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各国舆论谴责美苏炮制中东停火提案
阿拉伯事务必须由阿拉伯人来管
反对两个超级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讯 黎巴嫩、突尼斯和肯尼亚的报刊最近发表社论和文章,谴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合谋策划的停火阴谋。
黎巴嫩《祖国呼声报》十月二十五日发表的社论强调指出,安理会通过停火决议以后,以色列仍然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的原因是,它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默许。两个超级大国对保持以色列的实力地位有兴趣。
黎巴嫩《生活报》在同一天发表评论说:“且看美苏的两面手法怎么玩弄下去吧!”这家报纸二十三日发表的另一篇评论谴责停火决议说:“这个决议根本不提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甚至连巴勒斯坦人民的存在也不提。”
黎巴嫩《纯洁报》二十三日发表评论说:“停火肯定对以色列有利,而对阿拉伯人不利”。评论强调说:“俄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发言权,这是阿拉伯人的国家要由阿拉伯人来管”。
突尼斯《晨报》最近发表文章指出,停火决议“是苏美在一个含糊其辞的决议名义下策划的反对阿拉伯胜利的阴谋”。文章说:“以色列在埃及接受停火后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证实,梅厄和达扬企图使阿拉伯军队投降,以便把他们的条件强加于阿拉伯军队”,这“对超级大国是有利的”。
肯尼亚《民族报》二十六日发表的社论说:“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停火是靠不住的事情,是匆匆忙忙炮制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美国和苏联在这一地区(中东)的利益”。
据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讯 赫尔辛基消息:在芬兰首都出版的《赫尔辛基新闻》十月二十六日发表社论,指责苏美两霸推行强权政治,把联合国“当作橡皮图章”。
社论指出,中东的真正和平所以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和美国这些主要大国一直在这个地区争权夺利。
社论在谈到有人攻击中国代表不参加所谓中东停火提案的表决是“反对和平”时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一点也不难于理解。其他一些国家也对于苏联和美国利用联合国,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装门面,以便它们自私自利的政策不显得那样露骨的这种作法感到愤怒。”
据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电 日中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总部机关报《日本与中国》十月二十九日(提前出版)的一期上刊登了日本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甲斐静马写的文章,揭露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问题上玩弄阴谋,并指出要对苏联在这地区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
文章指出,十月二十二日,安全理事会通过的美苏“就地停火”提案,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阿拉伯各国相继奋起,团结斗争,使得它们陷于困境,因而共同炮制的对策。联合提案同它所说的‘公正和永久的和平’,是毫不相干的。这一点,从没有参加投票的中国的态度和对决议表示不满的第三世界各国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来。”
文章说:美国很明显地在支持以色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态度。”“在(一九六七年)六月战争中,苏联采取了‘表面上支持、背地里背叛’的两面派政策,暴露了社会帝国主义的丑恶面目。六月战争后,苏联一方面向阿拉伯出售武器,而另一方面,同意把七万多名在苏联的犹太人移住到以色列,在人力方面支援以色列。”文章说:“在这次战争中,据传苏联向阿拉伯提供了武器,但,这不过是要维护它在阿拉伯世界最近开始动摇的地位而采取的措施而已。”


第5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揭露美苏策划中东停火阴谋
支持阿拉伯人民摆脱美苏控制收复失地
瑞典共产党机关刊《星火》谴责超级大国在中东谋求私利
据新华社地拉那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电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十月二十六日发表编辑部文章指出,苏美提出的关于中东停火的提案,是两个超级大国对阿拉伯国家和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策划的又一危险阴谋。
文章说:美帝国主义者和苏联修正主义者企图把这个阴谋说成是‘有利于和平’的重大行动,但是他们骗不了人。安理会通过的苏美提案贯串着这一路线,即恢复和维持‘不战不和’局势的路线。
文章说:“阿拉伯人民不仅是在为解放被以色列掠夺的土地而斗争,而且也是在为摆脱美帝国主义者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的干涉、压力和旨意而斗争。”
文章指出:“美帝国主义通过其以色列走狗打击阿拉伯人,以便使阿拉伯人衰弱下去,从而使他们屈从于美国。”
文章接着指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者对中东也有同样的野心。他们企图把自己的掠夺魔爪更深地插入中东。“不战不和”的局势十分适宜于苏联在中东的野心,因为这一局势形成持续的不稳定,而苏联霸权靠此才能存在和发展。苏联人给予阿拉伯人的所谓援助,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阿拉伯人实现自己的民族目的、加强自由与独立、发展经济和增强国防,而实际上是计算好了的一笔费用,以便确保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持久势力。
文章说:美国和苏联进行干涉,竭力使中东的战火暂时熄灭下来。但是问题仍没有解决。“联合国通过了许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但情况怎么样呢?实践表明,决议没有给阿拉伯事业带来任何好处,而是造成了间歇,从而使以色列积累力量,策划了对阿拉伯人的进攻。”
文章说:“这次斗争表明,阿拉伯人民完全能够并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一切伟大目标。阿拉伯国家的强有力团结和声援以新的力量表现了出来。尽管帝国主义者和反动力量竭力破坏,阿拉伯各国在使整个阿拉伯民族处于危险的巨大威胁面前表现得团结一致。”
据新华社斯德哥尔摩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电 瑞典共产党机关刊《星火》十月二十六日发表题为《在中东谁支持谁?》的文章,文章指出,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进行“谋求和平”的阴谋活动,其目的“首先是谋求自己的利益。它们力图保持紧张局势,但又要避免战争。它们希望中东国家继续是依赖外部支持的软弱国家。”
文章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通过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一些武器,把自己打扮成阿拉伯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斗争的支持者,妄图以此在阿拉伯国家中赢得威信。文章揭露说,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这种武器“援助”是有许多保留条件的,“武器的提供伴随着苏联的特权要求、军事基地要求、自然资源要求和金钱要求”。一九七二年萨达特总统赶走苏联军事人员的决定,就是对苏联的一种抗议。
文章接着指出,苏联自称支持阿拉伯人民,但同时却向以色列提供人力援助,一大批苏联犹太人已经移居到以色列。
文章还指出,苏联以一九六七年的中东战争为借口,把它的庞大舰队派进地中海和印度洋。


第5版()
专栏:

巴勒斯坦突击队继续打击敌人
防空部队击落以色列飞机两架
新华社贝鲁特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电 巴勒斯坦突击队十月二十五日在巴勒斯坦后方基地上空,击落以色列直升飞机两架。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十月二十五日上午,三架以色列直升飞机侵入拉希亚瓦迪东南部的法基亚地区的巴勒斯坦后方基地上空。巴勒斯坦防空部队英勇反击,击落一架敌机后,以色列又出动一批战斗轰炸机轰炸这个地区,并企图用直升飞机运走他们的一些死尸和伤员,这时,巴勒斯坦防空部队又击落了一架以色列直升飞机。
同一天凌晨,巴勒斯坦突击队伏击了来往于米斯卡法姆、胡宁和迈图的以色列车队,击毁敌军履带车和军用车各一辆,车上八名敌人被打死打伤。接着,巴勒斯坦突击队又袭击了胡宁以色列移民点。
二十五日,巴勒斯坦突击队再次袭击了曼苏拉以色列移民点以及在西加利利地区的哈努塔的敌军据点,打死打伤许多敌人。


第5版()
专栏:

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斗争
美国和法国群众举行集会示威
据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讯 据最新出版的一期《前卫》周刊报道,美国人民和旅居美国的阿拉伯人最近曾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多次举行示威,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斗争。
十月十一日,二百五十多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参加这次示威的除了青年学生以外,还有许多旅居美国的巴勒斯坦工人。他们在白宫附近和宾夕法尼亚大街举行了示威游行。示威群众还举行了抗议集会。一名示威者在讲话中指出:“阿拉伯国家是否将在十月战争中取胜是难以预料的,而这并不是主要问题。这一长期进行的正义事业将获得胜利。主要问题是第三世界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必将获胜。”
在纽约,二百多名群众于十月十六日举行了示威。这次示威是以色列最近发动新的侵略之后在纽约举行的第三次抗议示威。在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大约三百五十人在市区举行了游行示威,反对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的侵略。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博尔德地区,一百多名群众曾在十月中旬三次举行示威,反对美国政府把人民缴纳的税收用于支持以色列。
新华社巴黎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电 在法国的阿拉伯工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犹太人和法国群众共约五千人十月二十六日晚在巴黎游行示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反对美苏制造的中东停火。
示威群众高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旗帜和写着“反对停火”的大横幅标语,不断高呼反对帝国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革命战争的口号。示威群众打着的许多标语牌上还写着:“同抵抗运动在一起,直到取得胜利!”“阿拉伯群众的斗争万岁!”


第5版()
专栏:

赞比亚、尼日利亚、冈比亚同以色列断交
新华社卢萨卡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电 据赞比亚通讯社报道,赞比亚外交部发言人十月二十六日晚发表声明,宣布赞比亚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声明说:“赞比亚始终站在和平、正义和公正的一边。它现在谴责,并将始终谴责用武力夺取领土。”
新华社联合国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电 尼日利亚出席第二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副团长奥格布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在安理会上发言中,代表尼日利亚政府宣布,尼日利亚自十月二十五日起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奥格布在发言中还严厉谴责以色列对埃及和叙利亚的侵略行径,并且表示完全支持埃及和叙利亚为维护自己领土主权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讯 班珠尔消息:冈比亚政府十月二十五日晚上宣布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


第5版()
专栏:土尔其通讯

中土友谊新发展
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国际博览会是中东地区比较有名的、历史长久的博览会,今年已经是第四十二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邀第一次参加这个博览会设馆展出。从八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日这一个月里,中国经济贸易展览团的人员看到了土耳其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听到了这个国家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土耳其各界朋友对中国馆给了热情的支持、关心和鼓励,他们普遍渴望了解中国,希望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伊兹密尔一瞥
伊兹密尔位于土耳其西部,滨爱琴海,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全国出口商品的百分之四十五经由这里输出。
这座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滨海的大街,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干高叶茂的棕榈树,一眼望不见尽头。驱车周游市区或奔赴远郊,有不少古罗马、拜占庭、塞尔柱和奥斯曼时代的文化遗迹,任人凭吊。八、九月的伊兹密尔正是气候宜人的旅游季节,今年又赶上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再加上国际博览会的举行,伊兹密尔真是游人如云,洋溢着一片节日气氛。
今年,参加这个博览会的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六个国际性组织和九百六十一家土耳其企业。土耳其设立了两个大型展览馆展出本国的产品,它反映了土耳其工业和手工业的不断进步。其它国家和地区馆也各有特色。
博览会所在地椭圆形的文化公园有五座大门。正门叫洛桑门,其它四座是:蒙特罗门、共和国门、八月二十六日门、九月九日门。土耳其朋友特别向我们谈到这些门命名的意义,介绍了五十年前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的一段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腐朽的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战败后,协约国列强的军队占领了土耳其许多地方,企图彻底瓜分土耳其。一九一九年开始,凯末尔领导了反对外国侵占的战争,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节节胜利。一九二二年九月九日把最后一批外国军队从伊兹密尔赶走。接着,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协约国被迫同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确定了土耳其的疆界,土耳其的独立得到了正式承认。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诞生。中土传统友谊
土耳其和中国在历史上有过共同的遭遇,经历过类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今天又都处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之列,抵御着外来侵略的威胁。发展土中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的。
中、土两国人民远在古老的年代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的西部,经过阿富汗、伊朗等地到达土耳其,再到达罗马的。现今,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宫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中国唐代的陶制坛子和铜镜,以及元、明、清时代的大量瓷器,共达四千五百八十四件,摆了三大间展览室。展品中还有一幅当年运输中国瓷器的图画,人物、骡马,栩栩如生。据传,在中国流行的唢呐等乐器,是古时从土耳其传入的。直到现今“唢呐”这个名称,两国的叫法也一模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土耳其共和国自从一九七一年八月四日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人员往来开始增多,贸易往来也开始有了发展。去年,中国从土耳其购买了五万吨棉花,今年土耳其从中国购买了两万吨大米。已经有九艘中国货轮访问了伊兹密尔港。中土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得到了新发展。渴望了解中国
今年第一次参加伊兹密尔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展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和手工艺品约两千件。
土耳其人民渴望了解中国,从开幕那天起,每晚六时一开馆,观众便一批批接踵而入,有全家扶老携幼来的,有抱着喂奶的孩子来的,有老师领着小学生来的……。直到深夜闭馆时还有不少观众依依不舍,不愿离去。
在中国馆外的一片场地上,临时挂起了银幕,每晚放映一两场中国电影。场地不大,只放了九排长凳。一些观众很早就来占座,大多数人没有座位,就坐在草地上、站在马路旁或爬到汽车顶上看。有的观众看了四五遍。
许多观众在参观中国馆或看了中国电影后,热情地前来同中国工作人员握手祝贺。不少人按照土耳其的习惯,把五个手指头一捏,举向中国工作人员,同时口里发出赞叹声,表示非常赞赏。
土耳其官方人士对中国馆第一次参加展出很关心。伊兹密尔市市长奥斯曼·基巴尔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词时,特地提到中国,对中国今年第一次参加博览会,表示高兴。八月二十五日,他同伊兹密尔省代理省长拉西特·比尔格古伦以及一些知名人士参观了中国馆。代理省长说:“我们跟你们确实很相近。”
中土两国都是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馆展出的大庆油田模型和大寨生产大队模型引起土耳其观众很大的兴趣,每晚都有很多人围着观看。一天,土耳其农村事务部爱琴地区局副局长派来一位摄影师要求拍摄展览模型的照片。这位摄影师说:“我们副局长来看了你们馆,回去说中国馆很好。有个山村模型,有新旧对比,你去拍一下,对土耳其农民有好处。”他在拍摄了大寨模型之后,接着又把大庆模型拍了,还到展馆的楼上,向下拍摄了中国馆的全景。
中国馆还接待了不少外地观众。有一家男女老少十几口从伊斯坦布尔乘船来伊兹密尔旅游,全家找到中国馆,说是当天下午六时船就要开航回去,等不及开馆时间,要求提前参观。这家的家长说:“我们这回到伊兹密尔,特地要来看看中国馆。你们一定让我们看看,否则太遗憾了。”中国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请他们提前入馆。这位朋友参观后非常热情地说:“希望你们明年再来,我们明年还要来看。”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第四十二届伊兹密尔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