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们决心做教育革命的促进派
杭州市第十四中学初二(10)班
编者按:杭州市第十四中学的学生,敢于揭露教学中的矛盾,大胆提出改革教学方法的建议,而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热情地加以支持,一起认真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推动教育革命深入发展。毛主席教导我们:“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广大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要依靠他们中间的积极分子,即决心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站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团结合作,做教育革命的促进派。
毛主席教导我们:“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广大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要依靠他们中间的积极分子,即决心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派。”我们革命学生,必须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积极参加教育革命实践,做教育革命的促进派。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想法:我们年纪小,知识少,要学习文化知识,全靠老师教。我们只要上课用心听,按时交作业,考试分数好,就不错了。因此,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是否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少考虑;有时考虑了,也感到无能为力,自己不懂,总得老师教啊!可是,我们对旧的教学方法是有意见的。比如,农业基础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室里讲种田、养猪,越搞越糊涂,大家意见很大。有的同学还编了首顺口溜:
农基,农基,老师讲课花力气,我们听课没兴味;上课尽是记笔记,下课全部都忘记;原因到底在哪里?理论实践相脱离。
开始,我们没有把意见反映给老师,怕他接受不了。后来,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并结合学习上海培光中学的经验,认识到搞好教育革命,不仅是老师的事,也是我们学生的事。老师教得再好,也要通过我们自己的思索和实践才能逐渐接受下来。“教”和“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在教育革命中,我们和老师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该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而共同努力。我们不应该做“安分守己”、“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的学生,而应该做教育革命的促进派。
有一天,老师出了十五道农基课的题目给我们复习,准备测验。拿着这十五道题目,大家越复习越感到不是味。这天晚上,是我们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时间。我们就以毛主席的教导来对照,越对照越觉得这种考试方法是违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而我们的农基课,举行一次单元测验,就出了十五道题目。而且大题目里套小题目,实际上是三十一道问答题。这不是“删繁就简”,而是“繁而又杂”。
我们生长在城市,对农业生产缺乏感性知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书本上摘出材料来,然后起早摸黑地死记硬背,就是背熟了,考对了,事后问一问,谁也回答不上来,这不是学了也无用吗?
老师出题目,不单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十五道题目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为我们没有实际知识,也就很难分析。象“棉花从种到收要做那些工作?”我们连棉苗也没有见过,怎么“解答”?!
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这种测验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这样下去,有走“读死书、死读书”老路的危险,于是,我们讨论了几条意见,向学校教育革命组写了一封信,建议农基课教学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建议,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老师们热情支持,同学们也很赞成。教农基课的老师邀请我们座谈,和我们一起备课。我们坚决和老师们团结在一起,共同战斗,进行教学改革。
我们和老师一起分析了农基课最后一章《畜牧》的内容。我们建议,先在课堂上讲一些有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参观访问一个畜牧场,回来再对照实际,进一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样就体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我们的感性知识多了,学习农基课的效果也一定会好。老师支持我们的想法,积极地去农村联系参观访问的单位。
过去我们到农村,往往只是请贫下中农作个报告,然后到田里跑一圈就回来了。同学们说,那是“走马观花,换换空气”。这次我们决心“下马看花”。事先我们编好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课本内容和难点、重点,准备一个问题,如“养猪要那些饲料?贫下中农是怎样解决的?”“猪有那些品种?贫下中农是怎样饲养的?”“为什么说牛是农民的宝贝?贫下中农是怎样爱护耕牛的?”“怎样保护耕牛过冬?”等等。一到畜牧场,大家就主动去向贫下中农学习,开座谈会,回来后还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接触实际,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气。参观回来后再上农基课,情况就不同了,老师问我们:“为什么畜牧业要以养猪为中心?”同学们马上热烈议论起来,有的说:“猪是杂食性动物,饲料来源丰富。”有的说:“猪生长快,容易大。”有的说:“猪多、肥多、粮多嘛!”课堂里过去那种呆板的气氛,一扫而光,真是生动活跃,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很满意。有的同学高兴地又编了一首新的顺口溜:
农基,农基,今非昔比。教室里有了生气,畜牧场解决问题。同学越学越欢喜,老师脸上笑嘻嘻。理论要联系实际,农村是广阔天地。
农基课的教改实践,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因此,在其它各学科的教改实践中,我们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和老师们一起搞好教育革命。如在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是个难关。有个同学不仅力求理解老师讲授的写作知识,而且结合学工中的实际感受,把自己写的一篇作文进行了反复修改,提高了写作水平。同学们就以他为榜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就加深了对写作知识的理解,全班同学记叙文写作水平有了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开展了“兵教兵”活动,同学上讲台给成绩差的补课,许多同学还自编题目。外语课的学期考试,原来只有笔试,我们主动要求增加口试,并主动和老师一起做好这项工作,使大家的外语知识比原来掌握得更好。
在校办工厂劳动中,老师注意了理论和实际结合。语文课事先布置了《我的工人师傅》的作文题目,还坚持每周两个半天学习文化知识。另外,请工人老师傅给我们上阶级教育课,介绍校办工厂发展史,请工人师傅讲电、讲化学的知识等。这样,大家既受到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又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学工的积极性。学工结束,全班同学受到工人师傅的好评。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教育要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妄图把学生培养成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工农群众的资产阶级的接班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一定要以路线斗争为纲,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去实践,坚决肃清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余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革命教师一起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去做,我们就一定能进一步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把教育革命搞好。


第2版()
专栏:

从旧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吴学恒
前个时期,在鲁迅杂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试验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发讲义、答问题的方法,收到的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从高一(4)班请来七位学生,学习成绩有的较好,有的较差。我要他们带着课本和字典,先把鲁迅的这篇杂文看三遍,查一查不懂的字词,想一想这篇杂文主要说的是什么。仅仅用了一个课时,七位学生不但查到不懂的字词,而且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我又跟他们一起研究课文的重点、难点,共同商量怎样进行教学。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编写了讲义。讲义串讲了课文,并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课前还布置预习。
第一课时,我把讲义发给学生,先说说讲义上的“教法说明”,使学生心中有数,并且请他们提出改进意见。第一、二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研究讲义。
下了课,我被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景象吸引住了。他们有的在认真钻研、独立思考,有的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把不懂的问题一一写在纸条上。
晚间,我把纸条统计了一下,围绕着课文和讲义,学生一共提出五十三个问题。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我兴奋得几乎彻夜不眠,忙着翻书本,查资料,写答案。在我从事十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日子里,这一夜要算是最难忘的。
第二天,我向学生重点地回答了我能解答的问题,也如实地说明了我还弄不懂的问题,请他们研究,我也研究。这样,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下了课,两个学生找我研究他们还不理解的地方。一个说:“鲁迅在文章中,既说‘以一击致敌人的死命’,又说‘决不是一个诗人所能提笔判定生死的’,这该怎么理解呢?”一个说:“这样理解对不对?鲁迅说的致敌人的死命,使敌人受伤或致死,都是打中敌人要害的意思。”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理解,并补充说,笔战和实战是和敌人作斗争的不同形式。而实战又分战场上和战场下,这是有区别的。跟这两位同学的研究,又启发了我,使我进一步认清鲁迅在文章中提出的“笑骂”、“热骂”、“怒骂”和“辱骂”的区别,继续研究我没能完全弄懂的“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含义。
本来我设想用三个课时结束教学,后来,我又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增加一个课时,让同学讨论讲义“小结”中的三点,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的理解,并要求每人写一篇短文:《试验课的收获、体会和意见》。
学生们在短文里对这次试验课表示出强烈的反响。有位学生还归纳出这种教学方法的五点好处: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采取课前预习的措施;
二、有利于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采取范读、领读、默读等多种形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采取看讲义、研究讲义的方式;
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采取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和师生共同商量的办法;
五、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采取写收获体会,自己总结提高的做法。
学生的这种归纳,是我所做不来的。用他们的话说:“这是在切身体会中得到的。”
实践的结果证明,毛主席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通过这次试验课,学生对鲁迅的这篇杂文,不仅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而且能够联系当前阶级斗争的实际,加以应用。一位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写道:四十年前,鲁迅就提出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名言,主张“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三十年前,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分析了这种吓人战术的阶级本质,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毛主席的教导和鲁迅的主张,成为我党和我国人民战斗的有力武器。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的述评,针对苏修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恶毒攻击和谩骂,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事实证明,一切假马克思主义者、修正主义者都经常用吓人战术。可见,文风和路线有着紧密的联系。
读了这段体会,我的喜悦心情是抑制不住的。要知道,这是一位原来学习成绩不很好的学生的体会呵!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回顾试验课的全过程,进一步感到毛主席这个论断的英明正确。这次教学过程中,他们对教学改革的热情,敢想、敢说、敢做的勇气,努力钻研,积极思考,敢于打破旧框框的精神,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一直是鼓舞和鞭策我前进的力量。在教育革命深入到教学领域的时候,我感到时时注意研究我们教育的对象——青年的特点,树立为他们服务、向他们学习的思想,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


第2版()
专栏:

理论结合实际 土豆获得高产
去年夏天,辽宁省复县二十二中七年级种的“土豆抱窝”试验田丰收了,亩产达到九千斤,最高一株结了九十七个土豆,重十一斤七两半。广大贫下中农称赞说:“如今的学校可真了不起,小伢子也办成了大事情。”
两年多前,二十二中七年级的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土豆栽培技术”。这些多半生长在庄稼人家的学生,对照当地的种法,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说:“这里土豆播种晚,结薯时地温过高,影响产量,应该早种半个月。”有的说:“土豆的匍匐茎长出地面就是枝,埋在土里就是薯,种得深些,土豆不就能结得多吗!”有的提出反对意见:“早种半个月,地温在零度以下,芽子还不冻死了!”大家一直争论到下课铃响。
学校党支部很重视同学们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精神,决定从学农基地中拨出一块土地进行土豆高产试验。七年级的同学组成了课外科研小组,在农业课老师的指导下,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关于土豆习性的知识,认真研究实现土豆高产的措施。遇到困难,就打开《矛盾论》学习;经验少,就回家请教生产队的叔叔大爷。经过这样一段学习,终于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实验方案。这块试验田成了同学们学习农业基础知识的课堂,有些课干脆到试验田里上。同学们都主动地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他们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实践,既夺得了土豆高产,又学到了农业生产的实际知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学和用要紧密结合
共青团员陈忠恕,是湖南省平江县第九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有个时期,他认为只要课堂上好好听讲,作业答案没差错,考试得好分数,就算学好了文化知识。
有一次,他去大队,那里正在研究兴建一条水渠。党支部书记陈纯东一眼见到他,就说:“忠伢子,来得正好,你数学得了一百分,快把这个设计算算,怎么做到渠道少占田,多过水?”他一听傻了眼,当场被考住了;回去翻课本,翻笔记,都没有解决。后来,他把这个问题带回学校,老师指导他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扩大横截面,防止壁陡崩溃,才设计出一个少占农田,扩大流量的水渠工程计划。
这件事引起了他的深思:为什么书本上学的知识,在实际中用不上?他找到自己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满足考试答案正确。归根到底,还是受修正主义“智育第一”的影响。
有了这个经验教训,陈忠恕比较注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斗争中去,对实践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见机器总想摸一摸,瞧一瞧,到处寻找实验的机会。
重视了实践,他却又忽视了理论的学习。所以,在考电工基础知识时,两道应用题没有答好。老师对他说:“你今天为什么没考好呀?”他谈不出道理来。老师和他一道学习毛主席关于“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的教导。从毛主席这一教导中,他进一步认识到,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修正主义的谬论必须批判,而正确的基础理论知识却不能忽视。从此,他学习很注意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河北定县二中的学生为革命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是科研小组的学生,在观察“灵芝草”生长的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