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第3版()
专栏:

为革命推一辈子粪车
——记上海清洁卫生战线上的知识青年
“我们要为革命推一辈子粪车。”上海许多青年清洁工人豪迈地这样说。
从一九六八年以来,上海市有两千二百多名知识青年相继走上清洁卫生战线,朝气蓬勃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凌晨,当人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他们已推着清洁车,穿过大街小巷,有的沿途收集各家各户的粪便和里弄垃圾箱里的垃圾;有的在林荫道上清扫落叶和纸屑。还有的清洁工驾驶着卡车,把一桶桶粪便、一堆堆垃圾送到黄浦江沿岸的码头,然后转运到郊区农村。他们以光荣的劳动,迎接着蓬勃战斗的城市的黎明。
上海解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很多新建的工人新村和居民点,都装有抽水便池。但是在一部分老式的街道里弄里,居民仍然使用马桶。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倒马桶、扫垃圾,同其它革命工作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但是,在社会上,有些人的头脑里还有鄙视倒马桶的清洁工人的资产阶级思想。知识青年们走上清洁工作岗位,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决心与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决裂。
女知识青年刘国维,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在南市区清洁管理站工作。第一天,她推着粪车来到弄堂,想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放开嗓门,招呼居民们来倒马桶,可是却怎么也喊不出口。几位热心的居民看到她怕难为情,就主动出来帮她?喝。这件事,引起了刘国维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责备自己作为一个共青团员怎么能这样对待革命工作。她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和《为人民服务》等著作,认识到自己怕难为情,是因为没有“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她决心冲破旧思想的羁绊,第二天再次来到这条弄堂时,鼓足勇气,响亮地喊出了第一声催倒马桶的招呼声。从此,她每天精神抖擞地推着七八百斤重的粪车,来回走二十多里路,热心地为居民服务。
闸北区清洁管理站的张惠林第一次同老师傅去掏粪,看到老师傅熟练地把粪从粪池里整桶整桶地掏上来,而自己虽然溅得一身粪水,却翻来翻去提不上粪桶。她下决心苦练技术和臂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她不仅在上班时跟着老师傅学习,下了班还经常站在粪坑旁刻苦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臂力大了,掏粪技术也熟练了,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她每天不仅把自己负责地段的粪池掏干净,而且主动帮助一些年老体弱的清洁工掏粪,直到把要掏的粪池都掏完,才回去休息。
上海广大青年清洁工在工作中努力为人民利益着想,宁愿自己多吃苦,不给群众添麻烦。普陀区清洁管理站陈爱民负责的地区,有一户人家靠近郊区,他就每天都推着粪车绕道到那里去一次,单独为这户人家服务。普陀一村中有几十户工人家庭,因为是三班制,上下班时间不一。陈爱民就增加服务次数,每天早晨五点钟去一次,七点钟又去一次,方便工人群众。普陀区清洁管理站的胡宝敏,有一次冒着大雨推着粪车来到一条里弄,由于里弄里积了水,车子推不进去,她就让居民把马桶放在门口,自己趟着水,把一家家的马桶提到弄堂口去倒,洗干净了再还给居民。当大家称赞她时,她说:“为人民服务最光荣,为革命推粪车是我应该做的事。”
战斗在上海清洁卫生战线上的这批知识青年,除了搞好城市的环境卫生外,还努力为支援农业作出贡献。去年二月,正是郊区油菜施肥季节,需要大量肥料。虹口区清洁管理站的知识青年专门组织了“突击运肥队”,利用休息时间,捞隔沟,铲垃圾,将一车车污泥、垃圾送往郊区支援农业生产。市肥料公司的知识青年同老工人一起,总是风雨无阻,每天将一万一千多吨肥料运往上海郊区和江苏、浙江等省的农村。去年八月的一天,由于受台风影响,上海刮起九级大风,下着倾盆大雨,黄浦江上雨雾弥漫。堆放在沿江岸码头上的粪便和垃圾,如果不及时运走,将会随着风雨冲入江内。这个肥料公司的知识青年们毅然开出拖轮,冒着狂风大雨,在风浪的颠簸中,把这些肥料安全运到农村,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称赞。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团支部生活
帮助
一九七一年春,江苏常熟县下塘大队第四生产队贫农青年钱志刚向团支部交了入团申请书,并且按照共青团员的标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创造入团条件。团支部举办的青年学习班,他积极参加,从不缺席。群众推选他担任生产队的记工员,他常常为了结清社员的工分账熬到深更半夜,有时为了算清几个工分,还挨门逐户去核对。
时隔半年,小钱看到团组织还没有考虑他的入团问题,团支部的同志也没有找他谈心,于是,又向团支部作了几次口头申请。但得到的回答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端正入团动机,努力创造条件……。”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钱的那股子热情慢慢地降下来了,逐渐形成了一个概念:入团可难呀!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团员通知小钱参加团组织的学习日活动,小钱随口回答:“不去了……。”
在一次团支部会议上,那个团员把小钱的入团问题向支部提了出来,立即引起了同志们的争论。有的认为,小钱经不起考验,是他自己的问题,责任不在团支部。有的认为,对一个青年应该全面地分析。在以往的斗争中,小钱确实是很积极的,但我们团支部对他帮助不够,所以他的思想出现反复没有什么奇怪。
同志们的争论,引起了团支部书记章永良的深思:对小钱的入团问题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团支部有没有责任呢?他回想起自己入团时的情况,那时自己也很渴望得到团组织的关怀帮助,工作上也曾产生过畏难情绪。在团组织的及时帮助下,焕发了革命热情,积极做好革命工作。想到这里,他感到对小钱的思想波动支部有一定的责任,特别是自己作为团支部书记,更没有尽到责任。于是他就在团支部会议上,谈了这个看法,作了检查,对大家启发很大,一致认为,我们每个团员都有帮助青年进步的责任。
打那以后,章永良便经常与小钱接近,热情帮助他工作和学习。小钱自己也看到,过去在对待入团问题上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看到团支部关心少的一面,没看到自己努力不够的一面。在团支部的帮助下,小钱进步很快,不久之后,他光荣地被批准为共青团团员。小钱激动地说:“没有团组织的帮助,我这棵苗早已枯了。”由于团支部热情地关心青年的进步,一年多来,这个团支部发展了三十二名新团员,他们已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中的一支突击力量。 本报通讯员在 夜 校 里
夜幕降临,江西省德兴县香屯公社新农村生产队的团员、青年,在紧张的一天劳动之后,来到了村边的一幢宽敞的屋子里。室内,灯火通明,坐满了男女青年,有的在交谈着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有的在唱革命歌曲。寂静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这是新农村生产队团支部举办的政治夜校。
提起这所政治夜校,还有它的一段斗争历程呢!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大队团总支书记郑香香发现有个青年到富农家里去串门,经过调查,原来是富农分子散布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青年。这使郑香香意识到:青年业余生活的阵地,我们如果不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占领,阶级敌人就会利用,这是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激烈斗争。
在郑香香的建议下,团支部决定成立政治夜校。团员和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加。在团支部的领导下,以团员为骨干,成立了夜校领导小组,挑选了两名文化程度较高、热心办夜校的团员和青年担任辅导员,制订了学习制度、学习内容。在夜校里,团员和青年们学马列的书、学毛主席著作,还学军事,学农业科学知识。对文化程度低的青年,结合读书帮助他们学文化。
夜校还根据青年的爱好,积极组织文娱活动,教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做革命游戏活动等。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搞义务劳动,筹集了资金二十多元,添置文体器具,办起了文娱阅览室,使青年有了业余活动的场所。
新农村的政治夜校,成了教育青年的社会主义阵地,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团员吴石坦是个高中生,过去因受刘少奇一类骗子“读书做官论”、“下乡镀金论”的影响,一度不安心在农村。他在政治夜校里,通过学习,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进步很快,被选为团支部委员、夜校辅导员,并积极为建设新农村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农村的团员、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有十名青年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有两名共青团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三人结合进了大队、生产队的领导班子。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一代新农民正在迅速成长。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生气勃勃
山东省平度县张舍公社南坦坡大队团支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各种工作,青年的生活生气勃勃。
革命图书迷
傍晚,负责管理青年图书室的女团员吴占荣,刚从县图书馆借书回来,没吃饭就来到了图书室。她刚刚掌上灯,一群图书迷就围了上来,问道:“吴‘站长’!今天又进来什么新书?”小吴呶呶嘴,把新书一一介绍给大家。读者们办好借阅手续,在灯下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这个图书室现有图书二百余册,一部分是由团员和青年凑集起来的;一部分是从县图书馆借来的。这里有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国际时事资料、革命文艺作品、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介绍、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等。这些书籍对团员和青年的教育作用很大,共青团员吴培祥看过《把一切交给党安排》之后,以沈秀芹为榜样,在去年秋种小麦的过程中,处处走在前头。青年窦洪章过去迷于看旧书,现在成了革命图书迷,当了革命故事员,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积极分子。
学习雷锋黑板报
清晨,学雷锋黑板报又出刊了。在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下面,表扬了团支部副书记、下乡知识青年董元君学雷锋的事迹。一群正要下坡的团员和青年,围着黑板报,边看边嘻嘻哈哈地议论着。他们团支部有四个团小组,每个团小组都有专人负责黑板报的编写、出刊工作,一般三天更换一次。黑板报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本队团员和青年中的好人好事,少者几十个字,多者四、五百字,大伙容易写,也便于看。由于团支部坚持经常出刊这样的黑板报,表扬了先进,树立了正气,促进了学雷锋活动步步深入。
业余文艺宣传队
去年秋天,团支部针对青年爱学习、爱活动的特点,组织部分团员和青年,成立了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开始,有个别人说:每晚呼呼隆隆,不能吃,不能喝,搞这个有啥作用?参加宣传队的个别青年,劲头也有些不足了。党支部发现这种思想苗头之后,帮助团支部组织参加宣传队的团员和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党支部副书记姚宗海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不要小看敲锣打鼓,这是一种争夺思想阵地的斗争啊!”从此,这支业余文艺宣传队越办越活跃。半年来,他们先后排演了《半边天》、《都愿意》、《半篮花生》等小剧目,还针对青年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自编自演了小戏曲《选路》,这些节目的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多为祖国作贡献
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玻璃制品厂的青年工人,经过党、团组织的教育,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坚守工作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努力增产节约,多为祖国作贡献,受到群众好评。
勤俭节约
三车间拉丝丙班班长、共青团员郭桂荣,是一九七○年七月入厂的新工人。在党、团组织的教育下,她逐步养成工人阶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同志们称赞她是“一把好算盘”。
过去,用铁夹子从坩锅里清除杂质,往往带出很多附着在杂质上的玻璃液,同杂质一起扔掉,造成浪费。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损耗。
在深入开展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的增产节约运动中,郭桂荣有一次把从坩锅中绞出的杂质和玻璃液过了一下秤,竟有七斤多重。她想:平均一个人一班要清除六次杂质,长期这样下去,该浪费多少好玻璃液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一方面向老师傅征求意见,一方面在操作时仔细观察,寻找原因。她发现工人们向坩锅里添料时,总是一下子把原料添得满满的。由于原料添得过满,锅底的料熔化了,上部的料却没有完全熔化,形成半熔化的胶状物,好象一个盖子盖在上面。往外绞杂质时就得把上面的盖子掀掉,带出了许多好料。
郭桂荣找到了原因,立即改进操作方法。她实行少添料,勤添料,使原料得到充分熔化,清除杂质时就很少带出好玻璃液来,每次绞出的杂质仅一斤来重。后来,全班八个工人都实行了新的操作法,为国家节约了不少原料。
冲锋在前
初夏的一个深夜,电光闪闪,雷声轰鸣,狂风裹着冰雹,铺天盖地砸了下来。一车间团支部委员、司炉工张林山,正在煤气炉的操作台上工作。
突然,“咣啷”一声响,仪表室的窗户玻璃被冰雹击得粉碎。咆哮的狂风卷着冰雹一古脑儿袭进仪表室。仪表室的墙上一个价值二百多元的毫伏表,有被冰雹打坏的危险。毫伏表是煤气炉的眼睛,没有它,工人就无法了解炉内的变化情况。张林山看到这情景,立即冲向仪表室,把毫伏表取下来,紧紧地抱在怀里。冰雹打在头上、背上,雨水浇透了全身,他全然不顾。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霹雳,鼓风机的电源跳闸了,鼓风机停止了转动。鼓风停止,熔炉内得不到应有的风量,只要十来分钟时间,炉内就会形成负压,引起炉子爆炸。在这紧迫关头,张林山毫不迟疑,迅速安置好毫伏表,又奋不顾身地冲出去,敏捷地打开备用鼓风设备——气体通风装置,把大量的风继续送进熔炉,保持了炉内的压力正比,排除了险情。同志们赶来看到那情景,都亲切地问他受了伤没有,并劝他赶紧去换换衣服,休息一下。但张林山说:“这是我战斗的岗位”,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勇于创新
燕山玻璃制品厂一车间司炉工张志忠,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工人。入厂几年来,他在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家庭划清了界限,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为革命勇于创新,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
去年四月初的一天,一车间煤气发生炉的撒煤机停止了转动。撒煤机是煤气生产的关键,如果停转,就不能均匀地把煤撒到炉内而造成停产。当时,工人们在撒煤机的传动装置——两个齿轮之间加上一些润滑剂,就解决了问题。后来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再加润滑剂也不行了,只好用撬杠撬。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张志忠上班时不停地围着撒煤机转,仔细观察它的运转情况。下班后,他认真查阅技术资料和技术书籍,找其他司炉工和维修工一起讨论研究,终于找到了撒煤机停转的原因。原来是撒煤机长期按一个方向旋转,传动装置的轮齿已磨损得逐渐失去了效能。怎么办呢?要换齿轮,必须灭火停炉,停止生产。
一天,他看到齿轮的一边磨损得非常严重,而另一边完好无损,脑子里立即出现了一个想法:长期以来撒煤机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能不能让它倒转过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呢?他与另一个工人详细研究,取得了车间领导的同意,立即进行了改装、调整。试车以后,效果很好。从此,撒煤机不停转了。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安徽省天长县向阳公社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共青团员张鸿芳,担任裘庄生产队的小学教师后,为培养贫下中农的下一代努力工作,受到群众好评。这是她在辅导学生复习功课。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