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锻炼
思茅地区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
本报讯 中共云南省思茅地委在加强边疆建设中,按照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积极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思茅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傣、拉祜、哈尼、佤、彝、苗、布朗、苦聪等二十二个民族。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各个民族中都成长起来了一大批干部。现在,少数民族干部占了全区干部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六,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地、州、县、社各级领导工作岗位上。
思茅地委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坚持把进行思想政治路线教育放在首位。去年以来,从地区到公社都分期分批地举办了少数民族干部学习班,对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了轮训。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罪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县委副书记、傣族干部刀育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是县长。过去由于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执行了错误路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群众批判,他不愿再挑革命重担。经过学习,转变了思想,提高了路线觉悟。他在蹲点时,帮助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这个生产队很快改变了面貌。
思茅地委十分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干部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地委除分期分批地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民族学校、读书班学习外,特别抓紧少数民族干部的在职学习,帮助他们联系三大革命运动的实际,一边工作,一边看书学习,用革命理论指导斗争实践。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魏应昌是一个佤族干部,在边疆工作二十多年。过去,他自以为人熟、地熟、情况熟,凭老经验办事,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在地委和县委的帮助下,他刻苦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理论指导实践。他到向阳生产队蹲点,帮助队干部总结小麦丰产的经验。一九七二年,全县推广向阳生产队的经验,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四万七千多亩,都获得了丰收。
思茅地委注意把新提到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少数民族干部,放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培养锻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路线觉悟,增长革命才干。佤族干部岩帅,是云南省委委员,去年又担任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地委仍然让他担任岳宋公社岳宋大队党支部书记,抓小新寨这个点。他在小新寨生产队同佤族贫下中农一起认真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搞科学试验,按农业“八字宪法”种田,使小新寨这个老典型有了新的发展。他用小新寨这个典型来带动全公社、全县的工作,又用全公社、全县来促小新寨,使全县的革命和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全县粮食增产不少。


第3版()
专栏: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委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干部看书学习
本报讯 中共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委注意从少数民族中培养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认真看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路线斗争觉悟。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居住着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有三百多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少数民族干部。在十一名县委常委中,少数民族干部占百分之六十。他们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新干部,工作积极肯干,能吃苦耐劳,朝气蓬勃。
这些少数民族干部,做领导工作的时间不长,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县委第一、二把手带头帮助少数民族干部认真看书学习。县委书记魏家麟同县委常委、藏族妇女干部鲁毛加,到朵楞公社建设塘大队蹲点,帮助她联系实际认真读书,提高领导能力。
建设塘大队地处高寒山区,全是旱地,过去粮食产量一直很低。鲁毛加对这个大队缺乏全面的认识,看不利条件较多,对这个大队粮食上《纲要》信心不足。魏家麟就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等哲学著作,帮助她全面地分析问题。通过实践,她逐步认识到:这个大队自然条件差,但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旱地可以变水地,低产可以变高产,不利条件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认识提高后,鲁毛加就和广大社员群众并肩战斗,劈山引水。他们在高山上修起了水渠,陡坡上建成了高产稳产田。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一千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大幅度增产。去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增加到二十八万多斤,一跃成为全公社的先进单位。
循化县委在帮助少数民族干部读书中,很注意引导他们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理论指导工作。道帏公社多哇大队,粮食连续几年丰收。少数人产生了“增产到顶”、“潜力挖尽”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委员、藏族贫农出身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大队党支部书记希绕郎加,反复学习了恩格斯《反杜林论》的有关章节和毛主席的《实践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增产到顶”、“潜力挖尽”的思想,进行分析。认识到这种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形而上学的。多哇大队虽然连年增产,但增产的潜力还是很大。根据这个认识,希绕郎加与广大干部、社员一起找差距、订措施、鼓干劲,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建设稳产高产田,变旱地为水浇地,去年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比大幅度增产的一九七一年又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六。
循化县委在帮助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看书学习中,还注意引导他们把读书与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提高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县革委会副主任、撒拉族干部马有功,过去曾以为自己“高明”,深入群众不够。通过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中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他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他到街子公社羊古浪大队时,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有事同群众商量,注意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改造思想。
循化县委还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帮助各级少数民族干部看书学习。例如,经常举办读书班、政治夜校等,让少数民族干部暂时短期离职读书;运用各种形式及时总结、交流读书的经验;积极培训了一批读书辅导员,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学习辅导。


第3版()
专栏:

公社里的维吾尔族女书记
最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的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一位英姿飒爽的维吾尔族妇女,登上大会讲台,讲了自己所在的公社,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团结战斗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一千多名各族代表的热情称赞。她,就是新疆叶城县依提木孔木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阿依奴拉阿皮孜。
人民的好勤务员
解放以后,阿依奴拉阿皮孜和千万个维吾尔族劳动妇女一样翻了身,得到了民族平等和男女平等的权利,她笑逐颜开地走进了学校大门,过上了梦想不到的幸福生活。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阿依奴拉阿皮孜有了文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各项政治运动,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她怀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一九六一年,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掀起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妖风也吹到依提木孔木。当时三大队第一生产队有人把夏收后的麦茬地,交给社员自由种菜,谁种谁收。大队党支部委员阿依奴拉阿皮孜觉得这样做不对。她挺身而出,到田里把自由种菜的农民动员回来,给他们讲解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组织和带领各族男女社员,在夏收后的麦地里为集体复种上玉米。经过艰苦努力,第一生产队复播的六十八亩玉米,每亩单产六百六十三斤,使这个队第一次创造复播高产成绩,有力地巩固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当年,中共叶城县委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阿依奴拉阿皮孜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就通读了《毛泽东选集》维文版四卷,现在,又认真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当干部以来,遇到刮风下雨,总要到田里看看庄稼,走进村里看看群众。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病人,谁家短缺什么,她都一一记在心上,帮助解决。十六大队贫农老大娘吐尼沙依明,是个没有儿女的五保户。阿依奴拉阿皮孜十七年来经常帮助她担水、做饭、洗衣、洗头,打扫卫生,料理家务,老大娘把她看作自己的亲闺女,群众赞扬她是人民的好勤务员。
维护革命团结的模范
依提木孔木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阿依奴拉阿皮孜把增强各族干部和群众的革命团结,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这个公社原来有一位汉族领导干部,在文化大革命前执行过错误路线。有些人不同意他继续担任领导工作。阿依奴拉阿皮孜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同志,指出这位汉族干部在建设边疆中作出了贡献,有错误改了就好。这位汉族领导干部在她和群众的支持下,很快就站出来工作,当他调到另一个公社当领导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阿依奴拉阿皮孜在公社党委内带头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去年,有位汉族干部调到这个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她学习上有难题,就虚心去请教;工作上有问题,主动找他商量,使这位汉族干部深受感动,积极支持她的工作,尊重她的领导。由于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带动了党委“一班人”的团结。
在工作中,阿依奴拉阿皮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其他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好经验。平时,她走到那里,就把增强民族团结的工作做到那里。不论下乡或到地里劳动,总要访问兄弟民族社员,问寒问暖,发现有什么困难,就设法解决。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各族社员和睦相处,团结战斗。一户有困难,百家来支援;一人做好事,大家来学习。过去,这个公社对发挥妇女的作用重视不够,妇女干部比较少。阿依奴拉阿皮孜担任公社党委书记以来,同各族干部一道认真做好妇女工作,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政治上同样信任,生活上同等关心,劳动中同工同酬,并且积极举办妇女的社会福利事业。现在,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都有妇女担任领导工作,共青团员中间妇女占百分之三十九,还培养出了一批女“赤脚医生”和女教师,使各族妇女在各项事业中起了“半边天”的作用。
学大寨的带头人
解放前,依提木孔木经常是:“春天无雨难播种,夏天骄阳似火烧,十年就有九年旱,庄稼有种没有收。”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来,阿依奴拉阿皮孜和公社党委“一班人”,带领全公社各族社员开展了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逐步改变干旱面貌。但是,缺水仍然威胁着农业的稳定增产。一九七二年春,阿依奴拉阿皮孜亲自带领各族干部和社员,在干旱威胁最大的一大队修了一条七里长的水渠,把喀喇昆仑山上的雪水,从提孜那甫河引到了公社的农田。她还带领群众对全公社的所有水渠进行了整修、配套,大大增加了灌溉面积。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这个历史上严重缺水的地方,目前已修成了四十三公里长的六条水渠,一百七十四个水闸和完整配套的渠系网,改善了全公社六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去年大旱,仍然夺得了粮、油、瓜果的丰收,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九七○年,阿依奴拉阿皮孜到十五大队蹲点,改变那里的生产落后面貌。她走访社员家庭,开老农座谈会,到地里实际调查,分析了低产原因是没有真正按照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耕作粗放,种地不大施肥。于是,她就帮助大队党支部着重在平整土地、积肥造肥、选育良种、合理密植等方面下功夫,大大改善了土地的肥力和耕作条件,当年粮食亩产达到四百四十斤,一九七一年提高到五百五十六斤。一九七二年春,她发现有的生产队自力更生制造的五四○六菌肥质量好、成本低,就在十五大队推广,并到一些生产队亲自给群众讲解、示范制做方法,推动了各生产队自制菌肥,使全大队的每亩农田普遍追施了三十多斤菌肥。去年这个大队在多年不遇的旱、虫、冰雹、风沙等灾害的威胁下,仍然夺得了丰收,粮食亩产五百六十一斤,棉花亩产一百零二斤。她还把十五大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验,在全公社加以推广,推动了全公社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
在阿依奴拉阿皮孜和党委“一班人”的领导下,依提木孔木公社经过艰苦奋斗,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这个公社比解放初期耕地面积扩大九千亩,百分之六十的农田被平整为平展展的条田,各条田埂、水渠、道路、村旁都造起了防风林带,建成了完整的各级渠道配套网,把所有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昔日的沙原,变成了盛产小麦、棉花、瓜果、葡萄、核桃的新绿洲。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学侗语
在广西三江融江河畔的良口公社,经常看到公社党委书记曹光文,穿草鞋,戴斗笠,出入于侗寨木楼,深入到群众之中,用熟练的侗话和侗族贫下中农交谈。听到他那一口流利的侗话,人们还认为他是本地侗族出身的干部呢。其实,他是汉族干部。
曹光文能流利地讲侗语,是他孜孜不倦地向侗族贫下中农学习的结果。他刚到侗族地区工作时,听不懂群众的话,工作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一次,他和一个侗族干部到马胖大队抓秋收工作。开会时,这个干部热烈地和队干部、社员交谈,了解秋收和社员生活情况。可是曹光文听不懂群众的意见,讲不出上级党委的指示。住在社员家里,他也不能和社员自由地交流思想。他想:语言是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必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才能了解群众的意见,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
从此,他深入基层,和侗族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一边工作,一边虚心学习侗语,勤问、勤记、勤讲,一句一句地背熟。为了准确掌握“走路”、“工作完”、“茶籽结”等音调相似的侗语的讲法,他向老农杨千军学习了三个晚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已经会讲一些日常用的侗话,但是还不能和群众自由交谈,讲得不象,也常引起人笑。有的同志甚至说:“老曹,算啦,笨鸭子变不成天鹅,还是老老实实讲你的普通话吧!”但他没有泄气。他在劳动工具和其他用品上,都写上侗语的汉语译音;学习报纸时,他就用侗语朗读,不会讲的地方,就向侗族干部请教。公社开会,他用侗语同干部商量工作。
钢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经过八九年的刻苦学习,曹光文记下了四本十万多字的侗汉文对照笔记,学会了不同地区侗语的不同讲法。
学会了侗语,他能够自由地同侗族群众交流思想,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他一走进侗寨,拉汉(男青年)和拉培(女青年)都亲切地喊他“寨”(哥),拉他上木楼。曹光文常说:“学会了少数民族语言,就好象拆掉和群众间的一堵墙,心和侗族贫下中农贴得更紧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从小给土司当丫头的傣族妇女刀群英,现在是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员会的常委。这是她(左二)在春耕生产中,和景洪公社曼赛大队的女社员一同起秧。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干部迅速成长。这是中共普兰县委副书记那巴·买布(左一)和红旗人民公社党支部书记索南次仁(右一)在地头研究工作。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