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千里长渠万人管水
——四川省营山县依靠群众管理千里渠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水利建设是为群众兴利除害的事情,广大群众都关心它,更应该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营山县千里渠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生动地说明了只靠少数专业人员冷冷清清地干,是不容易干好的。必须走群众路线,把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大家组织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他们原来只依靠少数人的专业队,管不好;忙时又加上临时工,还是管不好。后来实行专业人员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就出现了千里长渠,万人管水的动人局面。这篇报道值得一读。 编者
四川省营山县千里渠的管理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群众路线的教导,依靠灌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群策群力,管渠管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战胜旱灾,促进生产作出了贡献。一九七二年,千里渠灌区虽然遭到严重伏旱,粮食总产量仍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五,超过当地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
少数人管 经常被动
一九五八年开始兴建的千里渠工程,是营山县人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大搞群众运动的产物。经过十多年来陆续建设、配套,目前全灌区共有渠道三百多条,全长一千二百多里。千里渠串联着九座水库、三百多处塘、堰,构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可灌面积达十四万多亩,约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千里渠靠谁管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最初那几年,在三大干渠的四百多里地段上,所有工程养护、灌溉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工作,全由管理机构的一百八十名专业人员包了下来。这些同志风里来,雨里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想把事情办好。可是事与愿违,越“包”问题越多,越“包”工作越被动,年年渠道淤沙挑不完,堤埂垮塌修不完,有些用水矛盾也不容易解决。在旱象严重、大家都要用水的时候,矛盾更为尖锐:下游社、队想放水,上游社、队想拦水;渠首的社、队用水方便,有时有浪费;尾渠的田干得很严重,有时水还放不过来。群众批评说:象这样管法,你们再增加一些专业人员也管不好。
后来,管理人员又想了一个办法:每逢用水季节,请一些临时工协助工作,在干渠的每一个分水闸上都派人轮流值班,守住“龙洞”,把住闸门,不让人随便拦水放水。在工程养护方面,也是发现哪里有毛病,就请一些临时工去维修。有一年,他们用了一百五十多个临时工,灌溉面积却减少了。群众对这种作法还是有意见。
第一种办法行不通,第二种办法也行不通,到底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交给群众管。
“我们自己辛辛苦苦管了几年都没管好,请临时工帮助也没管好,难道交给群众就能管好吗?”当时,不少管理人员都这么想。
一些老贫农社员对他们说:千里渠是群众修的,群众受益,谁能不关心?你们少数人包是包不了的。不是说不要专业人员管,而是说专业人员要和群众一起管,才能管得好。
在北干渠的石山铺支渠,有城附公社的三、四、五三个大队共同受益。过去,中游的四大队和下游的三大队受益较少,上游的五大队常常在天旱时拦住渠水,其中很多水漫灌流失,浪费了。以后他们联合组织起支渠管理委员会,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依靠群众管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到用水季节,他们事先组织各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管水员,对渠道养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把农田灌溉面积和需水数量调查清楚,交给渠道管理站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到放水时,由管理站的专业人员和群众管水员一起,本着“先远后近,照顾急需”的原则,先灌下游,后灌中游,最后灌上游,做到了计划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既保证了各受益队农田都能得到灌溉,又增强了革命团结。
这一活生生的事例,使千里渠的管理人员很受启发。他们真正懂得了,不仅水利工程的兴建和配套必须依靠群众,管理工作同样必须依靠群众。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才能掌握管水的主动权。
依靠群众 潜力无穷
在千里渠建立了灌区代表大会制度,从组织上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每年在春灌和冬修之前,召开代表大会,讨论有关管理工作的问题,把灌区广大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党的水利方针、政策以及灌区情况交给群众,使大家胸怀全局,心中有数。
为了把群众管理与专业人员管理结合得更好,全灌区还建立了一百四十多个灌溉联合管理小组,在渠道的一定地段上,由当地生产队推选一名社员担任管水员,打破行政界限,统一管水用水。任务完成后,这些管水员仍回本队。他们的劳动报酬,采取评工记分的办法,参加本队收益分配。目前全灌区共有这样的亦工亦农管水员七十多人。他们人熟地熟,联系着各受益生产队的管水员,形成了一支广大的群众管水队伍。这样,千里渠的专业管理人员虽然从原来的一百八十人减少到四十四人,可是他们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比过去密切得多,工作也深入得多了。过去专业人员只管渠上一条线,现在要管渠下一大片;过去只管渠管水,现在还要管塘管田,群众反映很好。
千里渠刚刚投入灌溉的那几年,各受益队不论是否用水和用水多少,一律按灌溉面积交纳水费。这样,上游社、队有时利用方便条件多放水,下游社、队由于用水不足而不愿交水费,对管理工作也不大关心。现在的办法是合理负担。各受益社、队除了按灌溉面积交纳少量基本水费外,主要按实际用水量交费。这样,促进了各受益社、队节约用水,减少了水费开支;同时也调动了他们自办小型水利的积极性。据统计,自从实行这一办法后,全灌区每年可以节约用水一百五十多万方,多灌农田五千多亩。
管理工作的改进,还调动了群众对工程养护的积极性。干、支渠的岁修和经常性的养护工作,由管理站按灌溉面积大小,划分地段固定给各受益队负责,并按工程量大小合理计工。支渠以下的小渠道,由受益队自己负责维修。近几年来,各受益队都能自觉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程养护任务,还在渠道背坡挖蓄水坑和沉沙池,种植树木,保护堤埂,减少了水土流失。过去每年岁修需十万个劳动日,现在只需五万多个劳动日就完成了。
万人管水 旱涝保收
一九七二年的严重伏旱,对千里渠的管理工作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早在旱象刚刚露头的时候,管理站的专业人员就向群众管水员作了交代,让大家作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七、八月份,骄阳似火,酷热逼人,旱象极其严重。几座大水库的闸门打开了。清澈的库水,以最大的流量,沿着三大干渠滚滚奔流,通过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流入田间。这时,水稻正含苞抽穗,需要大量水分。一滴水,一粒粮,滴滴流到灌区人民的心坎上。管理站的专业人员和群众管水员一齐上阵,在千里长渠上,出现了万人管水,抗旱保丰收的生动景象。
北干渠的流水,只三天三夜就放到了一百三十里外的尾渠。茶盘干渠从渠首到尾渠小桥公社青岩铺一百里的距离,只两天半就把水送到了。
回龙公社位于南干渠渠首。社员们说:我们在幸福水库嘴巴底下,条件好,风格要高,要多替尾渠的社、队着想。在八月份旱象最严重的时候,他们主动把水让给增产公社灌田。五大队出动一百二十多人,帮助增产公社七大队抢修了九十米渠道,引水抢救禾苗。城附公社七大队的三百亩晚稻旱了,本来有渠水可以灌溉,可是当他们听说下游一大队有五百亩晚稻田严重缺水时,立即把渠水让出,自己从刚刚收完中稻的板田里提取余水灌溉晚稻。
这一切,使人们想起了解放前——一九三七年大旱五十天,赤地千里,四出逃荒的悲惨往事。人们也想起了解放初期,一九五二年,回龙乡大垭口、烂泥沟一带,八百多人用四百多架水车,一连车水二十多天的苦战抗旱的情景。人们还想起了几年前,上下游社、队之间,为争水而妨碍团结的种种矛盾。现在,这些现象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群众修好了千里渠,也管好了千里渠,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治水又改土 粮食超《纲要》
河南省辉县广大干部、社员,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改变山高水少、土薄石厚的恶劣生产条件,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七○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三十四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七一年提高到四百九十八斤。一九七二年虽然遇到旱、雹、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五百二十三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辉县北靠太行山,南临卫河,山岭、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百分之七十。这个县的广大群众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干旱是这里发展农业的主要威胁,改良土壤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因此,他们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把大打水土之仗,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作为发展生产的关键来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农忙小干,农闲大干,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常年不断。到一九七二年底,累计完成土石方一亿零五百多万立方米,建成中小型水库三十座,石砌渠、水泥渠二千多公里,机井三千五百多眼,大小电灌站一百一十五处,截流坝十九处,旱井一万六千眼,蓄水池六百多个,并掏挖小山泉二百二十九处,使全县灌溉面积扩大到六十万亩,初步改变了十年九旱的落后面貌。目前,这个县的广大干部、社员正在抓紧春播前的有利时机,继续打井修渠,兴修水利,已做工程量比以往任何一年同期都多,为今年继续增产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在大抓水利建设的同时,几年来辉县人民还大搞改土造田,实现治水改土同时并举。他们在坡梁地上,垒石坝,筑石岸,防止水土流失。在耕作层下有一层裂礓石的地方,“开肠破肚”,起石填土,加厚土层,变坏地为好地。在深山区劈山填川,在乱石山上去石存土,大造良田。此外,还大搞深翻平整土地,全县百分之八十二的耕地已深翻一至二遍。拍石头公社的郊东沟,在上游修建水库以后,下游经过改造,可使大面积的山沟变成良田。去年入冬以后,县委负责同志带领治沟大军,来到了这里。他们搭起帐棚,在工地吃住,大干二十天,动用土石十七万多立方米,闸沟造田二百五十亩。在县委领导成员亲自参加造田劳动的带动下,去冬以来,全县又新造耕地三千多亩,改造坏地一万三千亩,修大寨田一万一千六百亩,深翻平整土地二十三万亩。
辉县人民在治水改土过程中,在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千方百计,开源节流,自筹资金。几年来,县城没有修一条柏油路,县里没有盖一幢办公楼,把尽可能多的资金,都用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拍石头公社革委会把上级拨给公社盖房用的一万元钱,宁肯不盖房,拿出来办了水利。黄水公社龙王庙大队,办水利缺资金,大队党支部就带领社员积极发展林、牧、副业生产,自筹资金五万元,苦战三年,修成两座小水库,五个蓄水池,十六华里转山渠,架设四百六十米“过河飞水桥”,使五百多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据统计,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全县自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占全部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百分之七十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普遍开展,需要大量的水泥、炸药、动力设备、化肥和各种农业机械。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这个县根据实际可能,积极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就地取材,就地生产。目前,县、社已办起炸药厂、水泥厂、水泥制品厂和化肥厂以及农机修造厂等四十八个,二十个公社社社都有自己的农机具修配厂。一九七二年县、社工业总产值达到二千八百一十二万元。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的水泥,自己生产满足了百分之八十。
为了尽快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县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从一九六六年到现在,他们凿通公路隧道四千五百米,修建公路桥一百九十五处,建成公路二百七十六公里。全县四百九十七个大队,除十个大队居住在高山顶上尚未修通公路外,其他大队都已通了汽车。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水库小 作用大
河南伏牛山南麓,杏花山下,有一座小型水利工程——汤河水库。水库下游,南北两条干渠蜿蜒如带,盘绕七十多个山岗,跨越十七条河沟,直通三十三座大小塘堰。潺潺流水,灌入农田,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这一座座塘堰,分布在四个大队,群众叫它“长藤结瓜”。
“长藤结瓜”好处大,使大部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上了《纲要》。去年秋季大旱,全灌区平均亩产粮食仍达到五百多斤。贫下中农赞扬说:“长藤结瓜连成串,又能蓄水又能灌,昔日十年九不收,如今变成小江南。”
汤河水库是一九五八年开始修建的。按照水库设计,可蓄水六十五万立方米,受益面积达二千五百亩。可是,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渠道不断延伸,水稻面积不断扩大,这个小水库的水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公社领导同志向贫下中农请教。一个老贫农说:“蓄水如蓄粮,要想多蓄水,就得修塘堰。”但也有人认为,塘堰蓄水少,浇地如点眼,起不了大作用。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塘堰虽然小,蓄水少,如果队队都搞小塘堰,就可以积少成多,起到大水库的作用。大家看法一致了,在公社领导下,组成了由干部、老农、技术员三结合的勘查小组。他们扛起三角架、水平仪,坡坡走,沟沟看,实地测量计算,本着占地少、花钱少、当年可以受益的原则,选择了簸箕形、砚凹池、泉眼坑、闷水湖、荒地滩等四十处修筑塘堰坝。二十八个生产队,队队都有修塘筑堰的任务。他们长计划,短安排,分别轻重缓急,农忙少搞,农闲突击搞。几个冬春,建成了三十三座塘堰坝,浇地面积由一千二百亩扩大到三千亩,水稻面积由三百多亩扩大到一千多亩。
“长藤结瓜”搞起来了,各生产队都有一、两个小水库,平时把雨水、泉水等拦蓄起来。到了汛期,水库放水入塘堰,再拦蓄洪水。平时蓄,用时放;遇到干旱,水库、塘堰一齐开闸。在去年抗旱斗争中,全灌区的水库、塘堰一齐开闸放水,使大片农田得到了灌溉。大家总结“长藤结瓜”的好处是:一、可以多蓄水,这就体现以蓄为主的方针;二、减轻水库负担,保证汛期大坝安全;三、工程小,投资少,当年受益,可以发挥队办水利的积极性;四、减少因渠道长的水量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五、解决了输水工程小、用水集中的矛盾,做到上下游兼顾,适时灌溉;六、节约劳动力,就近浇水,便于管理。真是小水库发挥了大作用。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土地不平整 有水也无用
浙江省永康县唐先公社上考大队党支部,在领导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发动群众有计划有步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充分发挥水利灌溉作用。现在全大队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已增加到一百多亩,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上考大队原来水利条件比较差,自从一九六一年建成一个中型水库以后,按水量说,所有耕地基本上都可以灌溉了。但是由于土地高低不平,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还影响实现农业机械化。群众反映说:“土地不平整,有水也无用。”
开始,各生产队也抓了一些农田基本建设,但东抓一点,西抓一点,零打碎敲,花工不少,收效不大。大队党支部认识到,搞农田基本建设,必须有一个长远规划,成龙配套,全面安排。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区别轻重缓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项一项地抓,一个畈一个畈地平整,一个山沟一个山沟地治理。各生产队根据全大队的规划,在抓好当前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农闲季节,集中较多的劳动力,平整土地,改造旱地,修筑梯田。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全大队七十多亩旱地已全部改造成为水田,土丘全部削平,小块改成大块,高低不平的地修成园田。目前,这个大队的社员群众正在进一步平整土地,为提高新开梯田的抗旱能力而战斗。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来信

水田多了,山地也要种好
我们公社是山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几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实现了一人一亩保水田,粮食亩产跨过《纲要》。虽然有了水田,我们的山地还是照常种植,而且种得很好。有人曾问我们:“你们水田多,粮多,还种山地干什么?”
我们认为,水田多了,也要重视山地,充分利用山地。如果水田多了,就随意把山地丢了,水田产量虽然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还可能减少。在这一方面,我们公社巴掌大队第一生产队是有过教训的。这个生产队有七十四亩水田、四十亩山地。粮食连年增产以后,有的干部产生了骄傲自满思想,一九七○年竟把四十亩山地丢荒了。结果,水稻虽然丰收,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七十多斤,粮食总产量却比一九六九年减少了一万斤。一九七一年,他们吸取了这个教训,既种水稻,又利用山地种旱粮,水稻和旱粮都得到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长三成多。除社员口粮和储备粮外,多卖给国家五千多斤余粮。那种水田多了丢山地的想法是不对的。
我们希望水田多的山区社队,一定要充分利用山地,争取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
广西田林县 百乐公社 贫下中农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湖南衡东县甘溪水轮泵水电站枢纽工程全景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