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无畏攀登的小将
——无锡市重工业战线青年学习革命理论的事迹
同志,你看到“攀登”这两个字,可能会想到当年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把红旗插上制高点的情景;想起勘察队员,在高山险峰中为祖国找寻宝藏;想起登山运动员,把雪谷冰山远远甩在后面,……
可是,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攀登——向革命理论方面的攀登。在无锡市重工业系统,就有这样一批无畏攀登的小将。一
小将们向革命理论方面的攀登,是受着什么力量的鼓舞和推动?每当人们问起这个问题时,他们总是用自己学习小组的建立过程来回答。
无锡压缩机厂金工车间青年学习小组,是重工业系统最早成立的一个小组。一九七○年,这批青年刚刚来到工厂,两个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就尖锐地摆到他们面前。在林彪散布的“工人做工就是政治”的反动谬论影响下,社会上流传着“学会车钳刨,能够天下跑”的错误说法。面对这场斗争,工人家庭出身的徐建国沉思着:一个青年不关心政治,只钻技术,能当好革命接班人吗?能承担历史重任吗?
不久,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召开了。全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徐建国一字一句地学习着公报。毛主席、党中央的声音打开了他的眼界,驱散了他心头的疑云。他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青年人在成长的道路上,社会上各种思想都会向他们袭来。要辨清方向,站稳立场,就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小徐和车间的青年们商量,成立青年学习理论小组。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党组织和老工人的支持。于是,重工业系统第一批青年学习小组纷纷成立了。
以后,随着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更多的青年为了掌握斗争的武器,加入了学习理论的行列。就象赛跑一样,尽管起跑有先后,速度有快慢,但大家都向着同一目标奋勇前进。无锡江宁机械厂青年工人陈丹春和严巧娣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
批林整风运动开始了,小陈和小严听了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心里烧起一团怒火,她们用大量的事实,批判林彪一伙的种种谬论。可对有些理论问题,一时却讲不出多少道理。一次,小陈熬了三个夜晚,写了篇批判林彪反动“天才论”的稿子,贴在车间大批判专栏上,不料,第二天一下班,小严就找她辩论起来。小严说:你讲没有天才,为什么一起进厂的人,有的能搞出革新,有的却搞不出?小陈反驳说:照你这么说,那不是肯定“天才论”是对的了?两人争论着,谁也说不服谁。
没几天,重工业系统举办青年学习班,小陈被车间选送去学习。在学习班里,她学习了马列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知识,懂得了我们在天才问题上与林彪一伙争论的焦点,是人的聪明、才智究竟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学习班结束了,小严一见到小陈就急着问:“我们上次的辩论,到底怎么样?”小陈笑着说:你提的问题很值得研究……。小严说:那你承认有天才罗!小陈针对小严上次提出的问题反问说:过去你们焊接滤油器,两人两小时才焊一只。后来搞了技术革新,现在一人一小时就能焊一只,这技术革新是怎样搞出来的?小严说:我们滤油器焊得多,积累了经验,你说个主意,我想个办法,这项革新就搞成了。小陈高兴地说: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同样进工厂,有的搞出革新,有的却没有,这是因为实践程度的深浅,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同,还有个是否善于集中群众智慧的缘故。林彪这个资产阶级野心家,鼓吹唯心论的“天才论”,颠倒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目的是为他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小严听了心想,学习了革命理论,批判起来多带劲!她立即建议小陈成立学习小组。从此她们成了车间学习革命理论,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积极分子。二“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重工业系统的青年们,把马克思这句名言,作为鼓舞自己刻苦学习革命理论的座右铭。
无锡柴油机厂青年女工程海媛,开始学习《实践论》时,在第一页上就愣住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等,全弄不懂。她几次把书放下。但转念一想:学习革命理论为的是和修正主义打仗,怎能一遇困难就退下来!于是,又把书拿了起来。难题没法解开,心上象压着块石头。后来小程听到有个辅导员在讲《实践论》,就走了十几里路去听课,回来再对照原著,一句句地学习,还请工人师傅讲厂里的实际事例,帮助自己理解。就这样,她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翻了十几本书,请教了十几个人,终于对《实践论》的前几节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
学了革命理论,在实践中去运用是不容易的。无锡硅砂厂青年工人秦学习,学习热情很高。在班组里也能讲讲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些道理。可是一联系厂的实际情况,就说不清楚。党总支书记吕宗成看准了他这个毛病,就有意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老吕拍着小秦的肩膀说:射箭要有靶子,学习理论为的是解决革命的实际问题。现在交给你们学习小组一个任务,运用你们学到的理论,找一找厂里在企业管理上还有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薄弱环节。这一下,可“逼”得小秦他们不得不开动脑筋了。
以前,小秦他们在生产第一线,经常遇到不少矛盾,如: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矛盾;技术管理人员与工人群众之间的矛盾;生产车间与后勤部门之间的矛盾,等等。现在,运用学到的理论一分析,原来这些矛盾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具体表现。小秦他们想:要搞好企业管理,就要依靠群众解决这些矛盾。于是,他们到工人群众、技术人员和车间干部中去调查。在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提出改变干部作风,科室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前后方协作的具体意见,对厂里的工作很有帮助。
这些青年在生产上是突击手,在社会活动中是积极分子,有的还担任行政职务。要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一天两天还可以,长年累月坚持下来就不容易。这里看起来是时间问题,实际上是对革命意志的测验。
无锡电缆厂有个青年学习小组,全组七人,有的是生产工人,有的是汽车司机,有的是团干部,不容易凑到一起学习。但他们抓紧分分秒秒自学。平时难凑在一起,就利用假日、节日集中学习。两年来,他们硬是挤时间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三
重工业系统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可是,这和攀登者的目标相比,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就是这个开端,已使青年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在群众中引起了反响。
无锡油嘴油泵厂青年工人刘娟娟,出身工人家庭,过去一度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认为青春时期,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幸福。共青团员顾建娟多次找她谈心,动员她参加了小组学习。
从此,刘娟娟逐渐变了。革命理论使她的心胸开阔了,目光远大了。她在工作上象顾建娟那样,积极主动抢挑重担,自己完成了生产任务,就去帮助其他同志;在学习上也象顾建娟那样,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努力改造世界观。象刘娟娟那样,在学习运动中奋起直追,努力改变后进面貌的青年,在重工业系统还有不少。
青年们学习革命理论,是在老工人的支持下,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开始的。但他们的学习精神,反过来又推动了老工人的学习,向领导干部提出了挑战。
无锡太湖耐火材料厂有个青年学习小组,是在厂党委和老工人的帮助下建立的。几年来,他们象燕子衔泥一样,一口一口地积累,先后学完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和中央规定干部学习的马列著作,还阅读了一些历史书籍和文艺作品,在批林整风和工厂青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的学习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一些厂领导干部。在一次全系统基层厂矿第一、二把手读书交流会上,重工业系统党组织专门请这个小组的代表,介绍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经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领导干部说:“小青年学得这么好,我们这些老头子怎么办?”“小将向我们挑战了!”
这确实是一场挑战!两三年前,当这批十七、八岁的青年,刚刚跨进工厂大门的时候,谁会想到,今天他们会走上讲台,给领导“上课”;谁会想到,他们这么轻的年纪,就懂得这么多革命道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青年超老年。
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一心为革命
记湖北省宜昌市聚氯乙烯树脂厂工人、共产党员高秉翠
在湖北省宜昌市聚氯乙烯树脂厂,流传着工人、共产党员高秉翠一心为革命的许多先进事迹。
高秉翠在工作中总是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注意一点一滴地节约国家财产。
树脂厂是在原湖北省第一化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建设过程中,原来的一些机器设备一时用不着的,高秉翠都留心收捡起来。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一块小铁片,她都捡起来送到废料箱里。后来捡的废料多了,箱子装不下,她就建立了一个废料堆。她还把许多废旧设备,标上型号和尺码,为的是用起来方便,工人们经常从这里找到急需的材料。
十年来,人们已经记不清她从废品堆里找出了多少东西,许多人说:当我们差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去找高秉翠想办法,十有九回能找到。
在抢救国家财产的关键时刻,高秉翠总是挺身而出,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她常说:干革命就要不怕死。
有一天晚上,树脂厂的电石炉快要出电石了,不料发生了意外的情况。电石炉上两个各有一吨多重的电极,因为卡住钢丝绳的“虾钩”松了,正在下落。如不及时拧紧“虾钩”上的螺丝,电极掉进炉底,不仅会造成电炉凝固、电石停产,而且一千多度的火焰迸发出来,就要造成人身事故。要拧紧螺丝,必须立即爬到八米高的屋梁上去,但上屋梁一无扶手、二无立足点,怎么办?
高秉翠来到电石炉前,她看见有些同志正在四处找梯子准备爬上屋梁,忙说了声:“让我上去!”就双手抱住电石炉前的砖柱,爬了上去。
同志们的心扣紧了,几十双眼睛随着高秉翠的动作在移动。只见她从砖柱上敏捷地翻上了电石炉上的一块铁板,一拳打破了屋檐边的两块玻璃,玻璃划破了她的手,鲜血直冒。她不顾手痛,登上屋檐,攀上了屋梁,来到了离地面八米多高的钢丝绳前,钢丝绳在继续移动,电极在徐徐下落。在这关键时刻,高秉翠急忙蹲下身来,双手抓住钢丝绳,赤着脚在一根钢丝绳上轻轻地向前移动。她坐到这根钢丝绳回头的交叉处,身子悬在空中,左手抓住钢丝绳,右手紧握扳手,一下一下拧紧那松动了的螺丝。那指头粗的钢丝绳终于被拧紧了螺丝的“虾钩”卡住了,停止了滑动,同志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但是,另一个正在下落的电极快要掉到炉底了。系住那个电极的钢丝绳离高秉翠有两尺多远,如果爬回屋梁,再上那根钢丝绳,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要跳过去,上面没有扶手,下面是一千七百多度的熊熊烈火,非常危险。但高秉翠没有犹豫,毅然决定跳过去。只见她把扳手含在嘴里,用一只脚勾住两尺多远的那根钢丝绳,再伸过去另一只脚,把钢丝绳绞起来,然后奋力一跃,两只手迅速抓住它,顺势坐在那根钢丝绳回头的交叉处,用力拧紧“虾钩”上的螺丝。
同志们在下面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一齐朗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毛主席的教导鼓舞她英勇战斗。
汗水迷住了她的眼睛,她只管拧螺丝;
浓烟呛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只管拧螺丝;
钢丝绳上的断头扎得她的脚鲜血淋漓,她只管拧螺丝。
经过顽强的战斗,把卡住两根钢丝绳的“虾钩”拧紧了,正在下落的电极停止了移动。配电工人把电扭一按,卷扬机飞转,钢丝绳把那两个电极吊回了它们原来的位置。一场严重的事故排除了。
高秉翠的手、脚、腿都被玻璃和钢丝绳划破了,鲜血直流,同志们劝她到医务室去包扎,她说:“莫忙!等我看一看电石出炉再说。”
不一会儿,工人们打开炉门,通红的液体电石象小溪一般流了出来,高秉翠和同志们一起欢呼:
“毛主席万岁!”
“共产党万岁!”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草原民兵两姐妹
初夏的一天,在祖国北部边疆的科尔沁草原军民联防会上,蒙古族女民兵扎美荣和旺美荣给来自部队、农村和工厂的代表们作了一次出色的军事表演。靶场上,“砰!砰!砰!”的枪声刚停,报靶员便挥舞起小红旗。“十环!十环!又是十环!”正在大家连声称赞时,阵地前沿又出现一辆“敌”坦克,后面跟随着一群“敌人”,扎美荣举枪射击,“敌人”应声而倒,旺美荣举起火箭筒,只听一声巨响,“乌龟壳”爆炸开花。阵地上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声:“太好啦!太好啦!”
扎美荣和旺美荣,是扎鲁特旗乌兰哈达牧村贫苦牧民的女儿。姐妹俩生在红旗下,长在草原上,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姐姐扎美荣立志要当一名民兵,决心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江山站好岗,放好哨。十四岁的旺美荣见姐姐扛起了钢枪,心里非常羡慕,她觉得自己也应该象姐姐那样参加民兵。姐姐不带她去,她就三番五次找民兵连长。连长说她年龄小,不够民兵条件,不收她,她就自动和民兵一块练武。人家练投弹,她投掷石头,人家举枪练瞄准,她就拿棍当枪瞄,民兵休息,她就拿过姐姐手里的枪,抓紧空隙练。大姐姐们把她称作“编外小民兵”。
当了三年“编外小民兵”的旺美荣,终于被批准参加了民兵连一排女三班。女三班是她姐姐扎美荣领导的,姐姐带领女三班严格训练,几次实弹射击,全班其他同志都打优秀,只有旺美荣不及格。旺美荣急得哭了,扎美荣就热情鼓励她说,你打不好,主要是实践少,以后只要苦练、巧练,就能提高本领。盛夏的科尔沁草原,骄阳似火。旺美荣利用放牧间隙,勤学苦练,天空飞来一只鸟,她也举枪瞄一瞄。放牧一回来,她就把步枪挂上沙袋,瞄呀,练呀,胳膊举肿了,手磨破了皮,她也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保卫祖国,一定要练好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旺美荣很快提高了射击技术。
扎美荣和旺美荣就这样在民兵组织里茁壮成长起来了。现在,扎美荣已经被选为共青团吉林省委委员,旺美荣成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姐妹俩在不同的岗位上,互相勉励,决心为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革命老妈妈王秋莲
王秋莲是当年毛主席亲自培育的“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乡苏维埃妇女代表。现在是才溪公社才溪大队革命领导小组成员。几十年来,她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艰苦奋斗,深受群众爱戴,人们称她是久经风霜的“不老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来到才溪,领导才溪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队伍。那时,贫农女儿、二十二岁的王秋莲,毅然剪掉发髻,走出家门,拿着梭标去站岗,点起松明做军鞋,唱着山歌欢送丈夫去当红军。后来,她丈夫在前线为革命英勇战斗牺牲了。她继承烈士遗志,和全乡劳动妇女一道,学会了犁田、耙田、莳田,搞好生产,支援前线。
解放后,王秋莲仍站在阶级斗争第一线,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在土地改革中,她积极参加剿匪反霸斗争。党号召组织起来,她带头参加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一心沿着集体化道路朝前走。
在批林整风运动中,王秋莲积极参加革命大批判。在批判会上,她用今昔对比的铁的事实驳斥林彪一类骗子诬蔑大好形势的反动谬论。在一次山歌批判会上,她唱道:“林贼一伙罪滔滔,才溪人民怒火烧,毒蛇出洞打七寸,恶狼落网剁千刀。”
王秋莲今年六十多岁了。她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多少个寒风凛冽的严冬,多少个烈日当空的酷暑,她和社员们风里来,雨里去,朝气蓬勃学大寨。
去年夏收夏种刚结束,队里组织了一支青年民兵突击队在晚上耘田。大家怕王秋莲也来参加,都瞒着她。可是到晚上,当突击队员们来到田头时,王秋莲早已点着松明干开了。她一连五个夜晚和突击队员们实实地干。
集体生产一年一个变化,怎样把步子迈得更快些?王秋莲一直在想着这事。去年冬天,她和队干部商量,趁冬闲时节,集中劳力,把大余坑二十多亩低产山垄田进行一番改造。王秋莲带领全队四十多个妇女劳力,发扬当年才溪妇女耕田队生产支前的革命精神,顶严寒,踏冰霜,在大余坑摆开了改造低产田的战场。田土瘦薄,王秋莲带头到山边路旁铲草皮,熏烧草皮土做肥料。田边的水圳淤塞了,她挥舞锄头开水圳,挖排洪沟。大家劝她:“秋莲婆,你年岁大了,要注意身体。”她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有多大力挑多重的担。”
“毛主席教导记在心,两条路线要分清,高举红旗跟党走,红色江山万年春。”这是王秋莲用来教育年轻一代经常唱的一首民歌。这个饱经风霜的共产党员,回忆战斗的峥嵘岁月,深深懂得: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教育下一代。
近年来,才溪大队涌现了一批年轻新干部,王秋莲随时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回乡知识青年刘育森,当上干部以后,经常泡在会议里,深入群众参加生产劳动少了。王秋莲看了十分着急。一天,她把刘育森带到毛主席当年召开调查会的“列宁堂”,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她拿出当年苏区干部穿的草鞋,讲述苏区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事迹。刘育森深受教育,决心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接好革命班。从此,他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贫下中农夸他和当年苏区干部一个样!
随着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走访这位革命老妈妈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王秋莲把这看作是对年轻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机会。人民解放军来到才溪学传统,王秋莲总是象当年慰问红军一样,带着妇女们为亲人送柴送菜洗军衣,把一双双布草鞋送给子弟兵,勉励解放军战士脚穿“红军鞋”,永走革命路。一队队红卫兵、红小兵来到她的家里,她热情接待,给孩子们忆当年,讲传统。为培育革命后代,王秋莲真是费尽了心血!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