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教导我们: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第4版()
专栏:

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牢牢记住毛主席有关青年的这段教导,才能看到青年的本质和主流,才能正确地对待青年中出现的一些缺点,才能满腔热情地、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帮助青年,真正提高他们的觉悟,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今天本版报道的这几个青年,都是在企业的领导、老工人以及家长的教育、帮助、影响之下,逐渐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的。
 编者
三接瓦刀
——记太原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四队瓦工刘春梅
在太原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第四队热气腾腾的施工现场,一位年轻姑娘手拿瓦刀,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愉快而又熟练地砌着砖。她,就是来队才一年多的青年瓦工刘春梅。
春梅手上的这把瓦刀是从她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别看瓦刀轻巧,春梅接这把瓦刀的时候,费劲可真不小!
春梅还在学校读书时,就想当个工人,觉得穿着工作服,一按电钮,机器轰鸣,出了产品,多么神气!没料到毕业后,被分配到安装工程公司当了泥瓦工。看着院子里到处堆着的砖瓦石灰,心里顿时感到不是滋味。她想:这一下什么理想、前途全完了!
她父亲知道春梅当了泥瓦工,十分高兴地说:“那好啊,我厂里有徒弟,家里也有了徒弟。”临睡前,他把一把磨掉了半截的瓦刀,递给女儿说:“春梅,这把瓦刀你先用着,以后再打把新的。别看这把瓦刀旧,它可在我手上转了二十多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了不少力啊!”
春梅心里乱糟糟的,她没有把那把瓦刀看在眼里,更没有把父亲的话听进耳里。第二天清早,她把瓦刀放在原处,空着两手上班去了。
不安心工作,哪能干好工作呢!春梅上班常常迟到早退,干了几个月,别说砌砖抹墙,就连简单的墙缝也勾不好。组长董魁金师傅经常同她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热情地和她谈心,还多次访问春梅家,请她父亲共同帮助春梅进步。
一天,父亲把春梅叫到跟前,问她的工作情况。春梅委屈地说:“你对我的前途一点也不关心。”她父亲恳切地说:“我对你的关心和教育是不够。但是,父母亲对子女的关心,不是支持他们对工作挑挑拣拣,而是帮助他们热爱工作,做好工作,为人民多作贡献。你觉得当泥瓦工没出息,没前途,可我觉得这工作很重要。我拿了几十年瓦刀,在旧社会,曾想着凭这把瓦刀,让全家混顿饭吃,谁知越混越活不下去。解放后,咱们工人生活有了保障,眼看着国家一天天发展,大楼一幢一幢地盖起来,我心里高兴,浑身是劲,怎么能说没前途没出息呢?你好好想想吧!”听了父亲的一席话,春梅开始感到自己的思想有错误。当父亲再次拿出那把瓦刀递给她时,她双手接了过来。
第二天,春梅拿着瓦刀去上班,路上碰到了一位在矿山机器厂工作的同学。这位同学兴致勃勃地给春梅讲起了他们工厂的情景,又问春梅在什么地方工作?春梅的脸刷地红了,含糊地回答说:“在前头。”那个同学又指着她工具袋里的瓦刀问:“这是什么?”她红着脸回答说:“是我爸爸用的瓦刀,有人要借。”不等对方再开口,春梅连忙跨上自行车走了。下班后,春梅又把瓦刀拿回了家。
为了对青年工人进行阶级教育,四队的泥瓦组召开了忆苦会。许多老工人血泪斑斑的苦难家史,深深地触动了春梅的心。她想,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我们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怎么能忘记过去的苦,怎么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万丈高楼靠一砖一瓦才能砌成,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也要靠千百万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我不安心泥瓦工这样平凡的工作,怎么能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培养,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父亲和老师傅的教育和期望呢?
回到家里,春梅激动地对父亲说:“爸爸,把那把瓦刀交给我吧!我要跟着师傅好好学习,当一辈子瓦工,要一辈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父亲满心欢喜地把自己用过的瓦刀第三次交给了女儿。春梅把它紧紧地握在手中。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决心当一名好锻工
每天清晨,离上班还有一段时间,在上海船厂锻工车间锻铁炉旁,常常看到一个青年,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他就是二十三岁的共青团员钱秋兴同志。
小钱是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船厂的。他一进锻工车间,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哪儿最艰苦。当他知道操纵汽锤的活最重时,再三要求干这个活。上班的第一天,就干得满头大汗。
三年学徒期间,他从没迟到过,也从没缺过勤,还把自己加班可以调休的十五天假期全部放弃。有一次,一块铁片飞溅出来,擦着小钱的嘴唇,顿时鲜血直流。工人们立即把他送进医院,医生给他缝了几针,并嘱咐他好好休息。可是第二天一早,只见他嘴唇上贴了张护创膏,又在汽锤旁整理工具,准备材料了。老师傅劝他回去休息,他恳求地说:“我能干,现在我不需要休息。”
小钱,这个从学校出来的知识青年为什么会表现得这样出色呢?车间老师傅通过对小钱的家庭访问,才恍然大悟。原来,小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都是打铁工人。解放前,“铁匠”是个低贱的职业。在旧社会,打铁的都有一本血泪账,小钱一家也不例外。直到解放,党和毛主席把他们从苦海里拯救出来,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钱从小就经常听他父亲忆苦思甜,讲述锻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渐渐爱上了锻工,决心长大后,接过老一辈的班,争当一名好锻工。
一九六八年,小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了家里第四代锻工。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他父亲当学徒的那个年代好得不能相比,但是,小钱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进厂快五年了,前年成了小师傅,可他身上依然穿着那件久已褪色而又不合他身材的外衣。这件衣服他父亲已穿过六年,小钱接着又穿了近五个年头。他有一个想法:天下还有多少受苦的人没有解放,我们不应该计较个人的生活条件,而应该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革命多做贡献。
刚进厂时,小钱在小组学习会上发言不多。他曾错误地认为,自己不是讲话的料子,只要使劲干活就行了。随着批修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尖锐、复杂的两条路线斗争,使他逐渐认识到,干革命光凭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实干精神还不行,更重要的是提高路线斗争觉悟,这就需要认真看书学习,才能在政治上不上当,不受骗,真正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从此,他每晚抽出一定时间学习。他攻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法兰西内战》等著作,并积极组织团员、青年一起认真看书学习,共同提高理论水平。在车间召开的批判大会上,他有力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谬论。当车间大搞技术革新的时候,他又积极地同老师傅们战斗在一起。由于小钱在平时勤学苦练,在技术上进步较快,现在他已成了生产上的一名熟练操作工了。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在斗争的风浪中成长
隆冬的清晨,寒气逼人,但辽宁长海县碘厂养殖海区却是春意盎然,一对对的小船穿梭来往,碧嫩的海带菜苗茁壮喜人。碘厂青年工人也象海带菜苗一样,在风浪中锻炼成长。
夜 半 回 收 浮 力
严冬的一个半夜,六七级的北风刮得窗户嗖嗖作响。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披衣起床来到海边,把被风浪冲脱了扣,漂在水面的玻璃浮力拣到岸上。老人回到屋子里,同屋的青年工人王照波,从甜睡中惊醒。
“于大爷,每当风天的夜里你就睡不着了,深更半夜起来干什么?”小王惊奇地问。
“把漂上来的浮力拣回来。”
“咳,于大爷,你这么大岁数了,就为几个浮力,还值得半夜起床?”小王不以为然地说。
“孩子,可不能小看这几个浮力,今天打碎一个,明天丢失一对,天长日久要浪费多少啊!”于大爷的话深深打动了小王的心,他想:对呀,百丈的大船是一钉一板造的,千丈的渔网是一梭一扣织的,勤俭办厂就得从点滴做起。他决心学习老一辈的好思想,好传统。
从那天起,每到刮风的晚上,小王就来到海滩,一会儿到东边礁旁瞅瞅,一会儿到西边滩头望望,把漂上来的浮力都一个个拣上岸来。一天晚上,呼呼的西北风越刮越猛,小王半夜来到了海滩。他借着月光,看到不少的玻璃浮力在岸边的海浪中飘荡,如果不立即打捞上来,浮力漂上岸来和卵石相碰就要全部打碎。小王把鞋一脱,裤腿一卷,就下到海中。海水冰凉,他全然不顾,直到把一百多个浮力全部打捞上岸为止。从此以后,全场逐渐形成了夜半巡海的风气,使全厂浮力回收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
苦 练 夹 苗 技 术
清晨三点钟,到处一片漆黑,唯独碘厂的一间屋子里灯光还在闪亮。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姑娘,正在紧张地夹苗。她就是城市知识青年、新工人焦翠光。
小焦是一九六八年中学毕业后,怀着高兴的心情从大连来到碘厂的,想不到展现在她面前的不是一排排宽敞的厂房,而是一片片布满卵石的海滩,回响在她耳边的不是机器的轰鸣声,而是哗哗作响的海浪声,高兴的心情一下就低落了下去。接着就是学习海带夹苗,手被苗绳磨起了血泡,海水一浸痛得钻心,全身被盐卤弄得湿漉漉的,更使她产生了畏难情绪。厂党支部书记刘冲修把这一切都看到眼里,就向小焦讲干革命工作就得不怕苦的道理,帮助小焦克服畏难情绪。夜晚,她躺在床上,反复琢磨着刘书记对自己的帮助教育,脑海里浮现出刘书记成宿不睡带领工人们抢救渔船,和工人一起提炼卤水,赶制精碘的情景。他感到自己同刘书记的差距太大了,决心认真学习,克服困难,学会夹苗。
从此,小焦就苦练起夹苗技术来。食指磨破了,就换中指;中指磨破了,再换食指。她常常早晨三点钟就起床工作,没有灯,就自己买来几支蜡点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磨练,小焦每天夹苗终于达到了二百七十多根,成为全厂夹苗的能手。
攻 下 制 碘 难 关
“小刘,告诉你个好消息,经检验,我们厂自制的碘,超过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了。”听了厂领导传达的喜讯,制碘工人刘志利,望着自制的块块乌亮的碘,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碘厂是一个新建厂,制碘没有专门的厂房,不管风天,雨天,都是在露天作业。小刘刚接受制碘的任务时,思想产生了波动。他想,靠这些土里土气的设备,哪能制出高质量的碘!厂里领导同志发现了小刘的思想问题,就对小刘说:“可不能小看土里土气,我们是靠这‘土’字起家的呀。”
领导同志的话不禁使小刘回想起自力更生建厂的历史。现在的厂址,两年前还是一片荒滩,工人们就是利用业余时间,披星戴月,战风斗浪,摇着小船跑遍崖边滩头,运来七百多立方石头,只花了二万元就建成了六十多间房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厂史鼓舞着小刘,使他树立了在困难的条件下攻下制碘难关的信心。
一天晚上,大雨瓢泼而下,给正在攻制碘工艺最后一关的小刘,带来了很大困难。怎么办?小刘和战友们拿来一些塑料薄膜,搭起一个遮雨棚子,继续进行制碘试验。大雨下了一夜,他们也不停地战斗了一夜。他们终于攻下了制碘难关,使精碘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超过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难忘的一课
山东掖县轴瓦厂工人 戴德生
记得我刚进工厂时,心里特别高兴。进厂不久,组织上就分配我到机加工铁壳车间。一听到“机”字,我心里更踏实了:一定是个合意的工作!可是当我跟着张师傅来到车间,一看那一堆堆的毛坯,满地的铁屑,心就凉了半截。干这种活又脏又累,还没有多少技术可学,有什么奔头呢?
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我回到家里,父亲好象看出我的心思,一再要我谈谈入厂后的思想。我憋不住,就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父亲听了以后,严肃地对我讲了一段战争年代他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同革命前辈一起,出生入死地开辟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故事。
看着父亲负伤的右手,听着父亲感人的回忆,对照自己怕苦怕累的思想,想着那些为了革命舍死忘生的英雄们,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父亲接着鼓励我说:孩子,要革命,就要经得起艰苦工作的考验,对革命工作决不应该挑挑拣拣。我暗暗下了决心:要学习老前辈,在艰苦的劳动岗位上磨练自己。
星期一清晨,我走进车间,觉得环境仿佛变了,机床轰轰的响声格外好听,四溅的铁屑特别好看,我摇起手把,也觉得非常轻快了。


第4版()
专栏:

进行生动切实的政治教育
教技术首先要教思想
本报讯 长春光机研究所机械一车间,坚持教技术首先要教思想的原则,积极帮助青年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术。
齿轮加工生产小组有个青年工人,师傅努力教他学技术,就是学不好。原来这个青年工人,一心想当钳工,不安心干齿轮加工。师傅讲的技术课,他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学不进去。师傅总结了前一段的教训,认识到光教技术不行,首先要教思想。后来,就同他一起忆苦思甜,启发他的阶级觉悟。思想端正了,技术进步也快了。不久,他就学会独立操作刨齿机床。现在,这个车间三十四名青工中,已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人,由原来不懂技术,达到或接近二级工的技术水平。从生活中提出教育的课题
本报讯 湖南四○八地质队“五四”青年号钻机组,善于从生活中提出教育的课题,有的放矢地对青年工人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一次,一个老工人发现擦机器的抹布越来越少,留心一看,原来青年工人李石清把抹布丢到机房外去了。这位老工人便把抹布一块块拣起来,洗干净,再把小李叫到跟前,对他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要他从节约每一块抹布做起。
从此,小李开始注意节约了,连掉在地板上的米粒般大的钢粒也拣起来。去年二月份以来,他和团员谷云威,不怕脏和累,筛洗岩粉,收集废钢粒几十公斤,用它打了七十多米进尺。全机组青年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节约的风气,一片锯条、一个马钉、一块废铁、一滴机油都不浪费。他们去年一年用竹筒接柴油三百七十多公斤,回收废黄油上百斤,节约锯条几百片,回收废钢铁七百多公斤。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本报讯 山西侯马纺织厂在抓青工教育中,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抓青年的积极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青年工人张凤鸣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自己认为这一辈子就算完了,因而消极起来。党、团组织在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认识错误的同时,特别注意他有时干活不怕脏不怕累的长处,并抓住这点积极因素表扬他。张凤鸣受到表扬后,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积极上进的决心更大了。从此,他经常是自己干完活以后,还主动帮助别人干活。年终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在侯马纺织厂,由于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一些后进青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少人还跨进了先进行列。一年来,全厂有一百四十七名先进青年入了团,五名优秀团员入了党。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前门器件厂党支部经常组织青年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提高他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这是党支部委员、老工人张振江在向青年干部和共青团员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