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卫生面貌日日新
——访山西省稷山县太阳公社太阳村
银辉撒满大地,田野寂静无声,汽车越过汾河,奔驰前进。公路两旁的穿天杨伸向远方,在月光下一座村庄映入我们的眼帘,它就是闻名全国的卫生红旗太阳村。
干干净净 欣欣向荣
早起半点钟,清扫讲卫生。这是太阳村人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凌晨,时针指向六点半,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打扫环境卫生了。广大贫下中农,一队队小学生,带着笤帚、簸箕、篮筐,奔向各自的战斗岗位。全村大街小巷、公共场所、院内院外,都有人负责打扫,就是一个墙角也不漏过。在大队门口的场地上,我们看见一个头戴遮阳帽,身着黑棉袄的中年人,正在挥动着大扫帚,大扫帚扫不到的地方,他就换上小笤帚细扫,然后把一堆堆的尘土盛到筐内,倒进垃圾处。他是谁呢?他就是模范卫生员韩效玉。文化大革命中,他热情地为群众服务,被群众选为卫生员后,不仅自己负责的地段打扫得清洁,而且早起晚睡,检查卫生工作,为社员送药治病,得到了贫下中农的赞扬。几年来,他扫地用秃了几十把大小扫帚,把他负责的地段,打扫得干干净净。
早饭后,我们参观了三队饲养场。场地宽大,牲畜室通风明亮,大黄牛膘肥体壮。饲养员杨振声正在铺土垫圈,锨锨细软的黄土撒在牲畜的粪尿上,铺得平平展展。圈内圈外一个样,牲畜喂过后,都要这样清扫垫土。饲养场卫生搞得好,促进了牲畜的繁殖,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猪圈、牛室、鸡窝、茅坑、污水坑,是产生蚊蝇的地方。他们采用“七扫”“八挖”
“十四清除”的办法,大搞环境卫生,大搞积肥。一年四季,勤下药喷药水,消灭了蚊蝇。
太阳村人民,由于坚持了除“四害”、讲卫生,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二十多年来,常见病、多发病大大减少,没有发生过传染病。
革除陈规陋习 树立新风尚
好了疮疤不忘痛,翻身不忘阶级苦。太阳村人民,每当谈起今天幸福文明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万恶的旧社会。在地主资产阶级剥削下,广大贫下中农过着朝不保夕的牛马生活。一九四四年瘟疫流行,土地荒芜,全村七百二十口人,二十七户流浪乞讨,二十八户卖儿卖女,十八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真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看今天,想过去,人们从内心里感谢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也深深感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重大意义。讲卫生群众身心健康,多积肥,多打粮,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这就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丰硕成果。
王翠娥老大娘和她一家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王大娘住的小院,干干净净,柴草整齐。一进屋看到她正坐在炕头上缠线。大娘一见人来,马上下炕招呼。她今年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身体还很健康。全家大小十口,各项卫生工作干在全村人的前头。锅台、笼盖擦得油光闪亮。碗、筷都用洁白的布面盖着,偶尔家中有人生病,便实行碗筷隔离。儿孙媳妇们都下地劳动了,重孙上学了,老人把我们引到镶满像片的镜框前,高兴地向我们介绍那两个穿着人民解放军服装的孙子说,大孙孩是空军,二孙孩是海军。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幸福、欢乐的革命家庭。
这个贫农的家庭,在旧社会贫病交加,生活无着。早在四十年前,王翠娥的丈夫在饥饿和疾病中死去,儿子十岁外出干苦活,留下她在家里过着孤苦生活。那时,她的身体极度虚弱,经常头昏腰痛,无钱医治。解放后,翻了身,有了房,有了地,儿子回到家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老人身体虽有好转,但还不很健壮。
一九五二年,毛主席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伟大号召,王翠娥大娘热烈响应。她每天起得最早,起床后先打开窗户,流通空气,接着就扫院子、房子,然后洗刷炊具,擦拭桌子。三天两头晒被褥。她还经常手执蝇拍打蚊蝇,自制工具消灭老鼠。由于她注意卫生,加强治疗,身体一天天健壮起来,儿孙们也都很健康。她深深感到了讲卫生对于增进健康的好处。开始,儿媳妇张满亲怕婆婆打扫、洗刷,耽误了做饭、纺线,后来看到老人不只没有因为讲卫生影响家务活,相反,做饭看孩子的劲头更大了,她自己也跟着婆婆勤打扫,勤洗刷,培养了讲卫生的习惯。前几年,孙媳妇李良瓜娶进来,见奶奶、婆婆讲卫生习惯这样好,也每天抢着打扫。最近几年,王翠娥大娘为了进一步搞好卫生,领着儿媳、孙媳,把院子里的猪圈、厕所都搬到离房子远些的地方,厕所加了木盖,并做到了勤垫圈,勤掏粪,杜绝了蚊蝇蛆虫的孳生。
王翠娥大娘和她一家除“四害”、讲卫生,十几年如一日,为太阳村的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原来有些人还受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旧观点的影响,不相信讲卫生对增进人的身体健康的好处。大队领导就把王翠娥坚持除“四害”、讲卫生的事迹总结起来,通过展览、讲座、参观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太阳大队逐渐形成了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风尚。一代新人在成长
在太阳村,我们看到老一辈的农民摆脱了不讲卫生的陋习,养成了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还看到了新一代有文化懂医术的青年人正在迅速成长。
年轻的大队妇女主任冯喜枝,就是一个爱学习,爱劳动,讲卫生,懂医术,深受群众欢迎的“土医生”。
冯喜枝从不注意卫生,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宣传、热情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经历了曲折斗争的过程。
她是一九六四年从十里外的清河大队嫁到太阳村的。刚出嫁那阵,对每天早起扫街扫院,不大习惯。她爱人批评说:“看你这屋里,就不象个太阳村人。”再看看太阳村的大街小巷干干净净,周围邻居也是家家窗明几净,这种爱清洁的风气随时随地感染着她。有一次,王翠娥老大娘跟她说:讲卫生,身体健康,还可以多积肥、多打粮、多给国家作贡献。爱人的批评,大娘的教育,深深触动了冯喜枝。她再学习毛主席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感到别人家干干净净,如果自己家邋邋遢遢,多不光荣!从此,她和王翠娥老大娘一样,各项卫生工作走在前头。
一九七○年,解放军医疗队来到太阳村,不只给社员群众看病,还举办了医疗卫生学习班。冯喜枝积极参加学习,被大家推举为班长。她在学习班,不仅学习了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的道理。从此,她更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她利用各种场合,配合大队卫生所,以不同的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方针。春天,她动员群众服预防流感的中草药;夏天,就把预防肠炎的药品送到各户。在学新针疗法时,试针先在自己身上扎,体会针感。就这样,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她学会了治疗头痛、牙痛、胃痛、感冒、痢疾等十多种常见病,会扎一百多个穴位,成了太阳村的“土医生”。军属王秋菊老大娘患了高血压症,她就专门学了治高血压的针灸穴位,主动上门给大娘治病,在她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大娘的病有了很大好转,大娘逢人就说:喜枝象自己的女儿一样亲。
太阳村象冯喜枝这样的“土医生”越来越多了。全大队四个生产队,每队除了赤脚医生外,还有红医员四十名,家庭卫生员二百多名。他们热情宣传中草药的好处,坚持自采、自种、自养、自制,大力开展新针疗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合作医疗,初步形成了医疗卫生网,做到了小伤小病不出门,常见疾病不出村。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支农的泔水收集员
当人们走到建国门街道,经常看到十多名家庭妇女蹬着三轮车,不管严寒和酷暑,每天都到各家各院,甚至到一些机关食堂和饭馆里,把泔水收集起来送到泔水站,她们就是支援农村养猪事业的泔水收集员。仅去年一年,她们就收集了一千零四十多万斤泔水,支援了郊区人民公社的十二个生产队,为郊区养猪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建国门街道的干部群众把收集泔水支援农村养猪看做是密切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一件大事,他们满腔热情地收集泔水已经两年多了。开始建泔水站的时候,只有几个人、几条扁担和几个桶。现在,已有十七辆拉泔水的三轮车,修建了三个储存泔水的大池子,参加收集泔水的已有二十九人,其中二十四名家庭妇女。
家庭妇女们以自己当一名泔水收集员为光荣,不怕脏,不怕累,满怀革命豪情收集泔水,支援农村养猪。她们热情地向居民群众宣传收集泔水支援农村养猪的重要意义,并且尽量把各院里的泔水缸收拾干净。泔水收集员翟明义为了开辟更多的泔水来源,积极和北京列车段联系,把火车上旅客的剩饭剩菜收集起来。
建国门街道党委和革委会重视城市泔水支援农村养猪的工作。他们深入街道,通过培养典型,推广经验,推动各居民委员会大力收集泔水。现在,建国门街道的三十个居民委员会全面开展了积攒泔水的工作,有七个居委会基本上做到了院院设有泔水缸。为了进一步做好收集泔水的工作,他们还组织泔水收集员和居委会干部到郊区人民公社养猪场进行参观,向贫下中农学习。大家看到生产队里的猪,吃了城市泔水长得膘肥毛顺,自己为支援农村养猪出了力,感到格外高兴。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吉林省辽源市渭津公社卫生院医疗小队,风雪无阻,巡回医疗,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为人民奋不顾身
一月十九日傍晚,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北京景山医疗器械厂门口玩耍。
忽然一阵惊叫声,只见一摞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铁板倒下来,压在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身上。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从这里路过的解放军同志,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使尽全身力气,猛抬铁板。可是,二千多斤重的铁板一动不动。
解放军同志望着压在铁板下憋得满脸紫青、眼睛突起的小孩,心里万分焦急。拖延一秒钟,小孩的生命就增加一分危险。怎么办?解放军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腿伸进铁板下,准备用膝盖顶住铁板,减轻小孩的压力。这时,四面八方跑来了抢救小孩的群众。
大家拿来木棍、铁杠,撬开铁板。铁板一松动,解放军同志趁势把快要停止呼吸的小孩拉了出来,背在身上,撒腿就向一、二里路外的公安医院跑去。
医院急诊室里,医生们在紧张地抢救小孩。十几分钟后,孩子脱离了危险。一直守护在小孩身边的解放军同志,放下了提起的心,面带笑容走出急诊室。
孩子的姥姥,闻讯赶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深情地看着棉衣被汗水湿透、脸上挂着汗珠的解放军同志,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她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解放军同志,半天才激动地说出一句话来:“同志!多亏您啦!”
解放军同志说:“保卫人民的安全,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既没有留下姓名,又没有留下地址的解放军同志,在大家焦急心情开始平静下来的时候,已经离开医院,赶回了部队。
人们为解放军同志奋不顾身,冒险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他是谁呢?后来,人们打听到,那位解放军同志是北京卫戍区某部二连排长,名叫王绍忠。
王绍忠同志入伍几年来,认真读马列的书,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时时想着人民,处处为着人民。一天,当他发现坏分子危害人民安全时,便勇敢机智地把坏分子抓住,送交公安机关;一天,一家民房失火,他奋不顾身地冲进着火的房子,抢救人民财产;又一天,一个小孩从楼房上摔下来,他抱起已经昏迷过去的小孩,送进了医院……。铁板下面救孩子,只是他为人民做的许多好事中的一件。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在辽宁省抚顺市郊区,活跃着一个业余支农小组。它是由省劳动模范、电业局老工人张永林在一九六一年和本市的一些劳动模范、老工人、技术人员组成的。十一年来,他们利用节假日,帮助郊区社员修复农机和农具一万多件。这是他们在为生产队修理水泵。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首都街道新风尚
首都的街道居民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社会主义思想大发扬。无产阶级的新生事物,革命的新风尚,在街道居民中蓬蓬勃勃地涌现出来。
活跃在街道上的红医员
在和平里街道居民住宅区,活跃着一支“医疗小队”。他们身挎药箱,走门串户,热情地给居民看病、打针、换药。他们是兴化西里居民组织起来的“防治救护站”红医员。
两年前,兴化西里居民委员会成立了防治救护站。现在全站有十三名红医员,其中十人是家庭妇女。为了帮助红医员掌握医疗技术,居委会选派一部分红医员到和平里医院进行了短期学习。
在兴化西里的居民群众中,传诵着许多红医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事迹。去年冬天,在街道居委会工作的退休老干部、七十八岁的陈炯华得了急性肌肉神经炎,病情很重。家里人正在着急的时候,红医员和医院大夫一起赶来了。他们仔细地查看病情,互相配合,详细地研究了病源和治疗方法。后来,不管刮风下雪,红医员总是按时给老人换药、扎针。不到两个月,老人的病痊愈后又投入了街道工作。
这些红医员过去没有学过医、治过病。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便广大居民群众,他们刻苦学习医疗技术。共产党员黄淑芳是兴化西里居委会副主任,也是防治救护站的红医员。她经过刻苦学习,从一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成为有了一定文化知识和医疗技术的红医员。在学习针灸技术时,为了体验针感,她经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她已经掌握八十多个针灸穴位,能治疗一般常见病了。
一位王大娘半身瘫痪,嘴歪,说话不清,流口水。黄淑芳和同伴们一起研究治疗方法和扎针穴位。经过多次针灸,终于治好了王大娘的病。
这些红医员除了给居民治病外,还进行爱国卫生宣传,并到郊区采集中草药,为群众治病,很受居民的欢迎。


第4版()
专栏:

家庭妇女学哲学
每逢星期一、三的晚上,北新桥街道二条居民联合委员会的二百多名家庭妇女,提着书包,带着毛主席著作,高高兴兴地走进政治夜校。她们中有六十多岁的老大妈,也有三十来岁的青年妇女。这些家庭妇女文化水平低,家务事情多。但是她们克服这些困难,两年来一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也学文化,在街道工作中成为一支新生的力量。
共产党员孟照芳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东直门内大街居民委员会的主任。孟照芳在旧社会没读过一天书,解放后只上过两个月的扫盲班,开始到政治夜校学习时,信心不足。居民联合委员会党支部热情地鼓励她,启发她回忆了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旧社会的阶级苦,激发了孟照芳为革命学习的强烈感情,她说:“旧社会穷人连命都难保,哪里还能上学啊!是毛主席救了我,我一定要刻苦学习毛主席的书。”从此,她不论是外出开会,还是在居委会工作,书包里总带着毛主席著作,有时间就学,不懂就问。她坚持不懈地用了两年时间,读完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
孟照芳学了毛主席哲学著作,深有体会地说:“学了唯物辩证法,心明眼亮有办法。”居委会里有些妇女干部有时发生口角。孟照芳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她们为什么要闹矛盾呢?于是,她便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发生矛盾的原因。她不但在干部中了解情况,还到居民里去调查。她了解到,许多问题都是因为一点小事而拌嘴闹起别扭的。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孟照芳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有一次,两个干部为了一点小事闹意见,孟照芳首先分别找这两个人谈心,然后又找到一块交谈。她并没有让这两个人互相提意见,而是引导她们忆苦思甜。在旧社会,这两个人都被迫在七、八岁时就当了童养媳;孟照芳自己也是七岁当了童养媳。三个在旧社会饱受欺凌摧残的姐妹,越诉对万恶的旧社会越恨,越说对幸福的新社会越爱。闹矛盾的两个人也越说越亲,彼此不但没有互相指责,而且都作了自我批评。三个人共同表示:
“咱们都是毛主席、共产党从火坑里救出来的阶级姐妹,今后一定要团结起来,把街道工作搞得更好。”现在,居委会的委员,互相帮助,亲密团结,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