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路子对 步子大
——记山东鱼台县委带领群众大踏步地发展农业的事迹
鲁西南的微山湖畔,有个历史上多灾低产的鱼台县。如今,这个县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目荒湖涝洼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缺粮县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一九七二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六千三百万斤,亩产量第一次达到了《纲要》,三年翻一番还多。去年向国家提供粮食六千零二十万斤,是山东省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最高的一个县。今年生产又有新的发展,粮食亩产可望比历史最高水平的去年增长一成以上。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社员生活逐年提高。
下定决心
鱼台县濒临南阳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境内有十四条河流穿绕。在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接纳来自四个省二十多个县的客水。由于百分之七十的地面低于湖、河水位,一到雨季,大雨洪灾,小雨涝灾,而无雨则成旱灾。解放以后,这里的人民同水、旱、虫、碱四大自然灾害斗争,生活有了改善,但多灾低产的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一九七○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学大寨》的社论。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社论中满怀希望的语言,激发了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们决心以昔阳为榜样,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带领群众鼓干劲,争上游,打一场农业翻身仗。
但是,有少数人缺乏信心。他们说:“鱼台到处是芦苇荡,蛤蟆汪,要变只能慢慢变,坡不能爬得太陡了。”多数人分析了本县的自然条件,认为:地势低洼,易受水灾,是不利因素;但靠湖临河,水源充足,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只要抓紧水利建设,变水害为水利,是大有可为的。
鱼台究竟能不能大变快变?县委和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深入到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看到群众冲天的干劲,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在治理惠河的工地上,社员们冒着刺骨的北风,挽着裤腿,踏着冰凌,挥锹抡镐,你追我赶,一派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他们豪迈地说:“要想面貌大变,就得拚命大干。咱只要拿出大寨大队三战狼窝掌的劲头,不信鱼台不换个样!”这项工程原计划一个月,结果只用二十一天就完工了。
鱼城公社罗庄大队原是一片涝洼盐碱地,年年需要国家供应粮食,被人称作“乌鸦不落树,万年不发芽”的穷村庄。一九七○年,他们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挖渠引水,治涝改碱,整地翻土。经过一年艰苦奋战,把一千一百多亩耕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田,粮、棉亩产量一下比上年提高了两倍多。县委先后在鱼城公社召开会议,请罗庄贫下中农介绍学大寨的经验。大家心情激动地说:“罗庄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
群众中迸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力地批判了那种“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保守思想和懒汉懦夫世界观。大批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决心大干一场,征服荒湖涝洼。
狠抓路线
大批干部下去以后究竟先抓什么?鱼台县有深刻的体会:生产面貌要改变,必须认真抓路线。
县委副书记崔德久总结了四下谷亭公社缪集大队改造“老大难”的经验。一九七○年春天,崔德久来到缪集大队,看到这里的生产条件很好,而大队干部缺乏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生产上只是零打碎敲;于是,他就帮助大队干部制订了一个“翻身”规划。夏天他又来到这里,看到水利工程不配套,积水排不出去,便以为是劳力不足,就带领县机关干部帮助他们挖了一条五里长的排水沟。这样,他满以为可以解决问题了。可是,秋天再次来到这里一看,仍然是那个老样子,生产并没有什么起色,还荒芜了一千多亩耕地。问题在哪里呢?一九七一年春天,他第四次来到缪集大队,蹲下来解剖“麻雀”。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原来是大队领导班子不抓阶级斗争,方向道路不清,缺乏革命干劲。群众说:“俺这里条件好是好,就是干部不领,社员方向不明,好比老牛掉在了枯井里,有劲也使不上。”针对这种情况,他帮助大队办起政治夜校和路线教育学习班,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狠抓阶级斗争,大鼓革命干劲。这一年,全大队二千一百亩耕地全部种上了水稻,亩产量达到七百八十九斤,一年增长三倍半。
县委全面分析了谷亭公社的三十六个大队,其中有二十五个大队长期处于这种落后状态。他们就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政治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同一小撮阶级敌人斗;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同旧的传统观念斗;抓经济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同资本主义倾向斗。经过这些斗争,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焕发了学大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一九七一年,在这二十五个生产大队中,有五个大队的粮食亩产量突破千斤,五个大队跨过“长江”,十四个大队超过《纲要》。全公社的粮食亩产量一下翻一番,由一九七○年的三百七十斤猛增到七百五十九斤,今年一举跨过了“长江”。
东张公社,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下去的同志开始认为,这里生产落后,主要原因是对旱田改水田思想上有顾虑,不愿意扩种水稻。于是,就帮助他们做计划、整地、挖渠、抓肥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结果这一年生产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比上年下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一些生产队在阶级敌人的煽动下,弃农经商,资本主义倾向抬头,影响着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大量事实使县委认识到,生产落后是现象,政治落后是实质。症结找到以后,就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联系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林彪反党集团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反革命罪行,揭发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煞住了资本主义妖风,落后面貌迅速改观。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抓生产一定要讲路线,讲路线要讲基本路线。人心齐,泰山移,心齐,就是齐心干社会主义。要彻底改变面貌,就必须狠抓基本路线这个纲,纲举目张,才能调动千军万马发展农业生产。
全面规划
鱼台县委领导成员告诉我们:要大踏步地发展农业,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规划,脚踏实地的作风。
过去,鱼台年年同水害作斗争,群众汗没少流,干部心没少操,水利工程也没少搞,可是,洪涝灾害仍然未被降伏。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缺乏一套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案。一九七○年,县委和县革委会发动群众进一步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实行沟、渠、路、林统一规划,水、旱、虫、碱综合治理。同时注意排和灌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改革耕作制度相结合,狠抓田间工程配套;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实行稻、麦连作。
为了实现这一规划,县委和县革委会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群众展开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首先,他们分析了东片和西北片十个人民公社的自然条件:这些地方的耕地低于湖、河水位,他们就在这个地区增建、改建排灌站,疏通河道,平整土地,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耕地种上了水稻,夺得了农业连年丰收。紧接着,针对西南片四个公社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大干一百天,实现水利化”的战斗口号。这里土地高于湖、河水位,水利工程较少,又多是沙碱地,他们就带领群众打井修渠,治涝改碱,昼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保证了各项水利工程的胜利完成。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显著提高。广大群众在描绘今昔巨变时说:过去是“雨后一片明,大船遍地行,到处是芦苇,只闻蛤蟆声。”现在是“渠道成网地成方,沟通路直树成行,星罗棋布排灌站,荒湖变成鱼米乡!”
鱼台县委领导成员经常深入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用心寻找群众中的先进经验,不断摸索农业增产的门路,推动全县。如他们摸索出稻茬麦的生长规律,打破了当地稻茬麦不能大幅度增产的论调。今年三十八万多亩小麦,亩产量上升到二百零六斤,并涌现出一季上《纲要》的生产大队和亩产过千斤的地块。县委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蹲一个点,抓路线促生产,总结经验推动全县,使学大寨运动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附图片)
鱼台县临河大队社员们喜打丰收粮,争取多贡献。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丰收多贡献 增产广积粮
河南固始县城郊公社藕塘大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重要指示,在丰收之后,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积极搞好集体储备,社员生活用粮也有增加。
这个大队在获得今年夏粮作物丰收后,乘党的十大强劲东风,加强晚秋管理,一鼓作气,夺得了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比去年增产五十万斤。丰收以后怎么办?少数干部和群众认为,丰收了,应该多分多吃。有的社员打算在娶媳妇、嫁闺女时热闹一番。大队党支部认为,丰收之后,是正确处理三者关系,争取多贡献,还是多分多吃,光顾个人?是继续艰苦奋斗,还是大吃二喝,挥霍浪费?这是关系到执行什么路线的大事。于是,党支部组织干部、社员深入学习十大文件,深刻领会十大精神,狠批刘少奇、林彪一伙的反动谬论,提高了大家的路线觉悟,决心丰收多贡献,增产搞储备,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关于“广积粮”的伟大指示,踊跃交公粮、卖余粮。他们在完成三十三万斤公余粮任务后,又多卖五万斤余粮;集体储备粮比去年增加十三万斤,社员口粮比去年也有提高。
目前,这个大队党支部继续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十大文件,贯彻落实十大提出的战斗任务。他们积极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活动,树立艰苦奋斗为荣,铺张浪费可耻的新风。大队党支部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进行了典型分析:去年,第八队的口粮分配水平比第九队高,但由于放松了计划用粮教育,有些社员吃粮无计划,婚丧嫁娶大吃二喝,造成缺粮。而第九队抓紧对社员进行计划用粮,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教育,许多社员还有了余粮。青年赵文海秋后结婚,他母亲准备大讲排场,置家具、摆筵席,把亲戚、朋友、邻居都请来吃喜酒。经过教育,她认识到丰收了还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贫下中农的本色,挥霍浪费是资产阶级作风。儿子结婚,应该新事新办,移风易俗,她自觉地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勤俭节约为革命
山东昌乐县平柳公社枣林大队社员 刘德福
今年我省农业又获丰收。眼下,农村正在搞秋粮分配。新粮登场,喜气洋洋。仓满屯尖,斗志更旺。广大干部、社员决心丰收不忘储备,粮多坚持节约,力争为革命多做贡献。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农业连年大丰收,明年吃粮明年有。因此,鸡一把,猪一瓢;不是算了吃,而是吃了算。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必须把粮食抓紧。节约用粮,绝不仅仅是个个人生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一件大事。做好这件大事是每个干部、社员应尽的职责。我们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远远赶不上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那种“明年吃粮明年有”,“今年分粮今年光”的思想,是一种只管个人不顾国家的思想。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贫下中农的光荣本色。决不能忘记解放前贫下中农过的糠菜半年粮的悲惨生活。今天,我们做了国家的主人,应当幸福不忘共产党,丰收不忘灾荒年,勤俭持家为革命,牢记世界上还有被压迫的受苦人。
各级领导要把节约用粮、计划用粮的工作抓紧抓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广积粮”的伟大指示做出新贡献。


第3版()
专栏:

顾全大局 节约用粮
山西长子县宋村公社段家庄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十大精神,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战略方针,在丰收的大好形势下,进一步教育干部、群众,要丰收不忘节约,平时想到战时,开展计划用粮活动,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去秋以来,全大队就从各个方面共节约粮食三万九千多斤。
今年这个大队又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丰收了,干部群众首先想到国家和集体,积极向国家交售了粮食二十四万斤,超过原征购任务一倍。集体储备二十一万斤,社员口粮也比往年提高。
在丰产丰收的大好形势下,也出现了浪费粮食的苗头。有的人说:“大丰收,家家有,小孩生日满月拿一斗”。大队党支部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组织干部、社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储粮备荒等伟大教导,深入批判了刘少奇一伙散布的“分光吃尽”等修正主义谬论。通过学习批判,大家认识到丰收了就大手大脚是缺乏艰苦奋斗思想的具体反映。一定要经常注意检查,发扬拿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精神。通过这次教育,提高了社员节约用粮的自觉性。
宋冬秀一家六口人,常年坚持计划用粮,细水长流,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三年时间共节省下八百多斤。大队党支部抓住这个典型,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回顾了一九四三年遭荒年,全村九十七户有十一户卖儿卖女,四十三人被饿死等悲惨情景;对比了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队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大家的阶级感情,决心更好地节约用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碱洼跨骏马
在河北省沧州市黑龙港流域的盐碱洼里的南陈屯公社有一个王希鲁大队,全村三百四十人种着三百三十亩盐碱洼地。一九六四年以前,粮食亩产才一、二百斤,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五、六万斤粮食。八年来他们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盐碱洼跨上了飞奔的骏马:一九六五年粮食产量过“黄河”,一九六九年跨“长江”,一九七○年超千斤。去年,尽管遇到了多种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亩产仍然超过了一千三百斤。今年又有新发展。
坚定方向
一九六四年秋,大队党支部开会讨论如何学大寨的问题。多数成员认为:只有以大寨为榜样,改造盐碱洼地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但管副业的干部却说:“搞农业既怕旱、又怕涝,还怕虫子咬;搞副业不担风险,小车一转钱来了,比土里刨食稳当。”管菜田的干部也说:“一亩园顶十亩田,把劲多使在种菜上,比在盐碱地里种庄稼合算得多。”这样各持己见,一直争论到了深夜。
第二天晚上,支部书记赵振东组织全体干部反复总结王希鲁大队农业生产落后的原因,开展了一场“是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讨论。老贫农丁金章说:“两眼盯在钱上,就会迷失方向、走错路。今后方向不对,给个金山咱也不干!”大家分清了路线,端正了方向,树立了改造盐碱洼地的决心。
勇于吃苦
赵振东带领干部察看了全村每块土地的盐碱程度,提议先改造占全队粮田将近一半的“蛤蟆湾”。这个蛤蟆湾,方圆有七十多亩地,最低处有三四米深。春天一片碱花花,夏天蛤蟆叫呱呱。每年,只见下种不见粮。如把它全部修成台田,土方工程量很大,而且天寒地冻活难作。赵振东和大队长赵松清带领十个硬汉子、十名铁姑娘,打响了改造蛤蟆湾的战斗。赵振东带头砸破冰凌,跳到没膝盖深的冰水中,挥舞铁锨干起来。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往哪里冲,社员们拉起土车,你追我赶,衣内一身汗,衣外一层冰。但阶级敌人却乘机破坏,说:“赵振东成天光知道啃土坷垃。跟着他不是冻死,也得累死。”贫下中农狠斗了阶级敌人,豪迈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能干革命!这土坷垃我们啃定了!”
大家苦干一个冬春,动土十万多方,使蛤蟆湾三分之一的土地变成了平展展的台田。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粮田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八十八斤。他们连续苦干四个冬春,填平坑洼,改良土壤,开挖沟渠,栽了七万多棵树,使昔日盐碱洼,变成了米粮仓。
百折不挠
一九六五年春,王希鲁大队遇到了严重干旱。党支部带领群众,向干旱展开了顽强的搏斗。抗旱斗争的实践,使广大干部社员深刻地理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一九六五年隆冬,赵振东带领群众在刚刚修起的台田上竖起了机井架。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头一眼井打着打着塌了框。在失败面前,一些人泄了气。赵振东认为,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摸到规律,就能转败为胜。于是,他组织人们在现场反复分析塌框的原因,群策群力制定出了打第二眼机井的方案。第二眼井由于打的过深,井架子承受不住井砖的压力而折断,又失败了。但大家毫不灰心,弄来好檩条,绑牢井架,再打第三眼。可是第三眼井又失败了。
这时,一些人动摇了,有的社员见费了这么多工料还是打不成,非常心疼,劝赵振东不要再干了。是继续干下去争取胜利,还是半途而废?这个问题在赵振东脑子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在井场上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启发社员们树立坚持到底争取胜利的信心。总结前三次打井的经验教训,又第四次把机井架竖起来。支委们分别顶班劳动,边干边总结。紧张战斗两昼夜,终于打成了第一眼机井。当井水顺着水泵管往上喷的时候,人们高兴的热泪盈眶。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的干劲更大,到一九七○年实现了五十亩地一眼机井,基本上解除了旱、涝、碱三害的威胁。粮食亩产超千斤。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