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 农业发展工业繁荣
据新华社郑州电 记者最近访问河南省各地,到处都看到千军万马闹春耕的动人景象。河南广大农村波澜壮阔的春耕图说明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修整风和“农业学大寨”运动,河南的农业生产在工业大力支援下,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翻开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就更令人振奋和鼓舞。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九年,河南省粮食年产量最高只有二百七十几亿斤,经常要吃国家的统销粮。而在一九七○年,全省粮食产量就突破了三百亿斤大关。一九七一年继续上升,达到三百二十几亿斤。一九七二年,在遭受各种严重灾害的情况下,仍然夺得了好收成,比一九七○年还多一二十亿斤。这几年棉花、油料、烟叶、柞蚕茧等生产也有了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河南已由长期靠国家调进粮食,初步做到了粮食自给有余。
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正是由于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这个基础之上的结果。
省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在河南省并不是一开始就真正理解的。在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的过程中,河南省走过弯路,也经历了激烈的思想和路线的斗争。这位负责同志说:“我们是从解决吃饭问题开始,不自觉地搞起来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条路是走对了,并且越来越感到对头。”
河南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灾的省份。解放前,人们都知道“河南四荒,水旱蝗汤”。那时候,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农村破产,城市萧条,工农业的发展根本谈不上。解放后,特别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之后,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粮食仍然不能自给,没有国家调进粮食,就不能过日子。吃饭问题,使省领导上感到压力很大。无论是想搞工业、商业,还是想搞文化、教育,都牵涉到吃饭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一筹莫展。特别是中央提出要改变南粮北调情况,省领导上感到压力更大了。后来,大家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关系的教导,总结了自己的教训,才体会到农业是基础,应当把大办农业放到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上,把农业首先搞上去。为此,省里选派一批有经验的老干部,充实各级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孤立地办农业,费了很大力气,农业还是上不去。往往春天看苗子长得还不错,夏天一场旱灾就减产;或者夏天长得很好,秋天一场涝灾又减产。事实教育了领导,这才进一步认识到,要搞好农业,必须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还必须有工业的支援。
在河南,旱涝灾害都很严重。全省一亿一千多万亩耕地,有三千多万亩经常遭受干旱的侵袭,有三千五百多万亩经常涝碱成灾。解放后,全省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水浇地面积逐步扩大到两千万亩,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摆脱依靠老天爷的状况。因此,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首先要抓水,抓住水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其次要抓肥。有了水和肥,其他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工业支援农业首先就要在这个“水”字上作文章,其次是在“肥”字上下功夫。
可是,认识是一回事,要真正做到又是一回事。这需要领导上有很大的决心,这需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为此,省领导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教育,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使大家都认识到大办农业的重大意义,都自觉地为促进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一九六八年,河南省农村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的热潮,同时围绕着解决水和肥的问题,统一计划,全面安排,发展地方工业。就这样,经过全省人民几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省取得了粮食自给和工业发展的巨大成绩。
省委负责同志在谈到河南省取得的成就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几年的成绩还会更大一些。”的确,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前几年一些地区的许多干部抓革命、促生产的劲头受到压制,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更快的发展。通过开展批修整风运动,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现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提高,革命干劲和社会主义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可以预计,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加蓬勃的发展局面。
工农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各地访问中,地、县领导同志都对记者谈到他们怎样大办农业,怎样把农业放到首位的情况。新乡地委的负责同志说:“在省的统一计划之下,农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工业,工业围着农业转,这就是我们的主要办法”。事实正是如此。一九六八年,河南省组织了几百万人的大军,奔赴山区和平原兴修水利。修渠、挖河、打井和建设电灌站需要大量水泥,省里就组织各地兴办水泥工业。打井需要打井机械,打了机井还要用机器来提水,省里就大力组织打井机械和柴油机、水泵等提水机械的生产。制造这些机械需要钢铁,他们就兴办钢铁工业。炼钢铁和制造化肥都需要煤炭,他们就又安排了煤矿和电厂的建设。随着水利问题的逐步解决,肥的问题突出起来,一大批小化肥厂也就在各地出现了。河南省的地方工业就是这样围着农业转,好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在已经是“五小”齐全了。
几年来,由于地方工业为农业提供了五千多套打井机械、近三百万吨水泥,河南省在山区丘陵区修建了二千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一万四千多条灌渠,在平原地区打了四十万眼机井,其中有三十万眼已经用省里生产的提水机械装备起来。现在全省水浇地面积已经扩大到了四千四百多万亩。地方工业提供的运输机具,在疏浚河道和开挖排水渠道的工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全省有百分之八十的易涝地、盐碱地已经得到了治理。记者访问了豫东的商丘地区,这是个曾经以内涝、盐碱、沙荒闻名的老灾区,现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工农群众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概面前,河南省的自然灾害开始低头了。围绕农业兴办地方工业较早较好的新乡地区,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七二年在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下,粮食产量仍然继续增长,全区总产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将近一倍,全地区十六个县、市中有十三个上了《纲要》,其中七个过了“黄河”。
在工业部门的大力支援下,河南农田里的肥料增加了。从一九七○年以来,全省先后建成投产的小化肥厂已有一百六十多个。仅一九七二年,这些化肥厂就生产了一百多万吨化肥,超过国家分配给河南的化肥的一倍,使每亩土地施用的化肥平均达到了二十七斤。在发展化学肥料工业的同时,河南地方工业还十分注意支持农村养猪积肥。几年来,他们已经给农村供应了十万台饲料粉碎机,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由于化肥和圈肥的增加,许多地方的庄稼不再是过去那样稀稀拉拉,又黄又瘦,而是整齐粗壮,穗大粒饱了。
河南省在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棉花、烟叶、柞蚕茧也获得好收成。加上农村多种经营的开展,这就有了比较多的原料,于是纺织、卷烟、造纸、酿酒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工业也陆续发展起来了。轻工业的发展,不仅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生活资料。
工业支援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工业自身的繁荣。拿钢铁工业来说,一九六五年河南省只有一个中型钢铁厂;可是在省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了五十多个小钢铁厂,生铁年产量增长了十多倍,钢增长了一点七倍。地方工业的总产值也增长了一倍多。尤其可喜的是,河南省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年产十万吨生铁、十五万吨煤炭、三万吨水泥、五千吨合成氨的成套设备,都可以用大协作的办法自力更生地全部制造出来。就是轴承、喷油嘴、仪表等技术要求很高的零部件和产品,也可以制造。现在河南省的地方工业不仅有力量装备自己的“五小”工业,而且象磨床、龙门刨床等这样一些大型、精密的设备也可以制造了。
记者在各地访问中,常常听到这样风趣的话:“在我们这里,钢铁变成了粮食,粮食又变成了钢铁”,意思是说,工业的发展转化为农业的增产,农业的增产又转化为工业的发展。这番话,揭示了农业和工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由于工业大力支援农业,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工厂生产了农用机械、化肥,工人带到农村和农民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农民在使用中发现机器、化肥等有问题,就派代表到工厂去反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有了机器,农民不会使用和维修,工人亲自去给他们传授技术知识,帮助他们修理。许多工厂还为公社培训技术人材,据了解,这几年河南省工业部门已经为农村培训了二十万个技术人员。记者在河南城乡采访,目睹工人农民这种互助互帮、亲如家人的动人情景,深深感到,经过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我国的工农联盟更加巩固了,从而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也更加巩固了。
加强统一规划 搞好综合平衡
从各级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记者感到在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方面,这个省非常注意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情况,加强全省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平衡,做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河南省的有关部门首先注意了按照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全省工业的布局。比如,有些县煤炭和其他原料丰富,交通又方便,就可以办些化肥厂和水泥厂。有的地方有铁矿,就办钢铁厂。有的县没有这些条件,就先不办这些,着重办在本地有原料、发展前途大的工业。近几年来,河南省针对各地资源的有无和多少,对已经建立起来的“五小”工厂进行了调整,使“五小”工业的原料、燃料和动力都有了保证,为今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劳动力问题,辉县县委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向记者谈到:办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工业为农业服务,既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考虑实际可能,特别是在劳动力问题上,一定要使地方工业的规模同农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决不能同农业争劳动力。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他们对县办工业逐个进行了调查和整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定厂、定规模、定人员,并且进行技术改造,做到增产不增人。通过调整和合理分配劳动力,既加强了农业这个基础,也使工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把先进技术送往农村
——记辽宁省一批工业劳动模范支援农业的事迹
在“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指引下,由辽宁省一批工业劳动模范组成的先进刀具推广队,奔向当地农村和牧区。他们在三个月时间里,把一百多项加快农机修造的先进经验送到了贫下中农手中,解决了一批批技术难关,为加强工农联盟,加速农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心窝里装满了对贫下中农的情谊”
今年初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同辽宁省先进刀具推广队一起,满怀激情,踏进了海城县农业机械厂。厂里负责人告诉他们:全厂正在赶制丰收二号打深井机,为夺取一九七三年丰收做贡献。王崇伦听了喜出望外,兴冲冲地奔向加工车间。
这个厂有三台牛头刨床,因为活件多,刨床成了“拦路虎”。早在一九五三年,王崇伦就在这种牛头刨床上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四年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现在,王崇伦又要运用“万能工具胎”的经验,为踢开“拦路虎”出把力了。他象着了迷似的站在刨床前,仔细观察,反复琢磨,终于看出了门道,就说:“师傅,我来试试!”他脱掉棉袄,挽起袖管,更换了随身带来的新型刨刀,当即操作起来。随着刨床的转动,人群中发出了赞叹声:“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王崇伦把这把先进刨刀送给了工人,并告诉他们:要是给刨床传动轮加力,还能加大吃刀量,效率会更快。人们看到王崇伦如此关心农业,激动地说:“老模范心窝里装满了对咱贫下中农的情谊!”
在多年的实践中,王崇伦懂得了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才能更快地发展工业这个道理,对支援农业的事越来越关心了。他身在工厂,但总是想方设法打听农村的情况。有时候出外开会,也乐意同在农村工作的同志唠一阵子。了解到农业生产对工业提出的要求,就努力在工作中为支援农业做出贡献。
王崇伦把提高农业机械修造人员的技术水平作为自己支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他了解到盘锦农机修配部门新工人多,经常遇到技术“卡壳”现象的时候,心里很着急。今年一月,先进刀具推广队一到盘锦地区,王崇伦就一头扎进农机厂,为青年工人讲技术课,讲刀具管理。青年工人说:“王师傅讲得好,要是能看一下先进刨刀那就更好了。”王崇伦决定立刻回厂去取。当时,他正患气管炎,每天打针吃药,加上给青年工人连讲带表演地忙活了一天,够累了,人们都劝他休息。王崇伦却对大伙儿说:“能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出把力,咱冒点汗、受点累,心里也感到甜滋滋的!”说完,他就乘上汽车赶回了鞍钢机修总厂。在车间工人的热情帮助下,王崇伦一共挑选了九把经过革新的先进刨刀,又带上沾刀药和刀具应用资料,第二天返回盘锦,送给了农机厂的青年工人。


第2版()
专栏:

“一片诚心为农业”
沈阳重型机器厂的技师金福长,是我国机械工业战线上的刀具革新能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县和农村人民公社的机修厂经常派人到沈阳学习先进刀具经验,索取资料,并诚恳地对金福长说:“我们迫切需要先进刀具,请金师傅多多帮助呀!”这些,使金福长深受教育和鞭策,他决心让先进刀具为农业机械化服务。
一九七二年冬,金福长听说省里要组织工业战线上的刀具革新者去农村推广先进刀具,心里乐透了。他立刻串联自己的伙伴,在中共沈阳市委支持下,把全市先进刀具革新者组成了九个组,分赴八十二个工厂调查,选拔适合农村需要的先进刀具。后来,他随着先进刀具推广队来到盘锦地区,很快就在生产拖拉机配件的农机厂忙活起来。这个工厂为了增产拖拉机配件,曾四次向上级申请机床,而从外厂要来的一台破旧的六角机床,却因为结构复杂,本厂无法修理而闲置在那里。金福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决定自己动手修理并给换上先进刀具,让这台六角机床开动起来。他忙了一阵子,新部件组装成功,机床转动起来了,仍不肯离开车间,又亲自做了车螺丝的操作表演,还向机床操作者讲解了机床的结构、性能和保养、使用方法,一直到深夜十一点钟才走出车间。人们看着复活了的机床,望着脚踏冰雪走去的金福长,都称赞他“一片诚心为农业!”
为了让先进刀具更好地为农业服务,金福长热情地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他讲技术课的地点和时间都是不固定的。成百人、几十人他讲,几个人他也讲。喉咙累肿了,他嘴里含着药片继续讲,直到听众明白为止。在那些日子里,金福长时常同农机修配工人交谈到深更半夜,甚至吃饭和走在路上的时候,也要同人们谈上几句。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向农业战线上的工人们传播了深孔钻、七十五度倾角精车刀等十几项先进刀具经验。


第2版()
专栏:

发扬“穷棒子”精神支援农业
工业劳动模范、大连工矿车辆厂工人工程师卢盛和,带着两件东西参加了先进刀具推广队:一件是简易电焊机,另一件是土千分尺。有人觉得奇怪,而卢盛和却笑着说:“这是农业上急需的经济、适用的技术。”
这几年,卢盛和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机具维修量大了,贫下中农担负的农机具维修费用多了。
卢盛和想,应该发扬“穷棒子”精神去支援农业,让贫下中农少花钱,多办事。
这次随先进刀具推广队来到农村,卢盛和的简易电焊机和土千分尺,帮了人们的大忙。在东沟县海洋红公社拖拉机站,过去因为没有电焊机,人们不得不把该检修的农具肩扛车拉到二十里外去焊修,既不方便,费用又高。卢盛和特意赶来详细介绍了简易电焊机的原理、性能和制作方法。这时,一位有心人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台新电焊机要几千元,还供不应求,而自己制做一台简易电焊机,就地取材,只需十几元就行了。在卢盛和的帮助下,当场就有许多人做了简易电焊机的记录,画了草图。大家满意地露出了笑脸,都说卢盛和是“为贫下中农雪里送炭!”


第2版()
专栏:

“支援农业象一把不卷刃的车刀”
参加先进刀具推广队以前,丹东汽车改装厂老车工姜富全就在自觉地为支援农业贡献力量。这位家住农村的工业劳动模范,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生产队的手压力机井坏了,贫下中农找到他,他立刻修好装上。大队机修点的机床出了毛病,他也主动设法帮助修好。有一段时间,他听到厂里有一种说法:咱厂一不产化肥,二不产农机,支援农业不好办。姜富全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向大家宣传各行各业都同农业紧密相连的道理,他说:“就拿咱们生产矿用汽车来说吧。矿用汽车多了,就能支援全国开发矿业,矿多了钢铁也就多了,而农业要实现‘四化’,那一样都离不开钢铁!”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大家支援农业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今年初,姜富全参加了先进刀具推广队,别提有多高兴啦!他刚到生产二十二马力拖拉机的本溪农机厂,就激动地对这个厂的负责人说:“贫下中农成天盼你们多产拖拉机,多一台,就多一分夺丰收的力量啊!”说完,立刻奔向车间。当他了解到这个厂有四个技术难关影响增产拖拉机时,姜富全立即同厂里的工人们一起,展开攻关战斗。四个技术难关之一的“长屑关”,是不少机床加工钢件时出现象飞龙似的长屑,影响机床效率充分发挥。姜富全同工人们一起,进行了四次“会诊”,亲自做了断屑车刀操作表演。长屑不见了,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分之一。为了让工人们学到断屑技术,姜富全还特意给磨了一把样板刀,讲了操作要领,直到工人们能实际应用为止。其余三个技术难关,也在姜富全的参加和带动下突破了。农机厂工人看到姜富全诚心诚意地为增产拖拉机出力,称赞他支援农业象一把不卷刃的车刀。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