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塞北青龙郁郁葱葱
长城北侧,燕山深处,有一个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地方,这就是当年的抗日游击前哨地区的河北青龙县。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宜林地植了树木。全县四十一万人,平均每人有林五亩。长长的林带形成了绿色的屏障,保持了千山万壑的水土,保护了广阔农田。深秋,登山眺望,一条条沟,一面面坡,处处都是果园,黄橙橙的梨,火红的花椒,雪白的蚕茧,大量支援城市,支援国家,也为集体增加了生产资金。全县粮食亩产原来只有二百斤左右,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三年的四年间,有三年连续超《纲要》。
认识来源于实践
青龙县境内,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原是富饶的山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破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使翠绿的青龙变成了“黄龙”。一些村庄山光岭秃滩无树,旱涝风雹年年有。文化大革命前,县委发动群众闸山沟,修梯田,打坝淤滩,扩大耕地面积,一心想把粮食搞上去。但是由于对农、林、牧三者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没有坚持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水土不能保持,闸坝被冲毁,粮食上不去。
一九六九年七月,一连下了四、五天大雨,洪水暴发。县委负责同志分头下去查看灾情,在沙河流域发现灾后有两种不同的后果。上游的大转大队用两年多的时间闸山沟,垒坝墙,由于山上缺林少树,洪水冲毁了大部分坝墙,冲压了二百多亩土地,造成粮食减产。中游的七道河大队认真总结了本队防洪坝七冲七修的教训,狠抓植树造林,绿化秃山。他们在荒坡上挖鱼鳞坑栽果树,沟塘里修上了小水库,还闸谷坊九百六十道,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冲田。这场洪水虽大,但当年粮食大增产。两个大队的鲜明对比,给了县委很深的启示:必须大搞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农业才能大幅度增产。县委领导和贫下中农一起座谈,得出了“山上多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的科学结论。破除了“粮食不上‘纲’,林牧顾不上”的片面认识,确定了山、水、林、田综合治理的方针,决心在三五年内把一切宜林的荒山荒地和四旁绿化起来。
他们根据林业生长期长,造林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在春、夏、秋三季,采取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种苗、集中地块的办法,开展突击造林运动。并在全县组织了四百多个专业队,常年造林。从一九七○年到现在,全县造林三十多万亩,四旁植树二千多万棵。
在斗争中前进
县委领导全县广大贫下中农大搞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可是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却说:“一年庄稼,十年树,远水不解近渴。”县委为了使大家齐心投入造林运动,组织全县人民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总结推广坚持绿化荒山,取得农业连年丰收的社队经验,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业不仅是栽几棵树,绿化几座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巩固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大事。认识提高以后,县委又发动群众联系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全县植树造林运动迅速发展。
青龙县群众破除了“投资靠国家,树苗靠外来”的依赖思想,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坚持了“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大巫岚公社磨石沟大队,地处寿桃山下,是全县有名的“和尚头”,山光岭秃,水土流失严重。一提绿化,有人就说:“满山沙石坡,长草都难活,那里能种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党支部带领群众批判了这种懦夫懒汉思想,决心向大寨看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了绿化荒山,山石刨不动,就用钎子钻;石板上没有土,就从山下担;没有水,就从沟底往上运。四年时间,绿化了寿桃山,营造了十五里长的防护林带,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锁住风沙,粮食上了《纲要》。
青龙县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县委一面打击和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一面明确山林权属,坚持“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的原则;并鼓励社员在房前屋后种树,自种自有。在公路两旁,采取国家和集体合作的办法造林。由于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大大调动了集体和社员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全县队队都设有专业护林员,造林和管护并举。
掌握科学规律
大搞绿化从那抓起,怎样铺开?开始时县委也没有成熟的想法。后来,发现双山子公社小巫岚大队,利用河滩造了三百亩桑园,头年养了四十五张蚕,收入三千多元,还提供了猪饲料,增加了大量粪肥。牛心山公社在陡坡上封山抚育柞树,放养一百一十把柞蚕,一年收入两万五千元。他们的经验使县委看到:青龙山多、沟多、滩多,发展桑蚕和柞蚕生产大有可为。于是向全县提出了“苦干三五年,沙滩变桑园,荒山变蚕场”的口号。几年来,全县放养桑蚕、柞蚕,每年都收入四十多万元。
青龙过去栽果树占用了耕地,存在果、粮争地问题。县委在总结工作时提出:青龙山多地少,应当充分绿化荒山秃岭,把荒山秃岭变为果园和林副业基地。为了把这一计划落实,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到果树较多的社队进行调查。解放前,吴杖子全村除了地主家有几棵梨树外,什么果树也没有。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依靠集体力量,先后在荒山坡上挖鱼鳞坑,栽了苹果、梨、栗子、花椒等各种果树,经过逐年剪枝、施肥、浇水、除虫,这些果树棵棵根深叶茂,每年产果上百万斤。绿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又为农业筹措了资金,保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县委经过详细调查,总结出“果树喜光上阳坡,土薄栽栗子,土厚栽苹果;阴坡土凉造黑松,陡坡刺槐和柞树;沙滩地堰大叶桑,花椒不占好地方”的种植规律。然后在全县根据山形、地势、土质和水源,一座山一座山地落实造林规划,掀起了以大造木本粮油和鲜果为重点的造林高潮。现在,全县已有果树七百多万棵,桑树六百多万棵,平均每人有果树十八棵,桑树十五棵。
青龙县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促进了农、林、牧、副各业的发展。一九七○年以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每年向国家交售木材三千多立米,干鲜果四千多万斤,桑、柞蚕丝四十万斤,杏仁八十多万斤。全县大牲畜由四万多头发展到六万多头。生猪也由原来的十多万口,增加到二十一万口。几年来,林、副业收入为农业提供资金三百四十多万元,社队用来购买各种农机具三万七千多台,兴修水利、水电工程二百四十七处。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林业要发展 根本在路线
华林茂
“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毛主席的这一教导,深刻地揭示了农、林、牧的辩证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方针。
植树造林,发展林业,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抵御自然灾害;能够提供农、牧业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料、燃料、饲料和肥料;能够积累资金,巩固集体经济,促进农业生产。青龙县和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实行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不仅加快了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大上,而且保证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我国山区很多,发展林业大有可为。就是平原地区,植树造林的潜力也很大。广大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有发展林业的迫切要求。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有发展林业的集体力量和物质基础。可是有的同志却认为“粮食不上纲,林业顾不上。”问题不在于粮食不上纲,而在于这些同志的思想不上纲。在他们的思想上,缺少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远大理想和全面规划。他们不是坚定地相信和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强大力量。他们只看到目前较短时间里能够“现得利”的事情,而不注意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实行农、林、牧三结合,看成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农业建设的指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看不到农、林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
林业战线同其他战线一样,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十分尖锐、复杂的。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一小撮阶级敌人煽动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搞木材投机倒把;农村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都造成对林业的破坏,妨碍社会主义林业的发展。为了切实加强对林业建设的领导,建议各级党委在深入批林整风中,用党的基本路线统帅林业建设,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充分调动集体和广大社员群众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作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林业,才能蓬勃发展。


第3版()
专栏:

绿化集二线
当你乘坐三零三次客车,从集宁到二连的时候,旅途中,就会看到铁路两侧株株白杨,丛丛榆树,宛如两道绿色的篱笆,伴随着铮亮的钢轨,一直伸向远方。
集二线所经地区气候干燥,土质瘠薄,年降雨量仅有四、五十毫米。铁路两侧尽是沙石,很不适合树木生长。为了确保树苗成活,担负着绿化任务的呼和浩特铁路局大六号林场职工,就从路基两侧抬土垫地。春季栽一棵不活,秋季再栽十棵。就这样,一株又一株,稳扎稳打地使成活率逐年提高。
从乌兰哈达到阿贵图的十九公里,是集二线的最高点。这里到处是夹着石块的白干土,从一九六三年起,先后栽树四次,很少成活。林场职工为了往树坑里挑好土,每天往返很多次,压肿了肩膀,磨破了脚,谁也没有叫过苦。今年,种在这十九公里上的树苗,终于长出了嫩芽,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为造林准备秧苗的苗圃所在地是碱性土壤,大家就挑沙垫地,施有机肥,采取深耕、压青、轮作等多种办法改良土壤,使盐碱逐年下降。原来只种植杨树、榆树,后来又逐步引进落叶松、小青杨等优良品种,栽培了丁香、沙枣等灌木。如今,这个苗圃已是松柏翠绿垂杨柳,成为绿化的苗木基地。
从一九五七年建场以来,十八名林场职工在气候干燥、黄沙滚滚的铁路两侧,成功地营造了一百二十公里的防护林,绿化了集二线总长的三分之一。目前,他们正满怀革命豪情,为早日把集二线全部绿化而紧张战斗。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管好树木
江苏省淮安县石塘公社卫东大队,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地区。这里每人平均一亩一分地,没有荒山秃岭可造林,解决木料、烧柴全靠四旁植树。因此,大队党支部年年发动群众大搞四旁绿化。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只注意种树,没抓紧管树,种的多,活的少。群众批评说,绿化工作老是春天栽,夏天绿,秋天黄,冬天进锅膛,来年再重忙。大队党支部认识到:发展林业生产,栽树只是前提,管树才是关键。他们总结推广了砖桥生产队重视树木管理,使树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用木材自给有余的经验,教育社员群众“要象管好庄稼一样管好树木”。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都有专人负责抓树木管理。大队还设有管树专业队,按人分区管理树木。由于领导重视,群众自觉,专人负责,这个大队从一九五八年到现在,四旁植树五十六万多棵,平均每人二百棵。近几年已有计划地采伐成材树木两万五千多棵,基本上满足了队里维修农具、盖公房和社员住房所需的木材,每人每年还能分二百多斤树枝做烧柴。几年来,植树造林给全大队增加收入五万多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资金。全大队粮食亩产,从一九六八年起连年超《纲要》,一九七一年以来连续超千斤,做到了以林促农,林茂粮丰。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护林防火
湖南省黔阳县群峰公社,在植树造林运动中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因此,解放以来没有发生过山林火灾,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木材、松脂、茶油等重要物资。
群峰公社地处海拔一千九百米的雪峰山腰,山林面积占全公社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盛产杉木、松树、楠竹等用材林和经济林。解放前,这里经常发生山火,严重威胁人身安全,使资源受到损害。解放后,公社党委始终把护林防火看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这个公社普遍成立了护林防火组织,家家户户制订了护林防火公约。在群众中大讲护林防火的重大意义,大力表扬护林防火的好人好事,还特别加强对进山生产人员的教育。他们经常组织伐木、放松脂、烧炭、放牛等人员学习、开会,检查火情观念,研究防火措施。他们还根据烧山放牧、烧山割青、烧山开荒等容易引起火灾的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措施。比如集体烧山积肥时,必须由干部带队,事先砍好防火线,事后派民兵护守,直到火灭灰冷才离人;容易引起山火的油茶、油桐山,坚持年年垦复,不仅减少了火源,而且增加了产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种杉如种田 管杉如管棉
中共湖北省广济县委员会
广济县位于鄂东长江北岸,境内大部分是黄土岗的丘陵地带。解放前,这里林木稀少,用材奇缺。一九六四年以来,全县人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在被称为栽杉“禁区”的黄土岗上栽杉造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到十年,全县杉木林已发展到十二万亩,有五万亩郁闭成林,每户平均有林一亩一分。
林业的发展,给农、牧业带来了喜人的形势。去年,全县粮食亩产八百七十七斤,连续两年超《纲要》;生猪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半,每户平均二点七头。
黄土岗上闹革命
广济县林木稀少,基本建设缺木材,群众缺烧柴,农业生产不能保持水土,这些问题都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当时我们想:“大寨贫下中农向山要田,我们就不能向山要树?”县委统一思想后,发动全县人民鼓足干劲,绿化黄土岗,发展杉木林。广大群众纷纷响应,但少数人却说:“黄土岗上能栽杉,除非青石板上能栽花!”
丘陵岗地能不能栽杉?我们到群众中作调查。黄土岗上的石佛寺公社郭道士垸,有一棵解放前栽的杉树有合抱粗;太平公社桃树岭大队,一九五九年在乱石山上栽了二十亩杉树,每年长高两尺,到一九六四年快丈把高了。为了推动全面,县委领导同志亲自到荆竹公社青蒿大队去蹲点,和老农共同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了过去栽杉没有成活的原因。以后,改为挖大坑,挖深坑,精心栽植,注意管理。第一年栽杉四十亩,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
各级党组织都在不同地区进行了栽杉试验。马口湖边的阳城公社湖北大队,采取深沟排水,降低水位的办法,使杉树在湖区扎了根。县委运用这些不同地区和不同土质情况的栽杉典型,推动栽杉造林运动在全县范围蓬勃展开。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黄土岗上栽杉造林,要作到栽一片,活一片,必须搞好越冬抽槽整地,把死土变成疏松活土。整一亩地,要用二十到四、五十个工。栽杉造林,这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当我们把栽杉造林对支援国家建设、巩固集体经济的深远意义讲清以后,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四望公社新庙大队,是个“石头壳”的穷地方。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长年整地造林。作到石槽换肥土,坑坑下基肥,终于在“石头壳”上培植了三百二十亩杉木林。这些杉林都成活了,生长得根深叶茂,青翠挺拔。全县也正是这样,每年一到冬春季节,就发动群众,大规模开展抽槽整地、栽杉造林运动。
在黄土岗上栽杉造林,不仅要“与地斗”,还得“与天斗”。一九六六年夏天,刚栽下去三万亩杉树,就遇上了百日大旱。田地龟裂,树苗发蔫。在县委领导下,全县迅速组织起十万抗旱大军,既抗旱保粮,又抗旱保树,新栽的杉树苗普遍浇了五至七次水。张岭上大队林场,挑一担水上山,往返四里多路,在抗旱期间,平均每人挑水三千多担,走路一万三千多里。广大干部群众豪迈地说:“宁愿流下千滴汗,决不干死一棵苗!”大旱一百天,大干一百天,终于保证了新栽杉树百分之八、九十成活。
力争速生丰产
在栽杉造林的过程中,我们既狠抓了科学种树,也狠抓了科学管树。近两年来,县委向全县人民提出“力争杉树试验林三年成林、七年成材,大面积十年成材”的要求。开始,有人听不进去,说:“在黄土岗上能把杉树栽活就算了不起,想速生丰产难上难!”真是这样吗?李世英大队原有五百亩荒山,是所谓“不毛之地”。由于认真贯彻“八字宪法”,发扬“种杉如种田,管杉如管棉”的精神,不仅保证了栽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全部绿化黄土岗,而且有三百多亩杉林株高五米以上。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推广,速生丰产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按过去老习惯,新栽的杉树,第一年只要求它成活,然后逐年长高一点。近几年情况变了,不少地方当年栽,当年就长高两尺以上,平均每年长高一米五左右,三、四年就可郁闭成林,为七至十年成材打下了基础。
在开展杉树速生丰产运动中,全县搞了“三结合”试验林、样板林八千五百六十亩。在去冬今春整地栽杉运动中,县委领导带头积肥、整地、下肥、栽树,认真种试验林,推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杉树管理上普遍作到无缺苗,无草荒,无黄瘦,无多头,无渍水,无病虫,促使杉林更好地成长。


第3版()
专栏:

绿化祖国
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长期坚持平原造林,做到了林茂粮丰。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