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记青海省地质局第十五地质队在“世界屋脊”勘探地下矿藏的事迹
巍巍昆仑,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冰川纵横,终年风雪弥漫。由于高寒缺氧,过去,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曾把这里视为“生物禁区”。
就在这个所谓“生物禁区”里,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连续奋战了四个年头。他们胸怀加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决心,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崇山峻岭上与严寒缺氧顽强搏斗,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个大型重要矿藏的地质评价,为国家提交了工业储量报告。同时,也把自己锻炼成为一支英雄的地质队。
只争朝夕
一九六九年,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接受了到昆仑山勘探重要矿藏的任务。当时,全队队员坚决表示:为了加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刀山火海也要上!他们从海拔只有三十八米的海南岛某地到青海省,向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进军。
地质队来到了格尔木宿营。他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毛主席的指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队员们激动地说:“毛主席的指示,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革命作出贡献。”
几天以后,他们来到昆仑山的一个食宿站。这里海拔已是四千多米,队员们都有了明显的高山反应,有的头昏,有的头痛,有的张着嘴喘气。这时,党委书记亢振兴出现在队员面前,他说:“同志们!我们为什么来爬昆仑山?”队员们回答:为革命来爬山,为建设社会主义来探矿。亢振兴说:“对!干革命就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拿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来。愚公能够移太行、王屋山,我们是毛主席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的地质队员,难道还爬不上昆仑山吗?”这时,队员们一个个精神振奋,要求立即组织爬山。为了更顺利地爬山,地质队党委决定在这个食宿站休整几天,学习毛主席著作,适应高山气候。过了几天,由共产党员、老工人牛普春、伍炳祥和技术员梁镇中等十多个同志组成先遣组,上山寻找矿点去了。
茫茫冰山雪岭,人迹罕至,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道路。英雄的地质队队员们只是凭借着方位,在冰雪世界里,翻过了一座座雪山,跨过了一道道冰川,经过五天五夜的艰难跋涉,行程一百多公里,最后找到了矿点。当他们发现地上一堆堆国家急需的这种重要矿石时,大家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先遣组的队员们对矿区的地质、岩性等情况作了初步踏勘后,背着一包包品位很高、质量很好的矿石回到了驻地。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在昆仑山上找到大型重要矿藏的喜讯,而且用亲身的实践证明了,在海拔五千多米到六千多米的高寒山区,地质队员以普通的装备可以开展探矿作业。
矿点找到了,爬山道路探通了。第十五队领导上决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立即上山探矿。当他们爬到海拔五千多米的矿区驻地后,不少人高山反应加重。党委成员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后,分析研究了形势,认为既要高度重视高山反应的变化,特别是关心个别体质较差的同志,又要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进行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个别同志由于受所谓“生物禁区”的影响,对高山反应存在的恐惧心理。他们一边组织医务人员巡回看病,动员大家进行适当的山地活动,逐渐适应高山气候;一边在全队开展了忆苦思甜教育。
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之巅,地质队员们脚踏云海,凝神静听着老工人们控诉在旧社会受地主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苦,畅谈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幸福。在旧社会哥哥姐姐被活活饿死,到处逃荒要饭的甘福千、从小给地主放牛的胡友贵,异口同声地说:今天我们翻身当了建设祖国的尖兵,如果为社会主义探矿,还怕高山,怕苦怕累,那就是忘本!老工人的话,句句字字落在地质队员们的心上,燃起了大家胸中的革命烈火,纷纷表示决心战胜高山反应,尽快地为国家探明地下矿藏。
艰苦奋斗
山地探矿工程的战斗打响了。由队员们的驻地到高山工作面,要经过乱石坡、现代冰川和大冰坡,然后再攀援绳索,登上悬崖绝壁。这段路程虽然只有两公里多,但是,在这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上,空气稀薄,人们空着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何况每个上山的同志,每次都要背着十多公斤炸药!再加上每天午后,大雪纷飞,在没膝深的冰雪中行走,还经常遇到七八级暴风的袭击,真是举步都艰难啊!开始,从驻地到工作面,最快的爬山能手,也要走四五个小时,慢的就得走六个小时。几天以后,许多同志同时提出一个问题:爬山速度这样慢,每天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途中,山地工程怎能高速度地完成?队党委了解到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后,几个主要负责同志一边跟班作业,调查研究,一边发动群众,想办法加快爬山速度。许多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把加快爬山速度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联系起来,表示要鼓足干劲,不断提高爬山能力。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不论是雪原冰坡,还是悬崖绝壁,工人们三五成群地互相帮助、互相鼓舞着前进。为了加快爬山速度,许多同志每天坚持不懈地锻炼。不到半个月,整个山地工程班和地质班爬山的速度,由平均四五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多小时,大大延长了在工作面作业的时间。
打眼放炮是山地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最初抡锤打眼时,一次最多打十几锤便喘不过气来了。有的同志用尽全力,一口气也只能打三十几锤。老工人周求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这个纪录。每当他抡过三十多锤、气喘吁吁的时候,扶钢钎的同志便说:“周师傅,你该休息了!”他总是说:“不要紧,你看这不是还能抡几锤嘛!”就这样,他以十分顽强的意志,突破了三十锤,四十锤,五十锤……,最后创造了在高山缺氧的情况下,一次连续抡锤一百二三十下的惊人纪录。许多人要周求云介绍经验,他说:“没啥,只要你在抡锤的时候,一个劲地想着:要加快速度,国家建设等着咱们交矿藏储量呢,你就会增强勇气和力量。这样,每天坚持多抡几锤,就行了。”周求云的经验在山地工程班推广后,抡锤打眼的效率成倍地提高了。
去年七八月间,祖国内地已进入盛夏季节,但在昆仑山上,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风雪严寒中,第十五地质队的队员们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争分夺秒地劳动着。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不能老是按部就班嘛!”这是英雄的地质队员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昆仑山上气候多变,每当遇到暴风雪猛袭的天气,第一分队党支部就发出通知:“今天风雪太大,停止上山作业。”但是,每次通知之后,帐篷里依然是空无一人。以后,第一分队党支部把这种通知改为命令,还是常常无效。
八月二日这天,暴风雪从午夜就开始怒吼,但是,许多工人天刚亮就到了工作面。工人出身的党支部书记伍炳祥和分队长魏日昌跟工人们一起,与暴风雪搏斗着。早饭以后,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两三米之内对面看不清人影。党支部要全体人员下山,但是各个工作面却越干越欢,一直到天黑以后才收工。
茁壮成长
随着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第十五地质队的人员由原来的五十四人,逐步扩大到二百多人。每增加一批新工人和年轻的技术人员,党组织和老工人都热情地对他们进行路线教育,传作风,教技术,使他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青年工人梁和平,刚走出学校大门,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来到第十五地质队。但是,当他爬上五六千米荒无人烟的昆仑山时,出现了高山反应,有点不太安心了。他被分配到第四山地工程班后,班长、老工人康尚尚一直带着他,帮助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跟他一起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出工时,教他爬冰坡,走冰川,告诉他怎样防雪崩;攀登悬崖绝壁时,手把手地教他爬绳索,躲飞石,使梁和平很快学会了爬山的本领。梁和平第一次点火放炮的时候,心情紧张,四个炮一个也没有点燃,便急急忙忙地躲开了。康尚尚一面耐心地教育梁和平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面告诉他导火索点燃后,要燃烧多少时间才会响炮,还教他怎样点火,怎样隐蔽躲炮。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梁和平逐步成了一名熟练的放炮员,一次可以连续点燃十四炮,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梁和平在党组织和老工人的热情帮助下茁壮成长,去年七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年轻的技术员梁镇中,从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地质工作。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特别是批修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梁镇中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有了提高。他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要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地质员,必须坚持参加生产实践,走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梁镇中是整个矿区山地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每一个地方开工以前,他都要反复踏勘,协助领导具体部署工作面。工人们每次上班只走一个工作面,他要把所有的工作面巡回一遍。他走到那里,拿起工具就干,手脚从来不停闲。许多老工人说:老梁虽然是个技术员,走的山路比我们多,流的汗也比我们多。
有一次,梁镇中在工作面劳动了一天,临收工前,他在巡回各个工作面的路上,看见许多品位很高、质量很好的矿石。他一个劲地往地质包里装,下山的时候,六十多斤重的矿石标本把地质包的背带也压断了。他找一根绳子捆起来,一步一步地背回了帐篷。这天晚上,他饭也没有吃,头上豆大的汗珠向下滚,全身发抖。经过医生检查,是因为劳累过度,他的胃溃疡病又犯了,引起了胃出血。党支部立即把他送到邻近的医院治疗。医院决定让他住院治疗三个月。但是,他只在医院里躺了十几天,便又爬上昆仑山,回到了工人同志的身边。
青海省第十五地质队的广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多快好省地完成了昆仑山上一个大型矿藏的地质评价后,又继续向着新的勘探阵地进发了。他们决心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迈出新的步伐。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剑门山区社社通汽车
地处剑门山区的四川省剑阁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公路建设。现在,全县六十个公社实现了社社通汽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队和部分生产队也修通了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发展。
剑阁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悬崖怪石随处可见,七十二峰如利剑刺天,一向以道路艰险而闻名。唐代诗人李白曾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猨猱欲度愁攀缘”等诗句来形容这里的交通阻塞。解放前,全县只有几十公里公路线,当地生产的东西运不出去,需要的东西运不进来,广大劳动群众饱尝了交通不便的艰难困苦。
为了改变这里的交通闭塞状况,解放后,从一九五六年开始,这个县的有关部门就着手在高山深谷里进行修桥筑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剑阁县革委会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发动群众认真总结了公路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国家,依靠少数人修路的少慢差费的做法,领导各公社利用农闲时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修路热潮。在施工中没有机械,广大群众就苦干加巧干,用钢钎打、大锄挖、炸药炸,攻破了一道道难关;不懂技术,大家就边干边学,以能者为师,建立起一支以木工、石工、铁匠等为主的土技术队伍;缺少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各社队便就地取材,用大青石、条石等建起了数百座公路桥和涵洞。从一九六八年以来,全县四个多冬春修筑的公路,比文化大革命前所修公路总和还多,使全县公路总长增加到八百四十多公里。
在修路战斗中,剑阁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当年长征路过这里的工农红军为榜样,不畏艰险,勇敢奋战。位于剑门雄关的剑门公社的社员,沿着红军长征时走过的道路,在陡削如剑的七十二峰中开劈公路。他们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越深谷,登高山,攀着藤条,踩着石缝,身系绳索,悬吊在半山腰劈山凿石,打眼放炮,连续进行大爆破。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全社十五个大队,今年初实现了队队通公路。当年红军走过的许多羊肠小道,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坦途。
由于公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现在剑门山区大多数社队能够看到当天的省报,大批生产、生活资料从祖国各地运来;当地出产的珍贵土特产品及农副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到省内外,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乡邮员
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宁夏西吉县蒙宣公社一带,人们都熟悉邮递员王国俊。他长年累月串深山,走乡村,把报纸、文件、包裹、信件准确、及时地送到各生产大队和社员手里。他经常向群众宣传国内外大好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热心做好读报工作。群众称赞他是
“红色的邮递员,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一九六二年王国俊在县邮局工作时,负责跑大坪公社这条邮路。这年十一月,一场早雪给山野披上了银装。初冬季节,天气乍寒还暖,积雪一化,道路变得泥泞湿滑,人车断行。有人对王国俊说:“今天不能出班了,过一两天再说吧。”王国俊看着大批邮件,焦急地说:“下了雪社员们正好学习,应该及时把报纸、文件送下去。”怎么送?白天道路泥泞不能走,他就乘夜间地皮封冻时,背起四十斤重的邮包,头顶寒星,脚踏冻土,冒着刺骨的北风踏上邮路。到天亮前,他已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大坪公社。就在这风雪泥泞的日子里,他连续赶了三个夜班,把邮件及时送到了各队和社员手里。
后来,王国俊被调到设在蒙宣公社的苏堡邮政所工作,仍然长年奔波在山区邮路上。一九七○年的一天,王国俊照常骑着自行车跑乡邮。到了河滩口大队的路上,突然发现塌崖把一大段路整个埋没了,无法通过。他毫不犹豫地把自行车存到附近一个老乡家里,把邮件往身上一背,便迈开双脚,绕过二十多里的山梁,向目的地走去。当队干部看到他送来报纸、信件时,都惊奇地问:“路都没有了,你怎么过来的?”王国俊笑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大路断了,还可以绕山路呀!”
王国俊在旧社会是一个苦孩子。经过党的培养教育,他的觉悟提高很快,从开始做邮递工作起,就严格要求自己。他说:邮递员担负着传递党的战斗号令,传播毛泽东思想,沟通党政军民互相联系这样重要的任务,我们决不能马虎大意,一定要把工作搞好。因此,不管工作中遇到多大困难,他都千方百计地加以克服。他负责的邮路,从未脱过班;他送的邮件,从未发生过积压、丢失、损坏和差错事故。
去年七月的一天,县邮局向苏堡邮政所发来一封试投的特种挂号信。这封信是从新疆寄来的,收信人地址不清,信封上只写着“西吉县王小队交马永成”。王国俊看到这封信就想:发信人寄特挂,一定是有重要事情,应当尽量想办法把信送到收信人手里。但是,到那里去找马永成呢?他按照信封上提供的线索和自己平时的了解,对所里负责投递的四个公社逐个进行分析,思考那里有姓马的,那里有去新疆的人。分析的结果,他认为收信人在大坪公社的可能性较大。第二天,正赶上蒙宣是个集日,他拿着信到处找大坪公社来赶集的人打听。他一连找了十几个人,回答都说﹁不知道﹂。王国俊并不灰心,他在集上拥挤的人群中找了一趟又一趟,从半晌找到午后,终于打听到收信人在大坪公社羊路生产大队王河生产队。当马永成拿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他对王国俊说:“一封家信真使你们操碎了心呵!”
王国俊没有把投递工作看成是单纯的接接送送。他经常向干部和社员宣传祖国建设的喜讯,传播各地工作经验,有时亲自给大家读报。为了把报纸及时发到读者手里,他和所里的同志共同研究,扩大了一部分到生产队的直投点,同时,他与三合公社学校联系,组织学校红小兵,利用晚上放学回家,把报纸、信件带到各生产队。王国俊还帮助三合公社沿坪大队第四生产队组织起了青年读报组,使这个生产队开展起了读报活动。所里把这两个经验推广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苏堡邮政所负责投递邮件的地区,百分之八十的生产队能看到当天到达所里的报纸,百分之七十的生产队组织起读报组,使报纸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王国俊担任邮递工作十多年来,和这一带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山区居住分散,干部和社员群众到邮政所和镇上办点事太耽误时间,王国俊就根据他们的委托,为他们代办,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广东陶瓷产品更加丰富多采
广东省的陶瓷工业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造型、纹饰、技法、瓷质等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全省在最近一年内新增加的传统陶瓷产品和以传统技术来表现现实题材的产品,达到了一千七百多种。这些产品的造型与装饰都比过去更加实用、美观。
广东的陶瓷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有的文物资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广东就有瓷器的生产;至于陶器生产,年代更为久远。解放前,这里的陶瓷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数量和品种也比较少。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个体手工业作坊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并且新建和扩建了一些企业,促使陶瓷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也更加丰富多采。
佛山市的石湾陶瓷,一向以色彩绚丽、质感浑厚而闻名。为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陶瓷产品,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的老艺人同广大工人群众一道,展开了新的艺术创作活动。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教导,既积极创作和生产大批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题材的产品,也积极生产具有明朗向上、饱满健康题材的传统产品。去年以来,他们生产的出口美术陶瓷产品增加了十多万件;新创作的人物、动物和器皿等美术陶瓷新品种有一百多种,其中有《试针》等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个厂生产的“结晶釉”陶瓷产品,釉色晶莹明快,花纹变化万千,是我国陶瓷美术的一个新收获。专门生产美术瓷的潮安县枫溪美术瓷工厂的广大工人,在生产中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工艺美术,在花瓶的艺术外形、花面纹饰以及瓷质等方面,都作了不少改进,图案显得更加优美和谐,更加光彩夺目。
广东清远瓷厂是生产日用瓷器为主的新厂子。近几年来,这个厂的干部和广大工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生产中不但注意提高产量,而且大力提高质量。现在,这个厂的产品洁白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出口产品的合格率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广东陶瓷行业的广大干部和工人,在积极增产美术陈列陶瓷、日用陶瓷的同时,还努力生产耐酸、耐碱的化工陶瓷,以及各种高温管、汽车发动机的火花塞、二十二万伏的高压瓷瓶、能代替矽钢片的磁性瓷等,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