗小,水色肥,容易引起鱼苗死亡。但是,清水饲养鱼苗费饲料,生长慢。这个老规矩能不能打破?我们决心试验一下。开始,肥水池的鱼苗的确比清水池的鱼苗长得快,而且鱼苗肥壮。大家见了很高兴,都说:“肥水里能长出好鱼苗。”可是,过了十多天,我们再把鱼苗捞起来一比较,就吃了一惊。原来肥水池里的鱼苗只长膘,不长身长,成了肉团鱼,有的鱼苗还瘦了下去。是什么原因呢?毛主席说: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就注意观察肥水的变化与鱼苗生长的关系。鱼苗刚放入肥水池时,水色是淡茶色,鱼苗生长得很活跃,也时常潜入水底游玩,这些日子,鱼苗生活正常,生长也快。可是,随着池内的水色逐渐变浓,鱼苗活动量就逐日减少,鱼苗活动的水层也逐日上升,这时,鱼苗生长就比较缓慢。为了进一步弄清原因,我们又注意观察气候变化对鱼池带来的影响。一天下雨后,我们发觉肥水池水色变淡了,鱼苗又活跃起来,食量也增加了,鱼苗活动的水层也下降了,鱼苗又生长开了。但是,过了几天,鱼苗又出现了不爱吃食的现象。这个偶然的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就发动大家进行分析,发现随着肥水池里的水色淡——浓——淡,鱼苗活动的水层就跟着下——上——下,鱼苗生长就快——慢——快。根据“水缺氧,鱼浮头”的规律,这种现象说明鱼苗生长快、慢与水中含氧程度有关。开始,肥水中有足够的氧气和浮游生物,适应鱼苗生长,鱼苗就长得快。随着鱼苗的长大和浮游生物的增多,需要的氧气也逐渐增多,鱼苗与浮游生物争氧气的矛盾就比较突出,容易造成缺氧,影响鱼苗生长。一下雨,池内注入了新鲜水分,增加了氧气,鱼苗又活跃了。这一分析,使我们认识了肥水池内缺氧是造成鱼苗不能健壮生长的主要原因。我们就对症下药,试验往肥水池中加清水。鱼苗果然生长得比以前快了。
我们还根据水色变化,鱼苗活动情况和浮游生物活动多少,摸索了何时需要加水的规律:一是根据水色来判断,水色向暗黑色转化,说明水色已经过浓,需要加水,使水色经常保持淡茶色;二是根据浮游生物来判断,浮游生物由白色变成红色,说明已经过老,会与鱼苗争氧气,需要加入新水,促进部分浮游生物的死亡,保持水中有足够的氧气;三是根据鱼苗的活动情况来判断,发现鱼苗不爱吃食,爱在上层活动的现象,就需要加水。这样,根据肥水池的变化,经常往肥水池里加新水,同时,又不断加入适当的肥料,使肥水池的水经常保持足够的氧气,又不缺肥,保证鱼苗健壮地生长。
过了不久,我们发现每当往肥水池里加清水时,鱼池里的几十万条鱼苗都挤着来顶水游玩,鱼挤鱼,常常引起鱼苗伤亡。加水的时间一长,鱼苗就长时间的顶水,不想吃食,需要采取措施。有人却说:“顶风鸟,溯水鱼,顶水是鱼的本性,要不伤鱼,除非不加水。”
大家反复分析讨论,认识到加水是引起鱼苗顶水游玩、不想吃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进加水办法。于是,我们就试用不同的加水方法往鱼池加水,一是细水长流法;二是量多快灌法;三是量少勤灌法。发现加水的方法不同,引起鱼苗的反应也不同。细水长流,加水不停,鱼苗就顶水不停,容易造成鱼苗挤伤;量多快灌,不仅引起鱼苗顶水,而且容易把鱼池里的水冲浑,引起鱼苗死亡。实践结果,是量少勤灌的方法较好,这样加水分散,时间短促,鱼苗还没来得及挤来顶水,水已经停灌了,这样就避免了顶水而引起伤鱼的现象。从那以后,我们就采用“量少勤灌”的加水方法,基本上解决了鱼苗顶水挤伤而引起死亡的现象,使鱼苗成活率从百分之六十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某部二连党支部成员,认真抓看书学习,加强了支部建设。这是他们在畅谈学习体会。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