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委副书记 王泽民
我县位于桂西山区,是个畲地多水田少的地方。过去,畲地只种一季中玉米,粮食产量很低。一九七一年以来,县委大力推广双季玉米,粮食产量显著上升。从试种、推广双季玉米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担负指导工作的人,只有深入实际作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才能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自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我县有八万亩畲地,六万亩水田。一九六九年我来凤山工作以后,到许多大队看了看,根据我在外地工作的一些经验,觉得畲地的增产潜力很大。我又查阅了全县的气候、土壤等资料,认为玉米完全可以改一季为两季,使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县委同意我的意见后,我就会上讲,会后促,走到那里就宣传到那里。可是我讲了半年多,却没见人去搞。这是为什么呢?一九七○年夏天,我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的教导,到全县地势最高、气候最冷的更沙大队去调查。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反映:双季玉米好是好,没有经验无法搞。他们打算从小面积试种晚玉米入手,取得经验后再大搞。我从这些意见中认识到,搞双季玉米,在外地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这并不等于本地的经验。群众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看问题的,当他们还没有亲身取得经验之前,要想实现这种改革是不切实际的。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应该从试验入手。于是,我认真了解了更沙大队试种晚玉米的具体办法,把它介绍给其它单位。这样,各公社和一些大队都试种了一批晚玉米。这年冬天,县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又分别下去,和群众一起总结经验,初步掌握了种植晚玉米的一般规律。一九七一年,全县百分之二十的畲地适时种上了两季玉米,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了二成多。
经过两年的试种,初步推广双季玉米获得成功以后,一九七二年,县委决定进一步扩大双季玉米的种植面积。从一九七一年的种植情况看,要扩种双季玉米,就要把早玉米下种时间提前一些。如果立春和雨水期间不能大面积种下早玉米,那就不可能在立秋前大面积种下晚玉米。一九七二年立春前几天,我县气候普遍转暖,一些社队开始种下早玉米。可是,刚立春就遭到了寒潮袭击,气温骤然下降。能不能继续下种?有的群众说:“干冷不要怕,就怕下雪花。”“春树已发芽,种子可以下。”有的干部担心烂种,主张不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决定由我和另一名常委分头下去搞调查。我和几个农业技术人员一起,到金牙、平乐、城厢三个公社的十一个大队,一方面召开调查会,虚心向基层干部和老农们请教,一方面在山顶、半坡、迎风、背风等不同的地段,分别选择了三十三个点测量气温和地温,并把不同时间和不同土质上种下的玉米种子刨出来观察。结果发现:地势较高的大队平均气温二度,地势较低的大队平均气温四点七度,地势最低的大队平均气温七点一度,而平均地温却悬殊不大,分别达到七、八、九度;但是,山顶和迎风坡的气温和地温却在一度和四度以下。地温一连几天持续在六度以下的地方都有烂种现象,七至八度的既没有烂种也没有暴芽,九度以上的则在正常生长。我又和去长洲、訾牙一带搞调查的同志进行联系,他们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县委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提出集中劳力,抓紧时间,先种平地、梯地的玉米;迎风地和山坡地则暂时不下种,积极做好碎土、运肥等备耕工作。这样一来,我县一九七二年的早玉米比往年提早一个多季节下种完毕,种植面积扩大了,烂种也较少。由于早玉米抢上了季节,绝大部分晚玉米在立秋前都下了种。种植面积由一九七一年的一万六千多亩扩大到一九七二年的四万二千多亩,使全县适于种双季玉米的畲地基本上实现了一季变两季。一九七二年上半年,全县玉米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产四成二;比一九七一年全年总产量增产四百五十万斤,增产一成八。
毛主席说:“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我们县推广双季玉米,在解决了种植季节问题以后,夺取稳产高产同水、肥不足的矛盾又突出来了。不解决这个矛盾,新的耕作制度也无法巩固。
我县雨量一般集中在五、六、七、八月,春冬两季雨量稀少,常遇春旱;而水利条件又比较差,全县将近一半的大队处在石山地区,这些大队一般没有地下河,缺乏常流水。这样,早玉米下种以后,由于土壤中所含水分不足,往往暴芽慢,出土晚,幼苗呈红黄色,生长不旺。要使苗全苗壮,就必须解决好水、肥问题。一九七一年秋天,我到土地零星、居住分散的兴隆大队去作调查研究,和干部、群众一起总结了他们在解决水、肥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发现家庭粪坑对于解决石山地区的水、肥问题很有好处。经过反复讨论以后,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家每户都修建了一个容量达四、五万斤的水粪池,在上面搭厕所,围猪栏,盖洗澡房。平时把用过的水倒进去,下雨时再引进雨水,既是家庭粪坑,又是田头水柜。每个水粪池一年可周转两次,按两万斤水保一亩地计算,全大队有一百九十三个这样的水粪池,就可以基本解决该大队七百多亩旱地的生产用水用肥问题。一九七二年上半年,我县遇到严重旱灾,这个大队充分发挥水粪池的作用,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一十五斤。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了兴隆大队的经验,在全县迅速掀起了一个大搞水粪池的群众活动。群众普遍反映:这个办法切合实际,简单易行,积少成多,浇灌方便,是我们这里解决水肥不足问题的一个好门路。
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我县推广双季玉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决心和县委的同志们一起,坚持不懈地调查研究,更加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建设山区。


第2版()
专栏:

学习革命理论 破除经验主义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副书记 杨善洲
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它轻视革命理论的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满足于自己的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把树木当作森林,把局部当作全局,把片面的东西当作绝对真理。思想上有经验主义,就不可能很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点教训和体会。
过去,我在农村搞了二十多年工作,又是当地的干部,自认为胸中有一张“活地图”,心里有一本“四季谱”,总觉得农村工作嘛,反正是“春季积肥开荒,夏季犁田栽秧,秋季催粮入仓,冬季砍柴盖房”。多年来没有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只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结果,用老一套办法对待新事物,就往往碰钉子。
我曾经在施甸县坝区推广过良种和种过试验田,对那里的气候、土壤、施肥和秧龄、密度等增产因素作过一些调查研究,在试验田上取得了水稻亩产千斤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栽培良种的经验。一九六六年以后,我们在保山坝子的一万多亩稻田上推广了“西南一七五”等水稻良种,在昌宁县的湾甸、柯街公社推广了“白壳矮”等水稻良种。试种时这些良种都比当地的老品种增产一成至二成,我们便认为在全区推广这些品种,就满有把握增产了。于是,一九六九年就要求在全地区百分之七十的稻田上种植这些水稻良种。结果,一部分山区,由于气温低,造成新品种谷穗不低头;瑞丽、陇川、盈江等亚热带坝区,又由于耕作技术不适应,施肥量少,不能满足水稻良种耐肥、早熟的要求,造成了减产。还有的地区,虽然气候、土壤条件较好,但由于没有经过试验就大面积推广,良种没有相应的耕作方法作保证,也影响了收成。群众反映说:“不调查,不试验,一搞就种一大片。真是盲人骑瞎马,太危险了。”
“好经验”为什么推广不开?好品种为什么不丰收?这件事引起我的深思。
列宁指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毛主席又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从推广良种的教训中,我认识到,尽管自己的经验是来源于实践的,也符合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但是,由于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着的,自己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机械地把一个地方的经验当作到处可以使用的教条,生搬硬套,不去分析研究不同的情况,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泥坑,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验是在三大革命运动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一切有益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把这些经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科学的总结,不断地拿到新的实践中去检验、补充,并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些经验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懂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真理,有了一点经验就轻视学习革命的理论,不继续到实际中作调查,把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当作可以对付一辈子的“资本”,就必然会在斗争中受到挫折和失败。
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我认识到:即使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不能摆老资格,更不能靠老经验办事,而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总结经验,使它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去到各县,调查了不同海拔的山区、坝区和亚热带地区,同当地干部、老农一道座谈,到不同肥力、品种、密度的稻田上去作实际考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认真总结了在推广良种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经过试验获得大面积水稻丰收的先进单位的经验,以及不用良法培育良种造成减产的教训。这样,对指导全区的良种推广工作就起了较好的作用。
推广良种的过程使我认识到,在经验问题上存在着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路线,不断改进领导作风。
认真学好革命理论,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总结了党内历次路线斗争后,对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是抵制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除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我们不能用单纯的工作经验去代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用朴素的阶级感情去代替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只有刻苦攻读马列,不断解剖自己,才能成为一个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革命者。


第2版()
专栏:

变相信自己为相信群众
一九六九年,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团政委袁仲培在坦克四连蹲点,发现有个新战士朝气蓬勃,工作样样干在前头,他便想把这位战士作为先进典型在群众中介绍。在征求大家意见时,有的同志不同意,说这个同志有骄傲自满情绪。袁仲培想,一人难称百人心,少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没有再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就做了决定。群众学习不久,这位战士由于思想基础不牢,便从先进行列里掉了队。为这事,群众批评袁仲培,说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群众。
在工作中,袁仲培吃过不少这样的苦头,没有及时汲取教训,是有他的思想根源的。那时,他总觉得自己经验多,能力强,因此,在和群众接触中,常常以“领导高明”自居,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袁仲培认真学习了马列的著作和毛主席的著作,在思想上进行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他给自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做好工作究竟是靠个人还是靠群众?究竟是自己比群众高明还是群众比自己高明?究竟是一个人的实践经验多还是群众的实践经验多?他联系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唯心论的天才论,联系自己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任何个人,不管他怎样聪明,怎样有才能,在这个伟大的群众事业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把个人和群众结合起来,事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对革命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头脑里增强了唯物史观,心胸开阔了,遇事不再是想着自己如何正确,如何高明,而是把群众摆在第一位。有了什么事情,袁仲培总要找群众商量,请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就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克服;个人思想上有了什么问题,也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请教。但是,头脑里唯心史观的东西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破除的。所以,袁仲培在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上,遇到新的问题,就坚持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使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有一次,正当全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坦克二营发生了一起违反行车规章的事故。有的同志认为,二营出事故,主要是由于不遵守规章制度,要狠狠批评他们一顿,并建议严格规定上几条,约束约束他们。袁仲培认为,真正相信群众,不但表现在工作顺利的时候,能够看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表现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能看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耐心的启发引导,把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他说,二营的同志也是想做好安全工作的,出了事故,他们心里也很难过,简单的批评,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把坏事变为好事。于是,袁仲培和党委其他成员一起来到二营,首先检查了领导的责任,然后又和二营的同志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并发动干部、战士想办法,重新修订了安全措施。从此,二营的安全工作越做越好。
在工作中,当个人意见和群众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袁仲培总是首先检查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一旦发现错了,便自觉地向群众学习,转变自己的观点。一次,他到二营考察干部,发现五连有个干部由于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想个人问题多了,想连队建设少了,便批评了一顿。但是,群众却对这个干部耐心地帮助教育。和群众一比,袁仲培觉得自己做法有问题,就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请教。战士们说:那个干部一时对某些问题想不通,思想落后了,应该帮助他赶队,这也是革命事业的需要。袁仲培深受教育。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那个干部,并同群众一起,对他的优点做了充分肯定,对缺点进行耐心的教育帮助,使那个干部受到教育,提高了觉悟。
无数事实使袁仲培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变相信自己为相信群众,才能真正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实施正确的领导。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既要有勇又要有谋
铁道兵某部风枪班
一些老同志常说,风枪手既要有勇,又要有谋,才能完成任务。勇,就是要有敢拚敢干、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谋,就是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尊重辩证唯物论,掌握事物的规律。单有勇而没有谋,是不能很好完成任务的。例如,打风枪的力量,不好掌握。打风枪不能用力过猛,过猛了会使炮眼歪斜,卡住钻头,发生“卡壳”现象。石质类型区别很大,有时石质软了,炮眼打得很深,炮一响,石碴堵满导坑,还引起塌方,使施工进度受了影响。有时,石质硬了,我们还是采取老方法,炮眼深度不够,炮响后,掌子面炸得象个受了大旱的田,尽是裂纹,很少石碴,浪费了人力物力,也影响了施工进度。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干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一股子热情,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尊重辩证唯物论,使思想合乎客观实际,否则就不能得到预想的结果。于是我们在施工中注意提高观察分析石质的能力,请有经验的技术员和老同志介绍各种石质的硬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认真研究,我们逐渐学会了鉴别石质软硬的一些办法。一是目测,就是看放炮后石质的颜色。一般说,褐黄色或土黄色的就比较软,铁青色或青灰色的就比较硬。二是耳听,用钢钎敲敲石头,打风枪时细听钻头的回音。在一般情况下,回音较大、清脆的,石质较硬;回音较小或嗡嗡响的,石质较软。三是手验,打眼时经常捏捏炮眼里流出的石粉的颗粒。颗粒大的是石质硬,颗粒小的是石质软。
大家按照石质变化硬度的大小部署炮眼位置,确定炮眼的数量和深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样做,既保证了工效,又防止了塌方,从而使施工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一次,我们刚架起风枪,炮眼只打了两三寸,突然听到钻头由当当当的回音变成了嗡嗡嗡的响声,用手捏石粉也摸不到颗粒,我们断定前面的石质变软了,立即把原来准备打两米深的眼改为一米四,并适当地减少了炮眼的个数。爆破后,果然前面一段石质很松软,容易破碎,证明了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前不久,我们在施工中遇到了坚石层。其特点主要是结构严密,攻克它必须要爆力集中。我们就采取增加炮眼的密度,减少炮眼的深度,增加放炮的次数的方法,多打眼,打浅眼,勤放炮。结果,提高了工效,还创造了一班掘进三米多的新纪录。后来,连里把我们班的经验向其他排推广,使连队胜利地攻下了各类石层,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一年多来,我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注意观察、分析客观情况,努力提高认识能力。在导坑掘进中遇到过硬度较大的铁青石、墨石和坚石层,遇到过破碎的堆积层,以及风化石、泥夹石,打过各种不同规格和要求的导坑,我们都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毛主席指出:“必须提倡思索”。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凡事注意思索,多动脑筋,把实践和学习结合起来,努力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比较符合于客观实际,就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成为既有勇又有谋的革命战士。
(附图片)
解放军某部补给站指战员联系军事训练的实践,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