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广开药源 巩固合作医疗
内容提要:两路口公社六大队位于人多地少的川西平原。这个大队党支部领导社员群众自力更生办合作医疗,由以进山采药为主逐步转到以社员家庭种药为主,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院落墙角种植中草药。这样,既不多占耕地,又节约了劳动力,广开了药源,有力地巩固了合作医疗。
四川省什邡县两路口公社六大队位于川西平原北部,一九七○年实行合作医疗。开始,社员缴纳了一千三百多元资金,不久就用光了。有的同志提出是否让社员再增缴一部分资金。大队党支部认为,如果不是自力更生办合作医疗,即使社员再增缴资金,要不了多久,也会药尽钱光。于是,决定组织人员上山采药。
这一年,共用工二百八十八个,采回虫草、川贝、木通、银花、细辛、羌活等中草药一百六十多种,二千一百多斤,价值六百多元,除供本大队用药外,还卖了六百多斤给国家和其他社、队,对巩固合作医疗起了一定作用。但是,采药季节正是农忙时节,大队离采药山区一百多里,这样,不仅劳动力安排上有困难,而且还用去较多的车旅费。
针对这一情况,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他们从五队社员张定法利用屋前屋后种植瓜蒌、紫苏、藿香等药材的事例中受到了启发,决定发动社员种药,逐步做到由采药为主转向社员家庭种药为主。他们根据本大队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制定了发展社员家庭种药的规划,然后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层层动员。在各种会议上,用张定法等社员种药的事例,对大家进行教育,反复讲明家庭种药对巩固合作医疗,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号召社员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院落墙角种植中草药。同时,赤脚医生和各生产队的卫生员深入各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九队社员刘效全认为“种药值不了多少钱,没搞头”,不愿种。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到他家和他谈心,向他讲明家庭种药虽然是点点滴滴,值钱不多,但对社员治病及时、方便,而且一点一滴,逐步发展,收集拢来就可以基本满足合作医疗需要的道理。以后,刘效全积极地种植了黄柏、使君、紫苏、藿香、地肤子、青葙子等十一种药材。
通过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一九七一年全大队有百分之三十六的社员户种植了杜仲、黄柏、使君、瓜蒌、薄荷、丹参、玄参、牡丹等十五种药材,向合作医疗站缴售了三百五十多斤。这一年,合作医疗站向国家购买的中药材比上年减少百分之二十五,节省开支九百多元。
一九七二年初,党支部通过总结头年家庭种药的经验,认识到除继续对没有种药的社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调动社员种药的积极性。于是,他们根据上年合作医疗资金有初步积累的情况,决定将每人一年缴合作医疗资金一元五角现金改为缴五角钱的药。在实行过程中,有的社员缴药的价值超过了规定的金额,他们就在当年决算分配时补给多缴的药钱;没有缴够或者没有缴药的社员,他们就督促其补种药材或按规定缴够现金。这样,社员家庭种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种药户数很快增加到三百一十户,而且品种、数量都不断增多,在人多地少的平原地区解决了药源问题,巩固了合作医疗。
两路口公社六大队过去没有种药的习惯,要发展家庭种药,从药种、栽培技术到收获有很多急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对此,大队党支部千方百计、及时认真地予以解决。
药种问题:他们除了向国家买和组织赤脚医生、社员上山采以外,赤脚医生还开垦河滩地一亩六分,培育了黄柏、杜仲苗三万三千三百多株,以及丹参、玄参、麦冬等五十三个品种。这些药种,由赤脚医生和卫生员按计划分送到户,不但保证了家庭种药的需要,还将多余部分卖给了国家和其他社、队,仅黄柏苗一项就卖给国家二万多株,收入一百九十多元。
种药技术:他们组织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向一切内行的人或从书本上学习,然后召开院落“现场会”,反复讲清栽种方法、规格质量和具体要求,并进行现场表演。同时,挨门串户,检查质量,亲自指导,具体帮助。
合作医疗站一九七一年底向国家买回使君苗三百五十株,立即分到各户。第二天,四个赤脚医生分片包干,和各生产队卫生员一起逐户检查,发现有的社员栽使君苗窝子挖得很浅很小,有的社员把使君苗放在水缸边还没有栽。于是,他们分别按照规格要求和社员一起重栽、移栽,用篱寨把使君苗围好。由于使君不太适应本地生长,加之缺乏种植经验,结果仍有百分之六十没有成活。一九七二年二月,他们又向国家买了六斤使君种籽,用其中的两斤分给社员补种,另四斤由合作医疗站培育成苗,以弥补补种没有成活的部分。现在,全大队有一百八十一户社员的一百九十二株使君已栽种成活。
社员家庭种药还为广泛开展群防群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这个大队十队贫农社员叶绍秀去年患腮腺炎,采用自己种的大青叶就把病治好了。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合作医疗合我们的心意
辽宁省宽甸县青山沟公社榆树大队 姜文成
一九六九年冬,我们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实践证明,合作医疗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是解决咱农村缺医少药的好办法。社员们把合作医疗站叫“救命站”,这话一点不假。有了合作医疗,有病就能及时治疗,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就拿俺大队社员范振有家来讲,前年腊月,孩子玩耍时,一个三岁的小姑娘的手指被斧子砍伤了两个。大人赶忙把孩子送到合作医疗站。一会儿工夫,赤脚医生就把孩子的手指缝合了。没花一分钱,大人没耽误一个工,过了七天,孩子的手指就完全治愈了。这要是在过去,就“抓瞎”了。这个小孩的奶奶逢人就讲:“多亏党和毛主席为咱办了合作医疗,把孩子的手接活了。”我们算了一下,实行合作医疗后,全大队一年就能节省抬送、护理病人和外出求医买药的工一千多个。
合作医疗不光就医方便,也大大减轻了贫下中农的负担。生活困难的,有病也能及时治疗。过去,没有几元钱就甭想把病看,没有几十元休想住医院。现在就不同了,每年每人交一元钱的医疗费,每次就诊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有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就是得了重病,也不愁无钱治病了。我们六队社员徐丕允的老婆得了癔病,因为经济困难,治治停停。拖了十来年,什么活也不能干,还得有人常年陪伴护理。几年工夫光借债就四百一十多元,病还没去根。实行合作医疗后,赤脚医生精心为她治疗,两年多就把病治好了。他家现在不但不用国家和集体照顾,而且还归还了借款。老徐经常对人讲:“多亏合作医疗,使俺再次翻了身”。前几年,俺大队每年总有四、五十户社员借钱治病,借私人的不算,光大队向国家贷款一年就得千儿八百的。这几年逐年减少,到一九七二年只有一户借了二十元钱,其余的全部还清了借款。这是我们榆树大队从来没有的事。
合作医疗千好万好,最根本的是我们贫下中农掌握了医疗卫生大权,真正做了医疗卫生的主人。过去,咱没有卫生大权,山沟里缺医少药。病再严重,干着急,也没有招。现在,党和毛主席给咱贫下中农办医办药的大权,有了自己的合作医疗,要医有医,要药有药。过去全大队没有一个医务人员,现在,有赤脚医生、不脱产的卫生员十几个。他们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认真钻研技术,能防能治,能医能药,随叫随到。这两年多,我们过去常闹的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百日咳、钩端螺旋体等五种传染病都没有发生过。我们又经过逐人逐户普查,把全大队群众中患的各种疾病都查出来,登记上“户口”,分别轻重缓急,一批一批地进行治疗。过去,俺这山沟里的丰富的药材资源都没有发挥作用,白白浪费掉了。现在经过鉴定,光我们这个大队就发掘中草药二百七十多种,已经广为应用,占门诊用药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4版()
专栏:

合作医疗真是好
湖南省平江县白荻大队贫农社员
何新明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我们大队在一九六九年办起了合作医疗,初步改变了山区缺医少药的现象,给贫下中农带来了不少方便。身体有点不舒服,捎个信到医疗站,赤脚医生就立即上门来了。农忙季节,大队赤脚医生到田间巡回看病,把药送到田头。逢上冬夏季,他们又挨家挨户检查卫生,送预防药上门。合作医疗少花钱能治好病,我们也能办得起。
去年八月间,我的一个四岁女孩,深更半夜突然得了急性肺炎,发高烧,严重咳嗽,抽搐,一下子牙关紧闭,昏迷不醒,生命危急。我爱人着急得不得了。这时,我劝她不要慌,马上跑到合作医疗站请医生。大队赤脚医生小王一听,衣服都顾不得穿好,赶到我家,他给我女孩扎针,灌草药汤,我的女孩很快就醒过来了,只花五分钱就脱险了。第二天小王又给女孩送来一些中西药,不到两天她就能下地玩耍了。我爱人说:“要是在解放前,染上这样的病,十病九难生,我们的合作医疗真是好啊!”


第4版()
专栏:

依靠群众 办好合作医疗
云南省凤庆县大寺公社德乐大队是一个汉、土、白等民族杂居的山区大队,一九六九年夏季办起了合作医疗。但是,全大队六百七十五户人家,分散在三十多个村寨,方圆三十多华里的山区,四个赤脚医生昼夜奔忙,仍然满足不了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一九六九年冬天,这个大队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生了流行性感冒,严重影响了出勤,大队党支部和赤脚医生从这件事总结了经验教训,他们重温了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和“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等指示,认识到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群防群治活动,才能真正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医疗卫生路线,从根本上改变德乐大队的医疗卫生面貌。
接着,各生产队因陋就简办起了卫生室,配备了不脱产的卫生员。有人耽心不懂医,没有药怎么办?党支部作了分析,认为本地药材丰富,正如群众说的:“德乐,德乐,满山遍野都是药,走出家门口,一脚踢着三棵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充分把这些条件利用起来,就可以为社员群众的健康服务。他们发动群众采药、种药,三年来,德乐大队共采草药三万九千多斤。他们还制出了治疗风湿病的草乌针水,治疗气管炎的白芨糖浆等三十三种成药。大队合作医疗站和生产队卫生室种药二十多亩,社员利用房前屋后共种药六十多种,保证了合作医疗的用药,药费开支逐年减少,三年中共结余资金四千五百多元。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加强科学实验 提高中草药疗效
——广东省五华县开展群众性的中草药研究工作的调查报告
五华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发动群众,以当地常见病、多发病为课题,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提高了中草药治疗感冒、肺炎、肠胃炎、蚕豆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还治好了一些疑难病症。全县合作医疗站用中草药治病的药量占总用药量百分之六十左右,有力地巩固了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路线觉悟 大胆抓科学实验
五华县是开展中草药运动比较早的县份之一。但是,一段时期出现了停滞的状态。群众批评说:“五华草药好是好,挂得多,用得少。”
这是什么原因?县委领导成员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是有些领导干部和医务人员划不清在正确路线指引下抓好技术与“技术第一”的界限,怕抓了中草药的研究会犯“技术第一”的错误,放松了对中草药科学实验工作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县委举办学习班,组织大家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政治与技术统一的论述,认真总结了两个单位的典型事例,对大家深入进行路线教育。梅林公社卫生院主要领导成员,把搞好科学实验,提高中草药疗效,看作是执行和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具体行动,他们带头积极开展中草药的研究工作,并且抽调了四名中医、西医、药剂员到县医院学习,搞实验工作。一年多来,他们研究出疗效较显著的草药三十五种,试制的胃痛丸、感冒茶、跌打膏等深受群众欢迎。使用中草药治病由原来占百分之三十增加到百分之六、七十,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医疗。另一个公社卫生院,药源、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都比梅林公社好,但领导成员怕重犯“技术第一”的错误,对中草药的研究放任自流,科研小组名存实亡,使用中草药治病的用药量只占百分之三十,以致全公社二十个大队合作医疗站,只有六个巩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大家认识到:犯不犯“技术第一”的错误,不在于是否抓了科研工作,而在于用什么思想作指导,执行什么路线。为了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一定要加强中草药的研究提高工作。
认识提高后,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把加强科学实验,发展中草药作为卫生部门斗、批、改的重要内容,县里成立了“中草药研究小组”,各公社卫生院成立了“中草药研究分组”,县里曾举办三期中草药研究学习班,培养了一百二十多名中草药研究工作骨干,使群众性的中草药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指导中草药研究工作
在开展中草药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临床研究,摸索中草药治病的原理,不断提高中草药疗效。
前年二月,华城公社兴中大队社员叶激扬用“毛冬青”草药治好脉管炎的消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有些人就把“毛冬青”看成是“万能”的药物。但是,治疗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病人不大见效,有人就对“毛冬青”的疗效怀疑起来了,说什么“毛冬青还是一根草,不是一件宝”。这时,有些患者失去了治病的信心,有的医务人员也不大敢用“毛冬青”治疗脉管炎了。“毛冬青”到底有没有用?他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毛冬青”的药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毛冬青”是属苦寒药物,根据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理论,所以对治疗热毒型脉管炎疗效较好,对偏阴属虚寒型患者较差。以后,凡属治疗偏阴型患者,在服用“毛冬青”的同时,适当配合一些温性药物,疗效从原来的百分之六十三点五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治愈率从原来百分之二十二点二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九。
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草药也不例外。只有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中草药的研究工作,才能使疗效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专业和群众相结合提高中草药疗效
五华县医务人员在实践中认识到:推广中草药、献方采药的是群众,用药服药的是群众,进行科学实验的还是要靠群众。不依靠群众,草药下不了山,医学经验总结不出来。因此,他们纷纷走出医院大门,拜群众为师,认真总结群众中的实践经验。五华县每到蚕豆收获季节,就发现“蚕豆病”患者。县医院一支下乡医疗队到了谭下公社,发现当地也种了很多蚕豆,但“蚕豆病”却很少发生,这是什么道理呢?经过深入访问,原来当地群众在蚕豆收获季节,习惯用一种叫“田艾”(又名白头翁)的青草做糕吃。科研小组人员从中得到启示,把“田艾”和“蚕豆病”联系起来研究,与当地群众一起实验,研制出“田艾合剂”、“田艾针剂”的新药,对防治“蚕豆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三年来,共治愈了一百三十五例病人。改变了过去主要靠输血、输液治疗的办法,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县医院去年收治“蚕豆病”病人十九名,用草药“田艾合剂”、“田艾针剂”治疗,大部分三天就治愈出院了,收到疗效高,花钱少,简便易行的效果。与此同时,当蚕豆收获季节,普遍发动群众用“田艾”做糕吃,使“蚕豆病”发病率大大降低。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