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浙江省浦江县白马公社队队建立图书室
组织知识青年认真看书学习
本报讯 浙江浦江县白马公社有一千四百多名回乡和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各大队团支部发动团员和青年利用假日上山砍柴,种杂粮、络麻、蓖麻,筹集资金,购买图书。经过二年时间,三十个大队都办起了图书室。图书室里有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以及政治、文艺、自然科学、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图书,为知识青年看书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活跃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他们茁壮成长。
为了不断增强知识青年看书学习的自觉性,去年以来,公社党委还利用团日、节日举办了六期学习交流会。广大知识青年看书学习的气氛越来越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利丰大队九队队长傅玉成,先后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著作和一些革命文艺作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年春天,一小撮阶级敌人看年轻队长经验不足,煽动社员外出赚钱,傅玉成就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群众,揭露阶级敌人的阴谋,激发了群众为革命种田的热情。刘店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傅昌辉,阅读了一些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的书籍,和大家一起批判林彪散布的“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表示要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他报名参加机耕队,脏活累活抢着干,经过刻苦钻研,已成为一名拖拉机能手。柳宅大队女知识青年傅雪丰,阅读了《雷锋的故事》等二十多本书,处处以雷锋为榜样,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到扫盲班当教师,热情为贫下中农服务。
白马公社社、队党组织还根据知识青年的爱好,分别组织他们参加政治、文艺学习小组和科研小组,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全社有七十五名知识青年,利用夏晚乘凉和田头间歇时间,讲革命故事。五丰等八个大队的知识青年文艺学习小组,紧密配合中心工作,编写演唱材料,开展文娱宣传活动。全社有三百多名知识青年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积极实行科学种田。五丰大队青年傅金木,为了改变山区水利条件,刻苦钻研测量技术,几年来,为全社五个大队测量了十多处水库和电灌站工程。王市大队六队知识青年张若水,几年来,坚持边看书、边实践,对危害晚稻的几种主要病虫害,进行认真的研究,取得了防治病虫害的主动权,晚稻连续二年一季亩产跨《纲要》。联丰、永丰等六个大队的女知识青年和其他饲养员一起,认真阅读了《科学养蚕》、《蚕室消毒图解》等书籍,改进蚕室消毒,并大胆试制成功了“防僵粉”,消除了“僵蚕”现象,创造了每张春蚕一百多斤的高产纪录。


第3版()
专栏:

东方大队下乡知识青年注意学习贫下中农的好作风
勤俭节约 计划用粮
编者按:知识青年到农村,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贫下中农的照顾,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知识青年应该学习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好品德,珍惜用劳动换来的粮食和一切物资,勤俭节约过日子。
本报讯 湖北浠水县东方大队插队知识青年小组,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注意学习贫下中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品德。三年来,他们省吃俭用,节约储粮一千零二十九斤,存款一百三十多元。
这个小组有三个知识青年,是一九六九年来东方大队落户的。起初,他们不会料理生活,每次煮饭下米没计划,煮一次吃几餐,剩下的饭,时间一长就发酸浪费了。队干部发现这个问题,便耐心教育青年们学习贫下中农的好作风,教他们勤俭过日子。
又一次,贫农徐大伯在倒潲水时发现知识青年的缸底沉积不少饭菜,便给他们讲自己在旧社会“糠菜半年粮”的苦难生活。他说:“一粒粒粮食都是汗水换来的。你们虽然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可也应该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呵!”老贫农的话对青年们触动很大,他们回顾来农村后的劳动实践,感到一粥一饭的确来之不易,对以往浪费粮食的行为觉得惭愧,决心向贫下中农学习,计划用粮,节约用粮。
知识青年发现社员徐国安家用竹筒量米下锅,也学这个办法。农忙多吃一点,农闲干稀搭配,做到计划用粮,月月有余粮,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
知识青年节约储粮的事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但也有坏人吹冷风:“储什么粮,吃完了到队里去秤,生产队还敢不给。”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青年们批判了阶级敌人的胡言乱语,把这股冷风坚决顶了回去。从此,他们更加自觉地向贫下中农学习节约储粮的经验。贫农许大妈节约储粮搞得好,他们就上门求教。过去轧米后的细米不会用,全部喂了鸡,后来学着许大妈的作法,把细米磨成粉,或掺点青菜调糊吃、或做米疙瘩吃,又好又省。队里分给的红苕、杂粮等,开始弄不好,有些浪费,他们又拜许大妈为师,学会用红苕、杂粮搭配主粮的做法,节省了一些粮食。青年们还请徐粟成老人传授种菜技术,在自己的菜园里种了十多种瓜菜,一年四季有菜吃。他们不仅平时省吃俭用,逢年过节也从不大吃大喝。


第3版()
专栏:

在农村学习文化 把文化用在农村
——记会同县槐枧大队下乡知识青年
一九七○年三月,十七名长沙市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来到会同县高一公社槐枧大队。几年来,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努力学习,同时,用已经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为贫下中农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贫下中农喜盈盈地说:“知识青年确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农村需要文化科学知识
农村需要不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槐枧大队的知识青年,在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开始,许多同志抱着“下农村出力气”的想法,只埋头劳动。少数人还说什么:“早知到农村,何必把书读。”后来,实践教育了他们。这个大队有一条溪水,队里买回了水泵、电动机、发电机,想利用溪水发电、灌田。贫下中农把修电站、建水坝的设计任务交给知识青年。可是,怎么设计、测量、放线、修闸建坝?怎么安装水泵、电动机、发电机?他们一窍不通,无法开工。贫下中农听说施用碳酸氢氨可以提高红薯产量,第三生产队买回碳酸氢氨,交给了知识青年使用。可是,四个知识青年把不能与农作物直接接触的碳酸氢氨施在薯蔸根上,浪费了化肥,造成红薯减产。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农村很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过去所学的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够用!他们狠批刘少奇、林彪散布的“读书做官”、“变相劳改”等谬论,决心继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把文化科学知识用在农村。
大队党支部也认识到:要发挥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把他们培养成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除了让他们学政治,学种地,还要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党支部决定,知识青年每星期两个晚上、每月集中一天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下乡知识青年怎样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槐枧大队的知识青年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开始,有的同志埋头钻厚书本,不联系实际,收效不大。后来,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改进了学习方法,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紧密结合生产活动和工作实际进行学习。
知识青年在接受修建水电站的任务后,就学习《小水电站》、《农村电工基础》、《电工手册》、《电工问题解答》等书。逐步掌握了小水电站的设计、测量、施工技术。在学习电机技术时,他们照着书本上的图,把发电机、电动机、水泵一一拆开,边拆边学,渐渐懂得了每个部件的性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小水电站建成了。这样边学习边实践,既解决了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又掌握了电机和修建水电站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们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农业技术、财会、医药、电工等知识,提高了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本领。
把向书本学习和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
知识青年在担负设计水坝的任务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坝址建在什么地方好。开始,按照书本上讲的原理选了两处,预算要三万多元,花工多,费用大,容量小,不合算。他们便拜老贫农为师,把书本上的建坝知识讲给老贫农听,老贫农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选择了一个回水湾、青岩底、两边都是岩石的地方建坝,只花了一万多元,就建起了水坝。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槐枧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要参加生产劳动,要做社会工作,又要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不少困难。但由于他们树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雄心壮志,便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学习。
他们写信向亲友找适合自己阅读的数、理、化等课本。书店里来了有关的科技书籍和杂志,他们随时去买。
不管劳动怎样紧张疲劳,他们总是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坚持学习。知识青年陈亮如,开始当保管员时,不懂财会业务,不会打算盘。他把有关的业务书带在身上,一有空就学,不懂就问,较快地学会了财会知识。
许多文化科学知识,自学弄不懂,他们就把问题记下来,集体讨论,互相启发。如果还不能解决,就走出去,上门请教。在学习电学时,有很多计算公式不懂,他们就爬山越岭,到三十多里外的公社中学请教老师。为了装配发电机,他们利用假日到离队四十多里远的洪江发电厂,向工人和技术员请教。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用,然后知不足
丰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后,过去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究竟是有用,还是没有用?广大知识青年的革命实践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可以举出一百例,一千例,一万例来证明。但是,也有另一种回答。在批判刘少奇散布的“读书做官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有些人受到此种谬论的影响,也不免动摇起来:是呀,究竟有没有用呢?
槐枧大队的十七名长沙知识青年中,也曾有人怀疑文化科学知识在农村有没有用。然而,他们一经深入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就发现自己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够用。有没有用的问题,是个实践的问题。如果不去实践,就大声嚷嚷“没有用”,这岂不是一种唯心论吗?当然,由于旧教育制度的影响,知识青年过去所学的东西,不少是脱离实际的。这也必须经过亲身实践,加以批判改造,才能确定那些可用,那些不可用。
有些人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较深,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只有在书斋里、课堂上、实验室中,文化科学知识才有用,而在农村与土坷垃打交道,就没有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文化科学是随着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是人类最早的、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没有包括农业在内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也就没有书斋、课堂、实验室。农村是发生、发展人类文化科学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反认为文化科学知识没有用,这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
关键在于有没有扎根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和决心。如果把自己学得的一点文化科学知识,视作追名逐利的资本,那他到农村之后,原来的目的达不到了,确会感到文化科学知识没有用了。与此相反,如果把所学的文化科学知识用于为人民服务,立志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就会感到原来学到的那点文化科学知识,实在是太少了,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在深入开展的批林整风,农业学大寨运动……所有这一切工作,都需要我们努力去做。知识青年面前有着做不完的事业,学不完的知识。同志们,让我们朝气蓬勃地在斗争中大显身手吧!


第3版()
专栏:

三湾的红枫
一九七○年春季,十六岁的知识青年屠秀妹,从上海来到井冈山地区的三湾村第五生产队插队落户。四年来,她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象三湾坪里的小红枫树那样茁壮成长。
小屠来农村后,努力学习,很快地学会了干一般农活,成为农业学大寨的“铁姑娘”。同时,她把阶级斗争当作一门主课,平时有空就到贫下中农家里坐坐,请贫下中农给她讲家史、村史、摆农村阶级斗争的现状;假日,她去拜访井冈山革命时期的老游击队员,了解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夺政权的斗争史。小屠的阶级斗争观念不断增强。一天晚上,她在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一个家伙手里拿着一本书,鬼鬼祟祟地走来,说:“小妹妹,一本好书,你看看。”说着把书放下就走了。小屠一看,原来是本坏小说,再细想这个家伙的行动,觉得很不正常。她忙和队干部一起商量,向村里的老贫农调查,发现这个家伙原来是外地潜逃来的反革命分子。小屠和贫下中农批判了这个坏家伙,把他送回原地交群众监督改造。这件事,又给小屠上了一次阶级斗争课。
不久,贫下中农选小屠当学习辅导员。她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是农忙还是农闲,都坚持到夜校给贫下中农上课。生产队长兰祖梅,在旧社会只念过三个半月的书,学习毛主席著作有困难。在小屠的辅导下,终于能够学习毛主席的一些语录和有关著作的基本观点。四年来,很多原来不识字的社员,能够学习毛主席的一些著作。他们热情地说:“我们把着手教小屠学农活,小屠给咱摘文盲帽子。她一心把文化用在农村!”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来信摘编
十一月二十二日,本报发表了老红军战士甘祖昌同志的信。二十几天来,我们陆续收到很多来信。特别是战斗在广阔天地里的知识青年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让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有的希望多刊登些此类书信和文章,有的还建议展开讨论。这里摘发两封,供同志们参阅。
——编者
学习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
读了《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封信,深受教育。甘祖昌同志用他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艰苦奋斗的亲身经历,给我们知识青年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是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后回乡的。几年来,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我一直在想:应该向老一辈学习些什么?怎样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甘祖昌同志告诉了我们,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知识青年,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从老红军的信中可以看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来自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心耿耿。一个人短期地艰苦奋斗,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要长期艰苦奋斗下去,确实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知识青年也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培养出这种精神。
我决心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河北赞皇县石路大队知识青年 武庆新
我们要想怎样接好革命班
看了《人民日报》上老红军战士甘祖昌同志给知识青年的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老一辈的革命战士,对我们年青一代,给予多么大的关怀,寄托多么大的期望呵!我们年青的一代,也应该经常想一想:怎样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呢?
我们下乡知识青年,面对着艰苦环境的考验,是“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扎根农村,建设农村,还是遇困难就溜呢?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给予肯定的回答。
现在的农村,比起解放前的农村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还是艰苦的。山高水低,要叫水上高山浇灌田地,是困难的;变荒地为良田,使低产田超过千斤关,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正因为艰苦、困难,才需要我们去建设,去战斗!知识青年战友们,让我们发扬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把祖国山河安排得更加美好,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
江西吉水县水南大队知识青年 赖大仁


第3版()
专栏:

总结丰产经验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