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都是互相支持的。


第1版()
专栏:

塞拉勒窝内总统史蒂文斯举行宴会
周恩来邓小平徐向前姬鹏飞方毅吴德彭绍辉等应邀出席 史蒂文斯总统和周总理祝酒宾主共祝中塞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发展,祝非洲和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日益加强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九日讯 塞拉勒窝内共和国总统西亚卡·史蒂文斯博士,今晚举行宴会。
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徐向前副委员长、姬鹏飞外长和许寒冰同志、方毅部长、吴德主任、彭绍辉副总参谋长,应邀出席了宴会。
应邀出席宴会的还有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外交大臣沙林察。
随同史蒂文斯总统来访的塞拉勒窝内贵宾,塞拉勒窝内驻中国大使泰勒—史密斯和夫人以及大使馆外交官员,出席了宴会。
宴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厅里悬挂着中国国旗和塞拉勒窝内国旗。
史蒂文斯总统在宴会上首先致祝酒词。他对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所表达的友好情谊表示感谢。他说,当心中充满情谊的时候,就难以用言语表达。我对已经说过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但是,我愿意向毛泽东主席、向你总理先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其他成员明确表示,你们和贵国政府在我们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将竭尽一切可能加强已经把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联结在一起的友谊纽带。
周恩来总理在祝酒时代表毛泽东主席、董必武代主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感谢史蒂文斯总统热情友好的讲话。他说,总统阁下对我国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几天来,我们之间的亲切友好会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中塞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在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大国霸权主义、白人种族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正义斗争中日益加强联合的伟大非洲人民,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战斗作用,为第三世界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团结榜样。他说,我们相信,伟大的非洲人民一定能够再接再厉,坚持团结,坚持战斗,在新的斗争中取得更为伟大的胜利。
他们祝酒后,乐队分别奏中国国歌和塞拉勒窝内国歌。席间,宾主频频举杯,共祝中塞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发展,祝非洲人民和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日益加强。
应邀出席宴会的还有:
人大常委会委员胡愈之、罗叔章;
政府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友协、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何英、周化民、张令彬、邓东哲、杨殿奎、肖鹏、马仪、谢鑫鹤、唐克、钱信忠、张彬、李青川、丁国钰、王冶秋、吴仲超、狄福才、杨骥、张纪之、李哲夫、潘非、王守湘、李世安、傅玉芳、李瑞环,中国驻塞拉勒窝内大使赵政一等。
各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第1版()
专栏:

英·萨利特使离开北京回国
周恩来、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李先念同志六日举行宴会,为英·萨利特使送行 叶剑英、张春桥、耿飚、韩念龙等同志到机场欢送
沙林察、周成、江裕朗、秀木、吉春和其他柬埔寨贵宾到机场送行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九日讯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和民族统一阵线国内特使英·萨利,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回国。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姚文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曾于十一月六日晚举行宴会,为英·萨利特使送行。
今天上午前往机场欢送英·萨利特使的有: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中共中央委员、中联部长耿飚,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以及陆维钊、孙浩、毛宝忠、肖簧等。
到机场送行的还有: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大臣沙林察、周成、江裕朗、秀木、吉春和夫人,以及在北京的其他柬埔寨贵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玄峻极、越南民主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阮进、越南南方共和驻中国大使馆参赞陈平,也到机场送行。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申健,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大臣杨森安将军、秀蒲拉西,陪同英·萨利特使到河内。
(附图片)
周恩来、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李先念十一月六日举行宴会,为英·萨利特使送行。图为宴会前合影。新华社记者摄
英·萨利特使离京回国时,叶剑英、张春桥、耿飚、韩念龙等前往机场欢送。沙林察大臣等也到机场送行。图为宾主步入机场。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总理同史蒂文斯总统在诚挚友好气氛中再次会谈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九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塞拉勒窝内共和国总统西亚卡·史蒂文斯博士,今天下午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再次举行会谈。
(附图片)
塞拉勒窝内共和国总统西亚卡·史蒂文斯博士,十一月九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图为宴会结束后,主宾步出宴会厅。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西藏高寒地区种植冬小麦大有可为
澎波农场二万多亩冬小麦亩产超过四百斤,为西藏多快好省发展农业提供重要经验
据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八日电 位于拉萨以北的西藏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澎波农场,今年在海拔三千八百米的高寒地区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获得了丰收。全场二万七千三百五十六亩冬小麦,平均亩产量超过四百斤,其中有八千三百一十一亩过“黄河”,一千九百八十亩过“长江”,三百四十九亩闯过千斤关。有一块十一亩六分的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三十九斤。
澎波农场地处拉萨以北八十多公里的澎波河两岸。农场的职工从一九六六年试种冬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播种地区由海拔三千八百米发展到四千米的地方,产量也一年比一年提高。澎波农场的经验,打破了在西藏高原不能大面积种冬小麦的迷信,对多快好省发展西藏的农业有重要意义。这个令人鼓舞的丰收喜讯,迅速传遍了西藏高原,推动了全自治区更大面积地种植冬小麦。
解放前,西藏在三大领主反动统治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豌豆,由于地处高寒地带,加上耕作粗放,亩产至多百把斤。澎波农场在一九六○年建场,当时曾试种过冬小麦,但都失败了。有人就断定象澎波这样高寒地区,根本不能种冬小麦。
澎波农场党委同藏汉族职工一起,分析种冬麦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根据西藏自然条件的特点,生搬内地经验造成的。一九六六年他们根据澎波冬春干旱风大,无霜期短等特点,采用一种叫“肥麦”的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方法,在海拔三千八百二十米的十队试种,第二年这个品种表现出耐肥耐水,抗倒伏,穗大粒饱的特点,亩产达到六百七十一斤。这一事实推翻了澎波不能种冬麦的错误结论。随后,他们又选择海拔四千米、土质、水源条件都差的第七队试种了一千一百亩,在严重的干旱情况下,仍然获得平均亩产四百斤的好收成。十队和七队的事实有力地说明,象澎波这样的高寒地区,不但能种冬小麦,而且可以大面积种植。于是,他们继续在更大范围内摸索冬小麦在高原上的生长规律。一九六九年在不同地势的四个队,种了二百一十三亩,平均亩产五百五十斤。一九七○年扩大到五个队,种了三百三十四亩,平均亩产五百零一斤。一九七一年扩种到九百零八亩,平均亩产五百四十斤,其中四十二亩平均亩产八百零四斤。一九七二年在十一个队种了九千五百四十亩,平均亩产达到了《纲要》规定的四百斤指标,其中二千五百亩过“黄河”,八百亩跨“长江”,四十三亩破天荒地达到亩产一千零三十九斤。
冬小麦六年持续高产,使人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有些藏族职工捧着沉甸甸的麦穗,高兴得流下了眼泪。他们说,以往认为西藏只能种青稞,农奴们祖祖辈辈思想受束缚,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眼前的丰收使我们开了心窍。
澎波农场千斤亩的出现,说明高原上种冬小麦大有可为,潜力很大,它对一切“高原低产论”者是有力的批判。农场党委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去年秋天提出把冬小麦播种面积扩大到二万二千亩的方案。他们提出响亮的口号:“多种冬麦夺高产,多为国家作贡献,干对了,就要大干!”经验证明,在西藏种冬小麦,生长期很长。从八月二十日到九月二十日,是澎波地区麦收的季节,也是播种冬麦的最好时机。两个茬口互相衔接,收割、搬运脱粒、耕地、送肥、播种,都要突击完成,才能保证不误农时,为了扩大播种面积,去秋以来,澎波河谷里热气腾腾,全场五千七百多个强劳力,加上二千六百多个家属、小孩和老人,都积极参战,及时完成了播种任务。种冬小麦的用水比种青稞要多一二倍。完成播种后,农场职工在连续几个月内,投了十五万个工大力兴修水利,同时还积了大批肥料,保证了今年小麦丰收。
今年,澎波农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一九七○年减少两万亩,而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一倍,比丰收的一九七二年增产百分之二十。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今年秋天职工们把冬麦扩种到三万三千亩,各队成立了冬麦管理小组,加强田间管理,继续探索冬麦在高原上生长的规律,为把澎波冬小麦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