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一些国家政府和舆论谴责苏美再次在中东制造“不战不和”局面
阿拉伯国家只有抵抗到底才能胜利
塞拉勒窝内、加纳、塞内加尔宣布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据新华社拉瓦尔品第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电 巴基斯坦新闻局十月二十七日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在向全国发表的文告中,重申巴基斯坦对阿拉伯人民正义斗争的支持。
他说:“最近在中东发生的冲突证明,在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问题上,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一个民族怀着恢复自己的荣誉的强烈感情而生气勃勃的时候就能够取得成就,如果不是这样,取得这种成就看来是不可能的。”布托总理说:“且不说我们自然而然地忠于捍卫伊斯兰神圣土地的事业,中东冲突还证实了巴基斯坦一贯拥护的真理,即不战不和的局面对一切有关方面的影响都会是致命的。”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讯 摩洛哥和突尼斯报刊发表社论,揭露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合谋策划停火阴谋,再次把“不战不和”的局面强加于阿拉伯人民。
摩洛哥新闻界联合会周报十月二十七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拒绝大国控制》的文章说:阿拉伯的命运决不能由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和华盛顿的白宫来决定。文章说,观察家们对相互争夺的苏美两大国达成的协议感到吃惊,并且认为“它是危害阿拉伯人和瘫痪他们革命动力的帝国主义圈套”。
文章说,阿拉伯人已经懂得:“中东地区是苏美战略的舞台,他们都企图加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阵地”。文章说,但是,苏美并没有看到,“从战略上说,阿拉伯人没有两个巨人有的原子武器,但是他们能够对付原子武器,因为他们有代替原子武器的非洲、拉美、亚洲和全世界反帝和爱好和平人民的全力支持。”
突尼斯阿拉伯文报纸《晨报》二十四日发表题为《阴谋与圈套》的社论说,犹太复国主义没有一天遵守过安理会的任何一个决议。犹太复国主义利用安理会决议的通过和埃及接受停火的机会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社论最后说,阿拉伯国家只有坚持抵抗到底,才能胜利。这就是一条最根本的斗争道路。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讯 吉隆坡消息: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党主席卡西姆·艾哈迈德十月二十六日发表文告指出,由美苏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安排的“和平”方案并不能取得西亚的真正和平,因为它并没有解决西亚的真正问题,即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略。
文告说,这项停火的目的是在消除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革命斗争,美苏的勾结将不会成功,西亚的怒潮将持续下去直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主权。
文告说,停火和解决方案是两个大国共同施用压力产生的;在表面上看来解决方案对双方似乎公平,但实际上它只对犹太复国主义有利。
新华社弗里敦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电 据塞拉勒窝内十月二十七日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塞拉勒窝内于十月二十七日断绝了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讯 阿克拉消息:加纳政府十月二十八日发表声明宣布,加纳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另据报道,塞内加尔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馆十月二十八日发表一项公报,正式宣布塞内加尔共和国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迄今为止,已有二十三个非洲国家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第6版()
专栏:

英国法国工人举行罢工斗争
波多黎各大学生罢课争取民主权利 泰国南奔府学生示威要求撤换府尹
新华社伦敦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电 英国汽车制造工人坚持罢工斗争,要求提高工资,反对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
美资沃克斯霍尔公司设在埃尔斯米尔港的工厂的三千名汽车装配工人,最近为争取退职金而举行的罢工目前还在继续进行。
另一家美资企业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设在考文垂的工厂的一百多名电气工人,为了提高工资而举行的罢工已坚持了十个星期。尽管资本家以解雇进行威胁,他们上星期集会并决定,不提高工资决不复工。克莱斯勒公司设在林伍德的工厂的电气工人最近也举行罢工,支援考文垂工人的斗争。
为了镇压汽车制造工人的罢工,资本家开除了大批工人。据英国报纸透露,已有一万一千名汽车制造工人被无理开除。沃克斯霍尔公司在卢顿和邓斯特布尔的工厂就开除了四千五百名装配工人。沃克斯霍尔公司还公开扬言,将不给被解雇的工人发退职金。
英国汽车制造工人不顾资方的威胁,目前仍在坚持罢工斗争。据《金融时报》十月二十三日报道,由于工人罢工,沃克斯霍尔公司每日减产大约一万一千辆汽车,按批发价格计算共值一百万英镑。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电 继铁路、建筑工人和其他一些部门劳动者罢工斗争之后,法国书店、报业和印刷业工人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罢工,抗议资本家关闭企业和解雇。
这一天,几千名罢工者在巴黎举行示威,他们从“巴士底广场”游行到“共和国广场”,一路高唱《国际歌》,并且高呼口号:“保障就业!”“反对关厂!反对解雇!”
由于这次罢工,巴黎二十五日的晚报没有出版,二十六日的日报也将无法出版。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讯 圣胡安消息:波多黎各大学约四千名学生为争取民主权利举行不定期罢课。
这次罢课是十月十五日开始的,学生们要求废除旧大学法,制定新大学法,还提出学生应有参加选择高等教务委员会成员、大学校长、院长和系主任的权利等要求。
据报道,罢课的学生在十月二十一日作出决定,因当局未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继续举行罢课。
新华社讯 曼谷消息:在泰国北部南奔府有五千名学生十九日举行示威,要求府尹龙·他沙那差立辞职。示威学生指责这个府尹贪污了准备用来建筑学校的巨额款项。据《曼谷邮报》报道,泰国东北部坤敬市居民十九日散发传单,要求撤换坤敬府尹武里·蓬叻卡诺和坤敬市市长素童·臣颂集的职务。传单指出这两个人都是前内政部派来的“巴博的忠实追随者”。


第6版()
专栏:

英国首相希思和奥地利总理克赖斯基强调
必须加强西欧安全和自己的国防
奥地利《欧洲评论》指出欧安会是同床异梦
新华社伦敦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电英国首相希思十月二十六日先后在科尔切斯特和伦敦发表了讲话,强调加强英国和西欧安全的重要性。希思说,保持西欧同其经济力量相等的军事力量是必要的。他说:“我们的防务安排越有效,结果,安全受到的威胁就越不那么紧迫。”
他强调说:“我们必须是现实主义的。外交舞台上最近出现的变化并未使华沙条约加强它们的军事力量的努力有任何放慢。”
他认为,在中东发生的事情使得“许多人将同意那样的警告。许多人还将同意:应以警戒的眼光注视着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的问题。”
新华社维也纳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电 奥地利总理克赖斯基二十六日在奥地利国庆日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时,强调指出奥地利必须有自己的国防。
克赖斯基主持了这次在维也纳举行的庆祝集会,并且发表了演说。他说,首先必须弄清楚,尽管有着惊人的技术进展,一个国家的国防仍然是有意义的。象奥地利这样一个国家的国防是有其意义的。
他接着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的国防也有这样的任务,就是一旦在奥地利的周围令人遗憾地出现骚扰和不安全时,即使并没有直接涉及我国,我们也能防范这些可能在我们近旁出现的事态。”他着重指出,奥地利的国防准备是同它的中立政策相辅相成的。
新华社维也纳电 奥地利《欧洲评论》季刊最近一期发表评论,指出“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是同床异梦”。
评论说,在欧安会上,西欧国家以少见的团结提出了自己的一致的方案来抗衡苏联对于欧洲安全和缓和的想法。
评论最后强调说,西欧国家必须知道,在欧安会上可以就许多问题进行谈判,只是下面这些东西不容谈判,这些就是:“不放弃欧洲现存的均势,这种均势只有以大西洋联盟和美国作为后盾才得以保持;不能以任何全欧的机构来取代西欧一体化共同体,西欧共同体的经济和政治目标应该继续处于优先地位”。


第6版()
专栏:

希腊首都举行游行庆祝民族解放日
新华社雅典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电 希腊武装部队和学生十月二十八日在首都雅典举行游行,庆祝希腊民族解放日。
希腊共和国总统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副总统奥迪塞乌斯·安格利斯,总理斯皮罗斯·马克齐尼斯等检阅了游行队伍。
包括中国驻希腊大使周伯萍在内的各国外交使节应邀参加了这一庆祝活动。
希腊民族解放日是纪念一九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以后爆发的抵抗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第6版()
专栏:

是援助,还是控制和掠夺?
新华社记者述评
苏修领导集团一贯以恩人自居,吹嘘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无私”的,“完全平等”的,“不抱有任何政治、军事及其他自私目的”,“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独立”,等等。然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掠夺和剥削的事实,却戳穿了他们编造的这些谎言。
苏联的经“援”根本不是什么“有利于”受援国的“经济独立”,而是向别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控制别国经济命脉的一种手段。
据报道,苏联现在向四十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援”,贷款总数达五十多亿卢布。苏联通过贷款和“援”建项目逐步打入和操纵受援国的“关键性经济部门”。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渗透就是突出的一例。苏联报刊透露,目前苏联“援助”印度建成的企业已控制这个国家“机器制造业的百分之八十,电气设备——百分之六十,石油加工——百分之三十五,钢——百分之三十八,电力——百分之二十”。苏修在搞“援”建项目时趁机派出自己的专家与技术人员,把持设计、生产和技术的重要环节,企图使受援国永远依附于他们。印度一家刊物曾透露,在苏联“援”建的企业中,俄国人“一直保持着设计工作、机器和附件供应方面的垄断权”,而“印度方面对于工程设计一点也不能插手”。苏修还通过所谓“援助”,使受援国成为苏修倾销傻大粗笨、质量低劣的机器设备的市场。一些亚非国家的舆论指出,苏联向他们出口的机器设备不仅质量低、价格高,而且其维修和零件的补充也取决于苏联。最近,苏修又仿效西方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形式,竭力要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办合股企业。苏修中央刊物《共产党人》第八期公然宣称,苏联同发展中国家“办合股企业”这种新形式已“坚定地”被“提到首位”,这家杂志还鼓吹同受援国搞什么“国际分工”和“生产协作”。这是企图进一步使受援国沦为苏联的经济附庸。亚非拉国家已逐步认识到苏修的这种险恶用心。科威特《舆论报》说,“苏联帝国主义口袋里装的不是别的东西,而只是关于控制阿拉伯国家的计划”。《印度快报》说,苏联的援助“使我们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压制性影响”。
苏修根本不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私的援助”,而是加紧掠夺这些国家的丰富资源。
苏修通过贷款、贸易和要受援国还债的规定,越来越多地攫取亚非拉国家的重要资源。苏联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席斯卡奇科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发展中国家为了抵偿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费用,向我国提供重要的和必需的商品,诸如有色金属精矿、石油、天然气、长纤维棉花、天然橡胶、植物油、棉布、大米……”“这就使得有可能更加充分地满足苏联国民经济的需要”。据统计,一九六○年到一九七一年间,苏修就从第三世界廉价攫取达十七亿美元的橡胶和十六亿美元的棉花。为了加紧争夺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廉价石油,苏修先后同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签订了种种所谓“援助”和“共同开发”协定,逐步取得了一些石油资源的调查、勘察和开采权,并且规定这些国家要以向苏联供应石油的方式来还债。据报道,中东一个国家根据协定,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年期间,对苏联的欠债和外贸赤字等必须一律用原油偿还,而且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百分之二十。苏修不管受援国出现的困难,经常以债主的身份进行逼债,强调必须“按时偿还”。这使一些国家债台高筑,旧债未清又借新债,例如,印度在一九七一——一九七二预算年度,欠苏联的旧债达四亿多卢布,同时又要向苏联借新债两亿多卢布。更荒唐的是,苏修为其掠夺海湾地区资源寻找借口,胡说什么中东石油是“国际财产”。据报道,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曾警告一位访问莫斯科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说:“尽管阿拉伯石油在形式上是阿拉伯财产,但实际上是国际财产。”这真是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此外,苏修还要一些国家开设专门生产苏联所需要的商品的工厂企业,剥削这些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印度外贸部长米什拉一九七二年在同苏联签订了贸易议定书后说,“印度准备为苏联承担需要劳动强度大的生产项目”,“也可以按苏联要求的规模,专门为它生产某些方面和某些项目的产品”。事实表明,苏修所宣扬的“无私援助”完全是骗人的。正如一个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官员在驳斥苏修的谎言时所指出:“你们硬说帮助了我们,但是同你们从我们那里所取得的东西相比,你们的援助是毫无价值的。”
苏修同亚非拉国家的贸易根本不是什么“完全平等”的,而是不等价地进行剥削。
苏联在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贵卖贱买”是惯用的伎俩。据外国报刊报道,苏修向亚非拉国家的出口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有的甚至高两倍。苏联《对外贸易》杂志的材料表明,苏联向埃及出口的某些商品的价格要比苏联向西德出口同类商品的价格高百分之十三到一倍多。而苏联从亚非拉国家进口的许多商品的价格,又往往低于西方国家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价格。据《德黑兰日报》报道,苏联从伊朗进口的天然气平均价格为一千立方呎约十九美分;而在同一时期内,加拿大向美国出口的天然气是三十一美分,西德向其他国家提供的天然气是四十六美分。伊朗报纸揭露,苏联从伊朗购买天然气的价格,仅相当于苏联卖给欧洲的天然气的价格的四分之一。印度《经济时报》发表评论说:“虽然苏联贷款的利息看来不过是百分之二点五,但由于苏联供应的商品(即实物贷款)价格非常高,所以这里实际掩盖着很高的利息。”另一方面,苏修利用一些国家的经济困难,压价购进商品,例如,印度曾被迫减低其黄麻出口税的百分之三十,降低钢材价格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售给苏联。苏修从亚非拉国家进口的原材料和其他产品,除了自己利用外,有的还作为“苏联制造”的商品转口到西欧市场以高价售出,从中牟利。据揭露,苏联以每一千立方呎十八点六英国便士的价格从一个阿拉伯国家进口天然气,又以四十便士的价格转卖给西欧国家,仅在一年中就从这种投机生意中赚得五千多万美元的利润。苏联外贸部长帕托利切夫承认:“无论在亚洲国家、无论在近东国家、无论在任何其他国家,我们从来没有所谓‘赔本地’出售商品。”苏联《在国外》杂志最近也说,他们给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对苏联是“十分有利”的。这就是所谓“无私援助”的真相。
苏修口口声声说什么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抱有任何政治、军事和其他自私目的”。这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一贯使用的欺骗手法是:“打着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的幌子,来建立在经济、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完全依赖于它们的国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正是打着“反帝”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幌子,以“援助”为诱饵,竭力对外进行政治和军事扩张。苏修竭力争夺的中东、西亚和南亚等地区,也正是他们提供“援助”的重点。苏修宣称,对这个地区的国家的“援助”数额占其对外“援助”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人所共知,近几年苏修千方百计在地中海、海湾地区及印度洋一带,攫取海、空军基地和港口的使用权。他们的舰队长驱直入这些地区,严重地威胁那里的安全。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不久前对法国《世界报》记者发表谈话说,目前,苏联“就象沙皇时代一样”,正在这些地区“立足”和“扩大影响”。苏修还以强凌弱,利用受援国在军事、经济上对自己的依赖,施加政治压力,伸手要特权,干涉别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进行颠覆和破坏活动。人所共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出售军火不仅有其政治和军事目的,也是进行剥削的重要途径。据报道,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一年,苏联向第三世界出售的军火达一百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之一。据法国《战斗报》今年十月二十五日报道,在最近的中东战争期间,苏联向交战国提供军火“大发其财”,“最令人惊奇的是,苏联人要求现款支付他们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的武器”。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苏联对出售军火深感兴趣,不仅是为了政治渗透,而且也是为了赚钱,以满足它进口西方技术和粮食的巨大需要”。亚非作家常设机关刊物《号召》最近发表文章说:“阿拉伯人民通过自己长期痛苦的经验,终于认识了这样的事实: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化装成‘朋友’的敌人。这种敌人比公开的敌人更加危险。”科威特《舆论报》指出,“按照它的真正面目,苏联实际上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九日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