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爱民模范连”续新篇
——记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九连指战员遵守群众纪律的几个片断
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九连转战南北,走到那里,群众工作做到那里,爱护群众一草一木,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群众赠给他们一面“爱民模范连”的锦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九连继承和发扬了光荣传统,模范遵守群众纪律,人民群众夸他们是“当年的老八路”。
“电线杆子就象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盛夏,骄阳似火,九连正在辽西一带执行架线任务。
当线路架到台安县双林子公社贺家大队时,线路要通过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为了不损坏庄稼,干部、战士在挖杆坑时,先把小苗小心地移出来,把挖出的土一锹一锹顺着垄沟堆好,杆子埋好后,再把青苗一棵一棵栽进去,浇上水。烈日当头,汗水湿透了大家的衣服,口干的象火烤的一样难受,但为了救活每一棵青苗,解放军同志舍不得喝壶里的一口水,把水全浇在青苗上。线路架过后,地里踩出了一条路,他们就专门留三个人在后面锄地松土。贺家大队贫下中农见了非常感动,组织社员在九连施工的地里召开了现场会。一位贫农老大爷对着电线杆子看了又看,对栽上的青苗瞧了又瞧,激动地说:“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兵也在这里架过线,不但把一大片庄稼给糟踏了,还在村里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今天,咱们的子弟兵在这里架线,不仅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帮助咱生产劳动,而且架线后,地里的青苗不受损害,电线杆子就象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身在老林不烧材
一次,九连到汪清县的深山老林伐木。
刚到森林里,有的同志认为,山里的木头有的是,烧一两根没啥。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了连队遵守群众纪律的光荣传统,大家说:“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烧不烧木材,是关系到能不能执行国家森林政策的大问题。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一切行动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能烧人民的一根木材。”从此,九连严格遵守林场中的一切规定,爱护一草一木。在执行任务的三年中,做饭、烤火用柴全是连队在休息时间割的茅草,没有烧过一根木材。九连“身在老林不烧材”的故事,在林场工人中传诵着。
苹果园里传佳话
去年九月间,正是苹果熟了的时候。旅大一带树满山,果满园,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一天,九连电话班的同志架线正好通过一片果园,树上的苹果直碰脑袋,地上掉了很多熟透的苹果。这时,同志们想起全国战斗英雄、副政委常恩举给他们讲的志愿军在朝鲜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一次,某小分队执行战斗任务,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他们路过一个村庄时,发现美国飞贼把房屋炸毁,粮食撒了一地,志愿军把粮食收藏好,一粒粮食没有吃。朝鲜人民群众从山上回来后,看到志愿军这样遵守群众纪律,爱护朝鲜人民,感动地说:“志愿军真是毛主席领导的好军队啊!”想到这,大家说:“我们要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人民的苹果,我们不能碰掉一个、踩坏一个,要模范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怕头碰掉苹果,就弯着腰放线;怕踩坏苹果,就全神贯注地盯着地,敏捷地闪过一个个苹果。看到这情形,贫下中农竖起大拇指赞扬说:“解放军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送水
解放军某部驻浙江海盐县长川坝公社靶场连队,为北团大队五保户张宝兰老大娘送水的事,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扬。
提起海边的淡水,北团村群众有一段痛苦的历史。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在一片盐碱似霜的海滩上,群众要喝上一口清水,得走三里多路去挑,真是艰难。有一次,张宝兰讨饭,为了找水喝,被国民党匪兵一脚踢倒在田里,半天爬不起来。解放后,全村人民带着翻身的喜悦,挖了十多口水井。人民解放军来到这里后,又在村子中心挖了一口深水井。这样,群众都能喝上清清的井水。但五十多岁的张宝兰大娘,由于有病,到井台提水不方便。连队的指战员们说:“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的教导,我们不仅要打井,还应照顾年迈多病的群众,送水上门。”于是,他们每天打水时,都主动地给张大娘送水。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严冬酷暑,总是把大娘的水缸装得满满的。
一天早晨,张大娘刚起床,一听熟悉的脚步声,赶紧出门相迎,一看又是一位解放军送水来了。送水的战士,名叫顾兴元。他母亲病重,领导准了假,今天就要离开部队探家了。回家之前,要做些什么事呢?小顾想起了张大娘。这天,他早上一起床,就忙着给张大娘推车送水。大娘看到小顾推水来,顿时感激得热泪盈眶。
解放军给张老大娘送水的事传遍了全村,贫下中农无不感谢称赞。当部队的同志把水桶掉到井里时,贫下中农马上送来了水桶。当战士在野外训练或劳动休息时,社员们给子弟兵端茶送水。
去年盛夏的一个中午,部队同志正在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这时,在通往军营的路上,只见十多个男女青年挑着一担担压弯扁担的水,大步地往连队走来。原来,因久旱无雨,一些水井快要干枯了,为了照顾群众用水,部队决定把近处的井水让给群众,自己到远处去挑。北团大队的民兵们想到子弟兵战备训练工作这么忙,还为贫下中农送水、让水,就决定给解放军送水。当指战员们看到群众送水来了,急忙上前拉住水桶劝阻,挑水的青年们笑着说:“咱们军民一家嘛!”
三年来,这个靶场连队从领导干部到每个战士,都亲自给张大娘送过水。指导员李天侠为了让战士们休息,就挑着水桶亲自送水、看望;老战士高有根要复员了,离开部队前一天,还挑了一担水送到张大娘家;新战士涂久田到部队第一天,就接过老战士送水的担子;上级派到这里执行任务的同志,也要给张大娘送几桶水,……。
这真是:一桶水一片心,送水三年情谊深。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节日前夕的故事
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正当人们准备欢庆元旦佳节的时候,在洛阳轴承厂职工医院里,呈现了一幅紧张动人的景象。三楼内科病房外面,自动赶来献血的人群围着值班大夫争先恐后地说:“我是O型,抽我的!”“我也是O型,先抽我的!”有一位年轻工人干脆伸出了胳膊,恳切地对大夫说:“解放军同志是为抢救我们工人受伤的,千万不能耽搁。我们代表全厂职工献血,需要多少,就抽多少。我们早化验过了,都是O型,请快点抽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天清晨,厂基建动力科老工人石守本、技术员周长龙,趁节日期间检修地下煤气管道时,不慎被残存的煤气冲倒,当场昏迷过去。地上的人发觉后立即发出呼救。这时,在附近派出所支左的解放军某部副连长苏景荣和班长郑照潘、黄良恒三个人急忙跑步赶来。黄良恒往下一看,管道旁躺着两个同志,便知发生了意外。“霍”一声,他跳了下去,抱起周长龙就往上爬。由于煤气浓度太大,还没有爬上道坑,就中毒倒下。苏景荣、郑照潘见情况紧急,也跳了下去,想把昏倒的人背上来,也因中毒跌倒而未成功。在这紧急时刻,工人李济南冷静地想:这样跳下去救不了亲人,必须有防毒面具。他飞也似地找来氧气呼吸器,迅速带好,跳进煤气管道坑。在地上人员的配合下,将中毒的人一个一个托到地面。李济南的胃部曾经做过切除手术,身体较弱,但此时此地,他浑身好象有使不完的劲。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经过抢救,大都脱离了危险,只有解放军黄良恒同志病情比较严重。职工医院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动员群众化验血型,一旦需要,便立即组织输血。消息一传开,厂里的职工纷纷赶来,要求为亲人献血。
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一三二野战医院、拖拉机厂煤气抢救队,都派来了医务人员。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在休假的内科主治大夫朱绍芬,也闻讯从郑州乘车赶来,参加会诊。
亲人终于苏醒过来了,当黄良恒得知那两个同志已经安全脱险时,脸上泛出了宽慰的笑容。
五天过去了,受伤的人已全部恢复了健康。军民互相救援的事迹却留在大家的记忆里,鼓舞着人们前进。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沈阳部队某部“马定夫爱民模范连”战士们帮助五保户刘大爷打柴禾。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四选营地
去年四月,人民解放军某部二营来到广西那坡县百合大队驻防。当地人民群众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特地在村头选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给解放军做营地。解放军施工连的同志来到这里观察地形,认为这个地方依山傍水,交通方便,很适合扎营,但要占用生产队的十几亩水田。他们把方案带回营部研究时,营长黄坚良认为,人民群众把田地让给部队做营地,是对人民子弟兵的支持。但我们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队伍,应该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于是,他和指战员一起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教导,引导大家回顾部队遵纪爱民的光荣传统,决定另外选择营地。
当地人民群众知道后,又给他们在离村不远的公路旁边选了一块地。解放军来观察地形时,认为这个地方也很好,但仔细测量,发现仍然要占三亩多田,不能用做营地。后来,群众又给他们选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不占用群众的田地,交通也比较方便,但是,营地靠近百合中学的果园,如果在这里建营房,就要砍掉百合中学的十几棵柑果树。大家认为,这个地方虽然比前两个地方好,但砍掉果树也是损害群众的利益,应再另选一个地方。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黄营长亲自带领施工连的同志深入勘察。他们爬山涉水,踏遍了附近的山坡和溪河,最后决定在离公路两里多远的一个土坡上建营房。可是,这个地方交通不便,施工困难较大。群众关切地说:“在这里建营房不太方便,还是搬到较平的地方去吧!”解放军同志却谢绝了群众的好意,他们豪迈地说:“只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什么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解放军四选营地,自觉维护群众利益的事迹,使当地群众深受感动。百合生产队长、共产党员杨日标心想:解放军为了维护群众利益,主动把营地选在不方便的地方,增加了不少困难,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们搞好营建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生产队的社员很快修通了一条从那平公路通到解放军营地的简易公路,方便部队运输营建物资。
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部队的基建工作顺利地进行,按时完成了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大巴山上“拥军爱民”歌
利民铁工房
在大巴山下一条宽阔的公路旁边,有一间用铁皮瓦盖起的小铁工房。中间不时传出“丁当,丁当”的打铁声和说笑声。这是某部十一连战士黄洪生、代泽友在给贫下中农加工各种农具。
原来,大巴山上的贫下中农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发出了“向巴山开战,要巴山献粮”的口号,在大巴山上凿石填沟,开荒造田。时间长了,工具损坏多,贫下中农不得不到三、四十里路外的镇上加工,不仅浪费了人工,而且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十一连党支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进行研究,决定开办铁工房,为贫下中农解决加工农具的问题。于是,派了有打铁经验的战士黄洪生和代泽友负责这项工作。
为了方便贫下中农加工各种农具,黄洪生和代泽友把打铁工具从营区搬到二百多米远的公路旁。他俩还经常深入到贫下中农家里搜集损坏的农具,一件一件地进行加工,然后又一件一件地送到贫下中农手里。去年抢收、抢种时,农具损坏多。为了不误农时,黄洪生和代泽友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夜以继日地进行加工,保证了“双抢”的需要。铁工房开办一年多来,为贫下中农加工锄、锹、铲、钯等各种农具二百多件。贫下中农热情地称他们的铁工房是“利民铁工房”。
拥军窗
一天,八个老工人高高兴兴地抬着三十二副崭新的四眼窗户,迎着刺骨寒风来到当地驻军某部十一连、十二连、十五连营区。一到营区,有的安窗户,有的划玻璃,不到六个小时,三个连队的窗户全部安装好了。这八个老工人,是当地一○三指挥部建筑安装队的工人。
事情是这样的,部队来到大巴山区后,三个连队还没来得及安窗户,雪雨直往房子里灌。建筑安装队的工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他们趁干部战士出外施工的机会,老工人周治勤、郭绍金两人拿着尺子悄悄来到营区,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量窗口尺寸。他俩回去后,就和七、八个老工人一起拣好木料,赶制窗户。老工人周梅根身体有病,听说要给解放军做窗户,从床上爬起来要参加战斗。大家劝他休息,他笑着说:“我们要发扬当年大巴山区人民拥军的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加强军民团结。”他带病参加了赶制窗户的工作。在工人们共同努力下,只用三天时间就做好了全部窗户,并以最快的速度把三个连队窗户安装好了。现在,每当战士们看到崭新的窗户和明亮的玻璃,就想起了建筑安装队的工人同志。大家表示,要以工人阶级为榜样,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作出新的贡献。
爱民井
一天,大巴山上的双河公社第七生产队数百名贫下中农兴高采烈地围着一眼大水井,敲锣打鼓,高呼口号:“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个队驻在大巴山山腰上,贫下中农过去吃水非常困难,每天天不亮,就到山下排队接水;收工回家,顾不上休息,又要下山接水,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驻军十一连党支部决定在大巴山上打井,帮助贫下中农解决灌溉田地和生活用水问题。消息传到生产队,贫下中农无不欢欣鼓舞,阶级敌人却胡说什么:“在大巴山上打井,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十一连党支部意识到:打井是一场战斗,不仅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阶级敌人斗。连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阶级敌人的反动谬论,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阴谋,更坚定了指战员为群众打井的决心。
连队挑选了十二名身强力壮的干部、战士组成打井队。当挖到三米多深时,遇到了铁青石,十八磅的大锤打下去,也只敲掉一层“皮”,干部、战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铁钎凿,大锤打,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终于在大巴山上打成了一口二十米深的水井。为了永远牢记亲人解放军打井的事迹,生产队贫下中农把这眼水井亲切地称为:“大巴山上的爱民井”。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