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评方海珍的银幕形象
尹岩
基调明朗,镜头灵活,英雄形象鲜明——这是一九七三年重新摄制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海港》的总的特色。
这部影片,既还原了原剧舞台演出的革命激情,又适应电影艺术的特点,进行了银幕再创造,取得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可喜成就。它遵循“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调动镜头、光线、色彩等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在富于时代特征的阶级斗争风云中,完美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典型方海珍的银幕形象。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则,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通过对典型环境(包括景物环境)的描写,概括出时代特征,这是在银幕上再现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次重拍的影片《海港》,在京剧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发挥电影在表现景物环境方面较之舞台有更多自由的特长,采用延伸舞台两翼、丰富主体景、增强纵深感以及运用空镜头等手段,把舞台所提供的人物的环境予以丰富,使其更鲜明、更突出地再现在银幕上,从而把方海珍的英雄形象烘托得更加光彩夺目。
影片的环境描写,紧紧抓住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发表后上海港的时代特征,既符合海港码头特定的生活真实,又集中概括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环境描写中的个别与一般和谐地统一起来,为主要英雄人物方海珍提供了阶级斗争的生动背景。影片一开始,从一面迎风招展的装卸队红旗的特写镜头,拉出“天地广阔前程远”、“千轮万船进出忙”的上海港,随着欢快跳跃的音乐,影片采取短镜头、快节奏的艺术处理,拍摄了“网络”裹着的稻种包、集装箱、电平车车轮等特写镜头,并运用吊车、立柱、桂树等作为人物的前景,把大跃进后的上海码头描写得生意盎然,表现了我国工人阶级为建设社会主义、支援世界革命而紧张劳动的热烈气氛。方海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出场的。镜头从“亚非拉团结斗争”巨幅宣传画的特写摇出桂树的前景,方海珍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豪情满怀,健步出场。整个画面明亮饱满,雄伟壮阔,衬托出方海珍迎着阶级斗争风浪勇往直前的战斗英姿。这幅宣传画,与第七场多次出现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塑象,遥相呼应,紧密结合着主题音乐《国际歌》,象一根红线,贯串始终。影片选择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环境细节,深化了主题,突出了方海珍立足海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高大形象。
影片环境描写的另一特色是,它从头至尾设计了风和云,并以自然气候的风云变幻来渲染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晴雨变化,进而突出了方海珍善于驾驭斗争风云,夺取革命胜利的英雄性格。这种贯穿风云的精心设计,既是剧情本身所提供的,又是以黄浦江夏日气候特点为生活依据的。方海珍正是通过把气象变化和突击北欧船、小麦放露天、扰乱运输线等一系列反常现象联系起来,见微知著地洞察了敌人搞破坏活动的阴谋。当方海珍发现散包里混进玻璃纤维,影片给了她第一个特写镜头,直接描绘了她急迫焦虑的心情;随着她进一步分析这“决不是一般的责任事故”,天色进一步变化,乌云翻卷,江风呼啸,电闪雷鸣,渲染了阶级斗争的紧张情势,突出了方海珍顶风而上的战斗豪情。再如“深夜翻仓”中,对敌斗争白热化,风云变幻也趋向高潮,方海珍目光炯炯,英气逼人,抓住钱守维的破绽,向他发动了凌厉的攻势。她逼问道:“那台风的消息,你是知道喽?”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一声巨雷震撼海港,把对敌斗争的气氛渲染得格外激烈,更鲜明地烘托出方海珍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
影片环境处理的特点,还在于它始终把环境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突破舞台空间的限制,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细读公报”集中描绘了方海珍英雄性格的核心——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高度自觉性。影片根据幕间音乐提供的形象,先是连续用了八个从雨到晴急速变化的特写空镜头,通过与暴风骤雨的强烈对比,突出雨后天晴的清新绚丽:阳光灿烂,雨洗后的树叶更加碧绿苍翠,一道彩虹飞架蓝天。继而化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的特写,拉出方海珍细读公报的近景,这里,清新静谧的环境气氛,宽广舒展而又挺拔豪放的音乐旋律,与方海珍默默阅读、频频勾划、细细琢磨的表情动作协调地统一起来,动静有致,以静显动,展示出方海珍细读公报后激情无限的内心世界,有力地歌颂了毛主席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犹如“领航的灯”,指引她在阶级斗争中胜利前进。

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必须写好矛盾冲突,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
所谓矛盾冲突,最基本的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舞台上的方海珍形象,是在社会主义时代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树立起来的。让方海珍在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上场,充分发挥她作为推动和解决矛盾的主导力量的作用,这是《海港》剧组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方海珍形象的重要创作经验。影片《海港》在这个经验的基础上,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通过镜头的分切和组合,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剧所规定的典型化矛盾冲突,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更突出了方海珍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英雄性格和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的革命精神。
《海港》镜头的处理,起到了强化矛盾冲突的作用。例如方海珍的第一次出场,就是这样精心设计的。镜头先以一个中景表现钱守维远眺一惊,然后方海珍在画外唱〔西皮导板〕,背影进入画面,转身亮相成为正面近景,这里恰当地利用了镜头相互衔接而产生的对比作用,又对原剧舞台调度作了适当变动,使方海珍与钱守维之间还处于“背靠背”状态中的冲突得到更鲜明的描绘,从而有力地刻画了方海珍带着抢运援非稻种的紧急任务登场时先声夺人的英雄风采。再如方海珍发现敌人搅乱运输线等阴谋活动后,唱完
“行船时须提防暗礁险滩”,带着敌情观念,从平车前下场;紧接着镜头用小全景拍摄钱守维从平车后上场,走成中景,望着方海珍走去的方向发泄内心的仇恨。方海珍虽已下场,却让人感到她仍然屹立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这些处理,都加强了矛盾冲突的气氛,从反面衬托出方海珍迎着阶级斗争风云一往无前的飒爽英姿。
其次,《海港》镜头的处理,坚持以方海珍为中心来展开矛盾冲突,准确地揭示了敌我双方以方海珍为主导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我们社会主义银幕上,必须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主导,而反面人物则只能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应当“以写光明为主”,同时,“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如果象过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下那样,“谁有戏就把镜头给谁”,甚至处理成“正不压邪”,让反面人物统治银幕,那就丧失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也歪曲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之,如果表现不出敌人凶恶而又虚弱的阶级本性,甚至流于脸谱化,起不到衬托的作用,势必也要削弱对英雄形象的刻画。因此,主导与陪衬,应是辩证的统一。重拍《海港》,运用典型化的镜头语汇,恰如其分地处理了这种主导与陪衬的辩证关系,使方海珍的英雄形象更显得高大鲜明。例如“钥匙之争”,这是方海珍同钱守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钱守维借清仓为名,要把仓库钥匙夺走,以阻止方海珍等追查“散包”事故。这时,镜头先以中景表现方海珍严厉地命令钱守维:“把钥匙放下!”钱守维愣住,直到方海珍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连夜翻仓!”接着是一个短促的中近景,表现钱守维惊慌失措,撤身后仰;又以一个特写镜头表现钥匙从钱守维手里落到桌上。这一组镜头,以钱守维猖狂挑衅开始,又以钱守维的阴谋破产,仓皇退却告终,生动地反衬出方海珍所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威力,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深夜翻仓”是对敌斗争的高潮,是方海珍同钱守维的第二次正面交锋。这次交锋的特点是:钱守维伪装积极,企图转移“错包”;方海珍则迎头截击,针锋相对,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拍摄这场交锋,影片一共用了二十一个镜头。通过镜头分切的短促节奏,有力地渲染了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尖锐性。当方海珍察觉钱守维神色异常,便多方盘问,使他露出马脚。这时,镜头给了方海珍一个中近景,一声坚定有力的“哦”字,突出地揭示了方海珍的内心活动。她把台风预报和码头上一系列反常现象迅速联系起来,顿时抓住了敌情的要害。镜头随即紧扣着声声趋紧的锣鼓点节奏,从小全景跳到近景,在电闪雷鸣划破漆黑长夜的冷调子背景的烘托下,拍摄方海珍登上台阶,居高临下,以泰山压顶的气概,步步紧逼钱守维,并以一连串严峻的斥问,剥开了他的画皮,使其阴谋暴露无遗。这里,影片通过镜头的角度、景别的巧妙处理,造成方海珍与钱守维之间一进一退、一仰一俯、一高一低、一正一侧的强烈对比,富于革命激情地表现了方海珍在这场对敌斗争的白刃战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进攻性格,并以雄辩的艺术力量,突出了方海珍在矛盾中的主导地位,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必然胜利。
此外,《海港》在揭示人民内部矛盾冲突方面,其镜头处理也是别具匠心的。它的特点是既敢于揭示矛盾,又善于掌握住人民内部矛盾冲突的分寸。例如在钱守维的煽动下,韩小强坚决要求调动工作,摔了工作证,矛盾发展到炽热状态。这时影片连续用了工作证的特写、马洪亮震惊的特写、方海珍震惊地看工作证和韩小强的特写等三个镜头,突出地渲染了这一矛盾的尖锐性。当方海珍送走马洪亮,镜头拉成方海珍的近景,她愤然拉下毛巾,在手中揉搓,强抑内心的激动,透露出方海珍对韩小强的错误万分痛心,又意识到教育年青一代的重大责任,还清醒地看到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严重性。在这里,影片既充分揭示了矛盾,又准确地掌握了分寸。又如方海珍在对韩小强分析钱守维同咱们工人阶级的“四个不一样”时,镜头采用跟拉的摄法,细致地描写方海珍从坐谈、站起到走动,情绪渐趋激昂,富于亲切感和说服力,真切揭示了方海珍善于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善于通过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夺取对敌斗争胜利的英雄性格。

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必须做到充分抒发革命激情,突出揭示英雄人物美好的精神境界。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以精心设计的有层次的成套唱腔,着重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使方海珍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怎样处理好方海珍的唱段,这是影片摄制中能否达到“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一个重要问题。电影和戏曲,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处理不好,就会显出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协调;反之,则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保持演员表演、歌唱的完整性,是塑造英雄人物完美的银幕形象的首要条件。电影艺术的特性是要求镜头的不断变化和运动,在变化和运动中,以最好的角度、光线、构图来多方面刻画英雄人物。而镜头的变化、运动,又必须和演员的表演、歌唱结合起来,做到电影镜头的节奏和人物动作的节奏、唱腔音乐的节奏三者有机的统一,从而创造革命的意境,有力地展示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影片《海港》对方海珍唱段的处理,都有完整的构思,运用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和镜头内部调度等丰富的表现手段,恰当地体现了这种在完整中求变化,又在变化中求统一的辩证关系。《想起党眼明心亮》和《忠于人民忠于党》这两个主要唱段的电影场面,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生动范例。
《想起党眼明心亮》是方海珍在戏剧冲突发展尖锐时刻的净场唱段,集中揭示了方海珍在“情况急,时间紧”的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活动。
唱段开始,以中近景表现方海珍站在仓库门口凝望夜空,江风吹拂着她的围巾,传来隐隐雷声,她心潮难平,起唱“午夜里”。随着“午”字的拖腔,切入黄浦江码头繁灯点点的空镜头,拉、摇出方海珍的中近景。虽是深夜,但方海珍身上有足够的亮度,特别用明亮的眼神光、强烈的轮廓光和头发光与严峻的冷色背景形成鲜明对照。以壮美、挺拔的造型,突出了方海珍坚强、镇静和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这一唱段共有七个板式,电影用十一个镜头来表现,由于镜头节奏的变化是以戏剧冲突的发展,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和音乐唱腔的节奏为依据,所以既保持了唱段的完整性,又使镜头活了。前半部分,音乐板式是〔二黄散板〕和〔慢板〕,有较长拖腔,因而适当地插入了空镜头。当方海珍唱到:“那散包为什么还无踪影?”镜头伴着“踪影”回旋跌宕的拖腔,横移拍摄堆积成行的麦包,犹如方海珍以审视的目光扫过。接着镜头又从挂钟的特写降下,拉成方海珍的全景,方海珍接唱:“到天明这小麦怎装‘长风’?”同时,方海珍向里仓眺望,以纵深镜头,表现出工人们正在紧张翻仓,有力地烘托出方海珍“一个散包重如山”的国际主义责任感和急切心情。当方海珍纵情高唱:“党啊,党啊!”镜头从小全景切入近景,音乐节奏越来越强烈,方海珍心情豁然开朗。人物动,镜头也动,在突变的节奏中,方海珍唱出“想起党眼明心亮顿时振奋”,镜头以中近景给她一个岿然如山的稳定造型。生动地体现出方海珍高度的党的观念,党给了她无比力量与智慧,酣畅淋漓地揭示出方海珍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世界。
核心唱段《忠于人民忠于党》,通过方海珍对韩小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描绘出方海珍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情意。当方海珍唱出动人心弦的“有多少烈士的血,……渗透了这码头的土壤”时,先是方海珍侧背面对“码头工人斗争”画,然后转身,镜头徐徐推成中近景。这时方海珍缅怀烈士,把对阶级敌人的恨和对阶级亲人的爱汇成了一股激情,随着“渗透了这码头的土壤”的吟板中止伴奏,镜头突然停顿,保持方海珍的中近景。接下去,随着“壤”字拖腔,镜头徐徐推成方海珍近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泪水渐渐充溢方海珍的眼眶,她双眼噙满热泪,眼神光里透露出无产阶级的崇高感情,强烈地揭示出方海珍的内心世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从她的唱腔里听到阶级的声音,从她的眼神里看到阶级的期望,她把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激情倾注到青年一代的心田里。
重新摄制的革命样板戏影片《海港》,是在电影领域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丰硕成果。在批林整风推动下,《海港》摄制组的文艺战士,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以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努力进行艺术实践,以塑造方海珍银幕形象为中心取得了多方面的新成就。这一成就,不仅对于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于电影艺术创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我们在党的十大精神指引下,再接再厉,为在银幕上塑造更多的工农兵英雄形象而努力。(附图片)
在党的教育下,方海珍这个旧社会码头上的锹煤工,今天成为装卸队的党支部书记。


第3版()
专栏: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赞歌
肖穆
一九七三年重新摄制的革命现代京剧彩色影片《海港》,在还原舞台的基础上,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把环境气氛的时代特征刻画得更加鲜明、浓烈,使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国际主义的主题思想体现得更为突出。
片名字幕淡出之后,呈现在银幕上的,便是雄峙于黄浦江畔的上海港的繁忙景象:江上,千轮万船;岸边,吊塔林立。高悬着“总路线万岁”红色标语的铁塔,巍然耸立。汽笛长鸣声中,吊车频频起落,高志扬正率领装卸工人们,通过一包一件的装装卸卸,把中国人民支援世界革命的深情厚谊,送往四面八方。影片一开始,就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广阔地延伸、丰富了舞台布景,展现出一卷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征鲜明的画幅。基调明朗、气势磅礴的社会主义码头风光,形象地烘托着英雄的装卸工人“左手高举粮万担,右手托起千吨钢”的豪情壮志,揭示出平凡的装卸工作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密切关系。
影片《海港》集中描写了以方海珍为代表的码头工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阶级敌人破坏国际主义的斗争。要表现出国际主义的主题,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影片紧紧抓住这个纲,在环境气氛刻画上,结合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细腻、准确地勾画出一幅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画面,用以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影片通过天色的明暗、水流的急缓、云彩的浓淡、江风的徐疾……等多种变化,与贯穿于全片的阶级斗争风云的变幻相呼应,使我们透过视觉形象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过程中必然充满着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征途上,处处有阶级斗争”。
方海珍领受了突击抢运援非稻种任务上场之前,钱守维正欲乘台风雷雨即将到来之机制造破坏事故,突见方海珍自远处走来,不禁一惊,随即鬼鬼祟祟地溜走。这时,江风渐炽,远雷隆隆,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就要来临。镜头从“亚非拉团结斗争”的巨幅宣传画拉出,方海珍迎着阶级斗争的风云,踏着明快清新的音乐节奏,快步出场。这里的环境气氛充满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有力地烘托了方海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牢记党的基本路线的战斗风貌,点明了国际主义的主题。
深夜翻仓,方海珍敏锐地识破了钱守维的阴谋勾当,同这个阶级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是全片矛盾冲突的高潮。这时,镜头通过仓库大门,多次着意渲染自然天候的急剧变化,夜空乌云翻滚,疾风猛卷急浪,电闪划破长空,雷霆震撼海港。强烈的视觉形象为方海珍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阶级敌人坚决斗争的英雄气概,更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接着,高志扬在雷电交加,风暴雨骤的气氛中,唱出了“明知惊涛骇浪险,偏向风波江上行”这段高昂激越的快板,决心飞舟出江,追回散包。银幕上的雷吼、电掣、雨急、风狂,赋予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把以方海珍、高志扬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耿耿红心,完全彻底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伟大胸怀,抒发得格外感人肺腑。
方海珍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团结、教育自己的同志和战友,终于战胜了阶级敌人的多次破坏阴谋,胜利地完成了援外任务,谱写了一曲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凯歌。影片结尾,从塑造英雄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出发,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描绘了一连串构图优美、色彩和谐、含意丰富的画幅。先是在庄严的《国际歌》乐曲声中,一组造型雄健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雕塑群象,从我们眼前徐徐掠过。它与影片开始的那幅“亚非拉团结斗争”的巨幅宣传画首尾呼应地再次强调了国际主义主题。当高志扬追舟胜利归来,赵震山带回敌人落网就擒的消息,方海珍收到满载援外物资的外轮已按时开航的电报,英雄的装卸工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齐声欢呼:“毛主席万岁!”这时,影片在曙光微露的天色中,拍摄了人群欢乐地奔向行将日出的东方。然后,透过人物的逆光背影,广阔地展现了朝霞万朵、波光粼粼、红旗招展、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壮丽景象。接着,又正面表现了方海珍和码头工人们一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高唱“码头工人跟着党”的热情颂歌。影片这里对光、色、景物的处理,紧紧围绕着人物,浑然一体,光色层次清晰,艺术意境深远,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环境的时代特征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中国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正继续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为履行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高举红旗奔向前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