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女工中选拔的新干部
——河南商丘卷烟厂党总支副书记徐桂霞
徐桂霞是河南商丘卷烟厂的一个普通女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推选为厂党总支副书记,地位变了,工人阶级的本色不变,受到工人称赞。
做人民的勤务员
当徐桂霞由一个普通工人被选到领导岗位上的时候,和她并肩战斗多年的一位老工人,紧紧握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霞子,你是工人出身,当了领导干部可别高高在上,忘了群众,脱离劳动啊!”简短的几句话,象重锤一样,敲在徐桂霞的心上。
夜里,她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旧社会的苦难遭遇,新社会的无比幸福,党对她的培养教育,一幕幕在脑海里出现。徐桂霞越想越激动,一骨碌坐了起来,打开电灯,认真地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毛主席关于“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光辉教导,把徐桂霞的心坎照得亮堂堂,她决心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徐桂霞从走上领导岗位那天起,六年多来,坚持不脱离劳动。她到省、市参加会议,回来后总是先到车间,那怕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也要坚持参加劳动,和群众在一起。群众见她不知疲劳地终日操劳,关心地劝她说:“霞子,你回去休息吧,还有工作哩!”她总是笑着回答:“只有和大伙在一起劳动,我的工作才能做好。”
徐桂霞把坚持参加劳动,看成磨练革命意志,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永葆革命青春的重要问题。她常说:“做人民的勤务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从群众中汲取政治营养和智慧,永远和群众心连心。”有段时间,徐桂霞到一个车间跟班劳动。这个车间的群众,很尊重她。开会要她指点,争论问题时要她表态。她觉得怪别扭,心想,自己虽然是厂党总支副书记,在车间却是一个普通工人。整天和群众一起劳动,为什么大家还要这样呢?她想来想去,察觉到自己有时还没有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从此,她把自己置于车间党支部的领导之下;开会学习,和群众一样谈思想,谈心得,斗私批修;有事共同商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己的意见错了,勇于放弃;支部作出决议,带头执行;外出开会学习,坚持向班长、书记请假。
徐桂霞所在的车间负责烟叶抽梗,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又热。桂霞把这个车间当作改造思想的前哨阵地。在车间,她一会儿冒着蒸人的热气,把刚蒸出的烟包一个个打开,一会儿又席地坐在碎烟叶前拣杂物,浑身灰尘。群众说:“桂霞还和咱工人一个样!”大家和过去一样,有话乐于给她讲,有问题敢向她反映。有一次,桂霞在劳动时,听到有人说:“晚班有事找不到干部,厂领导要能轮流值夜班多好啊!”她把这话反映给革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建立了干部轮流值夜班的制度,深受群众欢迎。
心里时刻想着群众
徐桂霞常说:“要做忠实于人民的勤务员,心里就要时刻想着群众。”她常常到工人宿舍访问。群众的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生孩子问题,心里都有一本账。老工人李桂兰病故后,撇下了两个孩子,小的还不满六岁,家里无人照管。在她的建议下,党总支对孩子做了妥善安置。二孩子送托儿所后,每逢星期六都是桂霞亲自接送。有的老工人感动地说:“桂霞为咱工人真是操碎了心!”
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号召后,全厂很快掀起了认真读书的热潮。但是,她所在的抽梗车间老工人多,大都没有文化,学习有一定困难。老工人急得火烧火燎地找到桂霞说:“认真看书学习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可我们‘瞪眼瞎’咋学呀!”桂霞也正在为这件事着急。后来,她从报纸上看到有的工厂帮助工人提高文化水平,更好地学习政治理论的报道,一下子开了心窍。她想,把老工人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学文化、学政治多好哇!徐桂霞的想法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支持。就这样,他们在抽梗车间办起了业余学习班,桂霞亲自担任教师。两年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在地,业余学习从未间断过,有效地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
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
“桂霞没有变!”群众经常这样称赞徐桂霞。确实,徐桂霞同志职务高了,工人阶级的本色没有变;荣誉多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变。在她被选上领导岗位之后,同志们考虑到她家人口多,住房挤,工作不方便。为了让她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为她收拾了一个办公室。徐桂霞想,自己是个新干部,经常外出开会学习,和工人接触的机会已经比较少了,再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就象是鱼儿离开了水吗?于是说:“我喜欢和工人面对面地啦呱儿。车间是我最好的办公室,挎包是我最好的办公桌。”她婉言谢绝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从废旧物品中找来一个破箱子,往车间一放,当作办公桌。她边劳动,边工作,在第一线指挥抓革命,促生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徐桂霞牢记毛主席关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从小事入手,防微杜渐,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在生产劳动中,一根烟梗、一片烟叶,一根绳头,她都要拣起来。她常说:“勤俭节约是咱工人的优良传统,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艰苦奋斗,不能大手大脚。”有一年春节放假,徐桂霞准备回安徽老家看望孩子。一位同志对她说:“桂霞,停几天厂里汽车送工人回家,顺便拐个弯,多跑几十里路,把你送到家门口!”她想,坐厂里车可以减少自己很多麻烦,可厂里汽车就要多跑几十里路,这不是搞特殊吗?她毅然乘公共汽车回了家。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女钻工
钻塔高耸在云间,马达声隆震山巅。
一群姑娘云里转,千米钻杆把地穿。
改地换天挑重担,妇女顶起“半边天”。
这首诗,是湖北省地质战线职工为赞扬第七地质队“三八”钻机班的女钻工们而写的。
“三八”钻机班是一九七一年九月组织起来的。全班二十一个人,除了作技术指导的老师傅是男工之外,全部是年轻姑娘,当时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她们不畏艰险,战斗在巍峨的鄂西群山上,昼夜不停地驾驭着钻机,为祖国探明地下宝藏。去年,她们这台钻机提前五十四天完成进尺计划,全年进尺达到四千二百零五米,创造了湖北省地质局系统单机进尺的最好成绩,其他各项指标也达到先进水平,成为湖北省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中的一个先进集体。
两年前的“三·八”节那天,钻机上的辅助工李萍新、徐世兰等七名女青年贴出一张大字报,要求成立“三八”钻机班。其他分队的女职工们也热烈响应,积极报名参加。地质队党组织热情支持她们的革命行动,选拔了一批女青年组成了“三八”钻机班。
“三八”钻机班的女钻工们,都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从学校毕业的知识青年。她们怀着为祖国找矿探宝的雄心壮志,长年累月在深山旷野扎营,以芦席棚为家,一天二十四小时轮班守在钻机旁。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些年轻姑娘锻炼得更坚强。寒冬腊月,水管冻结了,没有水用,她们就把屋檐上的冰敲下来化成水洗好脸,然后冒着刺骨的北风,踏着积雪,通过崎岖的山路到钻机上接班。酷暑盛夏,她们顶着烈日,抬着机器,攀上峭壁险峰,转到新的地方安装钻塔。为了多进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钻机班的三个班你追我赶,抢挑重担。她们使用的钻机没有机械拧管设备,提钻和下钻全靠人力,是最累人的活,可是大家都抢着干。她们说:
“为革命打钻,再累也心甜。”
“三八”钻机班的女钻工们,坚持在干中学,干中练,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她们说:妇女上山搞钻探,就靠实践长才干。一年多来,她们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在分队举行的三次技术考核中,“三八”钻机班两次获得第一名。去年,她们打了十四个定向斜孔和一个直孔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技术要求。
“三八”钻机班的女钻工们在党、团组织的关怀和老师傅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去年,她们当中有两人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九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川南女子钻井队的工人在高空作业。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三八”潜水队
在海南岛沙?港海面上,人们经常见到一队女青年,划着小船,戴着潜水镜,时而沉下海底,时而浮出海面,在采捞海底珊瑚石峡缝里的麒麟菜。这支队伍,就是广东省琼海县海水养殖场的“三八”潜水队。
“三八”潜水队的女青年,是一九六三年响应毛主席关于“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伟大号召,从海南岛的海口市和琼海、琼山两县来养殖场落户的。十年来,在党组织的亲切关怀和老工人的帮助下,她们茁壮成长,已经成为技术熟练的海上新一代潜水工。她们在海上同大风大浪搏斗,潜水养殖和采捞麒麟菜,连年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
生长在海底的麒麟菜,放养和采捞都十分困难。特别是对于从小长在城里的姑娘们来说,掌握放养和采捞技术,不但要闯过晕船关,还得学会游泳、潜水、摇橹和同海上变化多端的天气作斗争。在党支部和老工人的鼓励下,她们坚持“海练”,不会游泳,就将竹竿两端缚在两只船板上,两手抓在中间游来游去;潜水沉不下去,就用竹竿插在珊瑚石缝里,然后沿着竹竿慢慢往下潜。脚练肿了,手划破了,擦点碘酒,包扎一下,又继续练。经过艰苦磨练,她们终于取得了海上活动的自由,不久便接受了生产任务,参加养殖和采捞麒麟菜。
麒麟菜是热带海洋的特产,是制冻粉的主要原料。养殖和采捞这种东西,都要潜下几米深的水层,脚踩波浪劳动。稍不注意,手脚就会被锋利的珊瑚芒割破流血。但是,“三八”潜水队员们为了给国家多采捞麒麟菜,她们不论酷暑,还是凉秋,坚持出海。炎夏季节,有一天天还没有亮,队长陈月兰就带领姊妹们划船出海。海面上热烫烫,海底却冷冰冰,潜下海底,浑身象刀割一样痛。她们一连战斗了七八个小时,将要返航时,风云突变,六级西北风夹杂着豌豆大的雨点,猛烈袭来。陈月兰高喊:“回港避风!”正要转头返航,一个浪头把小舢板掀翻了,辛辛苦苦采捞的满满一船麒麟菜,全倒进了海里。可是队员们没有因为这件事而灰心丧气,出海归来后,陈月兰带领大家总结经验教训。她们感到在海上作业,还必须有一套闯海的本领。从这以后,她们一面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一面向老渔工、老渔民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海上作业规律,努力做到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也能胜利地完成任务。
去年,有一天下午,“三八”潜水队正在海上紧张战斗,突然,天空乌云滚滚,海面上风狂浪猛,一场猛烈的西北风就将来临了。面对这种情况,陈月兰沉着、果断地指挥战斗。她一边鼓励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勇敢地同风浪搏斗,抢时间,夺高产,一边详细地检查了全队船只锚缆拴得紧不紧,锚扎得牢不牢,然后,指挥全队船只互相靠拢,人跳下水去,紧紧地靠着船,双手抓住船舷。就这样,她们战胜了狂风恶浪。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海面上显得格外平静。陈月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马上组织大家继续战斗。这天,全队满载而归,创造了全场日产最高纪录。近两年来,她们还到较远的海面去开辟新菜区。那里水深浪大,小小舢板到那里去作业有很大困难和危险。但是,“三八”潜水队的青年们无所畏惧。她们学习毛主席关于“大风大浪也不可怕”的教导,在队长陈月兰的带领下,勇敢地划着舢板,迎着风浪,向新菜区进发。从陆地到新菜区,往返时间较长,她们为了抢时间,多采捞,经常带着干粮,早出晚归,不获丰收不罢休。一九七二年,全队又超额百分之五十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平均日产量达一百二十七斤。全场评选的六名采捞能手,“三八”潜水队就占了四名。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三八”潜水队的青年们一直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她们还利用生产淡季,自己动手,就地挖树根,制作浮具;上山砍竹、剥白藤,编织菜箩,拾蠔壳烧石灰,除满足自己需要外,还支援其他男子队。近两年来,她们给养殖场节约开支三千五百多元。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不畏风浪的勇士
——记江苏宜兴县张渚运输社的女排工
富饶的太华山区,每年有一百多万根毛竹支援国家建设。毛竹从山里用汽车运到张渚镇后,扎成竹排,改由水路运往各地。在江苏宜兴县张渚运输社,有五十多个女排工,出色地肩负着运送竹排的重任。
共青团员刘阿娣,是送排三组的组长。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她和同伴们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的考验。
一九七○年秋天,刘阿娣小组九个女排工,要把两万多根毛竹扎成的十八块竹排送过长江。她们在江南岸的小河闸附近下锚停靠休息,等候平潮时过闸出江。那天恰逢农历八月十六的大潮汛。闸门一打开,正在猛涨的江潮哗哗地冲进闸门,竹排顿时晃荡起来。
“涨潮啦!快!”女排工们从睡梦中被潮声和喊声惊醒,来不及扣好衣扣、穿好鞋袜,一个跟着一个跃出排棚。这时,汹涌的江潮把竹排直往后推。离竹排五、六里远的地方,有一座石桥,如不及时拖住竹排,石桥将会被顺潮而下的竹排撞坏,不但排要散,人也会有伤亡。想到这些,刘阿娣小组的女排工们扛起铁锚、缆绳,一个接一个地从疾驰的竹排上飞身跳上了岸。下锚的下锚,栽桩的栽桩。一根桩崩断,再打一根。她们用自己的身体压在缆桩上,压在铁锚上,和江潮展开了顽强的搏斗。
这时,两岸农民也被潮声惊醒,热情地赶来支援。他们接过女排工抛过去的缆绳,结在大树上,大树被连根拔倒。人们又象拔河似的,齐心协力拖住缆绳。由于两岸群众的奋力支援,竹排减缓了速度,终于在离桥墩只有五米的地方停了下来。
去年,有一批毛竹要送到一千多里以外黄海边上的连云港。这个任务分配给了王宝娣等四个女排工。她们谁也没有走过这条路,可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紧张地投入了远航的准备工作。
当她们上排搭棚时,从连云港派来接排的船老大老李不觉一愣:就派这几个年纪轻轻的女同志送排吗?他慢吞吞地说:“靠海的河道不比内河,海潮上来,水头大,说来就来,你们能行吗?”这几个年轻的女排工豪迈地回答:“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老李的船是一条出海打鱼的机帆船,在辽阔的海上象是一条蛟龙,到了苏南的内河航道,顿时感到天地狭窄,施展不开身手,一路多亏女排工们熟练地配合。竹排穿过一座座石桥,转过一道道陡弯,过了长江,又连续通过七道船闸,来到了紧靠海边的响水县。
竹排来到响水河上,正值落潮,一下子靠上了浅滩,如不采取紧急措施,竹排很快就会全部搁浅。当时节令正在立冬小雪之间,她们不怕严寒,立即脱下棉袄、棉裤,竹篙一点,跃到岸上,把竹篙斜插到排底,用肩头扛住竹篙,一齐用力,一寸一寸,一步一步艰难地往水里推,一直迈到河水齐大腿根时,竹排才溜到了河里。
这几个女排工没有下过海,不知海潮的威力。那晓得竹排一下水,就被海潮架起来飞跑,任凭你力气再大也控制不住。宝娣、小秀跃到了排上,爱珍、根香两人没来得及上去。这两个常年与大风大浪斗争的女勇士,面对从未见过的狂涛,沉着坚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抢排要紧!她们穿着一身单衣,跳进了冰凉彻骨的海潮,跟在排后游着往前紧追。
船老大老李起初以为她们两人落水了,再一看,她们在激流里驾着海潮飞上落下,不由得夸赞说:真是女英雄!
过了响水五十里光景,女排工们下了锚,停下竹排,生火做饭。大家坐在排前吃饭的时候,爱珍忽然看到前方水面上,远远地有个东西,象一堵白花花的墙头在晃动。
“你们看,前面是什么东西!”爱珍惊奇地招呼同伴们往前看,她们脚下的竹排却摇晃起来了。“快!走锚啦!”老李喊了一声,她们这才明白,是海潮涨上来了。一个个放下碗筷,跳了起来,投入一场新的抢排战斗。
这时,排头排尾的锚下水了,缆桩被潮水浮了起来,竹排正往后移动。由于排头排尾有锚,竹排被海潮冲成了弧形,贯穿竹排中心的钢丝缆索歪过来了,排上住人的小棚子倾斜了,眼看就有断排的危险。女排工们撑篙的撑篙,收缆的收缆,削桩的削桩。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于战胜海潮,拴住了竹排。
当这批渔业生产上急需的毛竹,按时完好地送到连云港水产公司的时候,人们为女排工不畏艰险,跨长江,越海潮,千里送排的深情厚谊所感动,特地给张渚运输社写了表扬信。
顽强的革命意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恶浪。女排工们满怀胜利豪情,唱起她们心中的歌:长河大江是战场,竹篙、篾缆是刀枪,浪高潮急,风烈雨狂,锻炼我们成长……。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大庆党委委员、采油四部女子采油队负责人李海峰,是从工人中培养的新干部。这是她在油井上检查原油出井温度。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