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当好“火车头”,加速赶昔阳
中共北京市昌平县委员会
本报三月三十一日以《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为题,发表了山西省委在昔阳县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议的报道。在这个会议上,陈永贵同志介绍了昔阳县开展学大寨运动的经验,并且代表山西省委提出了推广这些经验的意见。大寨代表着我国农村前进的方向;昔阳是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得最好的一个县。一九七○年九月,《人民日报》社论《农业学大寨》中指出:“昔阳成为大寨式的县,向各县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关键在于有一个很大的干劲。”
一九七○年以来,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战线形势大好。大寨式的社、队越来越多了,学大寨的先进县也成批涌现。昔阳当时办到的,有不少的县已经办到了;有许多县正在加快步伐往前赶;有些县虽然也在赶,但是步子还比较慢。现在,昔阳县在继续前进,别的县应该怎么办?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还是因循守旧,无所作为?是大干,还是小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形势大好,形势逼人。学大寨的步子,赶昔阳的步子,很应该加快,很可以加快。许多县委的同志看了本报三月三十一日发表的报道以后,开了学习讨论会,对照昔阳看自己,找出了差距,分析了原因,鼓舞了干劲,增强了信心。大家决心抓紧抓好批修整风这个纲,带领群众大干,同群众一起大干,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这里发表的是一部分县委的体会。——编者
三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山西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的报道,在我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社员群众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家说:自从一九七○年《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社论以来,已经过去将近三年了。昔阳县在大踏步前进,不少兄弟县进入了先进行列,我们怎么样?陈永贵同志的讲话,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深刻地阐述了昔阳开展学大寨运动的经验,使我们对于学大寨学什么、怎样学,赶昔阳抓什么、怎样抓,有了新的认识。
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县委召开了有部分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县委学习座谈会,并组织全县各级干部普遍学习了陈永贵同志的讲话,对照昔阳看自己,总结经验找差距。我们深深感到:几年来,昌平农业学大寨虽然有成绩,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论条件,我们比昔阳好得多;论步伐,却比昔阳慢得多。原因在哪里?主要是在我们县委的指导思想上,对于用党的基本路线统帅农业学大寨运动,认识不够明确,行动不够自觉;在改造昌平面貌上,缺乏雄心壮志,不能彻底摆脱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强大力量,缺乏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条件的革命胆略;在我们的领导作风上,没有彻底洗刷唯心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各级干部同社员一道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的精神发挥不够;在生产建设中,缺乏全面规划,领导不力。大家说:比昔阳,差距大,千差万差就是差在县委领导班子自身不够革命化。
当前,批修整风运动正在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普遍提高。在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问题上,陈永贵同志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群众是要大干、大变的,我们的各级党委究竟是当火车头,领着群众走,还是当乘客,让群众推着走?这个问题也是该作出回答的时候了。”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表示:“誓做火车头,加速赶昔阳!”我们决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作出回答。
当好“火车头”,这是党的要求,人民的期望。要真正当好,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批修整风这件头等大事,调动广大社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从我们县委领导班子做起,第一步,就是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到农业学大寨的第一线去。我们县委七个常委已经有三个经常下去蹲点,要切实继续蹲好;其他常委也要经常深入基层。县级机关各组、局,都要分别联系一个公社,重点抓好一个大队。蹲点的同志,要同那里的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真正作出样板。
目前,我们在狠抓春耕生产的同时,正在同全县各社、队的群众和干部商量,做出重新安排昌平河山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决心苦干三、五年,改变昌平面貌。


第2版()
专栏:

要象大寨那样坚持总路线
中共河南省偃师县委员会
昔阳经验的报道,给我们增添了力量。我们越学越感到方向明,信心足。大寨精神是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生动体现。学大寨,就要象大寨那样坚持总路线。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大寨不是一件风平浪静的事,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两种思想的斗争。革命的思想占了上风,学大寨就有所进展,否则就出现停滞的局面。一句话,没有斗争,大寨经验就学不好。
偃师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全县八十六万亩耕地,伊、洛河两岸的滩平地就占二十多万亩。要论自然条件,我们比昔阳好得多。长期以来,县委在领导农业生产上,一年四季只是忙于催种催收。我们也曾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改变生产条件。可是一提到具体问题,就有人摇头,把困难摆得象地上的茅草一样多。这样,我们就主张“稳一点”,“慢慢来”。
县委剖析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精神状态,认为有的同志存在着怕苦、怕累、怕困难的懒汉懦夫思想,屈服于大自然的压力,只守旧摊,不创新业。由于领导上思想保守,精神状态不振作,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九年,六年来全县粮食亩产一直在四百斤左右的水平上徘徊。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所谓“领导要稳”,实际上是站在那里不动。连一个大干的想法都不敢有,哪会有大干的行动?要不要大干,敢不敢大干,是摆在县委面前的根本问题。
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县委多次开门整风,充分发动群众,狠批了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思想,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县委领导成员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从而发动群众,制订出改变偃师面貌的规划和措施。这样,逐步改造了主观世界,也逐步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我们在邙山岭上建提灌站,引黄河水上邙山;在坡岭地区打深井,挖蓄水塘;在丘陵山区建设大寨田。一个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在全县范围内蓬勃兴起。就这样,一直干了三年。全县打机井两千多眼,修水渠二百多条,建提灌站,挖蓄水塘,扩大水浇地面积九万一千亩。近三年来完成的水利工程项目相当于历史上完成水利工程项目的总和,水浇地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同时建大寨田十一万五千亩。生产条件的改变,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从一九七○年起,连续三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跨《纲要》。一九七二年,虽然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仍然夺得了粮食平均亩产五百二十九斤的好收成。
我们虽然有了些成绩,但同昔阳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决心以批修整风为纲,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继续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力争在两三年内基本上改变偃师的生产条件,把粮棉产量推过“长江”去,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县委领导干部要同群众一起大干
中共湖北省枣阳县委员会
《人民日报》发表了《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的报道,对我们震动很大。“要想山河变,就要象大寨那样干。”这是我们学习这个报道以后一条最深切的感受。
我们枣阳学大寨,赶昔阳,也在学,也在变,但是变得不快。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缺乏改天换地的革命气魄,缺乏无坚不摧的革命胆略,缺乏大寨人的革命干劲。一年四季,我们只是忙于修修补补,忙于催种催收,而没有想到从根本上改变枣阳面貌。
改变枣阳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一九七○年,我们曾组织了八万大军修建引唐水利工程,县、区、社党委书记都亲临工地,在风雪严寒中,带领群众吃大苦,耐大劳,干了两个月,修渠一百多里,完成土石方工程六百八十多万方,解决了三十万亩水田用水问题。到了一九七一年下半年,有些同志产生了喘口气的思想,前进步子慢下来了。陈永贵同志的讲话,对我们的教育很大。我们深深地认识到:面貌变不变,关键在路线;干好干不好,关键在领导。要大干,必须狠抓批修整风,进行路线教育,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大干,县委领导一定要和群众一起干。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轻轻松松改变不了面貌。
为了改变山河面貌,加快前进步伐,县委决心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彻底改变领导作风,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作出治岗、治土、治山、治水的全面规划。首先准备把枣阳县七十条“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黄土岗改造成大寨田。在治水上,准备大战三、四年,彻底改变缺水面貌,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抽出来。同时,大抓养猪积肥,改良土壤,把岗田薄地改变成海绵地,给四十万亩荒山穿上绿装。为彻底改变枣阳面貌,我们决心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爬陡坡,出大力,流大汗,加快步伐赶昔阳。


第2版()
专栏:

朝阳映红古城湾
——宁夏吴忠县古城大队大搞科学种田的事迹
在祖国西北边疆,滔滔黄河岸边的古城湾上,有一个回族社员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回汉族联合大队,这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吴忠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
昔日盐碱洼,今日赛江南
解放前的古城湾,芦苇丛生,盐碱遍地,粮食亩产不过百十来斤。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地主富农的残酷剥削,黄河洪水的冲刷危害,逼得这里的回汉族劳动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如今的古城湾,夏秋季节,渠水奔流,绿树成荫,麦浪起伏,稻花飘香。真是一幅“塞上江南”的美好图景。
古城大队的粮食生产近几年有很大发展。一九七一年,亩产突破千斤关。一九七二年,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又夺得大丰收,亩产一千零九十三斤,总产量相当于一九六一年总产量的四倍。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社员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古城大队种的是塞上盐碱地,打的是江南高产粮。这样的好收成是怎样得来的呢?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石清玉对我们说:“这几年的丰收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大搞科学种田的成果。一九七○年秋天,我到大寨参观,思想震动很大。看看大寨,比比自己,发现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思想不革命化,生产就会停顿。”
石清玉同志回到古城湾,把大寨的好思想、好经验、好作风一传达,全队回汉族社员热情高涨,决心学大寨,夺高产。他们在改土造田的同时,大搞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大队干部亲自种试验田,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把庄稼种得越来越好。
科学种田也是一场革命
科学种田也是一场革命,时时步步都有斗争。大队党支部委员丁学礼,是个六十五岁的回族老汉,他带头搞科学实验,攻下了不少技术难关,群众称他是“土专家”。一九七○年,我国南方小苗带土移栽的水稻育秧新技术传到宁夏,古城大队党支部让老丁到王太堡农业试验场去学习,动手试验。老丁第一次试验失败了。风言风语出来了:“东山的土地爷搬到西山不显灵,南方的好办法搬到北方不顶用。这是癞蛤蟆吃五谷——糟踏粮食嘛!”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石清玉热情地鼓励老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一次不行,再来几次,坚持试验,总会成功的!”党组织的关怀和阶级兄弟的情谊,使老丁深受感动。石清玉还和丁学礼一道,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继续试验。
丁学礼的老伴主动拿出自己家留的好稻种,运用发豆芽菜的经验,象照料小娃娃一样,十分小心地帮老丁催好了稻芽,好让老丁腾出手来挖育秧地。老丁在队办公室门前,找了个避风向阳的地方,挖了个土池子试验育秧。他把铺盖搬来,住在育秧地边。到了夜里,他生怕秧苗冻坏了,就在秧地四周挖了八个小坑坑,点着了八堆火。连干好几个夜晚,老丁的双眼熬红了。大家心疼地劝他歇一歇,有人要替他守夜,他怎么也不肯。在老丁的精心培育下,小苗带土移栽的水稻育秧新技术,终于试验成功了。古城大队当年采用新法栽种的水稻,比旧法每亩增产二百多斤,充分显示了科学实验的威力。县革委会在育秧池前开了现场会,这项新技术迅速传遍了全县。
古城大队党支部学习了大寨“一茬变两茬”的经验,一九七○年又提出了“麦稻两熟多贡献”的战斗口号。有的人一听就摇头,掐指算细账,说什么“古城湾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天,麦子九十、稻子一百五,生长期最少得二百四十天,差下这九十天的无霜期到哪里去找?这不是瞎胡闹嘛!”
贫下中农针锋相对地说:“不能光算天的账,还要算人的账。无霜期差下九十天,我们要创造条件把它找出来!”
八队的科学实验小组从水稻间苗补栽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寄秧”的办法,就是把复种稻秧先栽到别的田里寄存起来,等小麦收割以后再移栽过来,解决无霜期短的矛盾。大队党支部支持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试验。他们就从已经返青发棵的稻秧中,每隔五天拔出一些,移栽到别的田里,同时对施肥、灌水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试验,结果发现,移栽的秧苗到七月二十日还能成活。
经过试验找出了门道。一九七一年,八队种植了十二亩八分麦稻两熟田。他们巧施肥,巧灌水,精心管理,结果小麦单产五百二十一斤,水稻单产八百四十斤,两熟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六十一斤。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科学种田就是好,‘八字宪法’是个宝。”
组织广大群众参加科学实验
在这海拔一千多米、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天的塞上寒冷地区,麦稻两熟试验成功是一个革命的创举。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了古城大队的先进经验。吴忠全县推广麦稻两熟试验的就有一千多亩,平均亩产都在千斤以上。
在古城大队,科学实验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建立了一支由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组成的“三结合”的科学技术队伍,各生产队都有科学实验小组,涌现出不少科学实验的积极分子。有的妇女走娘家,见了优良品种就带回队来试种。有的社员除了积极参加集体的科学实验,还在家里搞种子、肥料等试验,有了成效马上就提供给集体。
古城大队的回汉族社员都懂得:科学种田要花力气,下苦功夫,才会有收获。回族妇女马金花和几个女社员,天下大雨,坚持奋战,保护住水稻秧苗一棵也没受损失。女青年朱秀珍、赵小兰等,在进行水稻配花试验时,怕避蚊油刺激花粉,影响试验效果,任凭蚊子咬,不搽避蚊油,坚持水稻配花试验。她们豪迈地说:“我们宁愿让蚊子叮一千次,也不能让试验受影响一次。”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过去,小麦单产四、五百斤就觉得到顶了,去年有的小麦亩产达到九百五十多斤。现在,水稻亩产一千五百斤,在古城湾已经不算稀罕。今日的古城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大地园林化的远景规划,正在逐步实现。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