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农业第一线的共青团员
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我国农村的广大共青团员,胸怀革命大目标,朝气蓬勃地战斗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他们是农业战线上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本版介绍的是江苏省吴江县几个大队和福建省建宁县半元大队共青团员的一些事迹,从这里,可以看到我国农村一代青年的革命风貌。
贫下中农的好队长
在江苏省吴江县震泽公社红卫大队五队,提起生产队长、共青团员陆水生,贫下中农都称赞说:“小陆思想好,眼光远,劲头大,是我伲的好队长!”
一九六八年,小陆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理想,从苏州市来到红卫大队插队落户。在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小陆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迅速提高。去年“双抢”前夕,党支部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出发,决定让小陆担任五队的生产队长。
五队原来粮食产量低,公共积累少,是全大队的后进队。小陆一当上队长,就想着如何迅速改变五队的后进面貌。白天,他同社员一起抢收抢种,仔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晚上,他与队的干部们一起在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分析五队生产上不去的原因。通过学习和调查研究,干部们认识到,面貌变不变,根本在路线。于是,小陆同生产队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反复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决抵制资本主义倾向,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使全队干部、社员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政策落实好,革命干劲增。大家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秋后夺得了晚稻大丰收,全年水稻亩产达到一千一百八十多斤,比上一年增产了一百六十斤。
增产又增收,社员心里很高兴。这时,有人滋长自满情绪,说:“现在看,摘掉五队的后进帽,是木头上敲钉——笃定啦!”可陆水生想:五队现在取得的一些成绩,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水稻虽然大丰收,但单产比起先进单位来,还差一大段,哪能自满松劲呢!他同队的干部们一道重温了毛主席有关要谦虚谨慎的教导,总结了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针对过去铺张浪费的现象,认真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小陆自己带头遵守制度,处处为集体精打细算。他还向社员介绍外地自修自制农具,种植杞柳,发展编织副业的好经验,提议今后少买或不买栲栳、叶蔀,自己动手来解决。大家觉得队长的话说得有理,都同意了。陆水生立即组织几个人修补栲栳和桑叶蔀,在渠旁河边种上一条条杞柳。贫下中农满心欢喜,夸奖小陆当家当得好。
小陆带头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以身作则,苦干实干。为了挖掘增产潜力,夺取农业更大丰收,他总是起得早,睡得迟,争干重活。搞农田水利建设时,他冒着凛冽的寒风,挑起土?,同社员们一道把坎坷不平的稻田一块块地整平;积肥时,他敲碎冰层,第一个跳上船去罱泥。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五队改善了生产条件。今年,三麦、油菜获得了好收成,双季早稻的单产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附图片)
万青力 插图


第3版()
专栏:

夜校辅导员
每当夜晚,福建省建宁县半元大队元头生产队的政治夜校里电灯明亮。一位女青年耐心地在辅导社员学习,她就是大队团支部委员、夜校辅导员虞连秀。
去年小虞从学校回到农村,大队党支部让她担任元头生产队政治夜校辅导员。如何办政治夜校?她心里没个底。党支书陈矮仔看出了小虞的心思,便对她说:“由于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干扰,过去我们大队的夜校一直没办好。坏人乘机活动,用低级下流的小调、坏书来拉拢腐蚀青年,瓦解群众的斗志。这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十分尖锐的阶级斗争。我们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牢固地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没有经验,可以在干中学,贫下中农就是你的老师。”党支书的一席话,启发了小虞。她想:“我是贫农的后代,是党和毛主席送我上了学,现在,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再重的担子也要担!”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政治夜校开学了。
小虞担任夜校辅导员以来,从不耽误白天出工。备课和批改作业几乎占去了她全部业余时间。夜深了,小虞宿舍里一盏小小的煤油灯还常常亮着。有一次,她已经睡下了,女青年小黄找上门来,要求补课。小虞马上起床把小黄迎进屋,细心地给小黄补课,直到小黄懂得了为止。
小虞不但帮助大家学文化,还帮助社员学政治。有一段时间,张大伯连续几天没来上课,难道病了?放学后,小虞点着松光火把朝张大伯家走去。她刚跨进张大伯的家门,只见老人和他的老伴正忙着杀鸡宰鹅,还有两个亲戚帮着磨豆腐。小虞见到这情景,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张大伯今年六十岁,要办酒席祝寿啦。于是,小虞亲热地拉老人坐下,一起学习毛主席有关反对铺张浪费的教导,共同批判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等旧风俗、旧习惯。还和老人一起回忆过去苦难的家史,她说:“旧社会,你和我爹终年累死累活给狗地主扛活,可吃了上餐没下餐。新社会,我们穷人翻身作了主人,生活富裕了,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忘了支援国家和世界革命这个大事哪!”小虞的话深深感动了老人的心。老人当场表示,不办酒席,勤俭节约过生日。第二天,张大伯扛着锄头高高兴兴地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晚上准时参加夜校学习。小虞动员张大伯取消办酒席的事情一传开,贫下中农都赞扬小虞做得对。(附图片)
万青力 插图


第3版()
专栏:

铁肩姑娘
初春,依然寒气逼人。在东太湖边的低洼圩田里,一队年轻姑娘肩挑沉甸甸的泥担,你追我赶,健步如飞。跑在最前头的,是吴江县菀坪公社诚心大队第六生产队的共青团员阎秀珍。
去年春天,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诚心大队第六生产队为了改变生产条件,夺取农业更大丰收,安排了一批男社员到低洼的圩田去加高加固圩堤。可是由于男劳力不够,工程进展很慢。
阎秀珍等十个姑娘知道这件事后,就主动向生产队长要求参加修筑圩堤的战斗。起初,队长想,她们尽是些姑娘,最大的才二十一岁,最小的十七岁,工地上天寒生活苦,哪能吃得消?然而姑娘们满怀信心地说:“大寨的铁姑娘能开山造田,我们就不能挑土筑堤吗?”队长看她们这样坚决,只得答应。
十名女青年在小阎的带领下,来到了太湖滩。空旷的圩田上,没有一户人家。是安营扎寨,还是早出晚归?有人劝她们说:“比你们远的队还天天回家,你们早出晚归吧。”小阎和大家商量,决定住在工地上,少往返,多干活。她们用稻草和小竹子搭起了一间小草棚,当作自己的家。于是,姑娘们英姿飒爽地干起来了。阎秀珍脚上打起了血泡,肩膀压得又红又肿,嘴里没哼一声,带领大家越干越起劲。一天晚上,西北风把茅草棚吹得吱吱作响,接着又下起雨来,雨水淌进草棚,把姑娘们睡的地铺浸得湿漉漉的。小阎和姐妹们索性不睡觉,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互相勉励,鼓舞斗志。第二天,她们仍然顶风冒雨投入紧张的战斗。她们同男社员一道,经过六天的奋战,挖土一千一百多方,不但加高加固了圩堤,还开通了一条河。当姑娘们胜利归来的时候,贫下中农赞叹地说:“小阎带出了一队‘铁肩姑娘’。”
铁肩姑娘们挑革命重担不肯歇,为农业生产不断作出新贡献。平时,她们利用劳动间隙割青草;每逢队里休息,她们就集中力量到太湖捞水草。有一次,船刚进太湖,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队长阎秀珍和另一个女青年没带雨衣,衣服全部湿透,手脚冻得发紫,但她们毫不畏惧地同风雨搏斗,直到捞满一船水草才胜利返航。在短短的几个月中,铁肩姑娘为生产队积肥六十多亩。干部社员夸奖她们说:“队里的千斤重担,铁肩姑娘们挑了八百斤。”


第3版()
专栏:

江苏兴化县陈元大队的知识青年科技小组在研究培育蘑菇菌种。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红色理财人
建宁县半元大队信用站的年轻会计聂耀玄,是全县的模范理财人。
聂耀玄从一九六九年担任会计以来,时刻牢记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积极支持发展集体生产,主动帮助社员安排正当的家庭副业,提高生活水平。有一个社员,开始养猪资金有困难。聂耀玄就主动给他贷款,扶助他养猪,增加收入。后来,这个社员从超支户变为有余钱的储蓄户。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各生产队和社员养猪越来越多。有些群众从外地买进猪苗。这样,一来成本高,二来容易带进传染病,影响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聂耀玄了解到这个情况,便积极建议大队办种猪繁殖场,自养自繁,自力更生解决猪苗来源。在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大队种猪繁殖场很快办起来了。几年来,这个种猪场不断向各生产队和社员供应猪苗,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现在,队队办起了养猪场,社员每户平均养猪三头半。猪多肥多,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有一次,聂耀玄了解到一个老巫婆,诱惑一些群众念经问卦,求师拜佛,借此吃吃喝喝,诈骗钱财。聂耀玄看到这种封建迷信活动,既影响集体生产,又毒害人们思想,便立即向党支部反映。党支部发动群众对那个老巫婆进行批评教育,刹住了歪风邪气,推动了集体生产。
有一天傍晚,聂耀玄从建电站工地回来,听爱人讲,上午,唐家湾生产队有个老妈妈来找他,见他不在就走了。聂耀玄想了一阵,突然心里一亮:该不是来取款等着急用吧?他查了查账,老妈妈在信用站还存一笔款,明天又正好是墟日。对,十有八九没错!晚上大队开完会,已经十二点了,聂耀玄顾不得休息,带上钱连夜赶了五里多路,喊开了老妈妈的门。一问,果然她打算取钱明天赶墟。老人家接过钱,激动地说:“你这么晚还来送钱,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对于进出钱账,聂耀玄一分一厘都不含糊。有一年年终结账,一个存户还有六角五分钱的利息,过了个把月还不来拿。不会是忘了吧?一天,他特地送利息上门。原来存款的人前不久死了,他的儿子又不知道还有这一笔利息。这家人望着聂耀玄,激动地说:“你送来的不是六角五分钱,而是一心为公的好思想呀!”
由于聂耀玄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被评选为全县信贷工作的标兵。最近,他光荣地出席了省信贷工作会议。半元大队信用站也由于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第3版()
专栏:

水稻卫士
近几年来,共青团员吴家骥爱上了植保工作。他自从担任吴江县横扇公社植保员以来,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刻苦钻研技术,把搞好植保工作,同“农业学大寨”紧紧联系起来,革命干劲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九七一年,横扇公社的双季早稻受到稻蓟马的危害,由于防治不及时,影响了产量。小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他认真地学习有关植保资料,把掌握稻蓟马的生长规律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可是,资料上对稻蓟马怎样越冬,如何产卵孵化,一年发生几代,怎样防治等问题,介绍得不够详细,自己又缺乏实践经验,怎么办?困难吓不倒共青团员。小吴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伟大教导,决心亲自摸索稻蓟马活动的规律。
去年一开春,小吴经常到麦田里去观察稻蓟马怎样越冬,终于掌握了稻蓟马成虫利用春熟田和杂草丛越冬的第一手材料。这对于研究第一代稻蓟马的发生很有帮助。稻蓟马的卵粒很小,在田间肉眼观察极不容易。因此,成虫找到后,要了解稻蓟马的产卵、孵化情况仍然很困难。一次,在早稻田里,小吴发现一只稻蓟马躲在叶鞘上。他象侦察敌情一样,直盯着它,好长时间两眼眨都不眨。忽然,那只稻蓟马飞走了,小吴赶忙把它躲过的叶鞘摘下来,仔细观察,发现叶鞘上留下了一个很小的白点。他把这张叶鞘拿回公社,同其他同志一起研究,确认小白点是稻蓟马刚产下的卵粒。为了摸索稻蓟马的繁殖生长规律,小吴也花了不少心血。他自己动手做了几只小匣子,从早稻田里采回了卵粒,在室内进行培养,进一步弄清了稻蓟马在什么时候孵化,什么时候危害稻苗等问题。
经过反复试验,小吴摸清了稻蓟马的生活规律,找到了防治的方法。去年,当他发现早稻叶上出现了许多小白点时,就预测到稻蓟马将危害早稻。于是,马上向党委汇报虫情,对扑灭稻蓟马提出了详细意见。公社党委及时作出部署,各生产队都根据本队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很快把稻蓟马歼灭在露头阶段。小吴为夺取全社早稻丰收作出了贡献。


第3版()
专栏:

试制菌肥的青年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去年春天,建宁县半元大队决定试制“5406”菌肥。团支部书记聂耀明和两个共青团员担任了这个任务。他们从县里学习回来的当天下午,就满腔热情地动起手来。当时大队没有试制“5406”菌肥用的菜饼和消毒锅,他们就土法上马。一个从家里拿来了菜饼,一个掏来肥土,小聂提来了家里做饭的锅。就这样,他们土锅土灶,脸盆铁勺,摆开摊子,干了起来。当他们把菌种抬进恒温室时,已是深夜十二点了。
三个热心的青年人,整天在恒温室里左瞧右看,焦急地等着看菌种的生长。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筐子里的菌种还没有一点动静。这天,他们抬出筐子一看:糟糕,菌种全部坏了。三个青年人心里焦急透了。怎么办?他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伟大教导,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他们继续进行试验。这一次,他们总结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试验的每个过程都十分仔细。小聂在消毒锅旁,一会儿抓一把热土闻一闻,一会儿试试热度。他的眼睛熏肿了,一点也不顾。
菌种又放进了恒温室。一天夜里,气温突然下降。如果恒温室不能保持一定的温度,菌种又要坏了。三个青年赶紧从家里拿来了火笼、火盆、炉子,生起木炭火。恒温室温度渐渐升高了。这一夜,他们谁也没有睡,一直守在恒温室。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第一批松软发香的“5406”菌肥制造出来了。为了鉴定肥效,他们在一块水稻地里进行试验。结果,施用“5406”菌肥的稻田,土质疏松,禾苗长得茁壮。
试验是成功了。但是,每制造一百斤“5406”菌肥,要用七、八斤菜饼或油茶饼。由于原料缺乏,给大量生产带来了困难。试验小组的同志敢想敢干,试验成功用谷壳粉代替菜饼,为大量生产“5406”菌肥开辟了广阔的资源。他们还根据这个地方土质的酸碱度,试验出每一百斤土下一定的石灰水,既可调剂土质酸碱度,又可杀菌,免去了用消毒锅加热消毒。现在,半元大队家家户户都能做“5406”菌肥。今年春天,平均每户制造一千斤,保证了生产的需要。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