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
——海城县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连年战胜自然灾害夺得丰收
去年春播以后,辽宁省海城县遭到几十年未遇的干旱。由于全县近几年来兴建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发挥了作用,仍然夺得了好收成。这是海城县抗灾夺丰收的第三个年头。
一九七○年,海城县战胜内涝灾害,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跨过《纲要》。一九七一年,全县三分之一的耕地遭受雹灾和水灾,收成仍然不低于上年;一九七二年,全县战胜旱灾,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年还增长百分之四点六,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年来,连年受灾,连年丰收。
把立足点放在抗灾上
海城县位于辽宁省南部的千山山脉和辽河、浑河、太子河的汇流处中间,土质比较肥沃,是辽宁省的主要产粮县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一直不能高产稳产。文化大革命以来,县委在领导群众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分析了历年农业生产状况,发现从合作化以来的十几年间,全县只有四年比较风调雨顺,其余各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这使县委认识到,要想夺取农业丰收,就得把立足点放在随时准备抗灾的基础上。他们研究历年的受灾情况,发现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和涝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原因是东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西部沿河地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平原地区排灌能力不强,遇到旱涝都减产。县委根据这种情况,明确提出:学大寨,赶昔阳,狠抓农田基本建设,迅速改变全县经不起旱涝灾害威胁的局面。
摸清规律 人定胜天
几年来,县委领导成员为了找出改变全县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总结群众的抗灾经验中,摸索改造自然的规律,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这个县的西部沿河地区,地处“九河下梢”,是全省有名的涝洼塘。“春季禾苗绿油油,雨季到来水中丢。”合作化以来,在这里建设了二十座排灌站,地面水可以排除了,但表层下的积水却排不出去,雨季还是渍死庄稼,群众管这叫“哑巴涝”。为了寻求治服“哑巴涝”的办法,县委成员带领干部,沿着河流走访了五个公社,发现新台子公社单家大队用修条田、挖渠道的办法治“哑巴涝”效果显著。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组织沿河地区十一个公社开展以修条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到去年共修条田三十六万亩,治服了“哑巴涝”。县委书记还同其他领导成员研究了八里河前后的变化。这条河流沿岸过去十年九灾:每逢雨季,上游水土大量流失,下游平原大片土地被淹。一九五八年以后,在上游修了许多治山、蓄水工程,每到雨季,小雨水不下山,大雨水进水库,河水被控制了,群众说:“给龙王戴上了笼头,水害变水利。”县委领导成员们从八里河的变化中,认识了“山连水,水连山,要想治水先治山”的规律,帮助山区制订出山、水、田综合治理的规划。
从一九七○年以来,在山区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加上原有的治山工程,使能够灌溉和控制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达到十万亩。平原地区地下水源丰富,公社化以来打了大批电井,由于平整土地工程进展迟缓,田间渠系不配套,大部分电井没有发挥效益。一九七一年春天,县委领导成员到东四公社东三台大队蹲点,针对这个问题,同群众研究出建设能灌能排、既防旱又防涝的田间渠道的办法,深受群众欢迎。不到两年工夫,全县平整土地二十多万亩,使八百眼电井充分发挥了效益;全县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四十八万亩,比一九七○年多一倍。现在,全县已经初步改变了东旱、西涝、中部不能稳产高产的局面。
政策落实 步伐加快
为了迅速增强全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海城县委扎扎实实狠抓措施落实:
一、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群众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积极性。全县大面积修建梯田、方田和条田以后,在许多生产队出现了交换“插花地”的问题。县委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和群众一起研究,采取“群众评议,两相情愿”的办法,交换“插花地”,受到群众欢迎。县委还帮助各社队在组织协作兴办较大工程时,切实落实“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政策,对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建设速度起了很大作用。
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几年来,县委和各部门把节约财政开支和兴办“五小”工业积累的资金,大部分用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县委还发动各社队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支援基本建设。最近两年来,全县用在农田基本建设上的九百多万元投资中,县、社、队自筹的约占半数。由于坚持“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充分调动了社、队办水利的积极性。全县仅用少量投资就建成十八座排灌站,接近一九七○年以前十五年建站的总和。
三、积极发动县、社工业为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服务。全县工业部门根据每个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计划,积极生产各种配套设备;他们还生产了一千多台脱谷、扬场等机械,腾出大批劳动力投入农田基本建设。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大力压缩非生产用工
江苏省海安县李庄公社立新大队党支部,把大力压缩非生产用工,作为执行党在农村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来抓。这个大队的非生产用工,一九七一年比一九七○年降低了百分之八十二,一九七二年又比一九七一年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使各种非生产用工只占总工分的百分之零点五。非生产用工大大压缩了,减轻了社员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一年粮食单产一千一百多斤,比一九七○年增加近四成。去年遭受了自然灾害,粮食单产也达到九百斤以上,棉花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社员收入逐年增加。
算两笔账 清醒头脑
一九七○年底,立新大队进行年终分配时,算了两笔账,大家受到很大教育。
一笔账是:大队一九七○年非生产用工高达五千二百多劳动日,占全大队总工分的百分之五,平均每个劳力负担十个劳动日。社员们不满地说:“拎着提包到处跑,我们有事找不到,工分却要大家包,群众负担真不小。”
另一笔账是:这个大队的第六生产队,仅有五十个劳力,队里三个主要干部平时很少参加劳动;大队又从这个生产队抽调了六个专业人员,脱产当文艺宣传员、农业技术员、赤脚医生、赤脚兽医、贫宣队员等,结果造成劳力紧张。社员们见到这么多人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那年,队里原计划栽插五十亩晚季稻,有一半没有赶上季节,只好改种低产作物荞麦。二十五亩晚季稻收了一万一千多斤,而二十五亩荞麦只收了一千多斤。
两笔账清醒了党支部成员的头脑,他们深深感到:压缩非生产用工是社员的迫切要求,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需要。
依靠群众 制订措施
认识明确后,党支部首先开门整风,接着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和党的政策。经过反复讨论,制订了压缩非生产用工的有效措施:
依靠群众。一九七○年下半年,这个大队曾经组织了一个十九人的宣传队,分派到几个重点队,脱产搞“一打三反”。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占用了一千七百多个劳动日,阶级斗争盖子还是没有揭开。一九七一年春天,他们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各生产队贫农代表小组,在短短时间内,就解决了不少问题。九队贫农代表小组在党支部带领下,广泛发动群众,只用七个晚上的时间,就查清了一件多年来悬而未决的严重经济问题。
坚持业余。一九七○年,这个大队组织四十多人的文艺宣传队,脱产排演大型戏,效果并不好。有的人由于脱离劳动,还影响了思想革命化。后来,党支部对文艺宣传队员加强了思想政治路线教育,坚持“业余、小型、就地、多样、节俭”的十字方针,让他们利用农闲、雨天、晚上排演节目,群众反映很好。
参加劳动。大队根据各种专业人员的特点,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实行定队定点劳动。大队赤脚兽医朱咸乐被分配到六队猪场养猪,起初思想不通,经过党支部的教育,他一面精心养猪,一面认真摸索猪的发病规律,逐渐学会了用草药防治七、八种常见猪病。他的作法在全大队推广后,实行群防群治,既减少了非生产用工,又降低了猪的发病率。
干部以身作则压缩非生产用工。过去,党支部有少数同志认为:为群众做事,群众给报酬,理所当然,因而参加劳动不够经常。党支部组织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使大家认识干部参加劳动的重大意义,同时精简会议,实行干部分工定队劳动。去年这个大队干部的误工补贴比一九七一年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五。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编后

一项重要措施
压缩非生产用工,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这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海安县立新大队及时注意解决这个问题,效果良好。两年中,这个大队的非生产用工从占总工分的百分之五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五,粮食增产,社员收入增加,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和文教、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基层组织的各种专业人员日渐增多,如果不注意控制非生产用工,就会削弱农业第一线的劳动力,增加社员的负担。象立新大队前几年那样,每个劳动力要负担十个劳动日的非生产用工,势必影响农业生产,挫伤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压缩非生产用工,减少脱产人员是否可能?立新大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要以为脱产人员多,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实际上恰恰相反。非生产用工过多,增加了群众负担,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结果必然事与愿违。立新大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脱产人员,一切事情依靠群众干,许多工作坚持业余做,误工减少,群众欢迎,事情办得很好。
春耕大忙季节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够不够用?劳动力的分配是否符合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应当引起农村各级党组织的注意。


第3版()
专栏:

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劳动力
编辑同志: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现在,春耕大忙开始,我们认为应当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合理安排人力,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
我们大队就曾发生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大队有七十四户人家,两个生产队。十六名干部中,真正领导农业生产的仅有四、五个人,其他干部净是打零杂,很少参加劳动。特别是直接参加田间劳动的人少,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人过多。大队粮食、现金保管、饲养牲畜以及管柴油机等事,也占用了过多的劳动力。上述几项占全队总劳力约一半以上,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还不足半数。加上妇女出勤少,辅助劳力没有组织起来,严重地影响了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作物的管理。前年冬天,我们想挖一处潜流,打两眼大口井,就是因为劳力不足而没有搞成。
通过路线教育和批修整风,大队党支部认识到这是个严重问题。他们狠抓路线教育,认真解决干部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问题,把十五名做杂活的劳力压缩下来,直接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同时认真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挖掘妇女劳动潜力,把强劳力用在水利建设上。去冬今春我们挖潜流一处,修大口井三眼。
党支部这种决心和说办就办的好作风,我们贫下中农拍手欢迎。据我们了解,当前仍有些社、队对劳动力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希望各级领导认真注意解决这个问题。
河北阳原县东堡公社
西白马营大队贫下中农


第3版()
专栏:来信

爱惜耕地
编辑同志:
党的有关人民公社的政策规定,要爱惜耕地,基本建设要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过去,我们大队有些生产队和社员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对集体耕地不够爱惜,一度出现了乱挖土的现象,使部分集体耕地被挖坏,农业生产受到损失。大队党支部针对这种情况,组织群众学习讨论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有关政策,提高了认识,并发动群众制订了合理用土的办法。规定生产队和社员用土,统一由生产队到固定地块去拉,避免乱挖地头地角的现象。农田基本建设要合理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平整土地时,注意把熟土盖在上面。另外,还发动大家挖河泥备土积肥,既解决一部分用土问题,又清理了河道。这样做以后,保护了集体耕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希望各地领导同志也都把这件事重视起来。
辽宁省黑山县常兴公社
曹家大队贫下中农


第3版()
专栏:

任何时候都要勤俭
吉林省双阳县四家公社光辉二队,十几年来坚持勤俭办社的好队风。他们建队以来,就立了一些“规矩”:物品保管使用有专人负责,财务开支有一定手续,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查清责任,有旧的不使新的,用坏了的东西要拿回来交队。这些“规矩”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制度,人人自觉遵守。
有一个时期,刮来一阵歪风,要废除这些“老规矩”。广大贫下中农认为这些“老规矩”是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巩固集体经济的有效措施,不能废除。他们顶住了歪风,坚持了符合勤俭办社原则的“老规矩”,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热爱集体的责任感。保管员以队为家,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饲养员把牲畜喂得膘肥体壮。使役员更加爱护牲畜和农具。一次,一个社员半夜出车回来,正赶上下大雨,他卸完牲口,冒雨往车棚里推车。饲养员看他衣服都浇湿了,心疼地说:“看你浇得这个样子,快到屋里来避避雨吧!”这个社员说:“保管好车辆是我的责任,这是建队时留下的好规矩,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
十几年来,光辉二队一直坚持勤俭办社,发扬“穷棒子”精神,干部带头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勤俭办社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老队长宋保山为了使青年不忘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看到一小块板头也要拣起来,掂量掂量能做什么。他为了给生产队节省旅差费,多少年来外出很少住旅店。他常说:“不要以为一分钱、一块板没大用,咱们集体的家业就是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
多少年来,凡是自己能搞成的,他们就不花钱买;能修好的就不买新的。铡刀不行了,拿到铁匠炉去贴刃;麻袋坏了,补了又补;一个筛子使上十几年,补了四块补丁。
在老队长的带领下,保管员、饲养员、车把式对集体财产非常关心,社员们称他们是“队里的一帮把家虎”。老保管员遇到绳头、螺丝都拣起来,装在一个破柳罐斗子里,大伙用什么就到那里去找。社员们称它是“百宝囊”。没有用的绳头、破塑料等等,他们收拾起来,送到供销社,为集体增加收入。
现在,他们还留着合作社时期的大犁,建队时的麻袋、爬犁。他们说:使着这些老家伙,我们更忘不了艰苦奋斗的传统。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少花钱多办事
进入湖北省应城县巡检公社,就能看到一幅动人的图景:渠道纵横,自流灌溉,塘堰水库,星罗棋布。乍一看到那么多桥梁、涵洞、渡槽,会以为他们办水利一定花钱不少。其实,他们并没有花多少钱。
前几年,应城县在巡检公社附近兴修了两个大水库。为了实现全社灌溉自流化,一九七○年冬,公社党委提出了大搞成龙配套工程的号召。开始,群众劲头很大。搞了一阵,情绪逐渐低落了。什么原因呢?经调查了解,原来有些干部讲形式、乱花钱。群众说:“象这样办水利,我们搞不起。”根据贫下中农的批评,党委会及时组织全体干部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提出了“不讲形式,要讲实效,群策群力,勤俭办水利”的号召。全社各队很快掀起了节约“一斤水泥”、“一寸钢筋”、“一分钱”的勤俭办水利的高潮。他们的主要办法是:
多用土办法。这个公社港沟很多,修渠道需要搞一些建筑物。搞这些建筑物费料费钱,他们集中群众智慧,尽量用土办法代替。如开挖谢畈干渠,需要架渡槽。当时材料资金都有困难。公社党委找群众一商量,大家决定,不架渡槽,用土办法做“渠下涵”代替。用水泥卵石和灰砖,不用钢筋模板,节省投资五千多元。
节省原材料。确实非搞不可的建筑物,做到努力节省原材料。短港干渠向同兴大队伸延时,非架一道大渡槽不可。架这架渡槽需用较多的水泥、钢筋和模板,要花一万三千多元。广大贫下中农献计献策,提出了用石头渡槽代替水泥渡槽的方案。施工中大家自造炸药,自采石头,仅这一个渡槽,就节省了大量的水泥、钢筋、模板,少花现金八千多元。
力求节省开支。近几年来,巡检公社修建配套工程总计一百多万方。搞这些土方工程时,总是坚持工具坏了自己修,为集体节省了大量的工具购置修理费。群力大队广大贫下中农每年冬季自己动手搓草绳编花箢。一个冬春,四百五十多个劳力,就编花箢和竹箢一千三百多担,节省开支一千多元。贫下中农说:“只要路线对头干劲大,少花钱也能多办事。”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春耕时节——河北栾城掀起备耕热潮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