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沸腾的动力之乡
——记文化大革命以来气象一新的哈尔滨三大动力厂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动力区,宽阔笔直的大庆路象一条绿色的锦带,把一座座现代化大型工厂连结起来。全国著名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就座落在这里。三厂密切协作,形成一个整体,人们称为“动力之乡”。二十年来,三大动力厂制造的发电设备,为我国装备了一百二十多座大中型火力和水力发电站,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锻炼,这三个姊妹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思想变了,作风变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变了。这一切变化又推动了生产的大发展。
做 工 厂 主 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广大工人的革命积极性,他们觉悟高了,眼界宽了,干劲足了。他们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关心全厂的事,关心国家大事,真正做了社会主义的主人。
一九七○年上半年,锅炉厂完成了国家计划,但是增产的幅度不大。厂领导的想法是:能完成上半年的生产计划就不错了。这一年,国家要求哈尔滨锅炉厂试制两台大型锅炉。有些领导同志认为,这种大型锅炉生产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因此,在下半年的生产计划中,没有提出增产指标。这时,工人们贴出了一张《为革命点一把火》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尖锐地批评了厂领导同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要求领导发动群众,用最快的速度制造出国家需要的大型锅炉。大字报提出的问题,使厂领导同志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他们立即召开常委会,检查了自己的思想,号召广大群众揭露矛盾,出主意,想办法,重新制定生产规划。大字报对厂领导同志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鼓舞,从这里,他们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在全厂一片热气腾腾的革命形势中,领导干部纷纷把行李搬到车间蹲点。在领导的带动下,全厂职工大干苦干,终于超额百分之十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成功地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大型超高压电站锅炉和大容量锅炉机组。
一台锅炉,是由无数的大小管子组成的,因此,焊接任务很繁重。过去历来是手工焊接,速度慢,劳动强度大。一九七○年,正当全厂试制大型锅炉的时候,老工人李连华想起了一九五六年锅炉厂进来的一台碰焊机,就找到车间主任关善海说:“这台洋设备,已经睡了十几年大觉,为什么不能加以改造,让它为我们服务呢!”关善海知道这台机器一进厂就有毛病,根本不能用,就问:“有把握么?”李连华说:“就看领导支持不支持!文化大革命前,工人们多次提出要改装,可有些领导总是迷信洋教条,不相信工人能改好,不准动它一根毫毛。要是早革它的命,早改成了。”关善海很受鼓舞,马上说:“好,我支持,你们大胆干吧。”于是老工人李连华找了技术员方卫民,一道解剖了这部碰焊机,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终于改装成功,代替了手工焊接,实现了机械化。
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焕发了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革命精神。锅炉厂有个木头讲台,有人嫌它土气、笨重,找人设计了一个机械化的“折叠式讲台”,要求车间出人制造。工人们指出,这是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思想,不符合勤俭办厂的精神,拒绝派人。厂领导接受了工人的批评,立即改正了这种错误做法。
革命精神的焕发,带来了生产的跃进。几年来,三大动力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车间、班组和个人,数不胜数。其中汽轮机厂青年工人顾凯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总是第一个走进厂房,第一个开动机床,第一个完成生产任务。他主动要求一个人看两台机床,有时看三台、四台。他去年一年干完了两年的活,今年又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现在他已经干完了一九七五年的活,大踏步地跨入了一九七六年。
走 出 “技 术 楼”
哈尔滨三大动力厂拥有一支几千人的技术人员队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广大技术人员砸碎了修正主义的精神枷锁,走出“技术楼”,投身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在实践中,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鬓发斑白的锅炉厂总工程师吴恕三,过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脱离群众。现在,他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研究生产中的问题。一次,工厂的一台大型卷板机的大轴断了。群众议论纷纷:有人主张自己动手修理;也有人说:“这大轴五十多吨重,十多米长,没法修,只好报废。”吴恕三凭他几十年的经验,认为自己修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有一个难题:焊接大轴要保持三百度高温,厂里没有大型加热炉,十八米长的大轴怎么加热?于是,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一个个“诸葛亮会”开起来了,人多主意多,工人们提出:造一种环形小土炉,代替大型加热炉,围着大轴加温,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吴恕三积极支持工人的创议,就按照这个办法,经过二十多天的昼夜奋战,终于修好了大轴。当大型卷板机又重新转动起来的时候,吴恕三心里很不平静,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脱离群众,还自以为高明,如今和工人在一起,才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太少了。”
哈尔滨电机厂助理工程师傅丽,过去说她光钻书本脱离实际,很不服气。文化大革命中,她和工人一起劳动。有一次,装一台大型发电机定子引出线,因为她设计时把引出线位置留小了,下线工人趴在定子里拧螺丝,动不得。老工人批评说:“傅丽呀!你们光按照老框框设计,怎么不为咱们工人想一想呢?”傅丽说:“我来试试看!”她从进人孔爬到定子里边,果然抬不起头来,还没等拧紧一个螺丝,就累得满身大汗。她从这次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的教导的伟大意义。坐在“技术楼”里,是体会不到老工人批评的分量的。后来,她根据工人的意见,修改了设计图纸,改变了引出线位置。工人干活时,既方便,又加快了速度。
哈尔滨汽轮机厂技术员田树森,过去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设计,生产是工人的事情,画完图纸就算了事。他搞出来的东西,有很多不适用,造成浪费。文化大革命中,田树森不但和工人一起设计,而且一直跟班劳动,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汽轮机的长叶片试验台,解决了生产上的重大关键问题。他深有体会地说:如果关在“技术楼”里,不向工人学习,长叶片试验台我是绝对设计不出来的。
扎 根 群 众 中
哈尔滨锅炉厂党委书记吴昌,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文化大革命前,吴昌整天开会,批改文件,很少和工人见面。工人不敢和他讲话,有问题也不愿意找他。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给他贴了很多大字报,火力很猛,使吴昌思想深处受到很大触动。他开始认识到,工人怕自己,不是自己有什么“威严”,正说明自己严重脱离群众,滋长了官僚主义。从此,他放下官架子,深入基层,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在工人中间,他听到许多过去没有听过的意见,发现了许多坐在办公室里发现不了的新问题。吴昌到十车间蹲点,发现车间领导班子有的成员互相闹意见。要是过去,吴昌把他们找来批评一顿就完了。现在,他耐心地一个人一个人地做思想工作,使他们很快消除了隔阂,重新团结起来。有些青年工人不遵守劳动纪律,上班迟到,工作时间打打闹闹。以前这些小事他是不管的。现在,他深深感到,培养教育青年工人是老干部的责任。青年工人王炳志,在吴昌的帮助下,不但很快克服了自由主义的毛病,成了遵守劳动纪律的模范,而且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当上了车间团支部委员。在共同劳动和互相帮助中,吴昌和工人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每天都有许多工人找他谈各种问题。过去吴昌自己住在一栋楼房里,冷冷落落。现在他和工人们住在一起,门庭若市,小屋里经常挤满了人。
哈尔滨电机厂党委副书记丁甲全,文化大革命以前是这个厂的老厂长。那时候,他常常靠命令办事,听不进群众的批评意见。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猛烈地批评了他,使他提高了路线觉悟,增强了群众观念。一九七一年初,丁甲全当了工厂党委副书记以后,走访了全厂二十多个车间,四百多个班组,和工人促膝谈心,自觉地接受工人的批评监督。老保管员张增贵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给丁甲全提过很尖锐的意见,丁甲全当了厂党委副书记之后,老张见着他总想绕着走。丁甲全看透了老张的心思,就主动找他谈心,希望老张还象以前那样,经常批评监督他,使老张消除了顾虑。有一次,老张又给丁甲全提意见了,说电机厂大院里到处都是废钢铁,领导干部应该带个头,把废钢铁收回来。丁甲全高兴地说:“对!你提的意见太好了,马上就办!”于是很快在全厂开展了回收废钢铁的群众活动。
电机厂二车间党支部书记李端义,文化大革命前是车间主任。那时,李端义进车间先看生产指标,下班组就催生产进度,对安全生产、工人生活等问题却很少过问。经过文化大革命,他深深认识到,群众干劲越大,领导越要关心群众。一九七二年冬天,全车间赶制一台大型汽轮发电机,工人们昼夜工作,忙得连饭都顾不得吃。李端义就和食堂联系,把饭送到车间里,他和炊事员一起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工人面前。平时,谁有什么困难,谁身体不好,他都挂在心上。一次李端义外出刚回来,还没坐稳,听说老工人靳连岐患重病住院了,他赶紧跑到医院去看望。老靳含着热泪说:“领导这样关心工人,我出了院一定要把工作干得更好。”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锻炼,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的干部,路线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说:“文化大革命前,有些领导干部象池塘里的浮萍,总是漂在上面;现在他们成了大森林里的青松,把根子扎在泥土里,扎在群众中了。”
一九七○年以来,哈尔滨三大动力厂实现了重大技术革新四百多项。一九七二年,三个厂都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多。一九七三年以来,他们又季季完成国家计划。现在,他们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正以更大的革命干劲,夜以继日地赶制大中型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出更大的光和热。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鸭绿江造纸厂依靠群众提高新闻纸质量
辽宁丹东鸭绿江造纸厂生产的新闻纸,长期以来,存在着纸的光洁度差,印刷时发生断头、破裂、出折子和糊版等问题,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报纸的印刷和宣传效果,用户和读者不断提出意见。
过去,厂领导也多次想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只靠少数人研究试验,没有充分发动群众,问题始终未得解决。在批林整风中,厂党委提高了依靠群众的自觉性。他们发动广大群众,猛攻质量关。干部也深入基层,参加劳动,遇事同群众商量,使许多迟迟不得解决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产品质量稳步上升。
过去由于使用损纸浆过多,纸面尘埃多,影响了纸的光洁度。现在工人们班上精心操作,加强管理;班后清理现场卫生,基本做到纸张不再落地,减少了损纸浆。他们又根据多年的经验,让损纸浆经过铜网细碎地筛析,使纸浆的纤维比较匀正,克服了纸面尘埃多和光洁度低的缺点。
过去,印刷时纸张常常出现断裂和折子。现在群众发动起来了,终于查出原因在于化木浆少、纸浆中粗大纤维多。他们经过多次试验,适当配比化木浆,不但克服了印刷中出现的断裂和死折的毛病,也使纸面的平滑和光泽更加适应高速轮转印刷的需要。
新闻纸糊版过去是一个大难题。三车间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总结了经验教训,发现糊版主要是由于纸面细小纤维过多和附着物粘聚在印版上造成的。他们首先从一号机的打浆和调解酸碱度这两个环节入手,摸索出一套解决糊版的办法,初步克服了新闻纸的糊版现象。
在发动本厂群众的同时,厂党委又广泛地听取用户单位的意见。四年来,他们经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同用户单位的联系,认真地对待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加以改进。去年八月,辽宁日报印刷厂反映说,在印刷时有夹纸边的现象,影响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厂党委把这意见交给群众讨论,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把纸边风筒由空中改到地下,很快杜绝了夹纸边现象。与此同时,工厂党委还多次派人到用户单位,亲眼观察印刷的实际情况,召开有各方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使用意见。回厂后,发动群众,研究措施,提高质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装不尽运不完(木刻) 晁 楣


第3版()
专栏:

湘潭钢铁厂炼铁分厂
提前完成全年生铁计划
本报讯 今年以来,湖南湘潭钢铁厂炼铁分厂党委继续抓紧批林整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厂团结一心,奋战九个月,提前九十天完成全年生铁计划。
炼铁分厂去年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今年一月份又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因此,一些同志产生了自满松劲情绪,结果二月份没有完成生产任务。厂党委意识到不克服自满松劲情绪,就会造成往年那种“一季松、二季紧、三季赶、四季拚”的被动局面。党委“一班人”认真检查了自己骄傲自满的思想。他们把每月排出的各项指标计划,交给群众讨论,倾听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这样,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六十六点零八。第三季度,广大群众干劲倍增,各个车间出现了“天热大干,三伏大战”的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出现了互相支援,勇挑重担,抢战高温的动人景象,终于克服了困难,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生铁计划。


第3版()
专栏:

齐齐哈尔铁路局
依靠群众大挖运输潜力
本报讯 齐齐哈尔铁路局党委,以批林整风为纲,充分调动了全局广大职工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全面超额完成了今年一至三季度运输生产任务。货物发出吨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二点五,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今年,这个局的运输任务十分繁重。年初,由于机车动力紧张,通过能力不足,运输量与运输效能之间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局党委发动全局职工深入开展批林整风,提高了路线觉悟,鼓起了更大的革命干劲,大家信心倍增,决心夺取运输生产的新胜利。与此同时,局党委从局到各分局,从基层站段到各生产班组中,抽调了一大批有运输经验的领导干部和工人,成立了各级运输指挥小组,轮流值班,组织日常运输生产,这样就保证了运输生产任务按日、按旬、按月均衡地完成。局党委坚决依靠群众,大挖运输潜力,先后派出工作组到全局各地区,大力组织满载超轴,多拉快跑,组织直达运输。这样,一至九月份就多运了六十九万吨货物,给国家节省了一万六千多个车皮;超轴达二千六百二十九次,共超轴八十四万七千多吨,等于少开四百九十八个列车;直达列车占总装车数百分之六十点四。


第3版()
专栏:

抚顺龙凤矿三○三钻机
创全国瓦斯平孔月进尺新纪录
本报讯 抚顺龙凤矿瓦斯钻探队,狠抓批林整风,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全队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钻探计划。
党的十大以来,领导成员分班下到班组,同职工一起学习十大文件,一起批林整风。他们举办了骨干学习班和群众轮训班,向职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通过学习和批判,进一步鼓舞了广大职工的革命干劲,激发了对林彪反党集团的刻骨仇恨。三○三钻机的职工,把革命干劲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采用边打钻边抽放瓦斯的先进方法,九月份进尺四千一百四十七米,创出了全国瓦斯平孔月进尺的新纪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