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新老干部相互支持共挑革命重担
——记汕头市二机局新老干部团结战斗的事迹
来到汕头市二机局,同志们热情地讲起党委书记林哲存和副书记宁吉高,一新一老,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并肩战斗的事来。
林哲存是一个由工人成长起来的新干部,宁吉高是一个经过战争考验的老干部,曾经是林哲存的老上级。那是一九六○年,宁吉高在汕头市交通局当领导,林哲存是这个局的党委秘书。去年,由于工作需要,上级决定提拔林哲存为二机局党委书记,宁吉高也调到这个局任党委副书记。
决定宣布以后,林哲存觉得这担子是多么重啊!他想,组织上照顾老宁体弱多病,减轻他的工作负担,让自己担任第一把手,这是给自己压担子,受锻炼。可是自己的工作能力、经验,比起老同志来,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么重的担子,能够挑得起来吗?
那时,宁吉高正在医院养病,知道这个决定以后,心里也很不平静。以后要给自己原来的下级当副手,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他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教导,回顾了自己成长的过程,感到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今天在培养和帮助新干部的工作中,自己也应当尽到责任。他越想心胸越开阔。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催促着他,病还没全好,就提前出院,愉快地走上新的岗位。在第一次党委会上,他明确表示:“现在我的职位是比老林低了,但我觉得革命的责任没有减轻。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挑起革命担子。”林哲存听了这一番话,心里热呼呼的。看到老宁的革命精神丝毫不减当年,也更加尊重老干部。
一次,党委决定召开各厂干部大会,要林哲存作关于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动员报告。林哲存说:“这样重要的会议,还是请老宁讲吧。”这个意见引起了老宁的深思:林哲存尊重老同志,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会不会因此而影响他大胆工作呢?联系到平常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觉得要找林哲存谈一谈。
一天晚上,林哲存到老宁家里商量工作,老宁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谦虚谨慎,尊重同志,这种精神很可贵。但是,党把第一把手的担子交给你挑,是要你在斗争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你要理解这一点,大胆干工作。”他还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新老干部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是党的光荣传统,鼓励林哲存为革命勇挑重担。这次谈话,使林哲存受到很大鼓舞。
老宁满腔热情支持新干部做好工作,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新干部学习。二机局有几位副局长,有的在基层蹲点,有的经常出差,很多工作落在林哲存身上。林哲存不怕担子重,勇挑重担子。老宁感到新干部身上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应当焕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努力工作。老宁患有多种慢性病,提前出院时,医生给他开了全休证明,再三叮嘱他要继续休息和治疗。可是他仍然坚持上班。同志们劝他注意休息,他说:“新干部担子重,我们老同志要帮着挑,不能坐着看。”他主动要求到比较后进的半导体器件厂蹲点,和工人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倾听群众意见,并针对厂里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路线教育,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充分发挥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个厂在老宁的帮助下,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面貌。
今年五月初,林哲存和有关同志研究起草了五、六月份工作计划,提交局党委会讨论。老宁听完这个计划后,感到很不对劲。他认为,局里有些后进单位,面貌虽然有了改变,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可是工作计划却没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意见。他在会上讲了自己的看法,严厉地批评“这个计划是坐在房子里写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他建议先下去调查研究,以后再来讨论。
林哲存的本来想法是:先提出个原则意见,待党委讨论后再修改补充,然后下去抓落实。没想到老宁会提出这样尖锐的批评。但是冷静一想,觉得老宁提的意见很有道理。毛主席教导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计划是带指导性的,只有一般化的意见,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怎能做好工作呢?他检查了自己的缺点,接受了老宁的意见。
会后,党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林哲存带头到问题较多的无线电元件一厂,发动群众揭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工人群众对他说,“企业面貌要改变,干部作风要大变。”他深深感到,象这样的地方,过去自己来得太少了。基层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局领导的作风不够深入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他几位党委领导成员通过调查研究,也有共同的看法。于是,他们根据调查的情况和群众的意见,修改和充实了原来的计划,并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抓。
看到林哲存能虚心接受同志的批评,改正自己的缺点,老宁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又想到,原来的计划订得一般化,主要还是由于林哲存缺乏经验;何况对全局的计划,自己也有责任。自己有意见应该提出,但当时的发言带有急躁情绪,是不应该的。于是,他在和老林谈心时,主动作了自我批评。
林哲存和宁吉高谦虚谨慎,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进一步带动了党委“一班人”的团结。局党委其他几位领导成员参加革命的时间都比老林长,大家都以革命利益为重,互相支持,努力工作。这就更好地团结了广大群众,促进了革命和生产蓬勃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既互相尊重又不含糊敷衍
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公社十里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向有书,是个青年干部,党支部委员、大队革委会主任向保胜是个老干部。向有书工作积极,敢想敢干,又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还担任公社的党委委员。尽管这样,他对老主任却十分尊重,每决定一件事情,都要事先征求一下老主任的意见。老主任呢,也认为向有书是有希望的好苗苗,总是积极主动地支持他搞好工作,为他撑腰打气。十里大队缺水源,遇到旱年吃水发生困难。向有书担任支部书记后,想组织群众砌一个一千立方的大水池。他先向老主任谈了自己的打算,老主任表示完全赞同,并且帮他出主意。他们和群众共同苦战,很快建成了全公社第一个大水池,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
在原则问题上,他们却从来毫不含糊。老主任向保胜的自留地边上,长着一棵不大不小的榆树。这棵树是合作化以后由队里栽上的,按规定应该归集体所有。可是他却砍回家去准备自己用。向有书知道以后,在一次支委会上,对老主任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根据有关政策,要他把树还给集体。会散了,向有书又和老主任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论述,恳切地说:“保胜哥,你是个老党员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你都表现得很好,这一点我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可是千万不能忘记,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同自己的私心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这方面,我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希望你对我进行帮助,可是你也该想想,你做的这件事是不是符合革命导师的教导呢?”支委会的批评和向有书的具体帮助,使向保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紧握着向有书的手说:“人不斗私要变修,要不是你向我猛击一掌,说不定会摔大跤。”第二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把砍了的树送到队里,表示要象砍树刨根那样,彻底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向有书对老主任一片诚心,老主任对向有书的健康成长,也极为关心,热情帮助。在学大寨赶昔阳的运动中,向有书计划在碾头河?上一道涵洞,洞的上面修出十来亩地。群众对这个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见,向有书听了不以为然。看到这种情况,向保胜心想:象有书这样的好苗子,应该放心地让他到实践中去闯打,去提高。可是他如今听不进群众意见,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能不说话!于是他领着向有书来到东坡沟。十几年来,被全面改造了的东坡沟经住了许多次洪水激流的考验,新修的四十亩梯田年年高产,成了十里大队的一条“样板沟”。面对这一切,保胜问有书:“你说这条沟治理的怎么样?”有书回答:“群众齐心协力干出来的,当然没说的!”老主任没等他讲完,就接着说:“对啦,问题就发生在这儿,你总把干部的能耐看得比群众高,所以在治理碾头河问题上,你就只相信自己的主意,不相信群众的意见,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到头来非碰壁不可。”接着,就向他讲了初次治理东坡沟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老主任一针见血的批评,击中了向有书的要害。他痛切地感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一个党员干部,一点也不可以自以为是,必须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向有书不但按照群众的建议,纠正了原来治理碾头河的方案,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工作越做越好。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做好思想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
做思想工作 不能怕反复
郑州铁路局第一工程段一队党支部委员 傅志英
在日常的思想工作中,往往遇到一种思想问题解决了,另一种思想问题又出现了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现象。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随时掌握这个变化情况,反复地、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青年工人汤全根刚来时,立志要当一名出色的火车司机。可是,到工地一看,原来是工程部门,一天到晚是搬搬运运,抬抬扛扛。他想:干这,能搞出个啥名堂!因此,工作不安心。
我分析了一下,认为小汤主要是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革命工作的认识不够明确。于是,我就和老工人一道,向他讲革命者应服从革命需要,干好革命工作的道理;又从工作上照顾他,从生活上体贴他。以后,我经常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引导他向张思德同志学习,还请当地贫下中农和他的父亲一起忆苦思甜,激发他的阶级觉悟。通过这些教育,小汤工作有了起色。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在工作中怕苦怕累的思想有些滋长,干劲逐渐下降了。这时,有的同志就说:“萤火虫总是萤火虫,变不成探照灯啊!”我想,小汤的思想出现反复,是暂时的现象。反复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不积极地做思想工作。于是,我又多次找他个别谈心,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用本单位和社会上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的事例启发他,使他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高度,认清了永远保持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的重要意义,表示要做一个雷锋式的好青年。
随着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小汤的学习和工作都比以前积极了,连续三个月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满腔热情帮助同志
一天下午,湖北鄂城县公有公社党委书记周凤英,从公社回她蹲点的黄公硕生产队。路上,一位养路工人向她反映了一件事:黄公硕生产队社员黄龙富,砍了公路旁的两棵小树,要求她严肃处理。
回队后,周凤英在一次队委会上提出了这件事。队委会有的干部听了很恼火,说:“你在省里开会的时候,我们为这事批评了他一通,他还不认错。”还有的说:“这个人性子犟,不给他点厉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周凤英听后说:“这个问题要处理,但是方法得研究。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注意工作方法,‘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这个社员出身贫苦,在队里干活还踏实,只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家,是一定可以教育过来的。”
夜晚,繁星满天,月儿晶亮。周凤英和黄龙富在一块谈开了。周凤英从自己苦难的家史,谈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并且帮助黄龙富回顾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黄龙富听着听着,不觉热泪盈眶地说,在那黑暗的旧社会,我们都是受苦人啊!周凤英接过话题说:“是呀,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呀!我们要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办好集体经济。不这样做,就对不起毛主席呵!”随后,凤英又谈到龙富砍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周凤英的话,打开了黄龙富的心窍。龙富难过地说:“周书记,我错了,我的思想出了岔,不该干这损公肥私的事,我要改正错误。”
第二天,黄龙富主动向群众作了检讨,还亲自在原来砍树的地方栽上了新树。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隔年的“胡豆”开了花
陕西第十一棉纺织厂织布车间共产党员张秀芳,在一次党小组会议上,听见一个同志说,新进厂的女工石风贤“象隔年的胡豆——不进油盐,我们再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能够使她安心工作了。”张秀芳想,难道对小石的思想工作这样难做吗?她决心主动地去帮助石风贤。工作时,张秀芳除了把自己的车装齐外,还主动帮助石风贤装,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动作,手把手地教几遍。下班后,张秀芳就到她宿舍里去谈心。开始,张秀芳问一句,她答一句,不问了,她也不吭声。经过一个月的接触,石风贤终于谈了自己不愿干换纬工的思想。张秀芳就和石风贤一边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一边说:“风贤,我和你一样,进厂时,也不喜欢干换纬工,认为没有值车好。”接着,张秀芳讲了自己所走的一段弯路的教训。又说:“你看电影时,当看到机枪手把敌人打退,你一定很高兴吧!可是没有人运子弹,机枪手怎么能打退敌人呢?我们值车工和换纬工就好比机枪手和运输子弹战士的关系,没有我们装梭,值车工怎么能织好布呢?”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共同劳动,一次又一次诚恳的谈心,石风贤的学习、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现在石风贤担任了团委委员,她的换纬速度大大提高,升到了甲级。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压担子”好!
广东汕头市电化厂 颜烈
不久以前,我们厂党组织吸收了一位青工入党。党组织在培养这位同志时,有意识地让他担任一个班的班长;并在平时工作中,把比较艰巨的任务交给他那个班。在这种“压力”下,这位同志感到“力不胜任”,担心自己搞不好这个班,完不成任务,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希望。党组织摸透他的心思,找他谈心说:作为一个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应该勇挑重担,在斗争实践中锻炼改造自己;青年人不“压担子”不行!不“压担子”就得不到一定的锻炼。这位同志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愉快地挑起“担子”,朝气蓬勃地带领全班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在他基本上具备了党员条件的时候,吸收他入了党。党组织在总结培养发展新党员的经验时,肯定了这一条:要“压担子”。
这个“压担子”提得好!
“压担子”好,好就好在它不仅道出了培养发展新党员的积极态度,而且也概括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正确方法。
俗话说: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我们工人也有一句口头禅:常抡大锤的人有一手硬茧,常挑重担的人有一副铁肩。实践出真知,这是生活本身的辩证法。年轻人不放到一定岗位上,是锻炼不出来的。不经一番风浪,怎么能站稳脚跟?不在斗争实践中磨练,怎么能增长才干?不“压担子”,怎么能接好革命班?许多单位的党组织以及大多数老干部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十分注意在斗争中磨练青年人。对刚提拔的新干部,不是“抬轿子”,而是“压担子”,不是无原则的吹捧、姑息,而是严格要求,热情帮助,使大批青年人、新干部在正确路线引导下,茁壮成长。但也有少数单位的少数老同志,总怕青年人闯出“乱子”,怕新干部碰上“钉子”,说什么“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不如老将出马。”结果是束缚了新干部的手脚。这些同志应该从自身的成长中悟出一条道理:干部从“新”到“老”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哪个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是在斗争实践中锻炼、提高的呢!“前怕龙后怕虎的态度不能造就干部”。毛主席的这个教诲,我们应当记取。
“压担子”好,好就好在看到青年人的本质。青年人朝气蓬勃,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我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大批青年闯将以及从他们中间提拔的新干部,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许多单位的党组织以及大多数老干部,正是看到了青年人、新干部的这种本质,坚信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依靠群众斗争的丰厚土壤和我们老一辈的辛勤浇灌,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接好革命班。因而对他们“压担子”,倾注了无限的希望和满腔的热忱。把他们的茁壮成长,看作是党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标志。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们前进中的缺点,看作是自己的过失,诚挚指出,耐心帮助。这些老同志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我们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我们热切希望每一个单位的党组织、每一个老干部,都来给青年人、新干部“压担子”。让他们在斗争实践中炼就一副铁肩,促使更多的青年闯将和新干部在风起云涌的斗争中涌现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