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十大光辉照矿山
——焦作煤矿夺取革命和生产新胜利的几个片断
在党的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古老的焦作煤矿,到处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战斗景象。九月份,全局提前超额完成了原煤生产计划,开拓掘进、煤炭质量也都有新的提高,革命和生产的形势不断向前发展。
在朱村煤矿 矿工们继续把批林整风放在第一位,深入批判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从井上到井下,从矿内到矿外,到处摆开了大批判的战场。在批林整风的推动下,出现了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出煤而忘我劳动的先进班组和先进人物。
九月四日这一天,采二区溜煤槽头被压死了。六点班的工人和干部紧急地处理完这个事故,离下班时间只差一个小时,眼看当天的挖煤任务就不能完成。工人们说:“我们是工人阶级,要有计划观念,一两煤炭也不能欠。”全班工人团结战斗,过了下班时间仍然不下班,硬是把处理事故少挖的煤炭夺了回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采三区采煤工人、共青团员林振铎,有一天计划架十四棚。不巧,到半班的时候,机器出了故障。下班时间到了,他还有七棚任务没完成。林振铎饭不吃、家不回,一等故障排除,立即下井,和老工人赵清云配合,一口气架了十六棚,大大超过了计划。
原煤产量和劳动效率名列前茅的新二采煤队的工人们,决心乘十大的东风,把产量和效率再提高一步。可是,有的干部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只看到工作面里出了水,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后来,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批判了林彪的唯心史观,解放了思想,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治水夺高产的战斗。放顶班长、共产党员许继怀,十个脚指头残缺。但是他身残志坚,听说要治水,第一个抱起电钻,跳到水中,打眼放炮崩底板,引水下流。五十多岁的老矿工李宝兴,跳进一米多深的水沟里挖煤清渣,两腿麻木不歇手,汗流满面不休息,一干就是一个整班。领导几次找人替换他,他都不肯。他们经过几天的奋战,终于治服了水患。九月份,这个队提前五天完成了全月煤炭生产任务,平均日产量较前八个月增长了近百分之三十,劳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二点六。
朱村煤矿职工以忘我劳动夺得了生产的新胜利,全矿提前两天超额百分之七点三完成了九月份的国家生产计划。
在王封煤矿 “立足本职想全局”,是采三队的工人们学习了十大文件以后提出的战斗口号。十大精神激励着采三队的工人们不分工种,不分班次,互相协作,团结战斗,争取多出煤,出好煤,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多出煤,工人们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大力发挥协作精神。机电工加快了维修速度,一班的任务半班完成,剩下半班去帮助采煤。打柱工人主动抽人去帮助维修工,剩下的人把全部工作担当起来。割煤机手见折煤工的工作赶不上,就帮助他们用机器折煤,加快了折煤的进度。
一天,采三队六点班的工人们快下班的时候,割煤机的轴链突然断了。机电工刘转运为了不使下一班的生产受到影响,他不顾劳累,上井拿来一副备用链,把断了的换下来。下一班的工人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动,激发了更大的干劲。
为了多出煤,采三队的工人们抢时间、争速度,利用空隙时间给割煤机换“牙”,随坏随换,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多采煤。原来的采煤工序是:每割一刀,就要停下机器,移一次槽,打一次柱。为了使割煤机连续作业,他们改成边割煤,边移槽,边打柱的方法,每割一刀可节省四十分钟。他们就这样合理地使用时间,大大加快了采煤进度。
采三队是王封煤矿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区队之一,九月份全队鼓足干劲,团结协作,又提前九天超额完成月计划,实现了超产再超产。
在马村煤矿 广大矿工在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区与区、班与班、组与组、人与人之间,你追我赶,为革命争上游,比贡献,为国家多采煤。
掘进一区的工人们,首先揭开奋战的序幕。随着嗒嗒的电钻声和隆隆的炮声,战斗一个接着一个,进尺连连加码。第一班旗开得胜,掘进十三米,产煤一百二十五吨,超过作业计划两倍。
第二班的工人说:“第一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加把劲,再上一层楼。”大家紧密配合,争分夺秒,终于超过了第一班,掘进十四米,产煤一百三十一吨,又创造了新的纪录。
头两班的新成绩,激励着第三班的工人,他们在区长王小虎带领下,召开了“战地会”,吸取头两班的经验,研究、确定了新的作战方案,使掘进进尺和煤炭产量又有了提高。
革命竞赛浪潮涌,生产指标节节升。实行新方案的这一天,掘进一区超额近三倍完成了掘进和原煤生产计划。
在演马庄煤矿 九月初的一天,○一二掘进队的会议室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围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学习十大文件,紧密结合本队实际,热烈讨论如何完成十大提出的战斗任务。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在连续五年平均月进尺超百米的基础上,还能不能再创新纪录,多做新贡献?大家纷纷表示说: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更好的煤炭,我们不能躺在原有的生产纪录上沾沾自喜,要乘十大的强劲东风,鼓足干劲,当好发展煤炭生产的开路先锋。队党支部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岩巷掘进在原来班进尺一米二左右的基础上,力争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九月四日,工人们开进东二下山,向岩石展开进攻。为了抢时间,多进尺,工人们把过去八小时放一茬炮、出一次渣、走一个循环,改为放两茬炮、流水出渣、走两个循环。打眼工采取打浅眼、多风钻上墙、固定炮眼角度等办法,使每打一茬炮眼的时间比过去减少三十多分钟。运渣工人不歇,车不停,多装,快运,加快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每当一茬炮放完后,工人们就抢时间冲进窝头。整个窝头里,班无闲人,人无闲时,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生产组长吴有恒,带领全组工人顽强奋战,一班就掘进二米七,比原来进尺翻了一番还多,创造了班掘进的最高纪录。其他班组也都以跃进的步伐向前挺进,把班掘进提高到二米至二米四。九月份,全队提前五天超额完成了开拓掘进计划。
在百里煤海的焦作煤矿,英雄的煤矿工人,正以顽强的革命精神,日益改进工艺,为给祖国多产煤炭而奋战不息。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油花烂漫(木刻) 杨全生


第2版()
专栏:

访冷湖
冷湖,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一个小镇。解放初期,有一批地质勘探工作者,住在这个约五平方公里的无名湖畔,由于这里天气很冷,又荒无人烟,便把它命名为冷湖。如今的冷湖,已一改当年的面目。井架林立,机器轰鸣。总计约达六十多万平方米的机关、学校、商店、医院、文化宫、厂房和居民住宅,平地崛起,毗连成片。每天从早到晚,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冷湖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家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开发地下资源。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冷湖建设得认不出来了。
一九七○年冬,冷湖镇革委会组织了八名工人,扛着一顶旧帐篷,几把铁锨、铁锤和钢钎,爬上了冷湖附近的雪山。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搭起了帐篷,投入了“开发矿业”的战斗。
云母矿一般深埋在纬晶岩和石英岩中。开采云母,要劈开岩石,才能找到矿体。这个镇办的小型云母矿,起初完全是用铁锤加钢钎的方法开发的。以后增添的一些重型设备,也是全靠人力运上山的。现在,当人们沿着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爬上海拔四千多米高的采矿点,看见铺设在这里的道轨和停在上面的矿车,很难想象采矿工人是怎样用肩膀把这些设备抬上来的。几年来,这个矿的工人们开山劈岭,搬开三、四万立方米岩石,为国家采出了一百六十多吨云母矿。
冷湖镇附近的一望无垠的昆特依盐池,早年是个很大的盐湖。经过漫长的岁月,一层雪白晶亮的芒硝和盐粒的混合物,凝结成岩石一样坚硬的盐盖,把湖面严严实实地覆盖住了。
昆特依盐池坚硬的盐盖,起伏不平。开发芒硝矿,先要在这种盐盖上开出汽车便道。去年六月,人们冒着盐池上特殊的酷热,用钢钎和榔头,象石匠凿磨盘一样,一点一滴地把盐盖上的楞坎敲平,然后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砂土垫成路面。这些开路先锋,白天奋战在几十度的高温中,夜晚露宿在零度左右的盐盖上。在机关干部和企业职工的大力支援下,他们终于开出了一条十五公里长的简易公路,打赢了挖矿战斗的第一仗。
踏勘小组驾驶着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深入盐池腹地去踏勘。拖拉机艰难地行驶在盐盖的楞坎上,一上一下地前进,就象一叶扁舟飘浮在大海的怒涛之中,时隐时现。在这种条件下,拖拉机一小时只能前进两三公里,而他们每次出去踏勘,往返都要颠簸六、七十公里,吃喝都在野外,终日不能休息。
盐池上无遮无掩,一天到晚风不断。为了创造筛选的条件,早日生产出芒硝,职工们用装着原矿的麻包,在盐盖上垒成地窝子,找来一张破篷布作屋顶,把铁筛子吊在中间,用人工摇铁筛的办法选矿。从去年六月以来,三十几个人艰苦奋斗,为国家生产七千多吨芒硝。
党和政府无微不至地关怀生活在戈壁滩上的人民。走进冷湖镇商店,这里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共经营着三千三百多种商品。人们可以吃到冷湖镇自己制作的各种新鲜可口的糕点,也能够买到东北的苹果,海南岛的香蕉,河北的鸭梨,福建的蜜桔。
如今的冷湖镇,已经成为柴达木盆地的一颗明珠。冷湖人民在十大精神鼓舞下,正奋发图强,继续大踏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小车站也能编开直达货物列车
在祖国南疆黎(塘)湛(江)铁路和郁江交叉点上,有一个小车站——贵县火车站。别看它是个中间小站,却担负着附近三个专区十二个县、市和广东省西江两岸部分县、市的物资运输任务,是广西中部水陆交通中心之一,货物运量很大。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锻炼,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个小车站的党组织,依靠站内外广大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了站小设备差、人少运量大等许多困难,创造了中间小站也能编开直达货物列车的先进事迹。
普通货物列车,途经柳州、衡阳、株洲、江岸、郑州、石家庄、天津等编组站时,都要进行列车解体、甩挂作业,重新改编,每辆车在这些站都要停留三至四小时。直达货物列车,就是在一个车站装好车,运行途中通过一个以上的编组站时不需要进行改编的列车。直达的距离越长,加快车辆周转和加速货物流通的经济效果就越好。自去年九月以来,贵县站开出五十三列直达货物列车,近至衡阳、株洲,远至天津、上海等地,粗略统计,这五十三列直达货物列车共节省途中改编时间达两万一千多个车小时,等于为国家节省一千多个车皮,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开头,一提出要编开直达货物列车,就有人说:“我们这个小站没有编开直达货物列车的条件,上级也没有给我们这个任务,何必自找麻烦!”又有人说:“有些车站的股道、货场、仓库、人员都比我们多,还不能编开直达货物列车,我们要编开直达货物列车,不是小蛇吞大象吗!”
党支部发动群众对“要不要编开直达货物列车”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广大工人认为,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有不怕麻烦的精神,就要有一股子克服一切困难的干劲。没有困难,没有麻烦,没有阻力,还用“力争上游”么!讨论统一了思想,发动了群众,大家决心大干一场,创造条件,编开直达货物列车。
站场设备不足怎么办?今年三月,有一千六百吨矿石和木材,要分别运到新余、阳泉、历城和平顶山煤矿。这四批货物运给四个单位,有四个不同的到站。要编成一列直达货物列车,必须组织这四批货物同时进站,同时装车,又要按照四个到站的顺序编组,这样要进行几十次调车作业。可是,车站只有五股道,每天要接发近四十趟列车,还要上水、会车、甩挂车辆。车站没有调车场,又腾不出两股空股道作调车场用。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车站党支部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大挖设备潜力,并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专用线进行调车编组作业。他们克服了许多设备条件和技术上的困难,经过一夜的紧张战斗,终于按时开出了这列直达货物列车。
仓库不够怎么办?装卸工人苦干加巧干,把货物堆得高高的,向“空中”要仓库。去年九月下旬,车站为了在国庆节前给上海赶运一千六百吨白糖,决定编开一列直达货物列车。白糖怕风吹雨淋,当时车站的几个仓库都堆满了货物。货运组的同志星夜和各物资部门联系,请他们把积压在仓库的货物抓紧运走;装卸工人又把仓库里的待运货物重新搬堆,密集高码,腾空了两个可容纳八百吨的仓库。白糖进站那天,工人们充分利用仓库的空间,层层堆高,一直把白糖码到接近房顶,硬是把一千六百吨白糖搬进了这两个仓库,保证了按时装车,使这列运白糖的直达货物列车,在国庆节前三天到了上海。
人力不足怎么办?编开一列直达货物列车,按照规定,必须在十几个小时内把货物装好开出。任务重,时间紧。装卸工人常常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一个小时顶两个小时用。今年三月五日,车站要编开一列到株洲的直达货物列车。当时站内没有空车,必须在三个小时内把刚甩下的二十八车煤卸完。平时,十个人卸一车五十吨的煤,最少也要四十分钟。这天,工人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抢时间,争速度,平均十个人、二十五分钟卸完一车五十吨的煤。他们提前一个小时把二十八车煤卸完,及时装上货物,使这趟直达货物列车提前五分钟开出车站。
货源分散,对于编开直达货物列车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这里运出的矿石、木材、毛竹等大宗货物,分散在七八个县一百多个点上。车站经常派出两名货运员,深入各县调查货源情况,掌握货源变化,力争使各地分散的货物有计划地均衡进站。
但是,要坚持编开直达货物列车,有时只靠车站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党委,依靠站外广大群众,才能解决突击运输和装卸劳力不足等困难问题。
去年十一月下旬,连续几天下雨,车站货场严重堵塞,到站的货物卸不下车,外运的货物进不了站。正在这时,平南县供销社运往北京的一千二百吨甘蔗,用船运到了贵县港,如不起岸装车,甘蔗就会变质。贵县车站及时向县委汇报,县委立即指示各物资单位把囤放在车站的货物迅速搬出货场,并组织了两千多名搬运人员和五百多辆人力车、畜力车、机动车,冒雨搬运,两天就把主要货场疏通了,把甘蔗搬进了车站货场,顺利地开出了一列到达北京的直达货物列车。今年六月的一天,车站要装六十三车,卸九十五车,而且还要抢装一列直达上海的货物列车,装卸劳力严重不足。县委知道以后,组织了三百多名搬运工人,协助车站抢卸抢装,及时完成了任务。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困难一个个被克服了,直达货物列车一列列从贵县站开出去了。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