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第3版()
专栏:

年轻的女书记
——记江苏省新沂县坡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马树芳的民主作风
新沂县坡桥大队年轻的贫农女儿马树芳,一九七二年春天,被选为大队党支部第一任女书记。
“树芳当书记啦!”喜讯象春风一样传遍了沭河两岸,广大党员和贫下中农真是又喜又惊。喜的是:树芳是个有斗争精神,能联系群众的好青年,把权交给她,大家都满意。惊的是:这副担子不轻啊,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姑娘能挑起来吗?开始,树芳自己心里也有些打怵,怕干不好,使党的事业受损失。公社党委负责同志却满腔热情地鼓励她:“树芳,党委支持你,贫下中农相信你,有了这两条还怕什么?”
究竟怎样当好这个带头人呢?马树芳回顾坡桥大队党支部思想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些重要指示,联系到平时自己在群众中听到的议论和意见,她给自己定了以下几条:和支部委员研究问题,作风要民主,不搞“一言堂”;对党员、对群众,态度要虚心,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要经常,不搞特殊化。一年来,马树芳正是这样做的。
第一次支委会,马树芳看看其他四个支委年纪都比自己大,工作经历都比自己长,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都比自己丰富,就十分虚心诚恳地对大家说:“今天主要研究大队干部的学习、支委分工和一九七二年农业生产仗如何打的问题。这三件事,我心里都没有底,主意还靠大家出。”马树芳的话刚落音,屋里就象炸米花子一样热腾起来了。树芳一边仔细倾听支委们的意见,一边在认真思考着元旦社论精神和公社党委的意图。最后,她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统一认识,形成了决议。这次支委会开得好,树芳尝到了发扬民主作风的甜头,懂得了当“班长”的只有学会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才能把工作做好的道理。以后,每次召开支委会,除了传达上级党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外,马树芳很少抢着发言,总是启发大家先讲,耐心地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因此,支委们都高兴地说:“跟树芳在一起工作,心里畅快,不窝疙瘩。”
在支委会上能听取“一班人”的意见,在实际工作中,树芳也注意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年春耕春种时,有个生产队的队长以身体差为“理由”,不想干了。树芳和那个队长谈了几次话,仍然不顶事。她心里想:这个队长原来干得好好的,为啥俺当书记,他就提出不干了?是不是看不起俺?她纳闷了好一阵子,后来去找副书记吴长龄、支委李法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俩。长龄和法美一听,笑着对她说:“树芳啊,办事要多调查研究,你这个想法有什么根据呀?”说罢,三个人又一起到这个队,仔细倾听群众的反映。原来是这个队长在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和一户社员顶了牛,窝了气。接着,三个人就具体帮助这个队长把问题处理好。队长与这个社员消除了隔阂,增强了团结,愉快地投入春耕春种。
“不怕没办法,就怕民主作风差。”这是马树芳工作的体会。她开始上任那阵子,热情高,干劲大,风里来,雨里去,河东河西七个生产队到处都有她的足迹,每天早晚头顶星星,没睡一晚安生觉。几个老支委见到这种情况,又敬佩,又着急,生怕她把身体熬坏了,建议她要改进工作方法。在支委会上,马树芳一面倾听支委意见,一面把七个生产队的历史、现状逐个进行分析。通过讨论,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全大队七个生产队中,第二生产队的步子跨得比较慢。这个队人多,地多,抓好了对其他队都有推动,抓不好就会拖全大队的后腿。因此,支委分工,要树芳把主要精力放到第二生产队。通过大半年的艰苦努力,二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九七二年农业获得丰收,增产粮食十万斤。在二队的促进和带动下,各个生产队都掀起了劳动生产热潮,出现了队队增产的局面。一九七二年全大队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马树芳在和广大党员、贫下中农接触的时候,注意以小学生的姿态出现。这个大队的第三生产队,有一位退休的老党员,今年六十多岁了,平时好唠叨,开起会来提意见最多,有的干部不愿意接近他。树芳认为,这个老党员成天在群众中,知道的事多,听到的情况多,爱提意见是好事,对干部能起到督促、帮助的作用。
去年五月,大队党支部开门整风,专门请这个老党员给支部提意见。时隔不久,树芳又找这个老党员个别谈心,热情地对他说:“根据你上次提的意见,我们支委会已经研究了整改措施。你再给我个人提提意见吧。”那个老党员看树芳这样虚心、诚恳,就开门见山地对她说:“做思想工作还不够细,对一些有缺点的党员个别谈心少,在会上批评多。”树芳一琢磨,感到自己确实有这个毛病,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认真改进。第六生产队有个女党员,平时出工晚,关心集体少,群众有议论,树芳就主动到她家和她谈心,对她讲共产党员要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给群众树个好样子。那个女党员很快转变了,劳动、学习都跑在前头。树芳这些实际行动,被老党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他逢人便讲:这个女书记和别人不同,喜欢人提意见,改得快,有出息。从此,这个老党员成了大队党支部的好参谋。
马树芳紧紧团结“一班人”,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坡桥大队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滚滚向前,革命和生产的形势越来越好。人们赞扬说:“树芳姑娘干得不错啊!”那些当初听说树芳当书记伸出舌头表示惊讶的人,如今也伸出大拇指,夸树芳“行!”在赞扬声中,树芳仍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她常说:“工作是大家做的,功劳怎么能归于一个人?不是老一辈的热情帮助,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我一个人插翅也飞不起来呀!”
树芳家住沭河东岸,大队办公室在沭河西岸,她经常深更半夜过河开会,需要贫农马大勤为她摆船。对此,树芳心里很不安,就努力学摆船。一天,马大勤老大爷见树芳夜间过河没喊他,就问:“树芳啊,你昨晚怎么过来的?”树芳笑着对他说:“四爹,你年岁那么大了,天气又冷,天天叫你等,我过意不去啊。”听树芳这么一说,马大勤老大爷会意地笑了。他抬头望望那清澈碧绿的沭河流水,再看看站在跟前的树芳,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想得真周到啊!”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牧区女医生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玉柯牧场上,医生吴庭秀的模范事迹在牧民中间广为传诵。
一九六九年冬,共青团员吴庭秀从重庆医务学校毕业后,来到海拔四千多米的康藏高原玉柯牧区卫生所。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刚从城市来的吴庭秀,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她在党组织的热情关怀和教育下,决心在高原扎根,改变牧区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
语言不通,影响到给藏族牧民治病,吴庭秀就刻苦学习藏语,今天学一句,明天学一句,把藏语单词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反复学习。几年来,她已经学会了藏语的一般对话,可以随时和牧民交谈。
到牧场看病,常常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吴庭秀勇敢地练习骑马。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她终于掌握了骑马的技术。
玉柯区是道孚县最偏僻的牧区,方圆有几百里,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几年来,吴庭秀跑遍了全区四个乡的山山水水,经常一个人爬雪山,穿森林,到最边远的地方为牧民治病。前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大雪纷飞,从八十多里外的七美公社来了一个牧民,要求医生去为难产妇女才吉拉姆接生。吴庭秀立即骑上马,和这位牧民一起出发了。雪越下越大,刺骨的寒风呼叫着,吴庭秀在羊肠小道上艰难地骑马行进,几次从马背上摔下来,但想到抢救阶级姐妹,她不顾疼痛地爬起来又继续前进。深夜两点多钟赶到时,吴庭秀顾不得疲劳和寒冷,立即给才吉拉姆打针吃药。但是,由于胎儿大,又是横位,需要送到县医院去动手术抢救。吴庭秀又冒着风雪,和几个牧民一起,翻过陡峭的呷啦山,亲自把才吉拉姆护送到了七十多里外的县医院。才吉拉姆终于在县医院里安全分娩了。
又一次,维他公社牧业一队社员患痢疾。听到这个情况,吴庭秀主动要求出诊。她白天冒着倾盆大雨,翻山越岭到各个放牧点为社员治病,晚上和社员一起睡在帐篷里。衣服、被子被雨水浸湿了,贫下中牧把自己的牛毛毯子拿出来,亲切地对她说:“盖上吧,不要把身子冻坏了。”一连几天,吴庭秀就是这样和贫下中牧同吃一样的糌粑,同住一样的帐篷;她挎着药箱,骑着马,奔走在各个放牧点和牧业加工组之间,耐心地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用当地生长的地黄连、野高粱等中草药治疗痢疾。直到社员们恢复了健康,她才返回卫生所。
几年来,吴庭秀风里来,雨里去,全心全意为藏族贫下中牧防病治病的事迹,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她决心戒骄戒躁,坚定不移地扎根牧区,为保证牧区人民的健康不断贡献力量。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女民兵
劈山筑路“铁姑娘”
在伟大祖国的一个铁路建设工地上,一个个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双手操作风枪的女战士,正在凿山开洞,打眼放炮,为加速铁路建设紧张地劳动着。她们就是某铁路建设民兵师“铁姑娘排”的战士。
“铁姑娘排”是由红星大队三十多个农村姑娘组成的。她们来到铁路建设工地以后,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革命斗志越来越昂扬。在施工中,她们专拣重担挑。那里需要,她们就出现在那里;那里艰苦,她们就在那里战斗。抡锤打炮眼,是男同志干的活,她们争着干。开始,由于她们掌握不住要领,抡起大锤不是砸到手上,就是砸在地上。但是,她们毫不灰心,坚持在干中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全排战士都学会了抡锤掌钎的技术。进隧道作业比较艰苦,她们三番五次地向领导请求。
开始八九十斤重的风枪拿在手里,一点不听使唤。她们就勤学苦练,摔倒了爬起来再干,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操作风枪的技术,工班进度由初期的零点三米提高到一点五米,赶上和超过了兄弟连队的进度。
去年十月,上级分配“铁姑娘排”挖涵洞,一个月的任务十七天就完成了。她们听说三连挖的涵洞塌方了,就不顾疲劳,赶去支援,帮助三连提前完成了任务。有一次,隧道里发生了哑炮,副排长王勇聪挺身而出,冒着弥漫的硝烟,冲进隧道去排除。她紧贴墙壁,细心查找,在石渣中发现了没有爆炸的炮眼。她顺手抓起水管,对准炮眼猛冲,把雷管和炸药都冲了出来,保证全排战士安全投入了施工。
战天斗地女闯将
南海前哨有个三灶岛,过去是“沙多、碱多、石头多,风来田里空,雨过地更穷”的荒岛。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三灶岛人民决心改变荒岛的面貌,打响了战风沙、除碱害的战斗。“十姐妹”民兵班的女战士们在这场战斗中成了战天斗地的“女闯将”。
为了根除碱害,她们决定挖掘一条规模宏大的环岛人工河。十姐妹组成了突击队,打起背包来到水利建设工地。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细雨纷纷,脚下是一片泥深没膝的沼泽。十姐妹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每天凌晨三点钟起床,挽起衣袖,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水里,挖泥担土。共产党员黄金菊负责在深水里捞泥,尖利的海蛎子把她的手脚划破了,伤口泡在咸水里,疼得钻心。但是她一声不吭,从衣服上扯下块布包扎包扎,继续坚持战斗。在十姐妹的带动下,挖河工地上你追我赶,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开河工程,把盐碱浓重的一千亩地改造成良田。
在战风沙、防海潮的斗争中,“十姐妹”民兵班更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她们同岛上群众一道,在海滩上植树造林,在海湾上修筑防潮水坝。有一次,台风袭击海岛,狂风掀起海浪,猛烈地冲撞着九重坑水坝。水坝决口了,海水咆哮着涌向堤内。这时,十姐妹和贫下中农闻讯赶到,在决口处打桩、投沙袋。但是,由于风大流急,沙袋刚投下去就被海水冲走,眼看着堤内百亩稻田就要被淹没。在这关键时刻,“十姐妹”民兵班在班长吴己娘的带动下,纷纷跳进激流;接着,前来抢险的群众也相继跳下水,迅速筑起了一道道人墙。岸上的群众迅速打桩、填土。经过八个多小时的奋战,决口堵住了,百亩稻田也保住了。


第3版()
专栏:

英姿飒爽守边疆
在辽阔的乌兰察布草原上,英雄的女民兵们手拿羊鞭,身背钢枪,积极协助边防部队巡逻放哨,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额仁淖尔公社某哨所,有一位名叫那仁的女民兵。不论是黄沙滚滚的春天,还是白雪皑皑的隆冬,她年复一年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从未缺过一班岗。是阶级的苦水把她的眼睛擦亮。她的母亲达希是一个苦大仇深的老贫牧,曾经在一九六五年参加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她时常叮嘱女儿:要永远记住毛主席解救我们的恩情,时刻准备打豺狼。那仁记住了这些话,时刻警惕地守卫着边疆。有一次,她在执行一项任务时,不顾严寒、饥饿和疲劳,策马奔驰了一整天。当她完成了任务回到哨所后,领导上让她回家休息,可她不肯,仍然坚守在战斗岗位上。
白音朝克图公社的女民兵们,在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都坚持苦练杀敌本领。在这个公社白音希勒大队的女民兵行列里,有个下乡知识青年叫乌云其其格。两年前,她刚到这个大队插队时,一说骑马,心里就扑通扑通地直跳。一次,民兵们去公社开会,骑手们扬鞭策马,飞驰而去。乌云其其格放着快马不骑,却想搭顺路的拖拉机去。这时,民兵连长达瓦桑布风趣地对她说:“打起仗来,可不能靠坐拖拉机冲锋呀!”连长的话触动了她的心。她想:保卫边疆打豺狼,就得有好猎手的本领;不会骑马,还算什么草原民兵!她立即鼓起勇气,翻身上马。连长关切地指导她,教给她骑马的要领。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她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习。经过一段顽强地锻炼,她终于成了一名能骑善射的优秀女民兵。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山东省宁津县大柳公社李架子大队小学教师李守凤,一心为贫下中农办学。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小学教师、共青团员唐焕芳,在给小学生讲雷锋的故事,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