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不抓大事不行
——扶余县立新大队坚持十年看书学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调查
在农村基层工作,只管大豆高粱,不管人的政治思想,行不行?
想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只讲“埋头苦干”,不讲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行不行?
一句话,党组织不抓大事,行不行?
吉林省扶余县立新大队党总支的回答是:“不行”!这两个字,说起来很简单,里面却包含着他们十年的斗争,十年的经验教训。
十多年前,刘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修正主义路线还在兴风作浪的时候,这里的集体经济遭到破坏,粮食亩产只有百斤左右,人缺口粮马缺料,?耙犁杖缺绳套。从一九六二年开始,这里的党组织狠抓看书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提高,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一九七○年,粮食亩产上了《纲要》,接着又连续两年跨过“黄河”;集体经济全面发展,五业兴旺,好一派繁荣景象。
思想、路线,抓与不抓,大不一样。我们且看立新大队的党总支是怎样收拢五指,十年不放,紧紧抓住这桩大事的吧!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立新大队是一九六二年从一个大的大队中分出来新建的。当时,九千六百亩土地上呲咧着二十二条大沟,水土流失严重。土质薄,畜力弱,劳力少,干部缺,年年吃国家的统销粮。分开建队那天,大队党总支书记于广忠,跟着一辆“分家”的牛车往屯里走。一路上,他千思万想:这个局面,应该怎么支撑?
一连几天,这个十岁就给地主放猪,十一岁就给地主扛活的共产党员激动地想: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要彻底消灭剥削,让大家共同富裕。这个“大家”,不是几十户,几百户,而是全体劳动人民。要使全体劳动人民都富裕起来,不是一件轻松事,不下定决心,豁出去干,哪干得成?他决定先开干部会,统一大家的认识。
会开起来了,六个生产队的十二个正副队长,有七个要撂挑子。这怎么行!于广忠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教导。这些在苦水里一起泡大的穷哥儿们,一起分析了立新大队长期贫困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因而打不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干部们越学,思想越坚定,想撂挑子的不撂了,下决心把这片土地建设好。这个会开完,立新大队的第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建立起来了。干部分头去发动群众。许多人在党总支教育下,坚定了信心,坚持战斗。到秋收,立新大队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好收成,结束了吃统销粮的历史,还超额十二万四千斤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
这是一场生产上的胜仗,更是一场思想上的胜仗。在这场战斗中,闪烁着多少革命精神!于广忠到条件最困难的第四生产队去蹲点。该送粪时,一百二十垧地,只有六匹马,雪又大。队长说:八匹马才能套两挂车,六匹马,咋办?广忠同他一起学习《愚公移山》,说:“老愚公子子孙孙要挖大山,我们这点粪肥还挖不动吗?咱都是贫农,咱不革命,谁革命?没有马,我驾辕!”说完,一头钻进套里,把车驾起来。这一下,队长、社员的劲儿都给鼓起来了。大伙一拥而上,说:“书记能驾辕,我们能拉套,奔社会主义不能惜力!”当时,多少车粪肥,就是这样在漫天风雪中送到地里的。
在这场战斗中,同样存在着激烈的路线斗争。第一生产队,当时也穷,但比上面说的四队好多了,一百零七垧地,有十二匹马,两头老牛,土质也强些。可是,到那里蹲点的大队党总支成员,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组织群众,而是种菜园子,卖高价豆油,尽往钱上使劲;叫社员种地,也是光干活,不讲革命道理,干不好就扣工分。结果,到秋后,其它五个队的粮食都丰产,唯独这个队没有大变化。党总支决定下功夫帮助一队。有一次,一队有些人运了二百斤豆油,打算到外地去卖。于广忠知道了,让人火速赶到车站,把这些走了歪歪道的阶级兄弟劝回来。人回来了,有些同志说,也就算了。广忠说:“不行,人回来,思想不一定就回来,得开会,学习毛主席著作,弄清思想。”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这样下去,就要走到人剥削人的老路上去,就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第二年,一队也抓紧学习,把紧社会主义的方向盘。搞邪门歪道的少了,出勤的多了,人的劲头大了,庄稼也种得好了。本来铲一遍的,铲两遍;本来铲两遍的,铲三遍。到秋后打粮,比头年足足多出七成。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立新大队的党总支认识到,要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得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种坚定的信心和立场,需要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弄懂革命道理,才能树立。这一条,非抓紧不可。向农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粮食丰收了,干部懂得应该带头革命的道理了,是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呢?不,严重的阶级斗争事实说明:绝不这么简单。
有个老贫农,给地主扛过活,被日本鬼子抓过劳工,苦大仇深。可是,就在全大队贫下中农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时候,他却离开集体,在家享起“清福”来了。一个地主分子马上盯上去,引诱他贱价买猪杀,高价卖出去,走上了投机倒把的道路。
为什么受过剥削、反对过剥削的人,竟会走起这条路来?这问题极大地震动着立新大队党总支的同志们。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阶段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懂得了:贫下中农在旧社会深受压迫、剥削,能跟党走社会主义大道;但是,几千年私有制遗留下来的旧思想影响还是存在的,阶级敌人也还在千方百计进行破坏,因此,不能认为万事大吉,放松警惕。组织群众看书学习,就要紧紧围绕方向、道路问题,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进入社会主义。
这个大队,经常结合斗争实际,为看书学习提出新课题。他们认识到,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集中表现在: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还是削弱和破坏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因此,他们有的放矢地组织群众看书学习,着重进行两条路线对比的教育,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立新大队党总支就是这样地不断结合实际,组织干部和群众看书学习,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连续抓了十年。
十年过去了,立新大队的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过去,粮食丰收了,有些人想着多留点,留好点。现在怎样呢?一次,第六生产队赶着车到三十里外的粮库去交大豆,经粮库检验是二等。按规定,三等,粮库也收。但是,能给国家交次粮么?队长不在,车把式当场就作了主:“拉回去,换!”第二天,套车重走三十里,交上了一等粮。
十年学习,变化很大。许多群众感受很深,他们自豪地说:“过去是老脑筋,总和社会主义有点隔路;现在换上了新思想,和社会主义算是大体合辙了!”坚 持 党 的 基 本 路 线
毛主席说:“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忘记十几年来我党的这一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就会要走到斜路上去。”立新大队党总支坚持看书学习的十年,是在斗争中不断识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十年。
他们最常碰到的斗争,是表现在坚持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生产,还是就生产抓生产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体会得特别深刻。
一九六九年,立新大队在抓政治思想工作、看书学习方面已经出了名,粮食产量也比创业艰难的一九六二年翻了一番,是个先进集体了。这年年底,有一股冷风吹来,说立新大队“产量没上《纲要》,花大果小”;“产量上不去,典型就站不住”。这样一来二去,队里有些干部的思想动摇起来了,认为:“人家说得也在理,粮食没冒尖,就是说话嘴短,站着腿软”,提出应该换换“着”,别尽在政治上下功夫,要多往生产上使劲。
这一“着”究竟该不该换?
大队党总支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深刻地体会到:密切联系阶级斗争实际,组织群众看书学习,是带有战略意义的一“着”。靠这一“着”,认清了党的基本路线,顶住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靠这一“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了群众的头脑,调动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原来一片瘠薄的黄土岗子上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收成。这一“着”,无论如何换不得。
于广忠说:“咱们没有抓生产吗?不抓生产,沟怎么治了?土怎么改了?粮食怎么翻番了?抓生产,要看怎么抓法。现在不是抓生产多了还是抓政治多了的问题,而是抓政治促进生产够不够的问题。”
他说:“政治统帅生产这一‘着’,说什么也不能换。一九六二年以来,如果没有这一‘着’,立新没有今天;今天换了这一‘着’,立新就要回到老路上去。换‘着’,就是换道!”
的确,这不是下哪一“着”棋的问题,这是坚持哪一条路线的问题。
但是,思想认识问题、路线觉悟问题,靠一两次会,是不能彻底解决的。有个别生产队的干部,总觉得还是换换“着”好。这样,在立新大队,就出现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紧紧相邻、土地面积相等的生产队之间。
一九七○年,不换“着”的第一生产队,重视抓路线,抓政治工作,抓看书学习。他们大学《矛盾论》、《实践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大搞科学种田。人们觉悟高,干劲大。而换了“着”的第二生产队,主要干部对政治工作和看书学习抓得不紧了,抓阶级斗争也放松了,白天干的是生产,晚上想的还是生产,泥一把,汗一把,忙得“脚打后脑勺子”。这一年,二队人的思想问题多,出勤率低,粮食比一队少打六万斤,劳动日值也比一队少一角钱。这一年,全大队六个生产队,只有二队粮食产量没上《纲要》。但是,这个生产队的干部没有从思想上、路线上认识这个问题,第二年还是没有把政治工作抓紧,群众发动不起来。结果,一队的谷子已经薅了两遍草,二队的还没有间苗;一队的包米已经铲二遍,二队的还没有开苗,耽误了农时。到秋后又见了高低,二队比一队少打八万多斤粮食,劳动日值少了一角五分钱。
大队党总支抓住这件事,在全大队进行了一次路线教育。他们同广大群众一起,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散布的“唯生产力论”;开展政治和生产关系问题的大讨论。受教育最深的是第二生产队的干部。他们回味两年的教训,深深认识到:林彪鼓吹的“工人做工就是政治,农民种田就是政治”的谬论,就是让我们陷到单纯抓生产的圈子里,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复辟资本主义,这是一条极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只有靠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才能把劲用在刀刃上,越抓,人的眼光越远,积极性越高,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要摆正政治同生产的关系,就要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在实际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抓紧政治思想工作。这样,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才能比较自觉。
一九七二年,立新大队连续遭受旱、风、虫、雹、霜五种自然灾害,是历史上罕见的多灾之年。但是由于他们坚持政治统帅生产的正确方向,夺得了粮食亩产继续跨“黄河”,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大丰收。
斗争实践使立新大队党总支深深认识到:弄通马克思主义,才能干好社会主义。只要经过持久的努力,就一定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干部和群众武装起来,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永不离辙。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他们决心收拢五指,握成拳头,把看书学习抓得更紧,继续搞好批林整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带领群众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他们认识了自己的力量
——如东县黄油枪厂批判林彪的唯心史观纪实
江苏省如东县黄油枪厂,是一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小厂。全厂工人在批林整风运动中,认真看书学习,深入批判叛徒林彪宣扬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充分认识了自己的力量,用双手改变着工厂的生产面貌。

今年初,有人从上海带回一只黄油枪的泵体,这里的工人管它叫缸盖。拿到厂里后,铸工组工人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手心里掂掂,手指头弹弹,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围着这个缸盖,人们议论着:
“这玩艺儿多灵光,又精致,又轻巧。”
“要是我们能造出这个来,就棒啦!”
“我们的条件比人家差得远哪!”
站在一旁的木模工任红先,仔细瞅瞅缸盖,左一摸,右一摸,心里琢磨着:它的翻砂技术高,用的是自动化成型机。他凭着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劲头十足地说:
“咳!我们也搞它一家伙!”有的人摇头,怀疑,说:能行吗?
这当儿,厂里正开展着对林彪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在批判会上,老工人谈到这个厂制造一些产品,是工人怎样通过生产实践,从不会到会,从会到逐步精通,谱写了一部生动的工厂发展史的事实。这有力地驳斥了林彪鼓吹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谬论,使大家认识到,历史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
这时,先前怕这怕那的同志,打消了顾虑;起初不敢创新的,也壮了胆。任红先和几个工人动起手来,开始试制漏模造型机。他们辛辛苦苦地干了一星期,翻出来的缸盖象个秤砣,难看得很。这时风凉话出来了。但工人们没有灰心,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这样,他们勇于实践,不断摸索,经过四次大的改制,三十多回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了一台半自动化漏模造型机。翻出来的缸盖,符合标准,实现了优质、高产、低消耗。
这件事再一次证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叛徒林彪所鼓吹的唯心史观是荒谬的。可是,为什么林彪要宣扬“英雄创造历史”呢?这个厂的工人从革命大批判中认清了林彪的罪恶目的,就是妄图用这种谬论愚弄人民,束缚群众手脚,为他们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服务。

工人们从亲身感受到的大量事实认识到,人类的历史是奴隶们创造的。但奴隶们为什么能够创造历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黄油枪厂工人也是在批林整风中逐步加深的。
黄油枪上的后盖滚花,本来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工序。但由于这个厂设备简陋,技术条件差,搞起来也不容易。八、九年来,工人一直在一台通用机床上操作,总感到不大对劲。老工人冯冬生几次想提意见,但都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他想:我是个大老粗,说不上个门道,跟着干干算了。
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打开了群众智慧的宝库。一次,班组批判会正在热烈地进行。工人们一个接一个发言,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林彪反党集团。冯冬生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从人群里站出来,说:林彪一类骗子把自己打扮成“天才”、
“英雄”,似乎是他们在主宰历史,掌握人类命运,而把我们劳动群众诬蔑为“群氓”、“阿斗”,只能任他们摆布,这是痴心妄想,绝对办不到!批判会一结束,他就把制造专用设备的想法,告诉给同车间的小唐、老田、小管等人。几个人一合计,都说“行”。于是,他们又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决心要用自己的实践,粉碎林彪的无耻谰言。
小管卷起两只袖管,恨不得一下子就赶到仓库,把材料拿来动手干活。他说:“不靠天才靠实践,不靠神仙靠路线。劳动者在实践中创造着世界,创造着历史,我们去干吧!”
说干就干。四个人从报废设备中找出材料,锉锉磨磨,刨刨削削,花了三天工夫,制造了一台后盖滚花的专用设备,把原来的一堆废铁做成精巧的小机床,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问题。
在实践中,他们还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进一步懂得:奴隶们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因为他们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处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工人们究竟怎样去创造历史?黄油枪厂工人有两点体会:一是靠集体智慧,走群众路线;二是靠不断实践,艰苦创业。
一只小小的汽门,要经过三十二道工序。它的精密度高,技术要求严格。生产中曾遇到一道又一道难题:车床上过了关,磨床上过不了;几何尺寸达到了,光洁度还够不上标准。但是,汽门组的工人们没有被难倒。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一道道难题。他们说:“困难纵有九十九,有了集体的智慧不用愁。”
这话一点儿不假。就以汽门小斜面与杆部外圆之间的圆曲面来说,规定尺寸是十五毫米,不能长也不能短。如果在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厂里,只要在电燉机上燉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但这里没有这种设备,要干好这项工艺,是比较困难的。
组长刘正海曾有过教训:以前凭一个人苦思冥想,想不出好点子。批判林彪的唯心史观后,树立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懂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才是无穷的。从此,他注意集思广益,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洪宝生等老师傅多次提出了改进办法,使质量不断提高。后来,他们按照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抓住主要矛盾,利用固定小斜面控制圆曲面与杆部外圆的距离,闯过了困难关,质量达到了要求。工人们捧着一盒盒出厂的汽门说:林彪诬蔑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请看看我们的“争气”门,这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汽门组上去了,将了同一条流水线上的锻工组一“军”。这个组的任务是提供坯料。眼看着汽门组将要停工待料,工人们非常着急,决心从技术革新上找门路。他们想:反复实践,增长才干,艰苦奋斗,努力作战,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这些识字不多的工人,真的“闯”起来了。为了解决毛坯问题,七个人反复商量,一致决定改炉灶。原来平炉是宝塔形的,坯料受热不匀,有断头、粘连等毛病。缪四德根据家庭烧煤炉子的体验,提出在耐火砖上凿洞的主张。许长荣补充说:改为反射炉,一个炉膛两面烧,火头来得匀。耐火砖凿洞,可不简单。钻寸把深,锋钢钻头就要在砂轮上磨四、五次。郭应昌、姚凤邦建议歇人不歇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赶在第二天炉子着火前砌好。七个人轮流钻,通宵达旦,完成了任务。这个组的炉子在半年多时间内改了六次。每改一次,技术上就有一些进步,质量就有所提高。日产量从三百、五百到八百,还节约了煤、钢材和人力。汽门组的同志称赞说:“毛坯不毛,节煤省料,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锻工组六改炉灶的事实,极大地鼓舞着全厂工人的革命斗志,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进一步振奋起革命精神,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争取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