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让青春永放光辉
——记河北省承德钢铁厂女医生孙志成
青春,是美丽的。但是,一个革命者,怎样使自己的青春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承德钢铁厂女医生孙志成,用她的意志和行动写出了一份很好的答案。一
这已是一九六二年初春的事了。傍晚,孙志成和几个姑娘跳着唱着,高兴地象小鸟一样要去看电影。刚走出卫生所的大门,猛听到值班室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来。孙志成习惯地停住了脚步。值班医生小徐着急地说:“不好了,冰沟门养路工区的老工人王瑞亭病危,需要急救,我得马上去!”小孙一把拦住她:“冰沟门离这里四十多里,这里也要有人值班,还是我去!”“你下班还没休息。”
“抢救病人要紧,还讲啥休息!”她一扭身跑进医务室,准备好急救药品就朝外跑。
那天晚上下着大雾。当刚要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不幸的车祸发生了,孙志成失去了知觉……
“孙志成出事了!”消息象电流一样,很快传遍了全厂。厂领导闻讯赶来了,成群结队的工人赶来了,连两位长年瘫痪在炕上的老工人,也找人用三轮车拉着赶来了……
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孙志成终于复活了。
她睁开双眼,吃惊地望着大家,着急地问:“你们都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快抢救王瑞亭。我的听诊器呢?我的出诊包呢?”小孙使劲地抽出左手,朝右臂上一摸,猛地缩了回来,“啊!我的胳膊呢?”“我的右腿呢?”在场的人忍不住哭了。在这一瞬间,她立即明白了:自己的右臂和右腿已经全没了,从此就将变成残废了。这对于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人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党委书记握住她的左手,激动地说:“志成同志,不要难过,你是个模范共青团员,党相信你会战胜痛苦,恢复健康,继续为党工作。”她的爱人老陆捧着毛主席著作,亲切地说:“志成,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我负担,你好好养伤,毛泽东思想会给你战胜病痛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力量!”几个姑娘呜咽着说:“志成姐,你要看电影,唱歌曲,我们背你去。”……她握着一双双温暖的手,望着一张张亲切的笑脸,百感交集。她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想起了党的关怀和培养。她哭了,又笑了。她让战友孙新萍快把毛主席著作打开,她看啊看啊,心里真象升起了一轮红太阳。从此,孙新萍读,孙志成听,姐俩共同学习毛主席著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孙志成的病情逐渐好转。这些日子,她除了读毛主席著作,还看了徐学惠的故事,读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开始想到生活和工作。她想:徐学惠失去双手还能为党工作,保尔瘫痪在床上,双目失明,还从事创作。我,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难道能躺在病床上了此一生吗?她反复地背诵着保尔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是啊,如何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如何让青春永远放出夺目的光辉,这是孙志成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
孙新萍看到战友心事重重,便劝说:“好姐姐,不要难过,党组织跟我谈了,让我长期侍候你。俺就陪你整天在一块,我帮你梳头,帮你洗脸,帮你看书,帮你吃饭……”小孙的话使志成又感动,又难过。是啊,她们是在同一面红旗下宣誓入团的战友,又是在一张桌上工作的同志,感情是深厚的。但是,自己不能动了,还能拖住她吗?!“不行!我一定要站起来。”小孙是个说到做到的坚强青年。残腿还没有消肿,高烧还没有退去,她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为重新投入三大革命运动,迫不急待地做着战斗准备。二
孙志成出院以后,因为伤口没有愈合不能安假肢。医生认为:一个人同时断掉右臂右腿,身体已经失去了平衡,就是安上假肢也不能走路。孙志成静静地躺在炕上,失去工作的痛苦,又一次在折磨着她。每当她听到街上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的时候;每当坐上残废车被人推着出门的时候,她总是问自己:“难道我就是这样度过一生?”她苦苦思索着如何回到战斗生活中去。
一天晚上,孙志成已经躺下了,猛听到外边有敲门声和紧急的呼叫:“陆医生,我家的小孩快断气了!”听到这声音,孙志成忘了自己是个病人,忙用左手抓起听诊器,霍地坐起来,想要下炕。但身子还没坐稳,便“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在地上。那个人跑进屋里把她扶到炕上,见她的脸被擦破了,浸出斑斑血迹,便心疼地说:“这可怎么说哟!俺是来找陆医生的,可你半拉身子咋能出诊呢?陆医生不在,我去找值班医生。”说罢就急忙走了。这时,孙志成非常痛苦,她想:作为一个医生,当病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却一步也不能动,难道我真的失去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了吗?不!决不能!第二天,她向党组织提出无论如何也要安假腿,一定要站起来,回到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党委支持了她的要求。
她和孙新萍来到了石家庄,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季。由于她伤的是一顺右臂右腿,练习走路只能靠别人扶着,就是这样还经常摔倒。特别是假肢磨着残肢的嫩肉,走起路来象针扎一样疼,不一会,就磨出鲜血来,疼得浑身冒汗。孙新萍劝她歇一会再练,但孙志成坚定地说:“不能歇!世界上的路都是走出来的,我不相信没有拐杖就不能安假腿。只要有恒心,钢梁也能磨成针!”说着,她们顶着骄阳,继续一步一步地苦练。夜间,孙新萍经常被响声惊醒。原来孙志成看新萍睡着后,自己又偷偷扶着墙壁在练习,不小心摔倒了,就把小孙惊醒了。孙志成就凭着为党为人民要继续工作的坚强意志,终于重新站起来了。
这又是一个初春的早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大地铺满霞光,孙志成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终于重新背起心爱的出诊包,迎着朝阳,一步一步地走进卫生院的大门,回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激动啊!
“俺们的孙大夫又回来了!”这消息就象晴空里放了几挂鞭炮,很快在全厂传开,很多人专门来看望她。
不久,孙志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 回到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以后,因为毕竟是一只手,诊断、开方、注射都很困难。一次,一个患者在孙志成的诊桌前等了老半天,因为她看得慢,没有等上。他怕影响工作,又带着病回到生产岗位。这件事,使孙志成内心里受到一种责备。从此,人们在假节日,或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看见孙志成在药房里,不是练包药,就是拿着针头在小枕头上练打针。有时回到家里,也弄一张纸叠来叠去。千百次地练,一次又一次地琢磨,她终于用一只手又掌握了看病、开方、打针、换药等医疗技术。
她常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付出心血和劳动。她决心用一只手、一条腿,也要攀登为人民服务的高峰。
一天晚上,孙志成学习回来,夜已经很深了,家里人都已经入睡。她轻轻地从针包里拔出一根银针,忙着练起针灸来。由于一只手难于固定穴位,进针不准,把血管扎破,鲜血流了出来。她的小儿子一觉醒来,看到妈妈半跪在炕上,正在扎针,并且鲜血直流,上去搂住她的脖子哭起来:“好妈妈,您就剩下这一条腿了,再扎残废了,那可咋办呀,……”志成把脸贴在孩子的面颊上,爱抚地说:“强华,你妈妈和咱全家人的生命都是党给的,为革命咱宁愿自己担风险,也决不能叫阶级兄弟有半点不安全,不在自己身上练会扎针,咋能给别人治病呢?”说着,又扎了起来。经过反复练习,终于学会了简单的针灸技术。
厂医院办了一个中医学习班,孙志成总是坚持早晚去听课。一天晚上,天忽然下起大雨,正赶上她的残腿发炎,不能安假肢。去还是不去?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使她立即做出抉择:就是下刀子也要坚持去听课。当时她爱人不在家。她用一块雨布把书包好,一挺身,用一只手扶着杖子顶着倾盆大雨,用一条腿硬朝厂里蹦。跌倒了,她就爬着找到树木支撑起来,继续朝前蹦着。学习班的同志,望着窗外那不断线的大雨,心想志成不会来了。可是猛听院里扑通一声,人们一看,“啊!是孙志成倒在泥水里。”学员们立刻拥了出去,把她背到屋里来。只见她浑身上下都是泥水,人们被她的精神感动得都流泪了。四
有人说青春是短暂的,她象鲜花凋落一样,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青春是不能用年龄来计算的。孙志成,这个党的好女儿,她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到党的事业上,使壮丽的青春,不断发出灿烂的光辉。她腿脚不好,但每天上班从未迟到和早退过。她把温暖送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为人民服务这个光荣岗位上。
孙志成常想,作为一个人民医生,决不能等病人找上门。她为了使自己能出诊,就继续练习和摸索上坡、下坡、过沟的规律。她还给自己定了一条制度:找上门来的及时去看;老病号在心里列上名单,抽空就登门去看;重病号一定要赶在时间前面。去年过春节,卫生所放了三天假,孙志成没在家呆半天。初一,她到下营子去走访了七八户病人家,初二,她又跑到南沟,巡诊了郑师傅、来福贵等七家的病人,初三,又到医院把住院的病号,一一探访了一遍。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孙志成刚躺在炕上,天突然刮起了大风,一会便飘起了漫天雪花。伤口一剜一剜地疼,她久久不能入睡。这时,她忽然想到:风雪天,我的伤口疼,那些老病号,陈大娘的气管炎,许英的胸椎结核……又会怎样呢?她挣扎着爬起来,忍受着伤口疼,安上假肢,冒着风雪,首先来到康瑞兰家。一进屋,就见康瑞兰,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着,憋得满头大汗。孙志成看到这情景,便责备她说:“你喘得这么厉害,怎么不打发孩子找我去呢?”康瑞兰激动地说:“是想去找你,可又一想,你那个腿脚,风雪又这么大,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孙志成听了非常感动,她说:“给阶级姐妹治病,是我的责任,可不能过意不去啊。”志成忙给她打了一针,服了药,气喘很快好些了。当孙志成要离开时,康瑞兰眼泪刷刷地流下来。孙志成在风雪中走出很远,回头望时,在那透亮的玻璃窗上,康瑞兰还在望着她哩!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怒江两岸美如画
——记云南保山县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怒江坝的事迹
深秋的一天,我们从祖国西南边城云南保山出发,西行一百二十多里,翻过柳湾大山,便来到怒江坝。此时虽是霜降已过,但此地却没一丝凉意,犹如北国盛夏。那层层梯田,稻菽掀浪;块块蔗园,绿茵粗壮;沟边的香蕉、木瓜,果实累累;连片的橡胶林,郁郁葱葱;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那稠密的村寨,两座屹立在坝西的高大糖厂,来往如梭的汽车,更使这里显得生气勃勃。这个人人见了人人夸的怒江坝,就是昔日人人见了人人怕的瘴疠之区。
怒江坝,是位于高黎贡山和柳湾大山之间的一个狭长盆地,全境约有七百平方公里,居住着傣、傈僳、崩龙、汉等族人民。由于怒江天堑纵贯全境,所以人们都称它为怒江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炎热,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庄稼。可是在解放以前,这个被人称为抓土就是金的好地方,却长期得不到开发,整个坝子,杂草丛生,泥塘密布。每到夏天,气温上升,瘴气弥漫,蚊蝇孳生,疟疾、霍乱、天花、伤寒等瘟疫就相继横行,有许多阶级兄弟被夺去了生命。所以这里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些民谣:“椒花落时瘴疠起,十人下坝九人死。”“要过怒江坝,先把老婆嫁”。直到解放前,整个怒江坝,除了坝西南端的开阔地带居住着三千多傣族人民外,其他都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原。
解放后,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沉睡千年的怒江坝才获得了新生。
各族人民在保山县委的号召下,成村成寨地搬迁下坝,积极参加开发怒江坝的战斗。党和政府为了支援各族人民开发怒江坝,派出了大批医疗卫生人员,给各族人民发放蚊帐,免费服用阿地品、扑疟母星、白乐君等防疟药剂二百多万片,免费供应六六六粉和滴滴涕六十九吨,并为各族人民培训大批不脱产的卫生员,积极开展群众性的除害灭病活动,有效地控制了蚊蝇的孳生和疾病的发生。现在,横行坝内的疟疾、霍乱、天花、伤寒四种疾病早已绝迹,怒江坝到处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全坝的人口已由解放前的三千多人增加到五万一千多人,其中傣族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多,过去那种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农田已由两万多亩增加到十一万多亩,成为云南省棉、糖、橡胶的重要产区之一。
怒江坝境内虽有怒江、烂渣、芒勒、户南等河流的水利资源,但因田高水低,却得不到灌溉。
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各族人民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建水库四十三座,开挖总长达二百八十多公里的三十七条引水沟渠。利用这些水库和引水渠,建起了装机容量达一千一百瓩的十座小水电站,不仅使全坝子百分之八十八以上的生产队用上了电,而且还利用小水电站发出的电力,在怒江两岸建立了十二座抽水站,实现了怒江江水灌良田的愿望,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怒江坝的干旱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全坝的保灌面积已由原来的九千多亩增加到七万三千多亩。
怒江坝是我国海岛棉的主要产区之一。海岛棉又名长绒棉,它具有纤维长、拉力强度高等优点,又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我们来到这里,看不到棉花,却看到一片正在灌浆的水稻,“怎么在收棉花的季节看不到棉花呢?”我们惊奇地问。公社干部回答说:“你们要问清这个问题,还是请老组长给你们谈谈吧!”
这位老组长就是道街公社道街大队第七生产队年近七旬的老农杨钊,是一位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也是云南省有名的植棉能手。由于他是这个生产队第一任互助组组长,所以人们一直称他为老组长。从怒江坝试种海岛棉以来,他一直担任这个队的科技小组组长,曾为全坝海岛棉创高产做出了不少贡献。随着生产的发展,全坝粮、棉争土地、争节令、争劳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粮棉矛盾,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杨钊,更是老当益壮,决心要为争取粮棉双高产作出新的贡献,他率领科技小组的社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他们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充分利用怒江坝无霜期长的有利条件,大胆地把过去的植棉季节来了个大翻个,变以往春种秋收的老习惯,为冬播夏收的新植棉方法,使棉田收花后连种一季水稻。经过他们的艰苦试验,终于在一九七○年获得了成功,这种稻棉连作的新方法,不仅解决粮棉之争的矛盾,而且还使棉花蕾铃期避开容易烂桃的雨季。这一年,他们在同一亩棉田里获得了皮棉二百二十多斤和水稻八百二十多斤的好收成,为创造粮棉双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一新方法的试验成功,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很快在全坝子得到了推广。这时,我们才明白在收花季节看不到棉花的道理,原来这里普遍推广棉后稻了。
公社干部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以来,各族人民提高了路线觉悟,干劲倍增,全坝区水稻、棉花、甘蔗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对国家的贡献也一年比一年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坝区总共向国家交售粮食一千七百五十三万多斤,棉花二百一十三万多斤,甘蔗五十万九千多吨。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棉花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粮食、甘蔗也比去年增产。
昔日的瘴疠之区,如今已经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幸福之乡。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大森林的主人
访黑龙江省穆棱林区
我们来到全国林业系统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穆棱林区。这里一派热气腾腾的跃进景象:在奇峰环抱的密林深处,伐木油锯的马达声震撼着群山;在深山峡谷里,拖拉机拖着长长的原条奔驰;在运材公路上,满载着各种粗大原条的汽车络绎不绝;在木材堆积如山的贮木场里,架杆机挥舞着巨臂,把棵棵栋梁之材,装上火车,运往祖国各地。
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锻炼的广大职工,正以大森林主人的姿态,战斗在林海。
在穆棱林区一些山峰上,长着一些参天大树,人们管它们叫山帽。过去这些地方被称为禁区,不让采伐。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提出冲禁区,摘山帽,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战斗口号。青年拖拉机司机王培兴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在牛心山上展开了一场攻山夺木的战斗。站在牛心山下,要仰面朝天才能看到山顶。别说拖拉机上去,就是人往上爬也很费劲。王培兴不畏山高,开着拖拉机第一个冲向禁区。可是刚冲到半山腰,拖拉机就憋得冒黑烟,车身直往后退。直线上不去,就巧妙地绕山盘旋往上开。下山的时候,由于坡太陡,有跑车的危险,他们就采取多装原条和挖横沟填木头的办法增加阻力,防止跑车。就这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打开了禁区。在王培兴的带动下,大家冲禁区,摘山帽,近几年来,为国家增产了上万立方米木材。
在莲河林场附近,有一座山,山高坡陡,人们称做天桥岭。运材公路越岭而过,汽车行驶在上面,好象行进在彩云之中。去年春天,突然下起大雪,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三十度。天桥岭的运材公路被大雪封死了,有的地方还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为了把木材按时运出山,三号汽车司机长、共产党员刘善岐一车当先,在前面为车队开路。当车爬到天桥岭一半时,只见车轮在飞转,可车身却寸步不前。在这紧要关头,刘善岐甩掉身上的棉袄,抡起大镐,刨冰开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英勇奋战,终于在天桥上闯出一条新路,保证了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出山来。
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穆棱林区有一半成了荒山秃岭。解放后,广大林业职工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大力开展了营林工作。这里先后办起了十一处大型苗圃,培育了近千亩母树林,改造了十余万亩天然次生林,在荒山秃岭上,还营造了三十多万亩新林。
在老道沟经营所的苗圃里,我们看到一池池落叶松、樟子松等各种树种的幼苗,长得茁壮喜人。苗圃工人还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实验,使苗木长得又快又好。原来落叶松树苗隔两年才能上山,现在当年下种,当年上山。
红岩经营所有一万三千多亩人工林的幼树,因长势不好,需要进行透光抚育。这个经营所的职工,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大家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以后才回来。在严寒的季节里,冒着风雪,跪在雪地上伐树。为了保护幼树,宁可把伐倒的大树一棵一棵的扛出去,也不另开辟拖拉机集材道。原来计划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透光抚育任务,经过大家团结战斗,仅用了一个冬春的时间,到今年三月就完成了。现在经过抚育的一万三千多亩幼树已郁郁成林。十年前栽下的红松,第一次结出了果实累累的松塔。
解放二十多年,穆棱林区为国家生产了四百多万立方米木材。文化大革命以来,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一九七二年比一九六五年,木材产量增长百分之二十四,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今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福建省龙海县各社队,把柴油机装在水泥船上,抽取九龙江下游河流的水,灌溉农田。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