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老红军战士甘祖昌给知识青年的信下乡回乡的知识青年同志们:
你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看到你们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看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我们老一辈是非常高兴的。
自从我回乡以来,收到过很多知识青年的来信。这些青年人用自己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切身体会,说明扎根农村是大有作为的。但也有少数同志说:“到农村去奋斗一阵子可以;要长期干下去,可就艰苦了。”还有的同志下农村时满腔热情,工作中碰到一些困难,劲头就没那么足了。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取得的。我是一九二七年参加革命的。几十年的斗争生活,使我认识到:干革命就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回想过去的年月,我们天天在困难堆里滚,和困难作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我在红军的一个兵工厂里担任总务股长,兵工厂设备简陋,原料奇缺。我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眼皮底下收集废铜烂铁,挑上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爬山涉水,往返于苏区和白区。饿了,就咬一口蕃薯;渴了,就喝一口山泉。一次,我们到白区的一个县城采购一种原料。当时敌人对进出县城的人,都要全身搜查。怎么通过呢?我们想了个办法:把这种原料用油纸包好放在装满大粪的桶底。敌人见了,捂住鼻子走开了,我们就安全地把原料运回厂里。那时候,就是这样造出了枪枝弹药,支援前线。
一九三四年,我跟随工农红军长征。长征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我们的粮食非常缺乏,困难就更多了。有时,为了甩脱敌人,部队常常日夜兼程,但同志们从来也不说一声“苦”和“累”。有一次,我们十几个人一粒粮食也没有。一位同志搞来一小罐蚕豆,每人分到八颗,作为一天的口粮。大家一颗蚕豆一口水,喝个饱,继续赶路。可是,走不多久,肚子又咕咕叫起来,浑身软得一点儿气力也没有。特别是爬山的时候,两条腿象铅似的沉重。当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革命胜利,决不能掉队。年青的扶年老的,体壮的扶体弱的,一步一步地前进。这一天,我们赶了一百二十里路,完成了行军计划。红军战士就是靠这么一股精神,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地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鬼子勾结,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和扫荡。加上华北各地连续几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我们的困难很大。那时,我在三五九旅搞后勤工作,要自己解决穿衣、吃油、吃菜、用纸等问题。在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下,我们三五九旅广大干部和战士,下定“一把镢头一杆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决心,踩着困难走,屯垦南泥湾,用辛勤的劳动开出了万顷良田,把荒芜的草地,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艰苦奋斗,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赢来了胜利。
革命胜利了,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我们还要不要艰苦奋斗呢?那时我在新疆受了伤,不能继续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了。组织上非常关心我,准备替我盖房子,安排我长期休养。我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认识到:应该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精神,艰苦奋斗,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我放弃休养,一九五七年经过组织批准,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回乡十几年风风雨雨的战斗生活,使我感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必须艰苦奋斗。就拿改造冬水田来说吧。我们大队百分之四十是冬水田,泥浆深没肚,人牛难下田,一亩要花几亩工,几亩才打一亩粮。为了改变低产面貌,我们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每年冬天,赤脚站在冰水里打木桩,编篱笆,开沟排水。有一块冬水田里,有五十四个深坑,二百三十七个泉眼,我们就学城里安下水道的办法,下面砌阴沟,上面垫土种庄稼。到一九六八年,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将全部冬水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在社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个山穷土瘦破房多的穷山沟,现在变成了家家住新房,渠水绕村旁,电灯明晃晃,粮食亩产上《纲要》的新山村,这是艰苦奋斗的成果。
当前,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农村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正是知识青年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知识青年同志们!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你们的生力军作用吧!在前进的道路上,当然会遇到不少困难,遭到一些挫折。希望你们象当年工农红军那样,“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受得住苦,经得起磨。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只有毫无出息的人,遇到困难才会畏缩不前。一切有志气的革命青年,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这些年来,我常常考虑:到底给后代留下什么,才能使老一辈创建的革命政权永不变色?我想:光给后代留下物质财富,让他们坐享其成,那么,即使留下金山银山花果山,也会坐吃山空,老一辈人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就会付之东流。艰苦奋斗,这是毛主席亲自倡导的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是防修反修的有力武器,希望青年同志们继承这个传统,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甘祖昌 于江西莲花县


第3版()
专栏:

给后代留下什么?
宋农
老红军战士甘祖昌在给知识青年的信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后代留下什么?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革命家长深思。
做父母的,特别是年纪大了的时候,常常想到给孩子留下些什么。这是不难理解的。问题在于“留什么”。
在阶级社会里,不管哪个阶级,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让他们完成本阶级的未竟事业。因此,在给后代留什么的问题上,不同的阶级有着迥然不同的回答。
在吃人的旧社会,地主资产阶级,为了他们的事业“万世不竭”,给后代留下良田千顷,家财万贯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资本,留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而千百万劳苦大众,给后代留下的是阶级的仇恨,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精神。
解放以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使鲜血换来的江山永不变色,就把革命的思想留给后代。许许多多老一代的革命者,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把自己初中、高中毕业的孩子送到农村去,让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锻炼,接过无产阶级革命传统,期望革命后代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成共产主义。他们做得对,做得好。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渐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每时每刻还在散发着腐朽的思想,侵袭着我们的队伍。反映私有制的观念,依然存在。这个旧观念,在“给后代留下什么”的问题上,也表现了出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儿孙买地,是不可能的了;地位和待遇,也不能象封建社会的封地和庄园那样,可以世代相传。于是,抱着严重私有观念的一些人,就要给孩子找个“安乐窝”,说什么:“给孩子安排个舒适的工作,建立个幸福的家庭,也算对得起下一代。”为了这种“对得起下一代”,甚至走后门,搞不正之风。这样的对待后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把孩子放到“安乐窝”里养起来,只能使他们贪图安逸,助长特权观念,脱离工农群众。这样做,在实际上,不是为无产阶级培养接班人,而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
“给后代留下什么?”是个严肃的问题,每个做父母的,都应给予正确的回答。我们的青少年,肩负着埋葬帝、修、反,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他们是人民的财富,国家的希望,不是那一个人的私有物。革命的家长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从政治上关怀下一代,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留给他们。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第3版()
专栏:

学习老干部 接好革命班
河北临西县童村公社党委副书记董桂平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新老干部应该是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便团结一致,进行共同的事业”。在革命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想不辜负毛主席对我们青年的期望,不仅需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还应该向老干部、中年干部学习,把他们的经验变为自己的财富,补充自己的不足。
我是一九七○年高中毕业后回乡的。在党的培养和贫下中农教育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又担任了公社党委副书记。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经验,工作中常常碰钉子。这时,老干部总是满腔热忱地帮助我。
我们大队第八生产队的一个干部,一度受阶级敌人拉拢和私心较重的人的影响,支持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使干部之间不团结,这个队成为后进队。党支部派我去解决问题。我把八队的干部找在一起,让他们谈谈意见,问题越提越多,我感到很为难。这时,大队党支部书记谷玉生深入群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便发动群众批斗了阶级敌人,打击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教育了上当受骗的干部,加强了干部之间的团结,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气象。这件事情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懂得,要做好工作,必须抓住基本路线这个纲。
我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以后,有一段时间忙于开会,下地参加劳动少了。县委书记吕玉兰发觉后,把我们新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的十几个青年人召集在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
“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介绍她自己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体会。我听了后感到,地位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变,参加集体劳动不能少,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能变。今年三秋,公社党委派我到一个大队蹲点,我就以吕玉兰同志为榜样,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整天下地干活,晚上开会,饭前饭后、劳动间隙,宣传十大文件,检查工作。由于干部社员一条心,出大力流大汗,较快地完成了三秋任务。
今后,我决心更加虚心地向革命老干部、中年干部学习,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大道上勇往直前。


第3版()
专栏:来信

应该重视回乡青年的思想教育编辑同志:
看了报纸上发表的一些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很受教育。广大的知识青年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确实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知识青年中,有下乡插队的,也有回乡的。领导上重视插队青年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安排,是对的。但有的地方,不注意回乡青年的思想教育,只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看待,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应有的作用。
周总理在十大政治报告中号召:“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我认为:这里讲的知识青年,包括回乡的和下乡插队的。因此,对他们政治上的关怀和思想上的教育,应该一样,不应忽视一方。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下,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广大的农村青少年初中、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回到家乡干革命。只要领导上从政治上关心他们,思想上教育他们,他们就能成为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的一支突击力量。望各级领导把教育回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做好。
吉林蛟河县白石山公社知识青年刘长友


第3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在斗争第一线成长
——记山东诸城县小凤凰大队回乡知识青年王敢冲的事迹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了红卫兵小将王敢冲,他担任县革委会副主任以后,又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诸城县解留公社小凤凰大队。在斗争的第一线锻炼成长。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九七○年三月十九日,王敢冲回到家乡。他放下行李,就去参加劳动。这一年,他没误过工,没赶过集,整天和贫下中农战斗在一起。贫下中农热爱集体的高贵品质,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时时影响着他。
一次,王敢冲和社员们一起栽地瓜。当时旱情严重,土地又多分布在岭头上,因此,要抗旱播种,必须要严格注意质量。大伙都按队里的要求做,特别是贫农社员王金全和王金法,不但自己保质保量,还热心帮助别人按要求来加水、封埯、培土。他们发现一个人只图多挣工分,不顾质量,便及时批评说:“我们为革命种田。你这种干法,是为了谁?”王敢冲从这里看到贫下中农热爱集体的精神。
另一次抗旱斗争中,旱情发展,担水越来越远,还要上岭爬坡。连续干了十几天,王敢冲的肩膀红肿了,火辣辣的痛。这时,他真想停下来。但是,他看到抗旱队伍中的男女老少,都不叫苦,不喊累,心想:他们为什么能坚持得住呢?是因为有坚强的革命意志。自己想打退堂鼓,怎么能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决心在艰苦劳动中磨练自己的革命意志。一连三十天的抗旱斗争,他担杖常在肩,脚步不停闲。
阳光雨露,滋润着禾苗茁壮;毛泽东思想,哺育着王敢冲成长。一年的劳动锻炼,王敢冲从贫下中农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他脸晒黑了,身板更结实了,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敢于向错误倾向作斗争
王敢冲刚刚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一场激烈的斗争就摆在他的面前。每年进入农历腊月,有些人就忙着到外面购买山楂做糖葫芦,春节期间串乡出卖,影响集体生产。群众提意见,干部做工作,都没有制止住。面对这种情况,王敢冲心里翻腾着: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于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决不能放任不管。于是,他提议党支部研究,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引导大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走社会主义金光大道。
谁知,事情一抓,斗争就展开了。有的说,王敢冲年纪不大,管事怪宽。有的当面质问他。王敢冲就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伟大教导,发动大家辩论:要改变小凤凰大队的面貌,是靠扛山楂杆子,还是依靠集体的力量?经过学习、辩论,使大家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贫下中农的靠山。如果放着集体的生产不搞,各人只打自己的小算盘,打得越好,离社会主义越远。原来准备外出的人,纷纷投入到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在党支部领导下,经过四十多天的战斗,全大队建设稳产高产田三十多亩。
一九七一年,艰苦奋斗了一年,夺得了农业丰收,粮食平均亩产由上一年的二百八十斤,猛增到四百一十斤。王敢冲按实际情况,把产量报到公社。这时,有人动员他把产量往上提一提,免得成为全社粮食产量跨《纲要》的坠脚队,王敢冲给顶了回去。可是,还有人劝他说:“敢冲,你是县革委会副主任,产量报低了,怎么交代啊!”王敢冲说:“粮食产量没过《纲要》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咱得鼓足干劲,争取早日超《纲要》。但决不能向党说假话,那是不正之风。”
粮食丰收了,社员们说:“别看今年没扒拉山楂,论收入比往年多。要改善生活,还得依靠集体啊!”可是在分配问题上,社员之间发生了分歧,王敢冲便引导大家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全体社员讨论决定,多卖给国家两万六千斤粮食,同时留下了储备粮,留够了饲料,社员的口粮也增加了。
斗争的实践,使王敢冲体会到,要坚持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要敢于向一切错误倾向作斗争。共产党员的一生,应该是斗争的一生。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王敢冲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又先后被选为公社党委、县委和地委委员。但是,他处处把自己摆在“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哪里有累活、脏活,他就抢着去干。外出开会回来,他总是先到地里去干活。有时有人对他说:“你快歇一会吧,俺多干点就有了。”王敢冲却说:“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毛主席的号召,是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劳动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半点也不能马虎。”当干部两年多来,他除了外出开会,只请过五天病假和事假,大部分时间都和社员一起劳动。
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培养了王敢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他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的教导,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和贫下中农的困难。王敢冲回家三年,三个春节都是到生活有困难的社员家里去过的。老贫农王玉田单身过日子,王敢冲发现他的被子破了,马上找队干部商量,帮助他做一床新被子。社员王培良的孩子走失了,全家人急的不得了,王敢冲饭也顾不得吃,就出去寻找。两天跑了二百多里路,终于把孩子找了回来。贫下中农感动地说:“敢冲当了干部,俺有难处,他总是挂在心上,真不愧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年轻人!”
王敢冲对群众一片热忱,对自己要求却很严格。他为生产队里办事,从来没要过补助。有几次,队里的会计按规定把出差补助费送去,他都说:“我外出没有多花钱,把这钱用到发展集体生产上吧!”他热心为大伙服务,有的社员过意不去,就请他喝酒吃饭,都被他谢绝。他说:“为贫下中农服务是我的本分,请客送礼是旧风俗,可要不得。”他把这件事提到党支部讨论,作出了一项规定:大队干部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喝社员家的酒。
本权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送子务农(中国画) 全太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