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美苏超级大国把中东问题决议草案强加于安理会
我代表未参加投票,指出美苏既争夺又勾结,力图把“不战不和”局面重新加在阿拉伯人民头上。许多国家代表对美苏作法表示不满,有的指出决议草案表明美苏又一次推行强权政治和争夺势力范围
新华社联合国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电 在美国和苏联的“紧急要求”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十月二十一日晚间到二十二日凌晨举行会议,讨论这两个超级大国突然提出的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草案。会议在美、苏两国敦促下,未经各成员国充分协商,就匆忙通过了这个决议草案。
中国代表黄华在会上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所作所为,是企图把“不战不和”的局面重新加在阿拉伯人民头上。在会议进行表决时,中国代表未参加投票。
美苏两国炮制的决议草案的内容是:“一、要求现在战斗的一切方面,在它们目前占据的阵地上立即停止一切射击并终止所有的军事活动,至迟不得超过本决定通过后十二小时;二、要求各有关方面于停火后立即开始执行安全理事会第二四二号决议
(一九六七年)的所有部分;三、决定由各有关方面于停火时起,在适当方面主持下,立即同时开始谈判,目的是在中东建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美国代表斯卡利首先在会上发言。他在通篇发言中都代表美苏两国说话,他强调说:“美国同苏联一起,要求召开这次安理会,其目的在于采取联合行动,向安理会提出一项联合建议,这一建议的目的是导致立即就地停火,并由各方在适当方面主持下迅速开始谈判,谋求以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安理会决议为基础的一种公正和持久的和平。”这就是说,美苏两国要的是停火和谈判;而谈判所谋求的,不过是以既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也没有规定保障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的二四二号决议为基础的所谓“公正和持久的和平”。他还说,美苏的这一联合建议,是基辛格和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会谈的结果。
苏联代表马立克接着讲话。他在讲话中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笼统指责中东战争“对维持和平是严重的威胁”。他说,“事态的这种危险的发展”,要求各方“作出紧急努力,扭转局势使它回到和平的和公平的解决的渠道中”,这就是说苏修领导集团要在中东出卖阿拉伯人民利益以换取恢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原来制造的“不战不和”的局面。
美苏两国把它们炮制的决议草案突然强加于安理会的这种作法,引起了许多国家代表的不满。有些代表在会上的发言中公开表示了这种情绪,有的还对美苏决议草案的用心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
沙特阿拉伯代表巴鲁迪指出,美苏决议草案表明:美国和苏联正在又一次推行强权政治和争夺势力范围。美、苏两国都把中东地区作为它们进行政治赌博的棋盘。这个决议草案如果被通过,就会造成另一次虚假的缓和。他说,阿拉伯人民将继续斗争下去,直到不正义的现象在他们的区域里消失。
苏丹外交部长曼苏尔·哈立德说,安全理事会被人匆忙塞给它一个决议草案,这个草案对苏丹代表团是一种突然袭击。他指出,有占领就不可能有和平。在任何和平的探索中,巴勒斯坦这个现实,都不能被置之不顾。
印度代表萨马尔·森说,印度将支持美苏决议草案。但是,由于并不知道美苏两国达成的协议的详情,因此对大国达成的涉及别国的协议持谨慎态度。
埃及外交部长扎耶特说:“埃及的目标仍然是解放我们的土地,确保我们的领土完整以及坚决维护巴勒斯坦人民被剥夺的权利。”他指出:“通过战争攫取领土是不能允许的,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都是神圣的,而自决权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人们一直为这种权利而斗争”。
美苏的决议草案受到以色列的欢迎。以色列代表特科阿说,以色列对这个决议草案采取积极态度。同时,他又说,以色列接受停火是有条件的。他罗列的条件包括:所有冲突中的各方都接受停火,释放所有战俘,甚至包括解除也门在曼德海峡对以色列的封锁,等等。
中国代表黄华在会上发言说:“中国代表团在十月八日安理会审议以色列侵略埃及和叙利亚的问题的发言中,曾经明确指出:‘如果安理会要作出什么决议的话,就要最严厉地谴责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一切侵略行为,最坚决地支持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人民所正在进行的反击侵略者的正义行动,要求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立即从其所侵占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全部撤走,并明确规定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
“美、苏两国代表团今天提出的决议草案,并没有能够体现上述的正义主张。还必须指出:两个超级大国在整个这次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它们在中东地区既争夺又勾结,力图把‘不战不和’的局面重新加在阿拉伯人民头上。这次它们两家匆匆忙忙把它们炮制的决议草案拿到安理会上要求立即予以采纳,不容安理会成员间进行充分协商和请示各自政府,这种强加于安理会的做法,是十分不合理的,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黄华说:“鉴于以上各点,中国代表团决定不参加对上述决议草案的表决。”
当事国之一的叙利亚,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但未在会上发言。
会议最后进行表决,包括美、苏在内的十四国代表投票赞成,美苏决议草案被通过。中国代表没有参加投票。


第5版()
专栏:

非洲统一组织解放委员会会议闭幕并通过决议
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阿拉伯人民斗争
新华社摩加迪沙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电 非洲统一组织解放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闭幕。会议通过了援助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支持阿拉伯人民正义斗争的决议。参加会议的十七个成员国的代表认真讨论了非洲解放运动和中东的形势,并且呼吁非洲各解放运动紧密团结,组成统一战线,为全部解放非洲而斗争。
会议通过的关于几内亚(比绍)的决议,欢呼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的成立,并且保证继续支持几内亚(比绍)共和国为全部解放本国领土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会议通过的关于中东的决议,表示非洲国家坚决支持埃及、叙利亚和其他阿拉伯人民为收复被占领土地而进行的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正义斗争。
索马里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出席了闭幕会议并且致闭幕词。他说:“非洲还有几百万兄弟姐妹在遭受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统治。我们大家正在日益认识到,不取得非洲的全部解放,我们的独立就会是无意义的。我们必须最充分地支持解放运动为自由与尊严而进行的正义斗争。”他还说:“在我们大陆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和广泛地感到需要在解放斗争中采取更加一致的行动。”
加纳、乌干达和毛里塔尼亚代表也在闭幕会上讲了话。
非洲统一组织解放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是十月十五日开幕的。


第5版()
专栏:

共谋扑灭正义战争烈火 加紧在中东争夺霸权
苏美背着阿拉伯人民策划“就地停火”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讯 苏美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要求在中东实现“就地停火”的联合提案表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继续在中东争夺霸权,正在露骨地推行大国强权政治,把某种新的不战不和的局面强加于阿拉伯各国人民。
这项苏美联合提案是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应苏修领导集团的紧急要求去莫斯科并同他们进行商谈之后提出的。美国总统府白宫十月二十一日晚宣布:“由于国务卿基辛格同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会谈的结果,……美国和苏联已经商定一项提案”。
阿拉伯各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抗击以色列侵略的战争爆发以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就背着阿拉伯各国人民,频繁地进行单独商谈,共谋扑灭这一正义战争的熊熊烈火。白宫在十月二十日宣布基辛格应邀去莫斯科时承认:“自从中东爆发敌对行动以来,总统和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一直通过外交途径保持着密切的接触”。白宫发言人同时透露,基辛格此行就是在尼克松同勃列日涅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见交换之后决定的。
美国政府曾不断对苏修领导集团施加压力,进行恫吓。基辛格十月十二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当我们作出判断,判明(苏联的)活动是不负责任的时候,我们将使美国的反应明确起来。”十七日,他在一次集会上又说,中东的战争使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他说:“我们目前经历着的这场危机是对外交能力和对缓和的真正意义的考验”。
苏联政府在这场战争爆发的前夕就从埃及和叙利亚撤退了它的军事专家及其家属。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政府一再强调所谓“政治解决”。据美国报纸报道,美国政府官员就勃列日涅夫十月七日深夜给尼克松的复电说,这表示苏联“同美国一样希望限制中东冲突”。在美国不断增加压力的背景下,苏联政府派了它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于十月十六日到十九日到开罗进行了四天的秘密访问。据合众国际社报道,柯西金在访问开罗期间“曾呼吁阿拉伯方面保持克制”。美联社十月二十日在报道基辛格去莫斯科的消息时说:“无疑,
(基辛格的)这次访问是由于苏联总理柯西金星期二到星期五对开罗进行的四天访问所引起的。据悉,基辛格认为,柯西金的访问促进了结束中东战争的前景。”
在柯西金回莫斯科后,克里姆林宫迅即对基辛格发出了邀请。据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透露,苏联领导人对基辛格的这一邀请,是“一项紧急的请求,……不是请他在几天内去那里,而是请他在几小时内去那里。”


第5版()
专栏:

巴勒斯坦突击队继续打击以色列侵略者
叙利亚空军二十三日击落以色列飞机十一架
新华社贝鲁特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电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十月二十一日发表的战报,巴勒斯坦突击队,继续在戈兰高地和其它被占领的领土上打击以色列侵略者,使敌人在人员和物质上遭到损失。
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当以色列空军轰炸赫尔蒙山以及谢巴阿和阿尔纳高地时,巴勒斯坦突击队的高射炮,击落以色列“鬼怪式”飞机一架。
在加利利地区,十九日巴勒斯坦突击队进攻了位于米斯卡法姆和迈图拉移民点之间的一个以色列军营,打死、打伤十五名敌军。巴勒斯坦突击队还向埋伏在迈图拉移民点不远的敌军发动进攻,打死打伤大批敌军。
同天晚上,突击队在上加利利的法杰尔移民点以南的公路上伏击了一列敌军车队,敌人的一辆军车遭到破坏,车上人员遭到伤亡。另一支突击队还袭击了在马勒基亚移民点西南的敌军前沿阵地。在上加利利的米尔杰尤什和马纳拉之间的地区,巴勒斯坦突击队摧毁了特勒埃巴德的敌人阵地。
十九日晚,巴勒斯坦突击队在西奈半岛北部的阿布塔维拉和多利因移民点之间的一条敌军车队和巡逻队经常来往的公路上埋设地雷,以色列的两辆军车在这条公路上向西奈前线行驶时,一辆被地雷炸毁,另一辆遭到突击队的突然袭击后被破坏,车上人员被打伤。
十九日晚,巴勒斯坦革命力量的一支特种部队在通往特拉维夫的兰蒂斯—加尔比亚公路上伏击了以色列的一支军车队。一辆军车被破坏,七名敌军士兵受伤。
十七日晚,巴勒斯坦突击队在加沙地带贾比利亚以东通往克法阿扎移民点的公路上埋设地雷。第二天上午,一辆敌军军车被炸毁,车上人员遭到伤亡。
新华社大马士革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电 叙利亚军方发言人十月二十三日中午在大马士革发表战报说:“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时十五分,编队飞行的敌机六十架分成多批企图轰炸大马士革市以北的居民区。我方战斗机立即起飞拦击,我机和敌机发生了十分激烈的空战。我机使敌机的企图未能得逞,迫使他们把炸弹扔在多山地区。空战中,我机击落十一架‘海市蜃楼’式和‘鬼怪’式敌机。”
另一份战报说:“敌人在十月二十三日上午用大炮和飞机轰击了谢赫山东坡的乌尔尼村和邻近的其他村庄。”


第5版()
专栏:

埃塞俄比亚宣布同以色列断交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电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十月二十三日在这里发表声明说:“埃塞俄比亚决定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直到以色列撤出被它占领的领土时为止。”
声明说,为了贯彻反对领土吞并的立场,埃塞俄比亚尽了最大的努力促使以色列从一九六七年被它占领的领土上撤走。“埃塞俄比亚坚信:只要以色列仍然呆在它一九六七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中东的持久和平就不可能实现。尊重各国领土完整,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


第5版()
专栏:开罗通讯

埃及勇士强渡苏伊士运河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下午两点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性时刻。
此时,埃及炮兵为了反击以色列的新的侵略,以非常猛烈的炮火轰击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敌人阵地,顿时天空中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埃及步兵在炮兵掩护下,随即乘小船抢渡运河,过河后,便立即在敌人一边的陡峭堤岸上架起云梯攀登而上,并且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桥头堡。在埃及先头部队压住了以色列侵略者的火力以后,埃及工兵们在运河上迅速架起几座浮桥。接着大批埃及后续部队和重型装备,在空军、海军的掩护下,踏着浮桥,越过运河,涌入东岸。第一批过河的勇士们,在被以色列侵占六年多的西奈土地上升起了埃及国旗。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埃及战士们有的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有的亲吻着久别的祖国土地……一个战士说:“我们正在跨过一九六七年的挫折,进入一九七三年的胜利。”
埃及部队在渡过苏伊士运河之后,乘胜前进。他们迅速拿下曾经被以色以称为“攻不破”的巴列夫防线上的一些据点,接着,开始了连续的进攻。敌人千方百计进行反扑,试图阻止埃及部队前进,但都很快被击溃。
埃及部队化仇恨为力量,士气高昂,英勇奋战,全力猛攻巴列夫防线。
所谓巴列夫防线是以色列沿苏伊士运河东岸煞费苦心修建起来的一条强固的防御工事体系,长达一百二十三公里,内分三层,厚十余米,以运河为天然濠堑,沿线建立了三十个据点,构筑了防坦克墙和钢筋混凝土碉堡。以色列当局吹嘘这条防线是“坚不可摧”的。然而,在为祖国而战的英勇的埃及战士面前,这条以色列防线迅速地被突破了。
在攻打巴列夫防线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埃及坦克猛冲巴列夫防线一个敌人堡垒群,敌军损失惨重,但在一个敌堡里的机枪还在绝望地顽抗,妨碍着埃军的前进。这时,一个埃及战士以英雄气概全身扑向敌人的这个机枪口,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火力。这位战士壮烈牺牲了,但他的战友们冲上前去,赢得了胜利。
在激战中,一个埃及士兵把炸药带绑在自己身上,跳上敌军坦克,阻止了敌人的反扑。当敌人从一个阵地上撤退之后,一个埃及战士同他的战友们一道清除这个阵地,突然,一辆以色列“百人队长式”坦克又向阵地开了回来。这位埃及的步兵,只带着轻武器。在此紧急时刻,他急中生智,先隐蔽在一旁,然后突然站起来向坦克塔开火,坦克顿时中弹起火。坦克里的三名以色列坦克手活活被烧死。敌人的坦克车长企图从一个较低的出口处逃跑,又立即被这位战士击毙。敌人的反扑被粉碎了。
经过六小时的激战,入晚,初战告捷。埃及战士们站在祖国的运河东岸,踏在被摧垮的巴列夫防线的敌人的工事上,登上被击毁的以色列侵略军的坦克,无比英雄,无比兴奋。从此,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正义的埃及勇士们粉碎了。
(新华社开罗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一日电)(附图片)
十月十三日,埃及部队拔除了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最后一个据点。这是走出据点,向埃及部队投降的以色列侵略军。左下图是十月九日被埃及部队生俘的以色列侵略军第一九○装甲旅上校旅长阿萨夫·雅古里。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