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做建设边疆的带头人
云南省勐腊县委常委、曼边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傣族女干部 咪玉香
我是个“琵琶鬼”的女儿。旧社会头顶土司的天,脚踩土司的地,被撵进深山老林,过着吃野菜、披树皮的野人生活。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亮西双版纳,我这个旧社会“琵琶鬼”的女儿才变成新社会的主人。我经常这样想:一定要永远走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迎着风浪,踏着困难,做建设边疆的带头人。
过去,我们傣族有许多陈规陋习,束缚着妇女的手脚,什么“舂米挑水看娃娃,洗衣煮饭管好家,一天三餐饭菜香,寨里寨外人人夸。”我当了大队干部以后,有的人就说:“不要看咪玉香当了干部,她跳不出竹楼,离不开火塘。”我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张思德、白求恩的光辉形象,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家务事再多,也要先忙工作。整党建党中,我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中共勐腊县委的常委。这样,我的工作更忙了,在家时间少了,家务事做得也少了。有一次我从县里开会回寨子来,寨子里有人议论说:“咪玉香翅膀硬了,飞到男人头上去了。”我爱人闷闷不乐。面对着这种情况,我思想上波浪翻滚,是向旧的风俗习惯妥协,还是坚决斗争呢?我决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向束缚傣族妇女的封建残余思想作坚决的斗争。我先从自己家做起。
那天晚上,我烧燃了火塘,把丈夫、女儿叫到火塘边,忆苦思甜。讲起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真叫人心酸: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一天,封建领主窜到我家低矮的竹楼,想污辱我阿妈,阿妈坚决不答应。领主便污蔑阿妈是“琵琶鬼”,被撵进了深山老林,过着吃野笋,披树皮,栖树荫的野人生活。有一天夜晚,阿妈偷偷回寨子,被狼心狗肺的封建领主看见了,抓到寨子边的大青树下,烧起大火,架起大锅,活活地装进蒸酒的大甑子里。阿妈在甑子里挣扎着顶开了三次盖子。阿妈临死前满腔仇恨,痛骂了封建领主,还对我说:“阿囡!莫忘记阿妈是怎样死的!”火越烧越大,阿妈死了。以后领主又把我抢去当家奴,先后被倒卖了三次。阿爸也被拉到罗梭江畔当了艄工。听了旧社会的血泪史,我爱人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女儿玉香也倒在我怀里痛哭。我拿出《为人民服务》念给他们听。我说:现在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阶级兄弟在受苦受难,我们要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只想着我们一家人过好日子,就是对不起毛主席……。从此以后,我爱人变了,女儿也变了。爱人对我说:“你尽管放心出去工作,我一定喂好猪,养好鸡,管好家务。”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我想:要建设边疆,不仅自己要走出竹楼,还必须发动广大傣族妇女走出竹楼,从“火塘”边解放出来,发挥“半边天”作用。
一九七一年春天,正是搞水利建设,种植双季早稻的时候,大部分男劳力都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了。种植双季早稻的任务,落在了傣族妇女头上。傣族历史上有一种习惯,就是男人犁田,妇女栽秧。我提出让傣族妇女犁田,并亲自带头去犁。寨子里吹起一阵冷风,阶级敌人趁机破坏,说什么:穿筒裙的妇女犁田,长出谷子不结穗。我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认识到这是在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反映。一个共产党员,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要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于是,我首先在曼边生产队举办了傣族妇女学习班,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妇女工作的论述。并且走门串户,一幢竹楼一幢竹楼地去发动。就这样,我串连了八个傣族青年妇女,驾牛犁田去了。犁田我们都不会,牛不听使唤,我们就请有经验的老农来教。牛把我们拖倒,滚得满身满脸泥水,爬起来继续战斗。我们妇女不但学会了驾牛犁田、耙田的技术,圆满地完成了双季早稻的种植任务,并且推广良种,合理密植,认真薅锄,追施肥料,使双季早稻获得了丰收。
我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事事都要对党对人民负责。曼边大队有彝、傣两种民族。历史上种田不施肥、不薅锄、不选种、犁得浅、耙得粗、栽得稀,一年种一季,粮食单产一般不超过二百五十斤。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在耕作制度上来一个改革。一九六九年,省革命委员会指示要合理密植,不少生产队执行了。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因此,有人说:“密植不得吃!”一九七○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大队值班,传来上级关于合理密植的指示。当时正是种植双季早稻的大忙时刻,全大队已经栽了不少的稀秧。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传达。于是,我拿起手电筒,背起长刀,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去传达,使上级指示及时和群众见面。
为了真正把上级指示变成群众的行动,第二天,我又到曼边生产队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人对合理密植还顾虑重重,不敢动手搞。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我又到曼岗彝族生产队去总结合理密植夺高产的先进经验。曼岗生产队是一九六八年开始种双季早稻的。第一年推广合理密植,栽得过密,亩产只有三百斤。第二年总结了第一年的经验教训,合理密植,亩产达到九百斤。一九七○年他们乘胜前进,继续试验,早稻亩产达到一千零三十斤。
为了在全大队推广曼岗生产队合理密植的经验,我坚持用事实教育群众,在曼岗召开了现场会。请曼岗生产队向全大队的干部、积极分子介绍经验。终于使全大队的干部、社员解除了顾虑,信心百倍地实行合理密植,科学种田。


第3版()
专栏:

草原上的女书记
——记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那仁宝勒格大队党支部书记达日玛
一九六一年,奴隶出身的达日玛,担任了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那仁宝勒格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她想:党和广大贫下中牧民信任我,我一定要把这个家当好。
达日玛担任大队领导不久,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刮起“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风,吹到了内蒙古草原,阶级敌人趁机煽动:“牧区不比农区,私人养畜是发展生产的妙计。”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也想“分畜到户”。达日玛觉得这是有人想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坚决斗争!她白天扬鞭放牧,夜里,走进一个个蒙古包,和贫苦牧民一起回忆过去的苦难,谈论今天的幸福生活。她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教导,讲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在达日玛的带领下,各族人民揭发批斗了阶级敌人,刹住了资本主义妖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达日玛率领三百多名蒙古族、汉族社员,大搞草原建设。哈尔乌珠南北两座大山遥相对峙,艾不盖河水从两座山中间流过,形成许多块冲积台地,土质肥沃。达日玛想:如果在这里拦河筑坝,蓄水浇地,是建设基本草牧场的理想之地。她的想法得到了大队干部和群众的支持。施工开始了,达日玛和社员吃住在工地,顶风冒雪,登山撬石,掌钎放炮,运石筑坝。经过几年的苦战,筑起一道拦河大坝,开了一条大干渠,打井四十多眼,挖山泉截伏流两处……。清清的艾不盖河水流进了干旱的草原,今日的哈尔乌珠一片水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景象。素有草原“火洲”之称的那仁宝勒格大队,变成了“绿洲”。
达日玛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时刻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坎上。去年夏季,贫农汉族社员王再的男孩患了急病,达日玛不顾自己旧病复发的痛苦,到王再家看望孩子,请赤脚医生抢救。她日夜守护病孩,煎汤熬药,直到孩子转危为安。王再的爱人激动地说:“为了孩子,把您给累坏了。”
达日玛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经过广大牧民的艰苦奋斗,生产发展了,社员生活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大队至今没有一间象样的办公室。畜群点、牧民家里,都是达日玛和大队干部开会、议事的地方。有人说:“老支书,咱们队富起来了,盖上几间新办公室才象个样子。”达日玛说:“资金应放在发展生产上。办公室设在群众中,不是解决问题更方便吗?”牧民们见她一年四季为集体东奔西走,日夜操心,提出给她送些羊砖、牛粪生火,她一次又一次地婉言谢绝了。自己背着阿篓起早贪黑拾粪。有人劝她说:“你身体不好,工作那么忙,不要起早拾粪了。队里那么多的粪,拉上一车也算不了什么。”达日玛说:“同志,你知道,起早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清醒头脑;拾粪,忘不了旧社会的苦,忘不了贫下中牧民和天下的受苦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她热爱祖国的农村
——访归国华侨知识青年林淑娘
(一)
在省城济南,就听说过林淑娘的名字。
山东省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林淑娘是一九六六年从印尼回国的贫苦华侨学生,回国后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读书。一九六八年夏天,党号召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林淑娘立即报了名。学校领导觉得她的父母都在国外,有两个妹妹在烟台需要她照顾,没有批准她的申请。林淑娘急得不得了,两次到烟台市革委会去请求。烟台市的领导也考虑到林淑娘回国不久,怕她到农村插队生活不习惯,劝她留在烟台市工作。林淑娘感激各级领导对归国华侨青年的关怀。但是,她想,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自己是在国外长大的,有机会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是很好的事。在林淑娘的再三请求下,领导上批准了她的要求。这年秋天,林淑娘来到了文登县宋村公社西海庄大队。
林淑娘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她认准了的道路,非走到底不可。一九七○年冬,烟台市工交部门从下乡知识青年中招收工人,县里推荐了林淑娘。听到这个消息,林淑娘心里很不平静。她想,刚下农村时,啥也不懂。贫下中农使自己懂得了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级斗争,手把手地教会了自己劳动的本领。自己才刚刚开始同贫下中农相结合,怎么能抬脚就走呢?她向上级领导机关写了一封信,要求继续留在农村。一九七一年春,高等学校招生。根据贫下中农的推荐,县里选派林淑娘上大学。林淑娘说:“对我来说,农村就是一所‘大学’。我愿意留在这所‘大学’里,当一辈子贫下中农的小学生。”她向上级领导建议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子弟上大学,自己仍然留在西海庄。她决心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林淑娘在党的教育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健康成长。一九七○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和公社党委委员、共青团烟台地区委员会和文登县委员会的常委。
我们来到西海庄大队的那天,林淑娘在公社开党代会还没回来。群众听说我们是来采访林淑娘的事迹的,都热情地对我们说:淑娘可真是个好闺女。你们挨门挨户去访访,贫下中农没有说淑娘个“不”字的。
林淑娘所在的第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对我们说,淑娘在劳动中刻苦磨练自己,专拣重活干。推小车累,她争着推;挑大粪脏,她抢着挑。一九六九年夏天,第二生产队的一百五十多亩小麦陆续黄熟。这是“龙口夺粮”的紧张时刻。社员们边收边打,昼夜不停,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林淑娘白天跟社员一起割麦,夜晚参加打场。队长怕累坏了她,不让她打夜班。林淑娘哪里肯依?她怕自己半夜睡不醒,误了出工,就搬到妇女队长家里去睡。接连突击了三天,林淑娘跟社员一样,日夜奋战,一直坚持到队里的小麦全部收打完毕。
贫下中农说,林淑娘干活最讲“认真”。不论什么活,只要交给她,她准能尽力干好。一九六九年秋天谷子快熟时,队长派林淑娘到谷地赶雀,林淑娘整天在谷地里来回奔走、?喝。为了不让麻雀钻空子,她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干粮下地,早饭、午饭都在田间吃。一次下小雨,社员们都收工了,林淑娘却不回家。大家劝她避避雨,她说:“雨天麻雀照样飞,一离人,集体的谷子就要受糟蹋。”就这样,林淑娘连续看了半个月,嗓子都喊哑了。这一年,第二生产队的谷子没有遭受雀害。
谈起林淑娘为贫下中农做的好事,座谈会上的发言一个接一个,找不到个插空的时候。
一个冬天的晚上,贫农吴大娘慌慌张张地推开了大队办公室的门,说她刚满周岁的孙孙病得不行了。正在这里开会的林淑娘一听,拔腿就跑,赶到大娘家一看,孩子已经昏迷不醒。她赶忙解开小大衣,把孩子往怀里一揣,送到离村七里路的一个部队卫生所。孩子病情严重,需要连续输液。林淑娘守护在病床旁,给孩子灌水喂药,擦屎抹尿,一夜没有合眼。
林淑娘到贫下中农家里,见到做饭她烧火,碰上磨面她推磨。每逢外出,她总要问问这家捎什么东西,那家办什么事情。一次,林淑娘去烟台开会,于文俭叫她捎个饭撑子来。因为临时缺货,没有买来。事情过去一年多,林淑娘还没忘,一次因公去济南,给买了回来。林淑娘看到一队看场的社员没有蚊帐,就把自己的送去。前几年这个大队的磨面机满足不了社员的需要,林淑娘有时去公社开会,就推着胶轮小车,去时给社员推着小麦、稻谷,回来给社员送去细米、白面,往返三十里,她从来不嫌麻烦。
林淑娘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她把西海庄当成家,贫下中农也把淑娘看成自己人。有一次,座谈会快结束时,一个姓曲的大嫂悄声问我们:你们调查淑娘的事,是不是又要叫淑娘走哇?我们说明来意后,曲大嫂才高兴起来。她说,西海庄谁也舍不得叫淑娘走。
(二)
公社党代会闭幕那天,林淑娘回到了西海庄。她二十五、六岁年纪,扎着短辫,身着带补钉的蓝布衣裳,脚穿褪了色的“解放鞋”,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
“谈谈你是怎样爱上农村的吧。”我们给她出了个题目。
林淑娘低着头,沉思了片刻,向我们讲述了四年多来自己走过的道路。
一九六八年秋天,林淑娘来到西海庄。这里濒临黄海,放眼望去,天地广阔,样样事儿都新鲜。但是一接触到实际,困难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袭来。她头一回割豆子时,镰刀怎么也不听使唤。不是削掉豆枝,就是连根拔出。社员们嗖嗖地往前走,林淑娘被拉在大后头。锄地、撒粪、刨地瓜时,也闹过不少笑话。林淑娘想,到农村安家,不会农活怎么行?她就在掌握农活技术上使开了劲。由于单纯学农活,没有注意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放松了思想改造,结果在困难面前,引起了思想波动。当时正是三秋大忙季节,劳动强度大。林淑娘劳累一天,晚上睡觉时,横躺腰也疼,竖躺腰也疼。刚下乡时的“新鲜感”没有了。正好这时,收到了烟台市几位同学的来信,向林淑娘介绍他们在工厂里学习、劳动的情况。林淑娘产生了想回城市的念头。
一个风雪的夜晚,林淑娘铺开信纸,在灯下给同学们写回信。才开了个头,解放军同志送来了毛主席刚刚发表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深夜,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一起学习、讨论。林淑娘心情非常激动,她觉得自己产生的思想波动,正说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她重新铺开信纸,一口气给同学们写好了回信。信中写道:“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决心沿着这条道路走到底。”
从此,林淑娘不仅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劳动本领,更注意培养自己的无产阶级感情。她收工回来,常到贫下中农家去访问。贫农社员李桂兰家里,她去得最勤,经常叫李大娘给讲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林淑娘说:“大娘的家史使我不忘记过去,加深了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增强了对贫下中农的感情。”
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她感到贫下中农身上有学不完的东西。一九七一年夏天,狂风夹着暴雨,催着海潮,袭击了西海庄的养鱼池。贫下中农冒着风雨抢修堤坝,保护鱼苗。党支部书记于文兰,过去因病,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带领社员在齐胸深的水里挖泥筑坝。夜晚,于文兰不顾一天的劳累,召开党支部会,研究排涝措施。第二天一大早,林淑娘又看见于文兰扛着铁锨,朝村南的工地上走去。贫下中农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鼓舞着林淑娘,教育着林淑娘。她逐渐认识到,新农村是贫下中农一锨一镢干出来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林淑娘逐渐爱上了农村,爱上了贫下中农,爱上了平凡而艰苦的劳动。她表示一定要沿着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勇往直前,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东风吹到何家滩
初春时节,风和日丽。湖北省随县何家公社的一千八百名棉花姑娘,意气风发,为春耕春播努力奋战,决心在三千一百亩试验田上大显身手,争取今秋棉花丰产。她们豪迈地说:“谁英雄谁好汉,试验田里比比看;路线教育记心间,夺取棉花更高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何家公社的棉花姑娘以跟时间赛跑的姿态,进行着紧张的备耕工作。她们挑粪,串沟,选种,制药……。姑娘们知道,全公社六千亩棉花,大部分的重担落在她们肩上,不抓早,就有落后被动的危险。年前,灯塔一队的魏志华就把种试验田的肥料、种子准备好了。在她的带动下,许多棉花姑娘也争先做好棉花生产备耕工作。星旗大队棉花姑娘,在春节期间,全体出动搞积肥;星旗二队棉花姑娘李光存小组十八人,春节期间积了二百八十担肥;星旗一队何儒琴小组十三人,也积了二百担……。许多棉花姑娘度假时,心早憋不住了,人在屋里,眼望田里,不到假期结束就纷纷出勤了。
战鼓催春人振奋,扬鞭跃马上沙场。在备耕工作中,何家公社棉花姑娘掀起了你追我赶的热潮,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大队与大队之间,展开了竞赛活动。
今年一月,公社党委为棉花姑娘召开了颁奖大会。姑娘们都暗下决心:向模范学习,迎头赶上去!接着,魏志华出席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喜讯传开了,棉花姑娘们个个心情振奋,表示要跟模范比高低。参加会议以后的魏志华,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决心把姑娘们带动起来,种好试验田,促进大田生产;同时决定亲自种好三亩试验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产措施:“施足底肥;密植早打顶,重点争伏桃;巧施肥,保证中期稳健生长、后期不遭灾;认真防治病虫害;搞好防旱排渍。”星旗七队棉花姑娘刘万华、星旗三队棉花姑娘胡桂菊也不示弱,决心与魏志华比个高低。去年,星旗大队和灯塔大队的棉花姑娘开展过劳动竞赛,结果是灯塔大队领先。今年一开春,星旗、联群大队的棉花姑娘就响亮地提出:“星旗、联群不分家,齐心合力跨战马,苦干实干加巧干,下定决心超灯塔。”灯塔大队的棉花姑娘表示要坚决应战。
就在这万木争荣,千帆竞发的形势中,灯塔大队的棉花姑娘变口号为行动,赶到四十里外的封江公社去割草积肥。星旗大队的棉花姑娘奋起直追,不到半个月的工夫,就积肥二十三万斤。
东风吹到何家滩,向阳花木早迎春。何家公社的棉花姑娘,满怀战斗的激情,去夺取新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云南省委候补委员、勐海县委副书记、哈尼族女干部高美琼(左),和社员一起采春茶。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