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运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工作
平潭县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促进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中共福建省平潭县委领导成员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心摸索建设海岛的规律,促进了全县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四成多,水产品产量增长三成多。
平潭县委在批修整风运动中,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狠批唯心论的先验论,进一步提高了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三大革命运动的自觉性,更加认真地改变领导作风。这个县是个半农半渔的海岛。过去,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农业、渔业生产发展缓慢,部分干部和社员中也存在着畏难和无所作为思想。怎样才能迅速改变平潭的落后面貌呢?县委通过典型调查,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平潭的落后面貌,不能单纯强调抓渔业,首先要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正确处理渔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使农业、渔业生产都得到发展。
根据这个认识,县委抓紧对农村和渔区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发动群众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同时,又对全县十二个公社一百六十二个大队做了深入的调查,根据地区特点和每个社队渔农比重情况,参考历史、现状和发展条件,一个队一个队地帮助群众制订发展生产的规划。由于县委制定的规划是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的,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全县农业、渔业生产连年发展。
平潭县委领导成员在调查研究中,虚心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的智慧,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推动三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这个岛历来缺少淡水,十年九旱,要加快农业生产步伐,解决水源是个关键。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县委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关于“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飞舟跨海,深入田头、海岛和山区,调查研究。他们查阅了十七年来的气象资料,发现平潭县年降雨量都在一千一百毫米以上,降雨量是充沛的,主要是水利设施没有跟上,造成大量的雨水白白地流入大海。同时,他们又调查勘察到全县有四个地下水的富水区,储藏量达一亿方以上。如果把这些天然雨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起来,平潭缺水的问题就可以基本上得到解决。紧接着,县委调查总结了流水公社谢厝大队自力更生打井提取地下水灌田和中楼公社韩厝大队建山塘水库蓄水灌田夺得粮食高产稳产的经验。就这样,县委取得了解决海岛缺水问题的发言权,制订了在全县开挖山塘水库蓄水、打井提水的水利建设规划。县委领导成员纷纷深入水利工地,同群众一道打井开渠,挖塘筑库。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全县灌溉面积扩大了二万二千多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
平潭县委领导成员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中,不断研究三大革命运动中的新课题,总结新经验,使领导思想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过去,这个县机帆船少,外海作业发展慢,渔业产量低。为了发展渔业生产,县委曾到过渔区社队调查,帮助添船增网,发展外海作业。可是,外海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全县的水产品并没有显著增加。是什么原因呢?县委领导成员在调查中了解到,主要是有些渔业社队抓了外海生产后,忽视了内海作业,放弃了原有的内海捕捞和内海养殖。针对渔区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县委领导成员又深入到海湾和渔区,调查内海水产资源,帮助渔区干部和社员认清外海捕捞和内海作业的辩证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平潭岛港湾多,可利用的滩涂和内海养殖的海面达二万亩,还可放置内海定置网几千张,发展内海生产的条件很好。只有从平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发展外海生产的同时发展内海生产,才能使渔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县委又及时总结和推广了流水公社砂美大队内外海互相促进、水产品产量迅速上升的经验,并且帮助各渔区社队制订了发展内外海生产的规划,进一步落实党在渔区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了渔民群众的积极性。两年多来,全县在有计划地发展远洋生产的同时,内海作业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定置网从二千多张发展到四千多张,海带养殖面积从五百多亩扩大到二千五百多亩,紫菜、贝类等养殖业也有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县水产品产量突破了一百万担大关,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内海作业的产量就占了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多。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英雄挥铁手 山河换新颜
——记江西临川县展坪公社改变低产落后面貌的事迹
春天,在江西省临川县展坪公社土地上,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图:田野里,一片片金黄夺目的油菜花,汇成金色的海洋;一丘丘油绿茁壮的红花草,犹如秀丽的地毯;一条条春水盈盈的渠道,仿佛紧束在田野上的天然绸带。山坡上,一片片茂密的青松,给荒山披上了新装,一块块新开的茶园,吐出了新枝绿叶。
这样好的地方,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全公社一万八千亩耕地,“望天讨口”的黄泥田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另有三千多亩是终年积水的陷田和冷浸田,种不得红花草,栽不了双季稻。一九六九年以前,虽然兴建了一座展坪水库,解决了小部分土地的灌溉问题,但一遇上旱涝,粮食亩产仍然只有三、四百斤。在大寨精神鼓舞下,展坪公社的干部群众治水治田,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连年上升,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第一次超过了《纲要》,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又一跃跨过了千斤。
这一切变化,经历了整整四年的艰苦奋战。
斗争
一九六八年秋天,展坪公社从平原地区调来了几个干部,他们怀着改变展坪面貌的心情,深入各社队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们看到的都是黄泥岗、黄泥田,很多地方,不是缺水,就是受涝。在这样的自然条件面前,有的人穷则思迁,农村大量劳动力盲目外流。
看到这些,有些同志泄气地说:“黄泥岗、黄泥岗,要象平原创高产,十年八载难赶上!”但是,另一些同志断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说:“大寨贫下中农能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创高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改变黄泥岗?”
两种不同的看法,反映了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公社党委认为,要迅速改变生产面貌,必须先改变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公社党委书记支祥太同志,引导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对展坪的自然面貌应该怎么看?是迎难而上,还是打退堂鼓?经过多次学习、讨论,领导班子成员取得了一致的认识:用唯物论的实践观点看展坪,越看越鼓劲,穷则思变,白手绘新图;用唯心论的形而上学观点看展坪,就会越看越志短,穷则思迁,打退堂鼓。大家决心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英雄气概,改变低产田,建设新展坪。接着,公社党委组织了宣传队,深入各生产队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制止劳动力盲目外流,集中精力大办农业。同时,党委成员组织了三结合的调查组,调查全社各生产队农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了一百多个田垄山坑的地形、土质和水源。公社党委根据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制定出了“高地蓄水抗旱,低地排水防涝”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
一九六九年冬,展坪公社吹响了改天换地的战斗号角。他们将原有的展坪水库加宽了四米,加高了一米多,修整了灌溉渠道,扩大受益面积一千余亩。同时,新修了六座小型水库,增加灌溉面积三千多亩。一九七○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一成。
奋战
初战的胜利,使公社领导成员看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看到了展坪的发展前途。
一九七○年冬,展坪公社干部群众满怀胜利的喜悦,掀起了新的治水高潮。数九寒天,北风凛冽,公社党委负责同志率领七千多人组成的水利大军,修水库、开渠道、建电力排涝站、修筑新堤垱、开挖导排沟。一个冬春,全社自力更生筑起了二十八座小水库,新建了三座电排站,开挖了二十多华里长的排灌渠道和七百多华里长的环山沟,使八千多亩“望天田”获得了自流灌溉,二千多亩耕地基本上免除了内涝威胁。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人心齐,泰山移,鼓足干劲加油干,展坪定能改天换地!”
在狠抓水利建设的同时,公社党委又带领全社干部和群众,开始改造低产田。为了取得经验,党委成员先在展坪大队的三个生产队搞了试点。他们采取开深沟、引主泉、排冷浆,增施热性肥料,提高土温等办法,改造冷浆烂泥田,使原来的一季稻田变成了双季稻田。有两个生产队当年粮食亩产就跨过了《纲要》。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在展坪大队三个生产队经验的推动下,各地根据土质的不同情况,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改土。在这期间,公社党委还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同时鼓励社员家庭养猪。一九七一年全社生猪头数比一九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六点二。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就在这一年,展坪公社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跨过了《纲要》,达到九百三十六斤,比上一年的平均亩产增加了一百六十六斤。从此,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
前进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展坪公社粮食亩产跨《纲要》之后,少数人产生了骄傲情绪:“丘陵亩产超《纲要》,猴子爬树到了梢。”
能不能继续前进,更上一层楼?公社党委发动群众反骄破满。大家认真总结几年来农业生产上的经验教训,找出了三条差距:首先,水利工程虽然建了不少,但有的没有配套成龙,部分生产队抗旱能力还不够强;第二,大面积的黄泥田、冷浆田虽然得到了改造,但边沿的山岗薄地粮食亩产只有六百来斤,晚稻产量又普遍比早稻低,还大有潜力可挖;另外,粮食增产了,多种经营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
这样一摆,使一些同志纠正了“增产到顶”的思想。他们发扬快马加鞭不下鞍的革命精神,继续奋战。詹坊大队第六生产队由十二名女将组成的妇女突击组,以大寨铁姑娘为榜样,起五更、睡半夜,坚持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使单独耕作的七十二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斤,比一九七一年全队平均亩产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马家大队社员苦战两个冬春,凿穿三个山洞,使水库长藤结瓜,库库相连,进一步提高了抗旱能力。现在,全社共建成水库四十四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田做到了旱涝保收。今日展坪,呈现出一派粮超千斤,五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融水工业品公司职工提高路线觉悟和政策水平
根据各民族不同爱好组织商品供应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瑶、侗、壮、汉等族聚居的县,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穿着爱好和生活习惯。在路线教育中,县工业品公司党支部组织干部和工人认真学习毛主席“团结起来,按照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工作”的教导和党的民族政策,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民族团结的罪行,提高全体干部和工人的路线斗争觉悟和政策水平。大家认识到,做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工作,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
为了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工作,他们走出柜台,带着样品,到少数民族居住的生产队去,和贫下中农、队干部一起开座谈会,学习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革命大批判,广泛听取贫下中农对民族特需商品供应的意见和要求。杆洞公社锦洞大队一位苗族贫农老大娘感动地说:“商店把这些样品送到门上来,让我们挑选,在旧社会我们连想也不敢想。我们穿上了这样好的新衣服,心里更加想念毛主席!”
工业品公司根据各民族的不同需要,积极组织货源。有些特需商品,如银制品、背袋心、石青布等,本地有生产条件,又有老匠人,他们就帮助当地原来生产这些商品的手工业工厂逐步恢复生产,就地供应。他们还派出专人到外地采购,使民族特需商品很快从几十种增加到三百一十多种。
为了方便少数民族顾客,这个公司专门配备了少数民族营业员,负责民族特需商品专柜。这些营业员热情接待少数民族顾客,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很快就掌握了县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喜爱的各种商品。他们还积极为山区的供销社和代销点组织货源,不断为它们充实民族特需商品,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通过批修整风划清政策界限
哲盟增加蒙古族人民特需商品
吉林哲里木盟蒙古族牧民较多,根据民族传统习惯,需要购买一些特需商品。在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有的商业单位一度混淆了少数民族特需的正常商品与“四旧”商品的界限,影响了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和供应工作。在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中,这个盟的各级商业部门,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民族政策的罪行,分清了路线是非,划清了政策界限。他们认真执行党和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关心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殊需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工作。
目前,各旗、县都建立了特需商品柜台或商店,盟百货批发部门专门派人去组织货源,并积极清理库存,供应市场。现在,民族特需商品品种多、花色全。例如,蒙古族牧民骑马用的马鞍,从全套马鞍具,到马鞍花(鞍钉)、大小马?等齐备。蒙古族牧民喜欢穿的马靴,有香牛皮的全皮马靴,也有传统的布底皮筒马靴等多种样式。蒙古族群众习惯使用的鼻烟和各种鼻烟壶现在也大量供应。制作蒙古族服装用的绸缎、花边、库锦、扣绊绳等,更是花色繁多。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块砖茶一片心”
去年十月,有两位旅客来到青海省副食品公司茶果小组,征求边疆人民和少数民族对茯砖茶生产和销售的意见。这两位旅客,来自遥远的广西,他们是灵山县茶厂的车间主任李超造和党支部委员黄增喜。
灵山县茶厂的职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提高了觉悟,这几年来制茶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茯砖茶是这个厂的主要产品之一,远销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究竟边疆人民和少数民族对茯砖茶需要的情况如何?应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厂党支部决定派人到销区,虚心征求用户的意见。
解放前,边疆各民族人民受到重重剥削,一匹马只能换四块砖茶,一只羊换两块砖茶。解放后,商业部门执行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保证了砖茶的供应,而且价廉物美,质量不断提高。如今砖茶生产单位还派人专程上门征求用户的意见,这怎不教人激动呢!茶果小组的同志坦率又诚恳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转达了各族人民对提高茯砖茶质量的要求。他们一致认为,灵山出产的茯砖茶,发花好,加工精细,包装方正,就是嫩质比较差一些。他们还拿出其他省市生产的一些茯砖茶样品,同这两位同志一起比较分析,品尝鉴定。经过多方面听取意见,以及对各地产品的对比分析,李超造和黄增喜清楚地看到了本厂产品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他们想:“我们生产的每一块砖茶,都同增强各族人民的团结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把消费者的意见带回去,认真研究改进产品质量,全心全意为兄弟民族人民服务”。
边疆人民的意见带到了茶厂,全厂职工把质量问题提到路线斗争高度来认识,人人想办法、出主意,一方面努力保持灵山茯砖茶原有的优点,一方面认真检查工艺流程,更加严格地把好质量关。为了解决嫩质较差的问题,厂里专门抽调四十八名职工,分头深入到茶叶主要产区,协助当地公社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搞好茶园管理。
灵山县各地茶园,正在采摘今年的春茶。灵山茶厂从提高原料质量着手,千方百计地提高茯砖茶的嫩度。真是“一块砖茶一片心”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挖掘本地潜力生产腰锅
云南沪水县农具厂在不影响农具修造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积极生产当地少数民族特需的腰锅,满足了群众的需要。
腰锅,是傈僳、景颇、白、彝等少数民族喜爱的炊具,用生铁铸成,形如葫芦,散热慢、省柴禾,煮出的饭香。解放后,腰锅的需要量逐步增加,光靠外地调货,已不能充分供应当地市场。
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的生活需要,县有关部门决定由县农具厂生产腰锅。农具厂职工经过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识到:在多民族地区的工业部门,努力生产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的商品,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体现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巩固工农联盟的具体行动。工人们边干边摸索,终于生产出了质量好、成本低的腰锅。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增产有民族特色的头巾
广西梧州市七·一棉针织厂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教导,把搞好少数民族生活特需品的生产,当作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为少数民族生产各式彩色、间花等头巾。这些头巾色泽鲜艳,经济实用,深受少数民族欢迎。
具有民族特色的头巾是这个厂的老产品。有一段时间,部分同志认为生产少数民族的头巾,工艺复杂,产量低,利润少,想改行生产纱手套和普通毛巾,因而一度放松了对少数民族特需品的生产。厂党支部针对这种情况,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并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思想政治路线和政策的教育。大家认识到:生产民族特需品,是关系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大事。从此,厂党支部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特需品生产的领导,并采取措施,将原来的一班生产增加到两班生产,使产量大幅度增长。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