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研究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的新资料
——新疆地区古代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
孙艾玲
坚持还是反对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处于经常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观点,是辩证唯物论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的一个中心问题。毛主席从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出发,深刻地指出:“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自然科学的成就越来越证实了辩证唯物论,打击了唯心论、形而上学。近年来关于新疆地区二迭纪和三迭纪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地证明了动物界和地球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为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材料。
动物界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天山山脉东段的两麓分布着一片红色的丘陵,它们被来自山顶积雪的流水切割成一条条大的沟壑。这些由泥岩、砂岩组成的地层是地球历史上二迭纪和三迭纪的沉积物,年龄已经超过两亿年了。
不久前,一批脊椎动物化石被古生物工作者从这些地层里发掘了出来。它们大都是古代爬行动物的遗骸,也有少量的两栖动物遗骇。这些化石分别隶属于各种动物门类,来自三个不同的地层层位。最下面的一层,在时代上为二迭纪的晚期,出现的是一些二齿兽类。这些动物因口里只有两个长牙而得名。中间的一层,在时代上为三迭纪的初期,出现的则是水龙兽和阔口龙,以及少量其他动物的骨骼。水龙兽也属二齿兽这一类,但其头骨弯曲,鼻孔向后移到了眼孔前缘。阔口龙是一种具有类似鳄鱼那样的体形和生活习性的动物,所以被称作假鳄类。上面的一层,在时代上为三迭纪初至中期,出现的有特殊化的二齿兽类——副肯氏兽,以及进步的假鳄类——武氏鳄和吐鲁番鳄,还有一些古代两栖动物迷齿类的甲片和骨骼。
三个层位里的动物群各不相同,说明在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生存着不同的动物群,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然而,彼此之间又不是毫不相关的,二齿兽、水龙兽和副肯氏兽都属于二齿兽类,阔口龙、武氏鳄和吐鲁番鳄也都是假鳄类。我们虽然不能在二齿兽、水龙兽和副肯氏兽之间划上两个箭头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进化关系,即认为是由二齿兽发展到水龙兽,再发展成副肯氏兽,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上面层位里的动物,即晚期的动物,比下面层位里同一门类的动物在构造上要进步些,或特殊化些。例如,二齿兽的头骨比较轻巧,吻部也很短小,而水龙兽和副肯氏兽的吻部就拉长些,头骨也加厚并笨重起来。这就是说,动物界是经历了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的,而不是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绝对不变的。
地球历史过程中海陆的变迁
新疆地区二迭纪和三迭纪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还证明了地球历史过程中海陆的变迁。
上面提到过的这些动物都是早已绝灭了的,在现代世界上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但是,类似的动物化石同样地保存在南非、印度等同时代的地层里。这些不同大陆上的动物群,在内容上和先后次序上可以说完全相一致。组成动物群的分子是比较相似的,尤其是水龙兽这一个属类,除我国新疆外,据已知资料,就出现在南非、印度和南极洲,而且其相似程度竟如此之大,以致不同大陆上发现的种类有的能归入同一个种。阔口龙的情况也差不多。其他的属类彼此间也可以相互对比,三个动物群的演变关系也类似。
这一事实很值得注意。达尔文曾经阐述过物种连续分布的原理,他说:“各个物种仅在一处地方产生,以后,在过去和现在的条件下依靠它的迁徙和生存所许可的力量,再从那地方迁徙出去,这是最可能的一种观点。”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各个物种都只有一个发展中心,相同的动物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基础上同时发生。这样,当水龙兽在地球上某一个地方产生出来之后,由于种种条件的许可,它们就发展成了优势动物,得到了广泛的散布,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费解的是:水龙兽虽然被认为可以在水中生活,但是它们的身体和四肢结构一点也没有象现生海栖哺乳动物那样特殊化,因此它们终究不是海栖生物,那末它们如何能从亚洲跨越非洲,逾越重洋,进入南极洲?达尔文对于物种分布的不连续现象也作了地理变化的解释,虽然他相信陆地高低曾有过变化,但是他还不相信变化能够巨大到大陆同大陆曾联接在一起的程度。
时至今日,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资料的积累已远远超出达尔文的时代。在地质界,早就有关于“冈瓦那大陆”的概念。“冈瓦那”这一名称是由于研究印度冈瓦那地区的地层而来的。这一套地层有两个特色,即二迭纪的舌羊齿植物群和冰川痕迹。这样的地层也发现于南非、马达加斯加岛、澳洲、南美和南极洲。假如根据现今大陆分布情况,要解释植物的传布和冰川的蔓延,那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冈瓦那大陆的概念由此产生了,即认为这几个南方大陆在过去曾经是一个大的陆块——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只是在以后才逐渐分裂和漂移开去。这就是主张大陆漂移说的学者的观点。
大陆漂移说曾经一度被地球物理工作者所否认,但以后把它扶植起来的仍然是地球物理工作者。最近,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兴起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按照板块构造说,地壳大致是由六个大板块镶嵌成的,彼此以不同的方式运动,板块运动产生了今日所见的地壳上的山脉和各种地球物理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新疆的脊椎动物化石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上面已经说过,类似的动物群曾出现于南非、印度和南极洲。后三个地区均属冈瓦那大陆的范畴,具有相同性质的动物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疆位于北方大陆上,它的动物群却也具有冈瓦那动物群的性质。这一现象使人不得不考虑在二迭纪和三迭纪,北方大陆、起码是天山地区,同南方大陆有过相互联接的地段,因而在动物群方面相互间也有过来往。此外,还有证据说明大约在三迭纪末期,欧亚大陆同非洲大陆开始隔离,南方的几块大陆也开始解体。这也说明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地球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各大洲,只不过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罢了。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加证明了辩证唯物论的正确性。但是,辩证唯物论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至今还是十分尖锐的。这种斗争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它为自然科学指明了唯一正确的研究道路。我们必须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更加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论,加强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新的成绩。


第3版()
专栏:

发挥知识青年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湘晖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广大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上山下乡,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锻炼。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科学实验的群众运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世界观的改造,增长知识和才能,这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农业搞上去,就必须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行科学种田。知识青年投入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同贫下中农结合在一起,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使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生产较快的发展。这方面,仅就湖南农村的情况而言,就有不少生动的事例。沅江县北大公社金星大队的知识青年,同贫下中农一道,大搞土农药,积极发展细菌肥料,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的病虫害,满足了日益发展的生产对肥料的需要,促进了粮食连年高产。湘阴县鹤龙湖农场东闸大队知识青年小组,在贫下中农的参加指导下,进行人工孵化青鱼、河蚌育珍珠获得成功,为发展多种经营闯出了一条新路。扎根落户于酃县的知识青年,针对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特点,开展天气观测的实验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多处气象哨,及时预报天气,为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事实深刻地说明,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科学实验,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需要。
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科学实验的群众运动,总结群众的丰富经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道理,对于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毛主席教导我们:“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正是知识青年实行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知识青年拜贫下中农为师,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贫下中农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对知识青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使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逐步转变到贫下中农方面来。并且,由于自然界本身就是辩证地发展的,各种现象相互联系,以及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所以知识青年参加科学实验,还有助于他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通过科学实验,知识青年就能增长才干,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农村科学实验的项目很多,范围很广,有学不完的知识,干不完的事业。因此,知识青年到了农村,不是学习任务的结束,而是一个更重要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农村也是大学,科学实验就是这个大学最好的课程之一。正是通过科学实验,许多知识青年学到了过去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做出了过去想也想不到的成绩,不少人并有所发明创造。
所有这一切都充分地证明,毛主席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论断是无比英明正确的。林彪反党集团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妄图阻挠知识青年投入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其罪恶目的就是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妄图把青年变成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我们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充分发挥广大知识青年在农业科学实验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村社、队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他们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毛主席教导我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广大知识青年正是如此。湖南省慈利县环城公社双安大队“三八”科学实验小组种棉夺高产的事迹,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个小组全是女知识青年。当她们提出搞高产实验时,有的人就说:
“几个黄毛丫头能搞出什么名堂!”但是她们没有退缩,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勇敢地开始了实验活动,结果取得了连续三年亩产皮棉三百多斤的好成绩。她们还总结出一套高产经验,促进了全县棉花生产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知识青年是大有希望的小将,各级领导必须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参加科学实验。
正确对待知识青年在科学实验中遇到的失败,是领导重视和支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正确的认识总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受挫折、碰钉子,完全是正常的现象。失败和挫折,往往是成功的先导,经过失败,可以接受教训,改正错误,提高认识。因此,当知识青年遇到挫折时,各级领导决不能简单地责怪他们,而应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前进。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各级领导要发动知识青年继续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改造世界观,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青年树立为革命搞科研的思想,坚持科学实验的正确方向。同时,对于知识青年在科学实验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也要积极帮助解决。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并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学习。要经常同贫下中农、农业技术干部一起商量,帮助知识青年订出科研工作的课题和规划,使科学实验活动更好地开展。


第3版()
专栏:

森林与农业生产
隆科文
毛主席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森林不仅能够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改善环境,减少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林业同农业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森林在保持水土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森林具有茂密的枝叶,覆盖地表,截留雨水,使大部分降水渗入土中,防止了泥沙下河下川。河川上游有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清水长流;丘陵坡地有森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河岸、渠旁有森林,可以防洪护岸,减少水面蒸发;水库周围有森林,可以减少泥沙淤积,延长使用寿命。相反,有些地方没有森林覆被,一场暴雨,就会出现山洪暴发,泥沙俱下,阻塞河床,淹没良田,淤积水库。群众说:“森林是天然的蓄水库。”这是对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科学总结。
森林对局部气候的调节作用也是很显著的。树木的枝叶能蒸散大量的水分,增加空气的湿度。据测定,一公顷的阔叶林,夏季能向大气蒸发出二千五百吨以上的水分,要比它本身的重量大三、四百倍。这样不仅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同时,水分的蒸发又消耗了大量的太阳能。因此,森林上空及林内的温度比无林地区一般要低零点七至二点三度,在炎热的夏天要低八至十度。气温的降低,林内的相对湿度提高,可以使森林地区上空的湿度、温度和降雨量得到改善。这就为农作物创造了极有利的生长条件。
森林对农业生产的重大作用,还表现在防风固沙方面。和风、微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授粉。但是风速过大,轻则会引起作物过度失水,重则会吹走种子、幼苗,吹落花果,折枝断茎。在沙漠地区,危害就更大了。森林可以起到改变风向、减低风速、防风固沙的效能。
在资本主义国家,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美国于一百年前在中西部林区曾大量毁林开荒,造成了土壤侵蚀,洪水泛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也曾砍伐大片森林,使大量的土壤流失。正如马克思所说,“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破坏森林是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一个恶果。在旧中国,也由于黄河上游和沿岸的森林受到破坏,水土冲刷极其严重,河道多次改道,淹没大量农田,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放以来,我国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利用树木对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功能,发挥了森林的作用。例如,河北省迁安县解放前是个“荒山秃岭干沙丘,河水泛滥遍地流,风起沙泥压良田,水旱灾害年年有”的穷地方,解放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绿化了全县宜林荒山荒地的百分之七十七。这就有力地控制了风、沙的危害和水土的流失,促使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该县从一九六七年起,粮食平均亩产连续五年上《纲要》。
在内陆和沿海的一些地区,树木成林,林带成网,既防风,又固沙,为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例如,甘肃省民勤县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解放前由于风、沙侵袭,柴草奇缺,粮食产量很低。从一九五○年起,他们大力开展造林治沙运动,共造成片林五十多万亩,四旁植树七百万株,营造林带一百多条,总长一千七百里。树木的生长,起到减低风速、固定流沙、调节气候的作用,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到一九七○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一亿四千四百多万斤,比一九四九年翻了一番多,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他们还基本上解决了烧柴问题。福建省东山县营造了大面积森林,使农田受台风的影响显著下降。
在海岸、农田周围营造起林带,同样可以防风护田。在我国东北西部,由于营造了大面积的农田防护林,风、旱、雹等自然灾害大大地减少了。据黑龙江省龙江县的观测,防护林背风面在树高二十至二十五倍的范围内,风速降低约百分之二十五,水分蒸发量减少约百分之十四,土壤含水量增加约百分之二十,空气湿度也有提高。又据江苏北部防护林试验站测定,棉花在防护林带保护下,可以减少蕾铃脱落率三分之一,比无林区增产百分之三十四左右。
此外,森林是牧场的天然屏障。已成林的林内可以放牧,而且不少树木的枝、叶、果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饲料。林业、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肥料、畜力和资金,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解放以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林业建设的发展一度受到了影响。我们必须搞好批林整风,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处理好农、林、牧三者的关系,“绿化祖国”,使林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资料

新兴的地球科学理论
大陆漂移说 大约在六十年前,有人根据大西洋两岸有着相似的海岸线形状、地质结构、岩石和化石等,提出了这个学说。按照这个学说,距今三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并为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海洋所包围。距今二亿年前,这个原始大陆先后破裂漂移,才形成今日世界上诸大洲的分布位置。
这个学说经过长期的争论,没有得到公认,至四十年代就冷了下来。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古地磁学的发展证明大陆是确曾移动的,这个学说又得到了复活和发展。
海底扩张说 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有人对海底岩石的磁化强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这个学说。按照这个学说,岩浆不断地从海底深部涌流出来,构成了新海底。后涌出的岩浆,将其前的岩浆推向两侧。由于这样不断地推进,先形成的海底被越推越远,使海底不断地扩张。目前位于太平洋东部的东太平洋海岭(海底山脉)和大西洋中部的海岭,都是岩浆上涌活动的结果。岩浆不仅在海底活动,而且在大陆(如东非洲的大裂谷带)也有类似的活动。因此有人推测,东非洲的大裂谷今后可能成为新的海底,而两侧的陆地将分裂开来。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是一种新兴的地球科学理论。在六十年代末期,有人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提出了这个学说。按照这个学说,地壳本身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数个“板块”拼合而成的。还有人将全球划分为六个大的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以外,其他板块有水有陆。一个大板块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处于不断地相对运动之中。例如,过去一般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地壳活动区强烈上升的结果,但是板块构造说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欧亚洲板块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后,印度洋板块插到欧亚洲板块的下面,而将欧亚洲板块的一边顶撞起来的结果。
目前,学术界对这个理论还有争论。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它是有广阔前途的。若对它加以充实和提高,则对地球内部研究、地震和地质找矿等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柯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