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大干才能大变
——广东省乐东县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增产的事迹
乐东的变化,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干才能大变。“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艰苦奋斗才能赶昔阳。”要迅速改变生产面貌,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很大的干劲。这是乐东县的同志们的体会,是一条普遍真理。
干劲自何而来?乐东县的同志们经历了战胜懒汉懦夫世界观的“三个回合”的斗争。其实,何止三个“回合”,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场斗争,一场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其实,又何止是乐东,其他面貌改变快的地方都经历过类似的斗争。不开展这样的斗争,就不能鼓足干劲,不经历这样的斗争,学大寨就学不好。——编者
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乐东县,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大幅度增产:一九七○年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一九七一年比上年猛增百分之四十六,一九七二年又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二点三。油料、生猪、甘蔗等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解放初期,这个县粮食总产量为六千多万斤,到一九七○年,达到一亿三千多万斤,从每年的粮食总产量来看,二十年间增长六千多万斤。而一九七一年一年即比上年增产六千多万斤,一年增产幅度相当于以往二十年。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乐东县。不论是黎村、苗寨,还是汉族聚居的村落,四野处处是绿油油的良田,处处是清澈的渠流。真是百里渠道流清水,万亩荒坡变水田。
鼓足干劲
乐东县的农业生产历来比较落后。为什么这几年粮食产量上升得这么快?这里的干部、群众都说:靠路线,靠干劲,靠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
人们总爱提起对于改变乐东生产条件有重大作用的南木引水工程。
原来,乐东县有个长茅水库,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兴建的大型水库,设计容量一亿零五百万立方,可灌十多万亩水田,但由于水源不足,平时蓄水不到一半,只能灌五万亩田。而县境内的乐中河,河水流入昌化江,注入北部湾,白白地流走了。一九六九年底,乐东县革委会决定在南木这个地方建坝,拦腰截断乐中河,同时开挖渠道,把河水引入长茅水库,让水库多蓄水,多灌田,从根本上改善乐东的水利条件。
南木引水工程包括一座高大的拦河坝,一条长三十六公里穿山过河的渠道,还有一座大渡槽。当县革委会兴建南木引水工程的决定传出时,全县黎、苗、汉各族四万民工,欢欣鼓舞,翻山越岭,来到工地,在连绵三十多公里的工地上安营扎寨。白天,牛车和拖拉机一起欢唱,挑土的人们穿梭来往;夜晚,万支山竹火把组成了巨大的火龙。
县革委会所有领导成员全部出动,分头指挥各工段的战斗。他们和民工一起,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尽管坚石段、沼泽地、灌木林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但却挡不住干部、群众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锐气。十多天的时间,他们就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最困难的工程是渡槽工程。指挥战斗的是县革委会副主任郑成锦。架渡槽、砌石墩和预制槽身,需要大量石块,要从六公里外的地方运来。如果只靠现有的汽车装运,两年才能运得完。怎么办?发动群众干!三千辆牛车出动了,六公里长的运输道上,尘土飞扬,车声不绝,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突击运完了全部石料。郑成锦头戴安全帽,手拿铁扳手,跟了一班又一班,指挥整个工地的战斗,每天只睡三四小时。他两眼布满血丝,嗓子也嘶哑了。就是靠着干部和群众的这样的干劲,艰巨的南木引水工程只用了七个月就完工了,多年来被认为难以办到的事情,一鼓作气办成了。乐中河水源源流入长茅水库,使长茅水库第一次蓄满了一亿立方水,多灌了六万多亩晚造田。
南木引水工程,体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精神,体现了大寨大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乐东县几年来还完成配套、续建、新建的水利工程共六十多项,使全县灌溉面积从过去的十四万亩增到二十三万亩以上。
三个回合
乐东县的领导机关在领导全县的建设中,在领导思想上经历了三个回合的激烈斗争。每次斗争的胜利,都促使生产前进一大步。
第一个回合是在一九六九年底。这一年,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业减产。县革委会分析:当时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是水,在水利问题上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过去全县兴建了一百多项水利工程,按设计能力可以灌溉二十多万亩农田,但是实际只灌了十四万亩。为什么?有的是水库大水源小,蓄不满水;有的是渠道太少,有水灌不到田;有的是水库建设长期没有完工,有库不能蓄水。水利建设上重主体、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想,使乐东县吃尽了苦头!而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过去他们也想兴建南木引水工程,使全县最大的长茅水库能蓄满水,但怯于工程大,迟迟下不了决心。敢不敢上马兴建南木引水工程?是艰苦奋斗、敢想敢干,还是在无所作为思想支配下,充当懦夫懒汉?这是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当县领导班子把兴建南木工程计划交给群众讨论时,广大群众不仅赞成干,而且提出要快干!经过争论,终于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这一年的十二月,南木引水工程终于动工了。
第二个回合是在一九七○年上半年。南木引水工程还未完工,继上一年大旱之后,又碰上一造干旱,原来计划插早稻十一万亩,结果只插了五万亩。再度减产的局面,使县的部分领导成员的信心动摇了,“乐东条件差,改变面貌难”的论调出来了。县委意识到,是树立雄心壮志、走大寨的道路,还是屈服于自然、安于落后状态?这是又一场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他们发现:在同样遭受大旱的情况下,各个公社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不同,干劲不同,生产情况就不一样。这个县的黄流、佛罗等公社坚决同天斗,打井种旱粮,夺得早造的丰收;有些公社的干部由于精神状态不对,对天斗争不力,造成减产。县委决定抓住典型,发动群众,揭露矛盾,解决矛盾。讨论会不仅在县里开,还到黄流公社去开。领导班子再一次从路线斗争的高度狠批了无所作为的思想,下决心鼓足干劲,战天斗地,改变乐东面貌。他们向全县人民响亮地提出:奋发图强,战胜困难,早造损失晚造补,半年夺取一年粮!
第三个回合是在一九七○年九月份,《人民日报》社论《农业学大寨》提出了“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这个尖锐而激动人心的问题。乐东县的干部、群众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对前两个回合的思想斗争成果起了巩固作用。“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艰苦奋斗才能赶昔阳。”县委除留个别常委在家处理日常事务之外,其他常委都到生产第一线去。最艰苦的任务有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最边远的村寨有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一九七○年晚造一造收成相当于一九六九年全年的产量,早造的损失夺回来了,全年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永不停步
水利条件改善之后,下一步如何办?乐东县领导班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开荒造田的发展规划,要求全县干部、群众,继续大鼓干劲,两年内扩大水田十万亩,做到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有一亩水田。这是一个奋发图强的规划。
县、社、队各级干部,象参加水利战斗一样,又率领群众,在荒地上安营扎寨,开荒的篝火在村村寨寨点燃着。海边的社员在围海,山区的社员在开山,大规模开荒扩种的热潮掀起来了。
在开荒造田的艰苦地段,都有县的领导干部蹲点劳动。连续两年,开荒造田五万多亩,加上旱地改水田,完成了扩大水田十万亩的计划,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亩水田。
三年来,乐东县干部、群众的干劲为什么一鼓再鼓,坚持不懈?县委一个领导同志说:“主要是遵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干部带头,讲求实效,把干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看准了就大干,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产量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干部、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怎能不越干越欢!”
乐东县委通过批修整风,总结经验,针对单产还不很高,耕作还不够细的弱点,决心进一步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大搞科学种田。在新的目标下,乐东县踏上了新的征途!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大寨大队贫协主任贾进才,今年六十四岁,仍然经常参加劳动。在领导抗旱斗争中,同社员群众一起开山取石,手不离锤。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
中共安徽省六安县委员会
近两年来,我们通过批修整风,狠批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逐步改变县委的领导作风,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去。县委常委除少数人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外,其他的人多数时间是深入基层,蹲点跑面,调查研究。下去的同志,主要是到边远地区和后进单位。几个主要负责同志已分别跑遍了二百多个大队和几百个生产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最初,我们怀着改造六安面貌的强烈愿望,急于了解六安的各种情况,便坐着车子到处跑,有时一天跑几个公社、十几个大队,问问看看就走。这种蜻蜓点水的作风,遭到群众的批评。之后,我们穿上草鞋,脚踏实地,一个大队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具体情况,才取得了一些指导工作的主动权。中店公社红旗大队是我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过去我们多次总结过这个大队的经验,并向全县推广,但是一直没有推开。后来,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到这个大队蹲点,并到周围大队作调查,才发现这个大队的干部有骄傲自满情绪,孤芳自赏;而县委领导对推广这个典型经验的决心又不大,只满足于点上开花,不注意面上结果。原因找出后,县委领导着重帮助红旗大队的干部反骄破满,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并带着大队书记到周围的大队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红旗大队大踏步前进了,其他队也端正了对红旗大队的看法,先进经验开始推广了。
下去以后,我们经常遇到革命和生产的关系问题。过去大忙时,我们到了下面往往就生产问生产,催耕催种,虽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对全县促进不大。在批判了“唯生产力论”以后,有的同志又产生另一种倾向,到基层很少问生产。随着批修整风的深入,我们总结了这两方面的教训,既批判了“唯生产力论”,又批判了不问生产的倾向,坚持抓革命,促生产。首先是抓路线,抓思想。例如,我们在下面搞改良品种,最初只想到组织社、队干部外出参观,组织力量出去换种籽。由于没有针对干部、社员中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教育,结果阻力很大,新技术推不开,新品种很难推广。随后,我们抓了思想政治工作,但对解决具体问题又有所忽视,措施跟不上,新品种、新技术仍然没有推广开。后来我们认真地从思想、物质和技术三方面作好准备,政治思想工作领先,实际问题解决得也比较好。现在,全县老品种已基本淘汰,新技术正在普遍推广。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克服片面性,才能抓好革命,促好生产。
下去以后,我们一度对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考虑很少,这方面的自觉性不高。经过一段实践,“差不多”思想抬了头,又开始飘浮起来,深入不下去了。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改变作风同改造世界观密切相联,不抓自己的思想改造,作风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如何看待群众,就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最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领导,比群众高明,而事实并非如此。水稻小苗带土移栽是一项先进技术,前年在一个区试验成功后,我们满以为全面推广的条件已经成熟,就向全县提出百分之八十的早稻都推广这项新技术。基层干部和群众纷纷反映说,要求高了,不切实际。我们当时没有听得进去,后来下去作调查,发现推广这项新技术,干部、群众的思想基础不牢,技术跟不上,不能硬性规定比例,“一刀切”。于是,我们修改了决定。结果,既发挥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又避免了瞎指挥。


第2版()
专栏:

群众身上多少泥 她身上有多少泥
在湖南道县,人们常常谈起县革委会常委马龙玉扎根基层办农业的事迹。
一年多前,马龙玉来到清塘公社廖家大队蹲点,看到这里大片的稻田正在受旱,有些平平的土地种着旱粮作物,心里很难受。她想,要是把这里的水利搞好,旱地都变成水田,那该要增加多少粮食啊!
马龙玉对干部说:“你们这里年年受旱,也不想办法搞水利建设?”有人回答说:“我们做梦都在想水,可就是修水库没有水源,修河坝找不到坝址。”马龙玉说:“事在人为,总可以想出办法来。”
一天,马龙玉背着一个用竹竿做的瞄准器,拿着几根打上标记的牛绳作米突尺,对几个干部说:“走!我们找水去!”她同大家走到西岭边,看到岩石底下冒出一股泉水,她说:“这不是水源吗?多花一点工,在下面筑个弓形坝,把泉水装起来,不就是一个小水库!”来到杨家洞,看到一股溪流白白地散失在沙洲里,她说:“挑走沙卵石,把溪水堵到山腰去,杨家洞就有水灌。”她和党支部的同志根据调查的情况,作出了水利建设规划。长期的干旱给一些人造成了悲观情绪,要大干水利,还必须帮助人们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马龙玉又带上毛主席著作和大寨经验,在社员家里,在干部会上,在劳动工地,给大家讲解。讲得大家心里热呼呼,浑身都是劲。
大干水利的时候,正是滴水成冰的日子。马龙玉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她满身泥水,同社员一起战斗在工地上。社员身上有多少泥,她身上有多少泥。
主要工程杨家坝,离村五里多路,尽是上岭下坡。为了抢时间,社员天不亮起床上工,断黑才回村。马龙玉总是最早来到工地,最后离开工地。在紧张的劳动中,年过半百的马龙玉,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她那身粗布衣服被雨雪淋得又湿又沉。社员叫她歇歇再干,她却笑笑说:“不用歇,越干越有劲。”
当坝基清理到七米深的时候,疏松的沙土、卵石经常崩塌,马龙玉冒着危险,带领社员背木板、树干顶住塌方。就这样,马龙玉带领一百八十多个社员,从沙洲上挑走了一万多立米泥土、沙石,从山上搬来一千多立米石料,筑起了一座拦河大坝和两口山塘,为廖家大队的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去年,这个年年受旱的地方,种上了三百多亩双季稻,两百多亩旱土改成了水田。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干劲要大 工作要细
春插大忙期间,中共广西田东县委书记董恩祥来到林逢公社林逢大队,同社员一起插秧。他发现第五生产队有一亩多田插得很疏,不合规格。他想:社员们为了抢季节,加快插秧进度是对的,但是,只求快,不求好,必须立即纠正。
于是,他找副队长和社员一起商量,决定从这块田中,量出一分田来作试验,把原来插得不合规格的秧苗,再重新按合理密植的规格插下去。结果,这些秧苗只插得七厘田,还有三厘田留空。董恩祥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分田少插三厘,一亩田少插三分,全队二百八十亩早稻,就等于少插了八十多亩,按去年早稻平均亩产六百斤计算,全队就少了五万多斤粮食。通过算账,大家认识到抓好规格质量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插秧中,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严格要求,每插一块田,都做到合理密植,并使插秧做到既快又好。
为了教育全县干部和群众,县委总结了这个队的经验,向全县推广。全县对插秧质量普遍引起了重视。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