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奋战在察尔汉盐湖上
——记青海省察尔汉钾肥厂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事迹
察尔汉盐湖在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上。由于长期的日晒风化,水分大量蒸发,湖内高浓度的卤水表面,结成了很厚的盐盖。这种盐盖,承载能力很大,可以在上面修房屋,盖工厂。青海省察尔汉钾肥厂就座落在这个盐湖上。
在这总面积达五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的浩瀚的盐湖上,人们除了食盐以外,一切生活资料,都要从外地运来。生活用的淡水,要从几十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县去拉,甚至想用一把黄土,也要到三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挖。这里,头上无飞鸟,脚下不长草,气候干燥。夏天,温度高达摄氏四十多度,烤得象蒸笼;冬天,温度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多度,冷得象冰窖。青海省察尔汉钾肥厂的广大职工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满怀革命豪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对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二年,这个厂在不增添设备、不增加人员的条件下,主要产品氯化钾的产量增长了十倍,质量不断提高,原材料消耗和成本不断降低,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一九六三年平均每人九百多元,猛增到一万八千多元。去年,这个厂又超额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
一九七二年初,上级给这个厂下达了年产氯化钾一万吨的计划。厂领导成员在讨论生产计划的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个别同志认为,上一年不增加人力和设备,增产百分之六十,一九七二年若再不增人、不添设备,万吨任务完成不了,主张维持在上年的水平上,完成八千吨。大多数同志认为,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力争上游,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万吨任务的。双方各抒己见,争持不下,厂党委引导大家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分析生产中的有利条件,使大家一致认识到: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动群众,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完成一万吨完全是可能的。认识统一以后,全厂出现了团结一致,努力实现万吨任务的生产高潮。
察尔汉钾肥厂要生产一万吨氯化钾,确实存在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
这个钾肥厂生产氯化钾和钾肥需用的再生光卤石矿,全部依靠自己采运。生产一万吨氯化钾,就需要十二万吨矿石。采矿点又很分散,最远的离生产车间十多公里。既不能向上级伸手要劳力,也不能放下生产单采矿,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厂党委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采矿工人提出,过去经过采掘已经报废了的沟槽盐田,经过改造还可以采出矿石,这些盐田离生产车间比较近,可以大大节约劳力。党委经过调查研究,采纳了这个建议,发动职工改造了五十多万平方米沟槽盐田,就近采出了两三万吨矿石。许多职工家属也纷纷走出家门,下到盐田支援采矿,共采回矿石四万多吨,有力地支援了生产。
用淡水分解再生光卤石矿是生产氯化钾的一个重要工序。过去这个钾肥厂用的淡水是从盐湖附近的舒蔓果勒河引来的。去年六月间,舒蔓果勒河水突然中断了,全厂职工心急如火。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舒蔓果勒河里的水,不仅没有顺着河床向下游前进,反而向上游退去了。解决不了水源,恢复不了生产,怎么办?全厂上上下下都在议论这件事。党委决定派出一个勘察水源小组找水去。
勘察小组在舒蔓果勒河以西找到了噶尔穆河的另一条支流——奈齐果勒河。这条河流量大,他们建议开挖一条引水渠道,将奈齐果勒河水引到舒蔓果勒河来。厂党委领导成员听了汇报后,有的同志赞成这个意见,有的同志不赞成,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党委会议中途搬到奈齐果勒河畔去开。通过现场踏勘,深入讨论,最后统一了思想,决定全厂总动员,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突击开渠引水。厂党委和革委会成员亲自到现场指挥,坚持同大家一起劳动。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开挖了十七万土方,修成了一条十公里长的引水渠,把滔滔的奈齐果勒河水引到舒蔓果勒河来,解决了生产用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万吨的生产计划,察尔汉钾肥厂的广大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技术革新,用机械化代替手工生产,为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党委的领导下,全厂成立了有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参加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技术革新小组成立以后,首先集中力量研制采矿机。参加研制的工人们,从实践经验出发,大胆提出拿一台拖拉机来改制采矿机的设想。他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有关科研部门的协助下,经过二十多次试验和改进,成功地制造了一台采矿机,正式投入生产后,工效比人工采矿提高七至八倍,大大加快了采矿速度。
生产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成品脱水。过去每当脱水完成后,工人们要弯着腰钻进停下来的离心机中去,用短柄铁锨,一锨一锨地向外出成品,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为了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人们面对着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在思考着。一次,工人们为了检查产品脱水程度,把一根量尺插入离心机中去,由于量尺插入的角度恰好与离心机旋转成反方向,就使大量颗粒状成品顺着量尺飞到上空。他们就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大胆设想,在离心机中安装了一个人工控制的活动刮刀,利用反旋转力的原理,使脱水后的成品自动喷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体力劳动。
现在,这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厂,在生产氯化钾和钾肥的过程中,从采矿、装矿、投料,到成品装车外运,各个基本生产环节,都摆脱了落后的手工操作,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记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三二二”掘进队
在辽宁省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人们热烈赞誉“三二二”掘进队的工人们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最近三年来,这个掘进队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采用双头作业,掘进巷道连年突破万米大关,三年共掘进巷道三万二千五百九十九米,每年都超额一倍完成了国家计划。进入一九七三年,“三二二”掘进队的工人们更加意气风发,一月份的掘进计划他们在一月十九日就提前完成了。
“三二二”掘进队是在毛主席亲自批示“鞍钢宪法”十周年——一九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建立的。从这一天开始,全队八十五名工人就决心在“鞍钢宪法”鼓舞下,多快好省地完成掘进任务,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一九七○年四月,领导上把打开孙家湾中下层“禁区”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三二二”掘进队。
孙家湾中下层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早在一九六四年,就先后有几个掘进队在那里掘进过,每一次都因为顶板压力过大,不等掘完巷道,顶板就被压垮了。打那以后,这里就被列为“禁区”,没有人再到那里掘进和采煤。“三二二”掘进队的工人们没有被这种情况吓倒。他们决心以“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姿态,把这一场硬仗打好。
正式动工以前,他们先对孙家湾中下层的地质条件和前几年失败的情况作了认真分析,从中发现:前几次所以失败,从客观上说,是地质条件复杂;从主观上说,则是掘进速度没有跟上去。如果能做到在两个月之内快速掘进两千米巷道,就可以保证在顶板来劲之前把煤采出来。有了这个认识,全队三个班的工人一动工,就热烈展开了抢时间、争速度,多为革命作贡献的竞赛。著名的全国打眼标兵李瑞和其他老工人,施展出自己拿手的快速掘进本领,使全队的班进米和日进米纪录不断刷新。掘进进度加快了,但崩下来的煤和岩石运不出去,影响了工作的进行。工人们经过几次研究,把附近旧巷道的废水抽出来,以水运代替人力推车,运输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还消灭了煤尘。就这样,仅用四十天时间就掘进两千多米巷道,打开了“禁区”,使采煤工人提前下井把煤采了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二二”掘进队的工人们常说:“我们搞掘进,不光要进度快,还必须质量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革命多作贡献”。他们发扬大庆工人“三老”“四严”的作风,对巷道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一九七二年九月,正当他们力争提前完成全年掘进计划的时候,发现五水平十二层巷道的三百米支架中有二十来米顶板部分不够严实。这本来修补一下也是可以的,可是工人们说:“我们干革命要实打实的,对质量绝不能有半点马虎!”大家说干就干,花了五个小班的时间,把支架支得既齐整又牢固,才放了心。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一年,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一百零七天完成了全年掘进计划。
几年来,“三二二”掘进队所掘的巷道大大小小六百多条,总长度六十五里,全部达到了帮齐、顶齐、底平、支架合格的一、二级品标准。采煤工人每次开进他们掘进的巷道,都连连称赞说:“‘三二二’掘进队掘的巷道就是好!”
“三二二”掘进队的工人们,不仅好中求快,而且注意做到好中求省。他们把节约每一分钱,每一点材料,都和革命的大目标联系起来。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用的材料,绝不多用。支架工任玉斋和纪连臣等,每用一根坑木都掂量来掂量去,看它用在哪儿更合适,避免大材小用,优材劣用。放炮工石恒柱等,使用火药十分节约,使每一包火药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近三年来,这个掘进队为国家节约开支二十七万多元。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支农“及时雨”
吉林省德惠县大房身公社铁木业农具社职工坚持走乡串队,全心全意为支援农业生产服务。广大贫下中农热情赞扬他们是支农“及时雨”,唱道:“及时雨,下起来,贫下中农乐开怀,艰苦奋斗学大寨,誓把山河巧安排”。
大房身公社铁木业农具社是拥有八十二名职工和六十多台设备的综合修造社。过去,职工们曾下乡巡回修理。无论是铲趟机、木犁杖、大车、粪桶等生产工具,还是锅、勺、瓢、盆等社员生活用品,他们都给精心修理,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后来,由于受到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些人认为:“下乡修配,活计零碎,本厚利薄,麻烦挨累。”在这种错误思想影响下,社里出现了“守门待客”、“看人接活”的现象。贫下中农批评他们说:“及时雨”变成了零星小雨,再下去就要干打雷不下雨了。
一九六八年,农具社的革委会成立后,就组织职工以“支农吃不吃亏”、“及时雨要不要下”为题展开了一场讨论。职工们的路线斗争觉悟提高后,都纷纷表示:“八匠”下乡的光荣传统不能丢,支农的“及时雨”还要下,这是毛主席指引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们重新组织了支农服务队,采取划区定点、分片包干的办法,平时保持四个服务组,农忙季节抽出三分之二人力组成十个服务组,深入生产队流动服务。这些服务组下乡时坚持带工具、带配件、带产品,保证不误农时。每年春耕开始前,他们逐屯逐队逐机地检修一遍农机具,力争做到“机修好,套备齐,鞭子一甩就开犁。”
几年来,这个农具社的支农服务组跑遍了全公社一百三十一个生产队和周围六个公社的大部分生产队,维修各种农机具三万三千多台(件);还扩大服务项目,携带铡草机、磨米机、脱粒机下乡,为八个大队铡草一百六十万斤,脱粒五十多万斤,磨米二十多万斤。
有一次,梨树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赶着大车拉了两台铲趟机上农具社修理。工人们一检查,发现只需加几个垫、换几个螺丝就行了,就问社员为什么不等服务组,老远赶车来修理?社员们恳切地对他们说:“你们的服务组真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可是一流动过去,我们还得上门来修理。要是能帮我们建立个维修点就好了。”党支部和工人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是支农工作中的新课题,决定把帮助大队建立维修点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个农具社组织调查组深入到各个大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帮助建立维修点。梨树大队原来没有队办工业,农具社派人去帮助建起了红炉,培训了技工,还给加工制造了老虎钳子、平砧、手锤、风箱等十几种工具,使这个大队很快就能修造一些小农具。长春岭大队有十六个生产队,农机具和胶轮车的维修任务比较重。农具社派人去帮助建立了胶车修理点,做到农机具和胶轮车小修不出队。他们还利废利旧给这个大队安装了一台土气泵,解决了周围几个队的胶轮车打气问题。几年来,他们帮助八个大队建立了农具维修点,还采取请进来、走下去的办法,先后为本公社各大队和许多兄弟社队培养铁匠、皮匠、白铁匠和胶车修理工等一百七十多人。广大社员称赞说:农具社不光上门服务,还给我们留下了不走的服务队。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为传统工艺美术谱新篇
——记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
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在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为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苏州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生产的刺绣、缂丝、宋锦、地毯、雕刻、檀香扇、裱画、国画制品、民族乐器等工艺美术品驰名中外。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妇女从事工艺美术生产的人越来越多。目前,这个系统的女工人数已占到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中,女干部占百分之二十五。不少女工已经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
在苏州从事工艺美术事业的许多老年女艺人,和其他艺人一样,在解放前也是深受压迫,过着凄苦的生活,技艺得不到发展。如今,她们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更加热爱工艺美术生产,努力挖掘和发展传统产品。著名的苏州刺绣,经过老艺人的不断总结提高,传统技艺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她们创作的双面绣《小猫》,针法从疏到密,色彩由浅入深,使绣品获得了毛丝松顺、光泽柔软的艺术效果,继承和发扬了苏州刺绣的传统特色。过去一度在苏州失传的橄榄核雕,经过苏州工艺美术厂的一位女艺人的努力,又发出新的光彩。她利用小小的橄榄核雕刻人像、头像,甚至用一只橄榄核雕成一只载有十几个人的游船,结构精致,造型细腻,形象生动,获得各方面的好评。
苏州工艺美术部门的各级领导和老艺人十分重视对青年工人的培养和教育,鼓励他们为革命学好技术。不少青年女工在老师傅的带动下,为继承和发展祖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奋发图强,刻苦学艺,进步很快。苏州民间工艺厂国画组的女共青团员李政宁是一九七一年进厂的青年艺徒。她从小左臂残缺,学艺有一定困难。但是她不畏艰难,刻苦地向老师傅学习。为了学会一只手能握几枝笔的技巧,她在业余时间用筷子反复练习,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一手拿三枝笔绘画的技巧。在绘画时,她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认真推敲,反复揣摹,现在已能独立创作画稿。雕刻行业,过去受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很少吸收女工。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不少妇女开始跨进了这个行业的大门。苏州雕刻厂有个镶嵌小组,女职工占百分之六十。她们不仅能够生产一般的雕刻产品,而且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技术要求较高的“孔雀地屏”的生产技艺,并且和男同志一道开展技术革新,缩短了“孔雀地屏”的生产时间。苏州民乐一厂的胡琴车间,关键的头道工序的生产,历来都是由男同志担任,如今也有了妇女参加进来。她们不仅很快掌握了生产胡琴的全套工艺,而且和男同志一道制作了一些为工农兵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所喜爱的京胡、二胡和板胡。
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的女职工,还在艺术创新方面作出不少贡献。苏州刺绣研究所有个女设计人员擅长油画,开始她感到自己所画的作品要同刺绣结合起来有一定困难。后来在党支部的鼓励下,她和刺绣工人一道研究,设计了适合刺绣要求的油画。近年来,她先后创作了《白求恩》、《王铁人》、《金鱼》、《月季》、《北海风景》、《丰收的喜悦》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这个研究所的女职工对刺绣工艺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自古以来,刺绣一直用绸缎作底。为了表现绣品的立体感,提高艺术效果,她们试用一种新的针法,以薄如蝉翼的绡织品作底,绣制金鱼和花卉,使绣成的金鱼宛如在碧波中漫游,整个画面层次清晰,栩栩如生。这些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情赞赏。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连创单机年进尺万米的先进成绩
湖南省冶金二三八勘探队二十号钻机的工人们,坚决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连创单机年进尺万米的先进水平。他们在一九七一年突破万米的基础上,一九七二年又创造了年进尺一万零一百十二点四八米的新成绩。施工的十七个钻孔,质量符合国家要求,材料成本比前年降低百分之十五。进入一九七三年,这个机台又取得了一月份月进尺一千零一米的新成绩。
二十号钻机的同志们在勘探工作中,始终坚持好中求快、好中求省的原则,严格把好质量关。他们为了保证矿芯采取率,几年如一日坚持“勤提勤采”的操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见矿合格率。为了保证钻探质量,他们还针对机台新工人多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技术练兵活动。在老工人的耐心帮助下,新工人进步很快。现在,全机台十名新工人,多数已掌握了深孔钻探操作技术。


第2版()
专栏:

用塑料工业下脚料制成选矿药剂
昆明冶金研究所在有关厂矿支持下,利用化工部门生产工业塑料中产生的下脚料,试验成功一种新的浮选药剂——仲辛基黄药。这种新药剂用于浮选一种有色金属矿,不仅提高了金属回收率,而且节约了工业用粮,现在正在云南省有关厂矿中推广。
个旧市革新矿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到今年一月底,四个月来使用这种新的浮选药剂的结果,选矿回收率提高百分之九到百分之十,选矿用药剂成本降低三分之一。由于代替了原来使用的药剂,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工业用粮。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