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1版()
专栏:

什图拉大使和夫人举行招待会
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二十九周年
李德生、李先念、倪志福、徐向前、姬鹏飞、耿飚等同志和沙林察大臣应邀出席杜米、恰科、哈斯科等阿尔巴尼亚同志出席 什图拉大使和姬鹏飞外长先后讲话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讯 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什图拉和夫人今天晚上举行招待会,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二十九周年。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倪志福,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外交部部长姬鹏飞,中联部部长耿飚,应邀出席招待会。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外交大臣沙林察也应邀出席招待会。
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军事友好代表团团长彼得里特·杜米、副团长希托·恰科、阿里夫·哈斯科和代表团团员,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的同志,在京的其他阿尔巴尼亚同志,出席了招待会。
什图拉大使和姬鹏飞外长先后在招待会上讲话。
什图拉大使在讲话中介绍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在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领导下,在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具有先进的工业、农业、社会主义文化和强大国防力量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永远消除了旧社会的创伤。
什图拉大使说,阿尔巴尼亚人民保持警惕,勇敢无畏,在被敌人包围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但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被孤立,她的同志和朋友遍于全世界。他说,阿尔巴尼亚人民同伟大的中国人民结成了亲密无间、牢不可破和兄弟般的革命友谊,共同的理想和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把阿中两国人民连结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这种友谊。
什图拉大使赞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忠实地执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的革命路线和马列主义的教导,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胜利。他说,中国共产党团结胜利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加强和繁荣开辟了新的更加光辉的前景。
姬鹏飞外长在讲话中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阿尔巴尼亚政府和兄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姬鹏飞外长赞扬阿尔巴尼亚人民在以恩维尔·霍查同志为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领导下,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艰苦奋斗,走过了二十九年光辉历程。他说,阿尔巴尼亚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反对帝修反和支持各国人民革命的斗争中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威望。今天,阿尔巴尼亚人民正满怀信心,为贯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六大的决议和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我们衷心地祝愿兄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胜利。姬鹏飞外长说,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中阿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我们深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两国人民,必将如过去一样,互相支持,互相鼓舞,互相学习,并肩战斗,去争取共同斗争的新胜利。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还有政府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友协、北京市革委会的负责人余湛、张才千、田维新、张池明、刘道生、张积慧、刘贤权、柴树藩、韩宗正、陶琦、杨殿奎、孙晓风、姚晓程、朱穆之、方皋、许寒冰、诸惠芬、杨俊生、毛德厚、李恩求等。各国驻中国外交使节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第1版()
专栏:

李德生副主席会见阿人民军军事友好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讯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今天下午会见了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总参谋长彼得里特·杜米为团长,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政治部主任希托·恰科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副部长阿里夫·哈斯科为副团长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军事友好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同他们一起照了像。
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什图拉参加了会见。
会见时,李德生副主席同杜米团长,恰科、哈斯科副团长,什图拉大使和代表团团员卡比苏茨、沙拉班达、恰贝利等同志,在兄弟般的气氛中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参加会见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才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外交部副部长余湛,中联部副部长任允中,国防部外事局副局长朱开印,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武官吴好志等。
(附图片)
李德生副主席会见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军事友好代表团时合影。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广大干部社员深入批林整风,认真学习大寨
宁夏引黄灌区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新华社银川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宁夏引黄灌区继夏粮增产之后秋粮又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宁夏引黄灌区包括银南、银北地区和银川市的十一个县、市。今年,这个灌区的农业生产有这样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鼓足干劲,高产更高产;一大批后进和低产社队力争上游,低产变高产。回族人民聚居的灵武县崇兴公社,一九七○年粮食单产才四百多斤;经过干部和社员连年苦战,一九七二年就翻了一番,达到八百七十斤,今年又提高到一千零三十斤。今年这个灌区的吴忠、青铜峡、永宁、中宁、贺兰五县粮食亩产继续超《纲要》。原来条件差、产量低的平罗县,亩产也第一次达到《纲要》规定的指标。
秋收以后,在学习十大文件的学习班上,在生产队的政治夜校里,在热火朝天的农田水利工地上,广大回、汉族干部和社员正在认真总结丰收经验。他们回顾今年的战斗历程,进一步体会到,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根本在路线,关键在领导。今年农业丰收,是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学习大寨和昔阳先进经验,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结果。
平罗县是灌区北部的一个大县。过去有人认为:这里耕地面积大,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重,粮食产量很难跨过《纲要》。近几年来,县委联系农村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实际,领导广大干部和社员深入批判林彪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坚决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批判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世界观,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干部社员为革命种田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三年来,全县人民艰苦奋战,兴办水利工程五百五十处,开渠八百一十条,挖沟五百一十条,建立电排站十六座,铺垫低洼地二万四千亩,新建机耕条田二十二万亩。大干赢得了生产条件的大变,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今年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一十多斤。
正在向大寨式县阔步前进的吴忠县,今年学大寨运动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县十二个公社、九十个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全部跨过“黄河”,并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公社和大队跃过“长江”,一批大队和生产队闯过千斤关。这种大好形势的出现,是同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县委领导成员认真转变作风,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分不开的。去冬以来,这个县派出三分之二的干部到基层蹲点,做好后进社队的转化工作。他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武器,分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表现,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调动群众中的积极因素,使这些社队的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后进社队迎头赶上,震动了先进,促进了中间,使学大寨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全县出现了社社全面增产,大寨红花遍地开的可喜局面。
在喜庆丰收的时候,宁夏引黄灌区各族干部和社员,牢记党和毛主席的关怀,牢记工人阶级的支援,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踊跃向国家早缴公粮,多卖余粮。全灌区出现了一批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三百万斤到六七百万斤的公社和一百万斤以上的大队。
“今年丰收了,明年怎么办?”这是当前银川平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讨论的中心。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各社队都进一步寻找差距,挖掘潜力,制定新的增产措施。十月下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灌区各地、市、县,相继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基础比较差、增产潜力大的社队,宣传十大精神,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白天,他们和社员一起战天斗地,晚上又一起学习十大文件,讨论落实十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


第1版()
专栏:

草地扎根记
——汉族干部李绍福密切联系藏族群众的事迹
党的十大胜利召开的喜讯,象春风一样吹遍了川西北草地。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辖曼公社的藏族牧民正在兴高采烈地学习十大文件。有一个汉族干部,用流利的藏语满怀激情地向牧民讲解文件精神,并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把十大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他的话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浅出,生动具体,使藏族牧民感到格外亲切,受到很大的启发。
这个汉族干部就是中共若尔盖县委副书记李绍福。
雇工出身的李绍福,从一九五二年来到草地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二十一年来,他从一名基层干部到走上县级领导岗位,一直继承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三大革命运动的长期实践中,和广大藏族翻身农奴同甘苦,共命运,建立了血肉相连的阶级感情。
要当“草地通”
李绍福刚到草地的时候,这里还未进行民主改革,反动的封建农奴制度象大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广大藏族贫苦牧民的身上。李绍福亲眼看到,苦难的藏族兄弟姐妹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他的心情实在难以平静。他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讲,可是语言不通,无法表达。李绍福每到一个地方,藏族贫苦牧民都热情地围拢来,向他倾吐自己的苦衷,他却听不懂。他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在草地工作的汉族干部,如果不学会藏语;要同群众交流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那是困难的。为此,李绍福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努力学习藏语,在学习藏语的过程中,更密切地联系群众。
当时,有人对李绍福说,如果你学会了藏语,成了“草地通”,那不是一辈子都不能离开这里了吗?
说这样话的人,是怕草地生活艰苦,不愿永远在这里为藏族人民服务。李绍福认为,这种思想是和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必须“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这种高尚品德背道而驰的。按照党的教导,一个共产党员,到了一个地方,就应该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想到这一切,又想到当时面临的艰巨任务,想到草地革命和建设的宏伟远景,深深感到党和当地藏族人民是多么需要许许多多的精通藏语的“草地通”啊!可是,自己还不配这个光荣称号,必须努力尽快地做到这一点,在草地扎下根来。
从此,李绍福刻苦学习藏语。他揣着个小本子,随时把自己从群众中学到的单字、成语用同音的汉字记下来,反复背诵。每天晚上,他都挤出时间,把白天学到的生词难句背熟了才睡觉。在用藏语同藏族牧民交谈时,他大胆虚心,讲错了不灰心,也不怕别人讥笑。有一次,李绍福在达扎寺的塔洼帮群众犁地,用藏语叫人牵牛,对方拿来的却是马鞍,惹得大家都笑了。还有一次,在贫牧老大娘措摩家里,主人请他吃糌粑,他用藏语回答时,把“不吃”讲成了“不喝”。老大娘就亲切地把正确的用词发音教给他。李绍福赶快掏出小本子,把这两个生词记下来。他想,尽管今天又闹了笑话,但是得到老师的指正,收获还是不小。
李绍福就是这样在群众的帮助下,在学习藏语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县上评为汉族干部中的藏语学习模范。后来,他下乡工作就不带翻译了。他能熟练地用草地藏语方言同牧民交谈。
李绍福在学会藏语之后,又努力学藏文。他一方面向懂藏文的同志请教,一方面阅读藏文书籍报刊,收听电台的藏语广播。到一九五九年底,李绍福就能用藏语在大会上作报告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进一步做到能用藏语宣讲党的文件。根越扎越深
李绍福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对自己家乡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很内行,可是初到草地时,对这里的牧业生产却是陌生的。为了取得领导牧业生产的主动权,他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二十一年来,从黄河边到岷山麓,他走遍了若尔盖草地。他和社员一起放牧,一起挤奶,一起打酥油,一起剪羊毛。就这样,他逐步掌握了草地的自然规律和生产规律。比如,夏天在什么情况下会突然出现骤雨、冰雹或霜冻,冬季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暴风雪;牲畜该在什么时候配种,什么时候产羔产犊,一头母牛每天能挤多少奶,每百斤奶该出多少酥油,等等,他都逐步成为行家。
阿西公社牙厢大队有个老牧民叫纳千,十几岁就开始放羊,在牧业生产上有丰富的经验。李绍福担任多玛区区委书记期间,经常向纳千请教,学到了合理利用草场的四季放牧经验。纳千还告诉李绍福,羊羔死亡率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季产羔时气温太低,不易成活。如果调整母畜的配种时间,变冬羔为春羔,在暮春天暖时大批产羔,成活率就可大大提高。老牧民的意见对李绍福很有启发。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他把这些分散零碎的经验集中起来,去粗取精,加以系统化,经过试点,然后向全区推广。这样,不仅提高了羊羔成活率,还逐步改变了草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被动局面。
李绍福在班佑公社班佑大队蹲点的时间最长,前后住了三、四年。班佑,邻近巴西,是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途中在草地上的一个宿营地。李绍福来到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寨,心潮起伏。在红军拴过战马的河边柳林里,他同干部和社员一起开会,研究阶级斗争的动向,商量制订发展生产的长远规划;在留下红军英雄脚印的沼泽地带,他带领大家开沟排水,垦荒种植青稞和燕麦,为牲畜提供越冬度春所需的饲料和饲草;他还组织群众植树造林,挖药打猎,发展多种经营。革命传统大发扬,干部群众齐努力,几年之内,班佑大队出现了人畜两旺的新面貌,成为当时草地牧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之一。
李绍福总是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他下乡时,随身带着各种常用药品,谁有个伤风感冒,破皮出血,就给谁服用。李绍福还学会了一些医术,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给群众治病。住在社员家里,他也是闲不住,不是到河里去给社员背水,就是到草场上去拣牛粪,见到什么活就干什么。每当他调动工作,要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乡亲们总是热泪盈眶,依依不舍。隔些日子,有些社员还骑上马,到老远的地方去看他。李绍福只要有机会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总要抽空去看望那些他所熟悉的乡亲们。
李绍福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二十一年来,他绝大部分岁月都是在这辽阔的草地上和藏族牧民群众一起度过的。他随身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有三大件:一袋糌粑,一块酥油,一个奶茶碗。肚子饿了,揉几团糌粑,喝两碗奶茶,就算一顿饭,他骑着一匹马,无论是风雪严寒的冬季,或者是晴雨无常的夏天,都照常不辞辛苦,到处奔走,哪里天黑哪里歇。
初进草地时,李绍福曾一度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他生长在川西平原,喜欢吃大米,当时总觉得酥油糌粑不那么可口。但当他深入了群众,和群众的相互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他热爱这里的藏族牧民,也热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草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他想的是如何尽快地改变牧区的面貌,关心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疾苦。正因为他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他对那些生活上的不习惯的问题,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过去了。
在相互学习中前进
李绍福认为,草地的革命和建设固然需要汉族干部,但是,更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革命干部。因此,他到草地二十一年来,在虚心向藏族人民学习的同时,一直满腔热情地帮助当地藏族干部成长。他和铁布区区委书记曲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事例。
曲嘎是一九五四年冬天参加工作的。当时,这个二十岁的藏族青年,正好和李绍福在一个单位。从曲嘎那里,李绍福了解到许多关于草地阶级斗争的历史情况和一些民情风俗,并请他教自己学藏语。李绍福则给曲嘎讲一些革命的道理和草地建设的美好远景。李绍福还是曲嘎的第一个汉语汉文教师,每天教他认三个汉字。后来,两人不在一起工作了,还经常保持联系。有一次,曲嘎用汉文给李绍福写了一封热情的信,李绍福收到后,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在回信时,还在曲嘎来信上仔细地改正了错别字和不大通顺的词句。
一九七一年夏天,担任铁布区革委会副主任的曲嘎,为一件事情同县上一个部门的同志争论起来,态度不大好。这件事被当时在纳木区工作的李绍福知道了,他认为事情虽小,却反映了在曲嘎身上出现的骄傲自满的苗头。他想,作为曲嘎的一个战友,自己有责任帮助他。李绍福见到曲嘎时,诚恳地严肃地指出了他的思想毛病,劝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曲嘎当场作了自我批评,表示了改正的决心。此后,曲嘎常对别人说,他能够有今天,全靠党的培养教育,他感谢党派来的象李绍福这样的汉族干部,到草地来帮助他们。李绍福也常说,我初到草地时,对这里的情况可说是一无所知。如果没有广大藏族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我不可能那么快就在草地扎下根来。
在若尔盖,藏族干部在成长,汉族干部也在前进。今年一月,李绍福走上了县委副书记的工作岗位。他仍然和过去一样,坚持在基层蹲点,和群众打成一片。过去一年间,在草地深处的辖曼公社,他和广大社队干部和牧民群众一起,向沼泽进军,把向称“禁区”的大片烂泥潭改造成宜于放牧的草场。他们还兴修了三条水渠,解决了四十五万亩干旱草场的缺水问题。
党的十大胜利召开后,李绍福认真学习十大文件,用实际行动贯彻十大精神。他在工作中继续抓紧批林整风这件头等大事,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十大通过的新党章,把毛主席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写进了总纲,李绍福对照自己,感到差距还很大,他决心继续努力,为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