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到农村来吧,咱们共同战斗
阿芳同学:
读了你的来信使人很开心,这还是我下乡以后第一次接到你的信。你要我谈谈下乡十个月的体会,我能告诉你一些什么呢?阿芳,我要说,我能以一个人民公社新社员的身份,坐在油灯下给你写信,感到无比自豪。
阿芳,你说成千上万个红卫兵小将,打起背包奔赴祖国农村和边疆的革命洪流不断冲击着你,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的钢铁誓言,也在激励着你,上海知识青年在各地农村茁壮成长的事迹,经常在你胸中激起青春的浪花。我相信你的思想感情是真实的。但是我要指出,你还是咱们在十个月以前的那种看法,担心下乡以后“没人管”。当然,也怪我没有及早把情况告诉你,现在让我说一说吧!
一踏上向阳公社的土地,几千人热烈欢迎的场面,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当贫下中农、大队干部把我们领到插队落户的地方——大庆生产队时,远远地看到我们的新房座落在池塘边,虽说是“干打垒”,但五间大房子粉刷一新,雪白雪白的。我们把自己的新家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嗬!贫下中农想得真周到呀!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准备得齐齐全全,安排得妥妥贴贴。看着这动人的情景,喧天的锣鼓声又回荡在耳边,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不断在眼前浮现。当晚,我含着热泪给爸爸妈妈写信说:“我既安了家又安了心”,叫他们尽管放心。
这里的各级领导和贫下中农,十分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把我们看作社会主义祖国的“宝贝”,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来培养。各级领导只要到了大队,就一定来看望我们。我告诉你一件小事: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到乡下觉得样样新鲜,就在灶膛里烘山芋吃。由于不注意,把灰耙丢在灶膛里,灰耙头给烧掉了。这件事被公社党委刘书记知道以后,他亲自到我们小组来,帮助修好工具,还告诉大家要注意防火,记住“穷灶头,富水缸”这条经验。现在,当我们每天拿起灰耙掏灰的时候,都忘不了刘书记的热情关怀。
经过路线教育,最近我们小组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了。大家坚持以自学为主,每星期讨论两次,经常出学习专栏,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日记。公社还定期举办知识青年学习班,帮助我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提高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再说劳动吧,真象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的: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我们在上海用“自来水”,来到乡下“自抬水”、“自挑水”。过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现在能栽会割,真有不少体会。这些体会是几张纸也写不完的,下次写信时再谈这个问题。
阿芳,你此刻的心情也很激动吧!革命先烈打江山,生命都献上了,我们后辈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江山,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理由畏缩不前呢?阿芳,到农村来吧,咱们共同战斗!不写了,明天还要参加新的战斗哩。
祝你思想进步
战友 李蓓蓓
(寄自安徽省天长县向阳公社大庆生产队)


第2版()
专栏:

不追求个人享福 努力为人民造福
黎华同学:
你来信说,在你们那里,大多数同学决心扎根农村干革命,但也有少数人看到农村暂时比较艰苦,想另外找个舒适的工作。我觉得,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农业劳动和艰苦的生活,这是关系我们知识青年能不能在农村安家落户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记得六年前,当我们刚踏上九眼塘这块土地时,眼前只有茅屋一间,荒山一片。上山开荒,土又硬石头又多,一镐挖下去,火星四溅,虎口都震疼了。有的同学眼望荒山,手摸血泡,脑子里翻腾开了:在这穷地方干一辈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党支部书记陈圣作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及时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的教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又领我们到附近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参观学习。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一带过去都是三年两不收的穷山沟,在贫下中农的辛勤劳动下,才逐步改变面貌,粮食亩产跨过了《纲要》,荒山变成了果园。我们深深感到:贫下中农以农为荣的思想境界,是十分崇高的。我们到农村来是干革命的,不是来享福的,应该同贫下中农一道,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九眼塘的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幸福的生活。
打这以后,我们以贫下中农为榜样,为革命吃大苦,耐大劳:严冬顶风冒雪修水利,开挖梯田;盛夏在刺鼻的硫磺地里撒石灰,治酸改土;累了唱一支革命歌,渴了饮几口山泉水。经过我们几年的艰苦努力,九眼塘逐渐变样了。过去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有的建成了茶园,有的栽上了果树,连过去那片寸草不长的硫磺地,也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田。从一九六八年以来,粮食亩产两年跨《纲要》,两年超千斤,去年达一千四百多斤;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我们用自己积累的资金,还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抽水机等,向农业机械化进军。
黎华同学,从改造九眼塘的斗争中,我逐渐体会到:是为个人享福还是为人民造福,这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革命青年,应该以“改造世界”为己任,自觉地在艰苦的地方扎根,安家落户。要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肩负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让我们继续努力奋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祝你进步
同学 符爱平
(寄自湖南省衡南县接观公社九眼塘知识青年专业队)
编后
看了这两封下乡知识青年的书信,着实令人高兴。
这两个知识青年以十分自豪的心情,向他们的同学介绍了自己在农村生活和战斗的情景,写下了自己的深切体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广阔天地,使他们的视野广阔起来;火热的劳动和斗争,给了他们火热的革命感情。毛泽东思想的哺育,贫下中农的教育,使青年们很快成长。他们爱上了农村,他们把斗争看作幸福。这再一次证明: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我国青年一代身上发生了深刻影响;毛主席指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条光辉大道!
战斗在农村的知识青年们,欢迎你们把在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体会、交流经验的书信寄来,我们将选登一些,使更多的人了解你们的战斗生活,得到鼓舞。


第2版()
专栏:

虚心学医为人民
——记陕西省凤翔县丁家河大队回乡知识青年、赤脚医生巨光耀
在陕西省西部黄土塬上的一条小河川里,有个深受群众欢迎的赤脚医生。他就是凤翔县郭店公社丁家河大队回乡知识青年巨光耀。
一九六四年,巨光耀初中毕业以后,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回到了家乡。他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大有作为?当时,巨光耀看到村子里缺医少药,群众有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心里十分着急。他想:学学医术,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那该有多好啊!巨光耀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致赞成,推举他当赤脚医生。
拜内行人为师
巨光耀刚担任赤脚医生那阵子,为人民服务的热情非常高,可就是缺少医疗卫生知识。他渴望有个学习的机会。大队党支部知道后,便送他到公社卫生所学习。学习期间,他成天跟着有经验的医生见习,学中医,钻西医,恨不得一下子学会各种医疗本领。一个雪夜,三岔大队有个社员的小孩得了急病,公社卫生所的赵医生出诊,巨光耀也跟着去了。返回时,东方露出了晨曦,他有些疲劳。可是,他想到在这次出诊中学得了不少东西,心里感到甜丝丝的。巨光耀就这样学习了几个月。
回到大队,他开始用学到的一些医疗卫生知识和临床经验,为社员们防病治病。一天,村里有个小孩患支气管肺炎,巨光耀给扎了几次针,开了些药配着吃,病很快就好了。从此,群众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他看。巨光耀想:这是贫下中农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鞭策。一定要虚心地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掌握更多的医疗卫生知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腮腺炎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病,巨光耀曾用西药试着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他想用中药治,但又缺乏经验。一次,省里召开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好多有经验的医生聚集在一起。巨光耀觉得,这是打问治腮腺炎的好机会,他便利用吃饭和休息的时间,访这个问那个,诚恳地向内行人请教。省中医研究所的一位老中医,介绍了一个中药方,巨光耀如获至宝,拿回试治了几例,效果确实好。后来,他发现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呕吐现象,又写信请教了那个老中医,分别情况妥善处理,患者就不再呕吐了。
巨光耀除了经常向老医生请教外,还注意虚心向青年医生特别是赤脚医生学习。他听说外县有个赤脚医生,对治疗毛囊炎有一套好法子,便想学到手。有一次他外出,恰好和这个同志相遇。两个人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行,那个赤脚医生讲了治疗毛囊炎的经验,巨光耀问得很仔细,并作了记录。回到大队以后,他用刚学来的药方给毛囊炎患者治疗,疗效较好,解决了他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向内行人学习的过程中,巨光耀悟出了一个道理:内行人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是祖国医药的宝贵财富,一个新手只有老老实实地向他们请教,才能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
做群众的小学生
正月的一天,贫农社员姚安顺到巨光耀家里串门子,小巨以为是叫他去看病的,没想到是专来献药方的。姚大伯说:“逢年过节,人肯伤食咳嗽,用生白萝卜蘸蜂蜜治,灵得很,你试一试。”巨光耀听了很感动。
姚大伯献药方已经不止一次了。一天,姚大伯感冒了,巨光耀约定早饭后去打针。他迟去了一阵子,大伯见面就问:“咋来晚了?”小巨说:“有个牙疼病人服药不见效,我刚去看了一下。”“啥!牙疼?我这里有个单方,……”姚大伯说完,巨光耀赶紧掏出笔记本记下。按照大伯说的法子,他给那个牙疼病人治疗,果然灵验得很,很快就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这个土、单、验方的使用效果,给了巨光耀一个很大的启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他们中间,有许多战胜疾病的好经验。这些经验,同样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部分。一个知识青年首先要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同时也要学习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经验,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巨光耀在学医的过程中,正是这么做的。他在向贫下中农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收集群众中流传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几年来,他从贫下中农那里,共收集土、单、验方六百多个。这些方子到手以后,他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使用中继续总结提高。例如,他收集的一个治疗膀胱炎的单方,病人服药后出现了小便频繁的现象。经过分析研究,原来是剂量过大所致。后来他又反复实践,摸索出了不同体质的不同剂量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最近两年,巨光耀把收集来的各种药方,通过医疗实践,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选出了一百多个疗效显著、组成合理、简便易行、书上少见的方子,很受当地群众欢迎。有个社员患偏头疼,多年医治不愈,不能参加生产劳动了。巨光耀用单方“偏头草”给治疗,配合针灸等措施,这个社员的头痛病终于好了,精神抖擞地投入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
用理论指导实践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巨光耀不仅要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还要治疗一些疑难病,有时需要做难度较大的手术,有些腹部手术需要硬膜外麻醉。开始,巨光耀由于不懂得这种麻醉术,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他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火热的心,决心学会这门技术。
一个夜晚,巨光耀不顾白天工作的劳累,在灯下翻阅有关硬膜外麻醉方面的书籍。看了几页,他感到浑身乏困,很想睡觉。可是,当他想起自己刚担任赤脚医生那会儿,由于缺少医疗知识,认不准症状,给病人增加了痛苦的教训时,睡意立时消失了。他振作起精神,又一页一页地看下去。巨光耀孜孜不倦地学习了好多个夜晚,终于初步弄懂这种麻醉手术的道理。
“学了一些基本理论以后,要把它应用于实践,还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这是巨光耀在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的切身体会。他听说县医院要使用硬膜外麻醉手术,就连忙赶去见习。回来以后,他仔细思索,感到硬膜外麻醉难度较大,自己对麻醉的部位,进针的方向、深度和药物剂量等,都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若盲目从事,势必影响麻醉效果。他抱着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继续钻研。一天,巨光耀把几块脊椎骨、解剖图谱和理论书籍摆在面前,一边翻看,一边练习,反复体会麻醉要领。不久,他给一个病人做手术时,采用了硬膜外麻醉,顺利地通过了第一例。后来,他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又成功地做了第二例、第三例……。
巨光耀重视学习基本理论,但是并没有被书本知识所束缚。有个贫农女社员患高血压偏瘫症,失去了自理能力,许多书上都说扎“三阴交”等穴能治好。可是,巨光耀在这些穴位上扎了许多次,效果却不明显。阶级感情的激励,促使他日夜琢磨这个问题,可百思不得其解。一天,巨光耀忽然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上肢可获得神经麻醉的道理,想到给臂丛以强刺激,也许能恢复上肢功能。他大胆实践,连续扎了几次,患者的手臂果然能动弹了。他坚持努力,精心治疗,使这个女社员的下肢也逐渐地恢复了功能,现在不仅可以自理生活,也能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了。
革命实践出真知,广阔天地有作为。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巨光耀由一个不大懂事的青年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对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的赤脚医生。新中国建立二十周年时,他作为国庆观礼代表来到北京,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他用雷锋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照检查,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攀登目标,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又红又专的道路,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奋斗。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巨光耀(右二)当了赤脚医生以后,不脱离劳动。这是他在地头为社员们检查身体。秦宝文摄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掏大粪心里乐
一九六八年十月,潘明伟从本溪市第十四中学毕业以后,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的号召,来到凌源县杨大营子大队大房子生产队插队落户。
第二年夏天,生产队要充实积肥队伍,老贫农、积肥组长赵连科,看小潘下乡以来肯吃苦,干活有股冲劲,就选中了他。队长前来征求意见,小潘心里却打开鼓了:我来农村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成天跟大粪打交道,能有个啥“作为”?再说,掏大粪又脏又累,我……。他一抬头,看见不少人都瞅着自己,特别是赵大爷,目光里含着期待和鼓励,他怎么好说个“不”字呢?
第二天,小潘把垫肩、手套全戴上,还捂了个大口罩,跟着赵大爷去掏粪。尽管小潘“全副武装”,还是感到大粪臭味直冲鼻管。他挑着粪担回到积肥场,一撂挑子就冒出一句:“干这个活,真没啥意思!”
赵大爷对小潘那套“装备”和干活时的架势,早已看在眼里,现在又见他要“撂挑子”,就说:“没啥意思?我看它意思还大得很哩!”接着,赵大爷拉小潘坐下拉呱起来。原来,他们这个队平地不少,自然条件也不错,但以前粮食产量却很低,一亩地顶多收上个二百多斤。贫下中农心里着急,都说要积肥造粪创高产,为国家多作贡献。赵大爷更是积极带头,到积肥小组来挂了“帅”。打那时起,他挑起大粪桶,一干就是好几年。讲到这儿,赵大爷认真地说:别看掏大粪不起眼,这可是关系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大事啊!我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想到一个农民的责任,挑着粪桶就觉得这是为革命挑重担!
一连几个夜晚,小潘躺在炕上琢磨这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光想“撂挑子”,而赵大爷却争着挑重担呢?根本原因是,人家心窝里装着“革命”,总想为国家多作贡献。他决心以赵大爷为榜样,为革命干脏活,挑重担,永向前。从此,小潘爱上了掏大粪这一行,什么脏啦累啦,他全不放在心上。一次挑粪时,小潘的扁担钩脱了,大粪桶墩在地上,衣服上溅了不少粪点。一起挑粪的社员,劝他快回去换身干净衣服。小潘想,掏大粪常遇到这样的事,如果弄脏一点就去换洗,那怎么成呢?他把扁担钩修好,又挑着粪担走了。
有一阵子,由于革命的需要,和潘明伟一块来的几个同学被选调走了。小潘也曾先后两次被选调当工人,但他每次都主动要求留下。他说:“我们正在从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为革命掏大粪心里乐。每当我挑起粪担,就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决不能挑到半道就撂下!”
几年来,潘明伟和积肥小组的社员们一起,顶烈日,冒严寒,挑着粪桶走家串户,每年为生产队掏大粪三十多万斤。肥多粮多,他们队里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七一年亩产跨过了“纲要”。去年虽遇严重旱灾,但仍获得较好收成。小潘望着满囤粮食,心里乐滋滋的。他决心继续战斗在这个光荣的岗位上,为革命掏一辈子大粪。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