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写好成长中的英雄
——学习雷刚英雄形象塑造的体会
马威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根据“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柯湘的同时,又成功地塑造了雷刚这个成长中的英雄典型,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里,我们仅就雷刚英雄形象的塑造,谈谈如何写成长中的英雄人物的一些体会。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首先要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塑造高大丰满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同时也要写好其他各种人物,其中包括成长中的英雄。
写成长中的英雄,必须写出英雄人物应有的基本素质。《杜》剧以热情饱满的笔触,写出了雷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所具有的那种英雄本色。
首先,雷刚疾恶如仇,有强烈的革命造反精神。他十几年为土豪帮工抬轿,跑酸两腿累断腰,对豪绅地主恨入骨髓。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使他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豪门不入地狱,穷户难进天堂!”要翻身,要自由,必须拿起枪杆子与地主豪绅斗。在“秋收暴动”的影响下,他和劳苦弟兄学着样子往前闯,杜鹃山上举刀枪。雷刚的革命行动,既合乎广大劳苦群众的要求,又顺乎时代的革命潮流。
其次,雷刚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有
“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他象一把犀利的钢刀,永不卷刃。虽然三起三落,几经失败,但是他百折不挠,斗志不衰。他从毒蛇胆的监牢里跑出来以后,砸开脚镣,拿起钢刀,又继续战斗了。这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挫折的顽强战斗精神,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第三,雷刚热爱共产党,渴望党的领导。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是在毛委员领导的“秋收暴动”的影响下扯旗造反的;农民自卫军三起三落旗竖旗倒、多少好兄弟血染山冈的血的教训,更使他逐渐认识到“群雁无首难成行”,党是“指路的明灯”。他日夜思念党,急切地寻找党,从毅然决定“抢一个共产党领路向前”,到法场上舍生忘死救柯湘。雷刚的无畏行动,反映了亿万中国农民渴望在党的领导下闹翻身求解放的历史要求,表现了雷刚对党朴素而强烈的阶级感情。
雷刚这些基本素质,概括了中国贫苦农民的阶级共性。当然,雷刚作为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一个农民自发暴动的领袖,自然也有他的弱点和局限。他要求革命却不知道怎么革命,免不了要“瞎碰乱闯”;他渴望党的领导,却不理解党的纲领和路线,在行动上也就难免会背离党的路线。《杜》剧写了雷刚的这些缺点,但是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还是可敬可爱的。为什么?这是因为:一,作者分清了主流与支流,突出了主流——雷刚对土豪劣绅的刻骨仇恨,强烈的革命造反精神,对党真挚深厚的感情。如第三场,雷刚“良莠不辨,是非含混”,要用革命的扁担打自己的阶级兄弟。柯湘阻止,雷刚大怒,踹凳舞刀,责问柯湘:“你这个共产党,是真还是假?”但雷刚所恨的并不是共产党,而是他所认为的假共产党,雷刚对党始终是热爱的,信赖的。二,雷刚的缺点,根源在于狭隘的复仇思想。这是千百年来个体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局限性。由于《杜》剧把柯湘和雷刚的冲突严格限制在党的正确路线和狭隘复仇思想这对矛盾的范围内,因此尽管矛盾有时也很激化,却并没有发生“过线”的问题。三,作者对雷刚的缺点和错误,既不是嘲笑讽刺,也不是展览欣赏,而是满腔热情地写出了他在党的指引下,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探索真理,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这样,《杜》剧虽然写了雷刚的一些缺点,却并没有损害他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应有的基本品质,严格地划清了英雄人物和“中间人物”的界线。
写成长中的英雄,不仅要写好他的英雄基调,更重要的是要写出他的成长。
毛主席教导我们:“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自发的斗争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自发的农民起义领袖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这就需要“灌输”,需要“改造”。雷刚正是在党的指引教育下,由一个自发的农民起义领袖成为一个初步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工农革命军干部的。从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可以看出党代表的心血,看出柯湘坚持以毛主席的建军路线对农军进行改造的成效。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柯湘对雷刚的领导,主要是进行党的路线和政策教育。《情深如海》一场,柯湘乍到杜鹃山,就敏锐地发现农民自卫军分浮财、抓商人、杀俘虏的“老章程”,显然与党的路线、政策是不相符合的。不破不立,不破掉这个“老章程”,党的“新章程”就不能确立。柯湘以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捅了这个马蜂窝。尽管雷刚勃然大怒,踹凳舞刀,柯湘却胸有成竹,从容镇定。她坚信:党的正确路线,贫苦农民是能够接受的;革命的真理,雷刚是会想得通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柯湘因势利导,终于使雷刚认清了敌、我、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提高了阶级觉悟和路线觉悟,增强了党的政策观念。但是,世界观的改造是长期的,旧的思想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在第五场《砥柱中流》中,围绕究竟是“下山”硬拚,还是执行党的指示及时“转移”这个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柯、雷之间又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思想冲突。雷刚在内奸温其久的煽动之下,不听柯湘的劝阻,不顾大局,莽撞下山,结果中敌埋伏,身落陷阱。在雷刚犯了错误痛定思痛的时候,柯湘满怀热情,用田大江牺牲的血的教训引导他,用温其久这个反面教员教育他,用历代农民暴动失败的事实启发他,使他从狭隘的复仇思想的牢笼里解放了出来,认识到“农民武装必须步步跟定共产党,才能够节节胜利,蒸蒸向上”的真理,决心跟党走,闹一辈子革命。
《杜》剧在突出党代表柯湘对雷刚的指引教育的同时,还充分描写了群众对他的启发与帮助。“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当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积极性和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因此,写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成长,应该表现他们善于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虚心地接受群众的教育和帮助。《杜》剧中群众对雷刚的帮助和教育,主要是通过杜妈妈体现的。《长夜待晓》一场,雷刚从毒蛇胆的监牢里逃出来,和杜妈妈在杜鹃山相遇。《杜》剧通过杜妈妈的四个动作——递柴斧、送番薯、索砍刀、递砍刀,不仅表现了这位英雄母亲对雷刚的关心和爱护,而且表现了饱经阶级斗争风霜的老一代,是怎样以自己切身的斗争经历,启发雷刚去寻找革命的带头人的。《铁窗训子》一场,杜妈妈在雷刚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那里的时候,又用柯湘的英雄榜样教育雷刚,使他豁然省悟,进一步认识了共产主义战士柯湘的崇高品质和广阔胸怀,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的严重性与改造的迫切性。此外,田大江这个人物对雷刚的成长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田大江参军以后,不仅没有计较雷刚要用扁担打他的个人恩怨,反而攀青藤下绝崖为雷刚采草药,这个感人的行动,使雷刚深深体会到自己用革命的扁担打雇农的错误,体会到柯湘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的正确。后来,田大江为营救雷刚,血洒山冈,光荣牺牲。雷刚缅怀烈士,悔恨交加,沉痛地唱道:“怒火烧,热泪淌……九江水洗不尽悔恨悲伤,悲伤撕裂我胸膛!”田大江的牺牲,说明了如果不按照党的指示办事,革命就要失败,就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件事深刻地教育了雷刚,促使他坚决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塑造成长中的英雄人物,还必须写出他们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
雷刚的革命自觉性,首先表现在他热切地找党上。听到党就近在眼前的消息,他是那样的心驰神往;法场上救下柯湘,他是那样真诚的表示欢迎。这种发自内心渴望党领导的强烈要求,是他所以能够由自发转变为自觉的可靠保证。二是改正错误快。雷刚不懂党的路线和政策,是非不分,做了一些错事;一旦懂得,就坚决执行。如当他在柯湘的启发引导下,认识到了用革命的扁担打雇工是“错把亲人当仇人”时,就一把抱住田大江,爽快地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一切要“听党代表的”。雷刚光明磊落,知错必改,表现了他愿意接受改造的自觉革命精神。三,自觉学习。雷刚入党后积极学政治、学文化,决心用毛主席的思想武装自己,改造自己,
“不能做睁眼瞎子一抹黑儿”,有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四,坚持改造世界观。世界观的改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雷刚第二次从毒蛇胆的监牢里出来后,目睹温其久的丑恶表演,联系自己的上当受骗,总结田大江壮烈牺牲的血的教训,他严肃地深思:“为什么我雷刚一错再错,屡遭挫伤?”表现了雷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革命真理,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的革命精神。正因为雷刚有要求党领导的强烈愿望,又有自觉接受改造的革命精神,所以他才能在党的指引和群众的帮助下,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成长。
(附图片)
毒蛇胆设下“金钩钓鱼计”,妄图一举消灭农民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的诡计,极力劝阻雷刚不要莽撞下山。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顶风镇浪的坚石
——赞李石坚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 骆飞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赞美那矗立在海边的岩石。惊涛骇浪汹涌地向它压来,然而它傲然挺立,岿然不动。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李石坚,正象那海边顶风镇浪的坚石。
农民自卫军骨干李石坚早先是个石匠。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铸成了他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性格;接触广泛的社会职业,又使他具有较广博的见识,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比一般农民有较少的局限性和家乡观念。心胸开阔,敏锐机智、坚韧不拔,这就是李石坚的性格特征。
李石坚第一次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雷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三起三落,屡遭挫折,不知路往哪儿走的时候,李石坚带来了“喜讯一件”,打听到了共产党的消息,并提出了“劫法场”“大闹三官镇”的方案。这有力的一笔,既反映了李石坚对党无比热爱和殷切期望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之时不灰心,关键时刻有主见的英雄性格。从这一笔简炼的描写中,我们深深感到:李石坚是农民自卫军中最积极最坚定的力量,是雷刚的得力助手。
李石坚是农民队伍里先进思想的代表。在柯湘还没有来到农民自卫军以前,他与雷刚同生死、共患难,积极为队长出谋划策,影响农民自卫军往好的方面发展。柯湘来到杜鹃山之后,李石坚又大力协助,积极配合,为柯湘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他,在柯湘开始注意温其久的时候,第一个向柯湘反映了温其久的历史情况,引起了柯湘进一步的警觉;是他,最先领会党的政策,站到柯湘一边,并且积极协助柯湘打通雷刚的思想;也是他,在乱云飞渡的时候能明辨是非,在拍击的浊浪面前能站稳脚跟,和柯湘并肩战斗,严斥兴风作浪的温其久,力阻要莽撞下山的雷刚……所有这些,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李石坚机智无畏的性格特质,体现了柯湘从井冈山带来的革命火种,已经在他身上生根开花。
剧本在塑造李石坚英雄形象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将他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漩涡中来集中刻画他的内心世界。在《雾岭初晴》一场中,李石坚针锋相对斗顽敌,挺身而出护红旗,表现了他自觉执行捍卫正确路线的高度政治觉悟。混进革命队伍的内奸温其久,在党代表柯湘、队长雷刚都不在的情况下,妄图把部队带进土匪刘二豹的伏击圈,里应外合,扑灭农军。肩负党的重任的李石坚,带领广大群众,坚决斗争,寸步不让。首先,温其久大耍两面派,装着执行上级指示的样子鼓动大家下山;李石坚揭谎言、驱迷雾,耐心教育启发同志们不要轻信温其久的胡言乱语。接着,温其久又以队副的名义,以权制人,命令部队下山;李石坚义正辞严,指出“军队归党领导,调动岂能由你”,字字千钧,气贯长虹。温其久又用“误战机”进行恫吓,但是温其久的威胁不仅没有使李石坚屈服,相反更激起了他的愤慨,他联系前后事实,给予回击,句句击中敌人的要害。温其久狗急跳墙、恼羞成怒,强行下令摘袖标、倒红旗,并拔枪威逼;李石坚用威严不可侵犯的正气向敌人宣告:“守阵地卫红旗众志成城!”这铿锵有力的话语,配以李石坚等人手拉手肩并肩护卫红旗的行动,使李石坚的英雄形象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毛主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剧本在刻画李石坚的英雄行为的同时,突出了党代表柯湘的引导教育作用。李石坚从一个自发反抗的农军战士成长为一个能代替党代表的职务、执行正确路线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有一个过程的。是柯湘深入浅出的启发教育,使他懂得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柯湘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忠诚、高超的对敌斗争艺术和彻底的革命精神,使他懂得了应该怎样革命、怎样战斗。可以说,李石坚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柯湘言传身教分不开的,都是党引导、哺育的结果。剧本通过李石坚英雄形象的塑造,既深化了主题,又很好地陪衬了主要英雄人物柯湘。


第3版()
专栏:

革命母亲的形象
——赞杜妈妈
“二七”机车车辆厂工人评论组
一九二八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巍峨陡峭的杜鹃山上枪声紧迫,喊声不绝。刚从敌人牢笼里跑出来的农民自卫军队长雷刚,脚拖重镣,步履踉跄地上场。正当他拣石砸镣镣仍未开,心情烦躁顿足张望的时候,一位身背柴架、手持柴斧的老妈妈来到他面前,递柴斧砸开铁镣,送番薯暖人心肠。这位刚毅质朴的老大娘,就是烈士杜山的母亲——杜妈妈。
苦大仇深的杜妈妈,革命,是决不回头铁定了心;支援农军,是日夜操劳出尽了力。当她从雷刚口中得知自己唯一的儿子壮烈牺牲时,犹如听到晴天霹雳,震得她身子一晃,柴斧落地。然而,这丝毫也动摇不了她革命到底的决心,杜妈妈咬牙挺住,十分刚强地说:“砍不尽的南山竹,烧不死的芭蕉根!我丈夫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她化悲痛为力量,又毅然决然地把孙子小山交给了自卫军。这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杜妈妈不仅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亲人,而且满怀热情积极支援农民自卫军。在那吃糠咽菜的苦难岁月里,杜妈妈和乡亲们节衣缩食,把番薯、咸盐省下来,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肩挑背扛攀山越岭给农民自卫军送去。杜妈妈和乡亲们的阶级的情谊,真是比巍然耸立的杜鹃山还高,比滚滚滔滔的湘江赣水还长啊!
饱经风霜的杜妈妈,识大体、顾大局,胸襟博大开阔。《长夜待晓》一场,雷刚满怀激愤,要持刀下山去与毒蛇胆硬拚,为杜山等烈士复仇。然而,与毒蛇胆有杀子之仇的杜妈妈非但没有鼓励他,反而从雷刚那里要回了刀。雷刚三起三落的结局,杜山牺牲的血的教训,使杜妈妈懂得:单凭血气之勇与强大的敌人硬拚,是闹不出名堂的。她语重心长地告诉雷刚:“得找个带头引路的,再不能瞎碰乱闯啦!”在失去亲人无限悲痛的时候,她咽下个人的仇恨,以革命的成败为重,这是何等崇高的品格;在雷刚头脑发热的时候,她冷静地帮助雷刚总结经验教训,热情启发他去寻找“带头人”,又是何等的沉着老练啊!如果说《长夜待晓》中的杜妈妈还只是一个有一定斗争经验的贫农妇女,那末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在党的教育下,她的政治觉悟更有了迅速的提高。《铁窗训子》一场,针对雷刚狭隘的复仇思想,杜妈妈用柯湘“党的嘱托记在心里,个人仇恨咽在肚里,天下大事看在眼里”的崇高品质,用柯湘来到杜鹃山前后的巨大变化来启发雷刚要听党的话,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走。晓之以理,句句引起了雷刚的深思;动之以情,字字打动了雷刚的心弦。这里寥寥几笔勾勒,生动地揭示了杜妈妈识大体、顾大局、明是非、辨真伪的崇高精神境界。


第3版()
专栏:

热血化杜鹃 光华照河山
——赞田大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 李锡赓
在社会主义文艺作品里,英雄群象是主要英雄的坚实基础和有力衬托,因此,必须努力刻画英雄群象里的每个个体形象,使之既有共性,又有明确的个性,并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烘托主要英雄。从而使英雄群象与主要英雄形象相得益彰,星月交辉。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对于农民自卫军战士田大江的塑造,就是一个堪以称道的范例。
田大江在整个戏中,没有一句唱词,说话也不多,但是他的行动却相当感人。他初登场是被农民自卫军误当“土豪”抓来,他因之气愤不平,批评农民自卫军“简直是军阀”。柯湘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亲手释绑,赠送衣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毅然报名参军。这表现了他朴实倔强的性格和投身革命的热忱。他二次登场是参军以后采药归来,杜小山夸他为医雷刚枪伤起早贪黑,攀崖采药,他却腼腆地加以阻止,悄悄地埋头整理草药。这看出他不但具有劳动人民勤劳、朴实、不怕苦累、不畏艰险的品质,而且谦虚、憨厚、度量宽宏、不记私怨,对同志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后来突出描写了他在革命斗争的紧要关头,为救亲人脱险,挺身而出,一马当先,担任断后,英勇杀敌,鲜血洒落在杜鹃山冈上。这集中体现了他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从而使这一敦厚朴素,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鲜明突出地树立了起来。
然而,田大江的英雄形象是为柯湘英雄形象的塑造服务的。田大江一出场,就处于柯湘与雷刚两种思想尖锐冲突的环境之中,他的命运始终与这一矛盾过程和斗争结局紧密相关。田大江的参军、新生正是柯湘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的结果。他参军后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烘托出柯湘善于培育革命的人材。嗣后,他为救雷刚脱险而牺牲,表明了雷刚所犯错误的严重和对革命造成的损失之大,烘托了柯湘深谋远虑的正确,力挽狂澜的英姿,还进一步证明自发的农民武装斗争如果离开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引导,就不能取得胜利的伟大真理。随着田大江的英雄形象由入伍、战斗到牺牲,越来越鲜明、生动,主要人物柯湘的英雄形象也由于田大江等群象的烘托,更加光辉夺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