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第3版()
专栏:

她们在领导岗位上
——记湖南省湘阴县白雪大队几位女干部
初春的江南,热火朝天。
在湖南省湘阴县白雪大队,女将们刚刚完成水利工程,又满怀战斗豪情,迎着明媚春光,开始大闹春耕了。女犁手们扬鞭催牛,女育秧员捋袖卷裤,一队队穿红着绿的姑娘媳妇,往来穿梭,忙着送肥,……田野上,到处荡漾着歌声笑语。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象春风化雨,焕发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白雪大队的妇女们,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奋战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她们当中,有三十多名被选进大队、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带头人。这里记述的只是她们中的几位代表。
执行政策的女副书记
屋外飞雪迎春,室内热气腾腾。白雪大队的干部们正聚集一堂,认真学习党的政策。主持这次学习的,是一个朴实稳健的年青姑娘。她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吴素英。
一九七一年初,吴素英任职以后,决心带领群众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想不到处理第一个问题就碰了钉子。
事情是这样的,她到第一生产队帮助改变后进面貌。那时,这个队的妇女大都在家搞副业,出集体工的不多,影响了集体生产。小吴和生产队干部合计一下,来了个快刀斩乱麻,一律不许搞副业。许多婆婆媳妇意见纷纷,说小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杂草树林一起烧”。小吴听了一怔:我一片热心为集体,难道不对吗?这事被老支书吴自主知道了,他找着小吴谈了很久,最后语重心长地说:“素英啊,咱们为人民服务,离开了党的政策,就将一事无成啊!”这一夜,小吴翻来复去,久久不能入睡。后来,老支书又领着小吴挨门逐户做工作,请老婆婆忆苦思甜,引导大家学习党的政策,渐渐地把思想弄通了。许多妇女说:搞家庭副业只能利用工余时间,现在正是农忙期间,要把力气使在集体生产上。于是她们高高兴兴地下田了,出工人数一下增加了三十多个。
通过处理一队的问题,小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做法不符合党的政策,懂得了执行政策的重要性。从此以后,遇到问题,她总是认真调查研究,对照政策思考一番,决不贸然从事。
有一个时期,小吴听到有些女社员说:“同样剪藠头,女的剪一百多斤只记六分工,男的剪几十斤却记十分工,这样做事没有劲。”这话引起了小吴的重视,她对照党的有关政策,分析各生产队记酬方法,确实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同工不同酬,就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支委会上,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干部中间,她一次又一次地宣传党的政策。为了摸索经验,她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到问题比较突出的十二队,和社员一道研究正确体现政策的记工方法,使男女同工同酬,妇女们出工的积极性更高涨了。
严格把关的女会计
提起第四生产队会计左继新,干部社员个个都夸她是勤俭理财、严格把关的好当家。
一九七○年初,小左刚接手会计工作。她翻开账簿一看,发现账面上招待费、集体开餐费这类开支比较多。社员会上,她建议严格控制这类开支,大家都表示赞同。以后,遇到这类开支,她总是认真把关。她的行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随着生产的发展,队里逐渐富裕起来,队长打算修个象样的猪场。消息传到小左耳朵里,她立刻找到队长说:“你要建洋猪栏,我这里没那么多钱。今天几十元,明天几百元,整个家当有多大?裁衣也要量量腰身呢!”
队长说:“集体养猪要发展,猪场也要建,你说怎么办?”
“破衣服补补可以当好衣穿。把队上那个空牛栏修整一下,再用土砖搭个偏舍,起码可以养四五十头猪。”
队长听了,竖起大拇指赞扬说:“真会当家!”说罢,就领着社员干起来,很快就把猪栏建起了。
左继新时时记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她大事严格把关,小事也不含糊。一分钱开支,都精打细算。一张材料纸,正面写了写反面,从不浪费。她的账本是前任会计留下来的,封面磨破了,贴贴补补,继续使用。别人劝她买新的,她总是说:“能记账就行了,讲究那些做什么?”近两年来,这个生产队只用了一瓶蓝墨水、两刀材料纸。杜绝了不合理的开支。
她不仅管好财务开支,对社员的生产、生活也很关心。一九七一年年终决算,有五户超支了。这使小左很不安,心里捉摸着怎样让超支户变成进钱户。她扳起指头为这几户细细盘算:这家要多喂两头猪,那家的出勤要怎样安排,那家要教育他们计划用钱……。她经常到这些家庭去谈心、做工作。有一个女社员,爱人长期患慢性病,小孩又多,几年来家庭生活很困难。小左动员她作了绝育手术。住院期间,左继新抽出时间,帮助她家喂猪、种菜、料理家务。当这个社员从医院回来,看着猪喂得滚瓜溜圆,菜长得青葱一片,满心欢喜。以后,她注意教育子女积极出工。去年决算时,这个老超支户余款二十六元,其余四户,两户有存款,另两户也减少了亏欠。
关心妇女的妇女队长
入夜,第八生产队许多农民家里,妇女们正在刻苦学习:电灯下,婆媳在抄抄写写;炉火旁边,母女在互教互学;小学生一本正经地考妈妈……。这时候,妇女队长吴建平走东家,串西家,教这个认生字,帮那个解释词意。
吴建平是从城市来落户的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教育下,进步很快。当上妇女队长以后,就更加关心妇女的思想、生活,帮妇女解决实际问题。
白雪大队掀起了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热潮。但是第八生产队三十岁以上的妇女,几乎全部是文盲。没有文化,不识字,学习上困难很大。建平就在队里办了个夜校,教妇女读书识字。
一天傍晚,北风呼呼,细雨蒙蒙。吴建平担心天黑路滑,大家不会来学习。可是不大一会,妇女们都亮着手电,顶风冒雨来了。看到这情景,建平深深被感动了,脑海里翻腾着一个问题:大家要求学习的心情这样迫切,我为什么不能送学上门?建平决定把集中学习改为分散学习。妇女们一听,高兴地说:“建平想得真周到。这样学习,既读了书,还可做些家务事。”从那以后,建平挨门逐户一个一个地去教。
上了年纪的人,学习很吃力,念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记不住,建平寻思:她们生活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多,如果能按图识字,效果可能会好些。于是,她利用工余时间,在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上,写上它的名称。让大家一有空,就对照工具识字,比比画画,写上几遍,加快了识字的进度。建平还把中、小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做学文化的“小老师”,学习搞得更加活跃了。
八队妇女在吴建平的耐心帮助下,把学政治和学文化结合起来,勤学苦练,不到两年时间,原来十七个文盲,现在有十个能读报,写简单的发言稿,其余七个能识字一百个以上。许多妇女能联系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实际,讲“实践第一”、“阶级斗争”、“一分为二”等马列主义观点,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
——记四川省五通桥盐厂职工家属生产服务队
在绵延百里的五通桥盐场上,活跃着一支职工家属生产服务队。大盐仓里,姐妹们将一包包雪白的食盐装车运送;炼铁炉旁,她们把一筐筐废铁屑装炉烧炼;卤井房边,她们给工人们缝衣补鞋……。
在一条宽阔的公路上,一群妇女拉着十几辆满载生产物资的板车,迎面走来,这就是盐厂的职工家属运输队。两年多来,她们凭着板车、箩筐、扁担,运送各种物资达三十五万多吨。
何毕英,是运输队中的一位普通代表。
在旧社会,何毕英很小就失去父母,被迫给资本家当了十三年丫头,在她身上至今还留下了资本家摧残毒打的伤痕。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和毛主席把她从苦难的深渊里解放出来。她是多么渴望为社会主义建设出把力气呵!
一九五六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何毕英在家再也呆不住了,她和几十个职工家属一起,自动组织起来,参加了厂里的搬运工作。但没干多久,就解散了。
在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何毕英她们又第二次组织起来,日日夜夜,和工人们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但到一九六一年,刘少奇一伙大刮翻案倒退的邪风,家属生产服务队又停办了。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姐妹们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又第三次组织起来了。从此,这个几经波折的家属服务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过去只有几十人,如今已是八百多人了。生产服务项目也由原来的挑挑担担、缝缝补补发展到炼铁、烧砖、烧石灰,制鞋、修旧利废等二十多个工种。两年多来,她们生产煤渣砖一百多万块,缝补洗涤劳动保护用品七万多件,回收钡泥一千七百多吨,为国家创造了五十多万元的财富。
在家属“五·七”石灰厂,你看那一群群妇女正在抡起大锤,紧握钢钎,向矿石开战。一筐筐石灰石沿着四百多米长的架空索道,来往如梭,溜送到窑场。石灰窑上,一缕缕浓烟,腾空而起:石灰快出窑啦!
那还是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姐妹们看到熬盐烧过的炭渣堆积如山,就提出利用这些废炭渣来烧石灰。接着,一场修建石灰窑的战斗在严冬打响了。姐妹们拿着锄头、钢钎、绳索、扁担,把深埋在旧厂址下的石头挖起来;挽起裤腿,趟着刺骨的河水,把石头从淤泥里一块块担上岸。经过四十五天的苦战,终于建起了一座年产一千二百吨的石灰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这个窑已生产石灰七百多吨,为国家节约煤炭二百多吨,支援了国家的生产建设。
姐妹们就是这样凭着一股革命干劲,还利用盐厂生产后的废水、废气、废渣,自力更生办起了煤渣砖厂、钡渣砖厂、制鞋厂、炒毛铁组等。她们在综合利用的道路上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姐妹们组织起来以后,坚持面向生产,尽其所能,把工厂生产的需要,作为自己生产的方向。盐厂有几千个大小阀门,由于盐卤的结垢强,腐蚀重,经常损坏,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去年二月,家属们在厂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拉着板车,回收废阀门,还从各车间的废铁堆里拣来大大小小的丝杆、阀盖、手轮,进行复修配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们已修复大小阀门三百多个,为国家节约了上万元的资金。
从缝缝补补为职工生活服务,到开办工厂为生产出力,家属生产服务队已成了盐厂各条战线上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她们的许多动人事迹在盐场职工中流传着。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吉林省延吉市丝绸厂共青团员王淑荣用政治统帅业务,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入厂二年来,月月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阶级姊妹情谊深
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到处闪耀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山东省招远县河西大队,藤俊芬等八个妇女关心照顾五保户的事迹,就是一例。
五保户杨宝红大娘,七十岁了,丈夫去世早,又无儿无女。一九七○年,得了瘫痪病,终日卧床。怎么办呢?大队党支部决定找三个人照顾她。想到杨大娘在万恶的旧社会的悲惨遭遇,看到杨大娘现在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藤俊芬等八个妇女社员主动要求承担这个责任。她们说:“大伙放心吧,照顾杨大娘的事我们包下了,一定要让杨大娘享受新社会的幸福,过上美好的晚年。”从此,大娘的饭她们做,大娘的衣服她们洗,大娘的粪便他们端,一天天,一年年,从不间断。一天清晨,风呼呼地刮着,雪越下越大,藤俊芬又要去照顾杨大娘。她的丈夫说:“孩子她娘,等风雪小了再去吧!”藤俊芬笑着说:“这样的天气,我早去一步,大娘就减少一分痛苦。”说完,就拉开门,顶风冒雪,向大娘家奔去……。
她们对杨大娘的照顾不仅坚持经常,还想得周到,仔细认真。冬天,为了减少大娘的痛苦,他们总是给大娘做两套棉被、棉衣,经常给大娘更换。不管风雪多大,大娘换下来的衣服,她们当天就去洗净。盛夏,为了让大娘舒服凉快,她们找来凉席,铺到床上。这八个妇女大都是几个孩子的妈妈,但她们没因家务重、农活忙而影响照顾杨大娘。劳动休息时,她们也要从坡里跑回来给大娘倒碗水喝。去年秋天,杨大娘的病又加重了,浑身发肿,出脓出血。每天收工回家,她们就先往杨大娘家里跑,用药水和热水将大娘身上的脓血一点一点地擦洗干净。
三年来,藤俊芬等八个女社员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照顾杨大娘,她们深厚的阶级情谊,使杨大娘深受感动。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科学实验的女闯将
在湖北省沔阳县柳集公社鄢湾大队第二生产队里有三个女共青团员,名字叫贺新姣、周又珍、陈喜珍,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她们办了九亩棉花试验田,已经坚持三年了。三年种试验田,肥料未多施,农药未多用,年年获高产。广大贫下中农热情地赞扬她们是“科学实验的女闯将”。
一九七○年春天,她们根据队委会的决定,办起了棉花试验田。那时,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要种好试验田,确实有不少困难。她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多少个夜晚,她们在政治夜校里刻苦学习政治时事,学习生产知识;多少个白天,她们寻师求教,一字一字地用心记下别人介绍的经验。就这样,她们一边干,一边学,逐步掌握了棉花生产的基本规律,也总结了自己的生产经验。
去年棉花现蕾期,出现了疯长现象,有的人看了直摇头,说“试验田垮下去了”。但是,她们面对着困难不信邪,不气馁,信心百倍地去摸索控制棉花疯长的办法。根据外地的经验,结合土质田块的特点,分析了造成疯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苗期受旱,蕾期雨水偏多。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深挖深锄断根须,捏破顶巅断养分”的办法,有效地控制了棉株疯长。原来摇头的人从心里服了,说:“到底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去年全大队先后推广了她们深施肥料,深锄细耘,沟灌细流,防重于治,人工授粉等成功的经验,促进了大面积棉花的平衡生长。
“宁可多流千滴汗,决不少收一朵花。”贺新姣她们在办试验田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誓言。
去年棉苗出土后,严重缺苗。第一次补种失败了,第二次,她们把生长得根正苗壮的六千多个营养钵栽到田里,过了一天,差不多被地老虎咬光了。困难象千斤重担压在她们的肩上。但是,她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毛主席关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的伟大教导激励着她们顽强斗争保全苗。贺新姣带头移苗补栽,坚持了七天七夜,她身体消瘦了,棉苗却补齐了。
酷暑盛夏,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刻。去年六月下旬,贺新姣、陈喜珍外出开会,只有周又珍一人留在家里。两人在外开了七天会,周又珍一人就在试验田里劳动了七天,每天一身干衣服下田,回来时全被汗水浸湿。贺新姣、陈喜珍两人开会回来,到田里一看,棉花全部进行了整枝打叶,田泡土细,看不到一棵杂草,都夸奖她。她却说:“革命先烈流了那么多血,我为革命种试验田,流了点汗,算得什么!”
抗旱期间,她们考虑到试验田里需要水,大面积棉田更需要水,就把灌溉水让给大田用,自己去挑水抗旱。陈喜珍是三人中个子最小的一个,挑上八、九十斤重的一担水,爬上一丈多高的河坡,很吃力。同伴们多次劝她休息,她坚决不肯。她说:“要抗旱保苗,没有上陡坡的精神哪行!”连续五个夜晚,挑水抗旱不歇肩。
产量不负有心人。去年,她们就是凭着这种革命精神,夺取了亩产皮棉二百五十七斤的好收成,比大田每亩多产一百二十一斤。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