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第2版()
专栏:

兴中大队妇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
关怀女知识青年的成长
陕西省陇县东风公社兴中大队妇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动广大妇女,认真做好对女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使她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茁壮成长。
今年春季,有十名西安知识青年到这个大队插队落户。其中,有五名是女知识青年。大队妇委会召开会议,组织妇女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使大家认识到,关怀和教育女知识青年,是贫下中农妇女的光荣职责。在知识青年下乡前,女社员积极参加欢迎准备工作,腾出好房子,粉刷墙壁,糊好顶棚,盘好锅灶,备足了粮、油、煤、菜和一切生产、生活用具。女知识青年一到队上,妇委会就派了思想觉悟高,又有丰富生活管理经验的妇女,教女知识青年们做饭和管理家务。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妇委会主任赵莲花担任管理教育小组副组长后,经常登门找女知识青年谈心,了解她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她们的意见,改进管理教育工作。在生产劳动中,妇委会特别关心照顾女青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女青年“例假”期间,或者身体不好,妇女干部就及时向大队和生产队反映,队干部在安排农活时,便给予照顾。为了使这些女知识青年们尽快学会生产技术,妇委会采取了以老带新、新老搭配的方法,让路线斗争觉悟高,生产技术好的妇女,向女青年们传授技术,使她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不少农活。
兴中大队妇委会在管理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女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鼓励她们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知识青年到农村后,妇委会成员就帮助女青年建立了学习制度,规定了学习日。经常组织她们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开展革命大批判。还给他们讲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请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讲村史、社史和家史;讲农村社会主义发展远景规划;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谬论;引导她们开展“在农村干一辈子还是干一阵子”的讨论。女知识青年们逐渐树立了扎根农村革命一辈子的思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争挑重担。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认真做好知识青年的管理教育工作
中共甘肃省额济纳旗委员会
五年前,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指示“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周恩来同志在党的十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我们农村的同志,一定要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做好知识青年的教育和安置工作。
充分重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
从一九六八年开始,我们旗先后接收了四百多名天津和本旗的知识青年。几年来,旗委认真抓了各级领导对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认识,加强了领导,坚持对下乡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统筹解决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使广大知识青年安心边疆,扎根牧区,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锻炼,健康成长。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充满着两种思想、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农村的各级领导成员对于这场革命的认识如何,对于做好这项工作,关系极大。开始,我们对这场革命理解不深,抓得不力。后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教导,组织各级领导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对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把下乡知识青年看成是单纯的劳动力,还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把他们看成“包袱”,还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支积极力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临时措施”,还是百年大计。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反修防修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在当前,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领导,旗委书记亲自挂帅,两名常委具体负责。坚持把这项工作列入旗委的议事日程,定期开会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帮助社、队健全领导,使这项工作层层有人抓。旗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还热情接待知识青年和家长的来信来访,处理重要信件。
组织上落实了,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几年来,旗委坚持每年组织几次由旗委和公社领导成员组成的慰问团、检查组,到知识青年插队的社、队,询问他们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检查住房、烧柴、吃穿等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是不行的,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总结典型经验,推动全盘。有一段时间,有些基层认为管理教育工作搞得“差不多”了,放松了这项工作。我们及时总结了苏古淖尔公社亚布图生产队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做好管理教育工作的经验,召开会议加以推广,推动了全旗的工作。
用高度负责的精神培养知识青年
做好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对知识青年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促使他们扎根农村,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逐步转变世界观,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看书学习。知识青年到农村,要教会他们劳动生产,更要引导他们“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各级党组织都具体帮助插队知识青年,普遍成立了学习小组,规定学习日,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在旗党校开办学习班,定期轮训知识青年学习辅导员,旗委领导同志还亲自给他们讲课。现在,广大知识青年普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青年运动的方向》和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
二、进行阶级教育。经常请苦大仇深的老牧民给知识青年讲家史、队史。带他们参观国民党反动派、王公贵族、反动喇嘛惨害人民的罪证——罪恶卡、吊人树、害人庙、地窝牢,激发他们的无产阶级感情,增强阶级斗争观念。并让他们参加牧宣队、专案组,让他们到阶级斗争第一线锻炼。
三、教育知识青年树立革命的理想。各级党组织为青年们购置了大批关于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的书籍,引导他们开展了向邢燕子、侯隽、朱克家学习的活动。在本旗也树立了一批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让他们谈自己虚心接受再教育,扎根牧区,建设边疆,茁壮成长的体会。又组织广大知识青年开展“什么是革命青年的理想和前途”的讨论,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最崇高的理想,就是服从革命的需要,与工农结合一辈子,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广大知识青年决心扎根边疆。
四、掌握思想规律,耐心说服教育。我们抓住招工、招生、参军和回家探亲时知识青年思想容易波动这个特点,把工作做在前头,防止思想上有大的波动。对于知识青年因缺乏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看主流,正面引导;对后进青年也不嫌弃。总之,充分调动知识青年的积极因素。
五、同城市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管理教育工作。社、队负责同志经常跟知识青年的家庭互通消息,向家长汇报子女的成长情况,并和有关学校、街道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这几年来,由于各级党组织加强培养教育,我旗下乡知识青年已有一百多人加入了党、团组织,有四十多人参加了旗、社、队的领导班子,很多人担任了社、队学习毛主席著作辅导员、生产队会计、出纳员、保管员、拖拉机手、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落实政策,统筹解决实际问题
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统筹解决知识青年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做好上山下乡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落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对于这些青年,各级党组织经常进行阶级教育和前途教育,帮助他们从思想上和自己的反动家庭划清界限,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热情关心他们,对于表现好的同样信任和大胆使用。
二、认真落实同工同酬的政策。在劳动计酬和分配上,坚持和社员一样对待,使知识青年基本上达到当地社员的工分水平。对女知识青年,予以适当照顾,在她们例假期间不派泥水活和重活。对体格较弱的青年,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合理计酬。对一些因病参加劳动少,生活遇到困难的知识青年,酌情予以补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做的结果,使知识青年和当地社员收入相当,全部达到自给或自给有余。
三、切实解决好下乡青年的实际问题。每一批知识青年到来之前,我们首先教育社队干部细致地为知识青年的生活和劳动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为他们盖上新房,盘好热炕和炉子。必需的劳动和生活用具等,也一一准备齐全。在安置知识青年时,采取集体插队的办法,每个队建立知识青年点,一般不少于十人。在每个知识青年点上办起集体食堂,固定专人做饭,各食堂都养了一些猪、鸡,以改善伙食。各社队还注意了对知识青年进行卫生知识和安全生产的教育,知识青年也一样和社员参加合作医疗。我们还及时而坚决地打击迫害、摧残知识青年的犯罪分子,保护知识青年健康成长。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生活安置比较扎实,做到了贫下中牧关心,革命家长放心,知识青年安心,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新牧民,正在我旗茁壮地成长起来。


第2版()
专栏:

言传身教带新兵
——记“劈山开路人”韦江歌教育知识青年的事迹
这里介绍的,是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果立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劈山开路人——韦江歌教育插队知识青年的事迹。
插队知识青年韦素华,没到农村以前,曾经把农村想象得很美好,把劳动看作是象吃豆腐一样容易。可是,她一到了果立大队,看到这里山连山,坡连坡,山高田少,干活往往要走很远的山路。在她的脑海里,立刻闪出“苦”的念头。一次,她和社员到?场里收玉米。那天,刚下过大雨,山路又陡又滑。回来的路上,小韦一不小心就摔倒了。挑着的玉米苞撒了一地,她的脚也被扭伤了。回到家后,扭伤的脚红肿起来,走一步路都痛得钻心。
当天晚上,韦素华躺在床上,心里直翻腾。她想,在这样艰苦的地方锻炼,能挺得下去吗?
但是,韦素华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第二天晚上,她象往常一样,思想一闹别扭,就到韦江歌家里谈心。韦江歌见她一瘸一拐地走进,便端来一张小板凳,让她坐下,说:“山路不好走,往后可要小心点。”说着,他到村边捡来一把野艾、山芋等中草药,叫小韦带回去擦敷扭伤的脚。
看着韦江歌象父母一样对待自己,韦素华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把自己昨天夜里在脑海中翻腾的东西都亮了出来。韦江歌听了,觉得小韦还没有树立起革命的苦乐观,便讲起了当年人民解放军修筑康藏公路时,上高山,跨雪原,在悬崖陡壁上打炮眼,虎口冻裂不停锤等艰苦奋斗的情景。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小韦说:“山鹰的翅膀是在风雨中练硬的,革命战士的铁脚板是在万里征途上练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不经受艰苦的磨练,就挑不起千斤重担!”
从韦江歌家里出来,小韦心胸开阔了,她决心在艰苦的劳动中锻炼自己。第二天清早,韦素华不顾自己的伤痛,就一瘸一拐地和社员们爬山过坳,到?场里护理黄豆。贫下中农都劝她:“素华,脚扭成这个样子,好好在家养伤吧。”可是,韦素华把两条辫子一甩,倔强地说:“在家炼不出铁脚板,怕苦炼不出革命志。”
韦江歌经常想:知识青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要把他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要给他们上好阶级斗争这门课。
知识青年到果立大队插队落户的第一天,韦江歌就拿着“长工扁担”,对他们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使他们牢记阶级苦,绷紧阶级斗争的弦,带领他们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长。
在韦江歌的生产队里,有一个插队知识青年简永莲,干起活来很泼辣,可就是开会学习不大积极,对阶级斗争不大关心。一天晚上,队里批判阶级敌人煽动的资本主义倾向,她坐在墙角一言不发。韦江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韦江歌了解到,小简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只要学会农活,能挑重担,接受再教育就算“毕业”了。
一天傍晚,小简刚从地里回来,韦江歌就到她家里来了。老韦一边帮小简煮晚饭,一边讲自己在旧社会给地主当长工的苦难生活。小简听着,联想起她家老一辈人在旧社会里,被地主逼得走投无路,逃进深山,住岩洞,吃草根的悲惨日子。当小简谈到她家在解放后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生活时,韦江歌因势利导,说:“小简,你积极干活,这是好的。但要经常想到阶级敌人妄想变天,叫我们吃二遍苦,受二遍罪。所以,阶级斗争这门课千万不能缺啊!”韦江歌简短的一席话,打开了小简的心窍,擦亮了她的眼睛。她表示:今后要牢记党的基本路线,时刻不忘阶级斗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小简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一次,她见队里的一个坏分子干活投机取巧,立刻警惕起来。后来,她经过多次的观察和了解,进一步发现,这个坏分子经常弄虚作假,破坏集体生产。小简立即把情况向队干部和党支部汇报,并和贫下中农社员一起,揭发和批判了这个坏分子,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调动了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集体生产越搞越好。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小简锻炼得越来越坚强。今年一月,她加入了共青团。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给青年
辽宁新金县葛家大队生产队长 丁本富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五名知识青年从大连来到我们生产队。看到农村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我打心眼里高兴。
这批青年,敢想,敢干,有朝气。可开始不大注意节约:吃剩的饼子扔得东一块西一块,米粒撒下也不在意。我直觉心痛,心想:这些青年自小长在城里,没有受过旧社会的苦,要让他们扎根农村,就得教育他们艰苦奋斗。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把饼子头收拾好,把米一粒粒拣起来,对他们说:“百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粮食是用汗水换来的;眼下咱们国家还穷,就是以后富,也要艰苦奋斗啊!”青年们听了个个直点头。从此,他们注意从一把米一瓢面省起,渐渐克服了浪费现象。
有一个时期,我发觉有的知识青年讲究穿戴,劳动的劲头也差了。这是为什么?仔细一了解,原来是队里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富农分子,常常在他们面前散布什么“年轻不美,老了后悔”等话,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青年。我想:这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而战斗。于是,我组织知识青年、社员群众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开展革命大批判;把我家的“传家宝”带到青年点里,对他们进行阶级教育。
我的这件“传家宝”,是一件补钉摞补钉的“千层衣”。是旧社会,母亲传给我的,到如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解放后,我一直保存着它,用它激励自己,教育后代。我回忆对比后,对青年们说:“资产阶级把他们‘和平演变’的企图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咱们千万不能忘了阶级斗争。衣裳破了补一补没有关系,思想变质了可危险啊!”经过耐心教育,青年们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知识青年薛昂夫,刚下乡时,衣裳破了,就往炕头一丢,鞋穿破了两个眼,就放到墙旮旯。如今,他衣裳破了自己缝,鞋破了自己补,穿得很朴素。每年一上秋,青年们就编枝笼,上山拾柴禾。下乡这几年,青年点平均每年节余五百多斤粮食,做到肉、菜、油自给有余。除了生活费用外,每人每年剩八、九十元钱,最多的剩一百二十多元。
去年七月下旬,我队满山遍野一派丰收景象,大伙心里甜滋滋的。可是,七月二十六日一场暴风雨,把玉米刮得东倒西歪,看了揪人心。知识青年小王对我说:“老队长,这下完了,丰收没有指望了。”我想:严重的灾害正是对人的考验。我便给青年们讲大寨贫下中农抗灾夺丰收的事迹。青年们受到鼓舞,说:“暴风雨能把庄稼刮倒,咱有两只手,要一棵棵扶起来!”于是,知识青年和社员们连夜奋战,一夜就扶起五十多亩刮倒了的玉米。这一年,虽然遭受多种自然灾害,我队仍然夺得二十六万多斤的好收成,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现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青年们头脑里渐渐扎下根来,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李庆霖同志热情地向知识青年讲述送子务农的体会,鼓励他们扎根农村,为革命多作贡献。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