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普及教育要抓路线抓思想
河北省衡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目前,我们衡水地区已有小学四千五百五十所,在校学生四十四万七千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点三,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
我区历史上是一个多灾低产区。当提出要在几年内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时,大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多数人积极支持,但也有一些人说:“全省十个地区数咱穷,怎能跟人家一样谈普及!”把“穷”看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障碍。我们就抓住这一问题,在全区范围内,特别是在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中,展开讨论,反复多次总结普及小学教育的经验教训,终于提高了大家的认识。
“穷”是相对的。我们地区的低产面貌,还没有彻底改变,经济上还是不富裕的。但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九六五年,全区粮食总产十亿九千八百万斤,全年缺粮一亿七千八百万斤。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一九七一年,全区粮食总产十七亿一千五百万斤,第一次实现了自给有余。一九七二年大旱情况下,粮食又获得丰收。这几年来,生产队的积累和社员个人的收入都有所增长。除开国家的帮助,本地区普及小学的经济基础,比过去好得多了。
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超越经济水平,想办更多的事,那是不行的。但穷则思变。正因为“穷”,正因为工农业生产水平低,我区人民才要求加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出成千上万个电工、农机手和懂得农业“八字宪法”、科学种田的青年,投入彻底改造盐碱地的斗争,进一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事实表明: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出现了新形势:生产迫切需要,群众积极支持,党委更加重视。这些都是加速普及小学教育的极为有利的条件。
“穷”,并不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的决定因素。只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勤工俭学,多种形式办学,学生就近入学,坚持经常的思想工作,就能够普及教育。安平县南王庄大队,一九七一年有三十四名适龄儿童没有入学。其中,有八名是家长有重男轻女思想,有七名是家长说“读书无用”,有六名是由于家长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脑子笨”、“上学也是白搭工”,只有十三名是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这说明,普及小学教育,需要我们做好思想工作。就是那些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子女入学问题,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是能够解决的。反之,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好,也会出现一些适龄儿童不入学的现象。饶阳县有一个比较富的队,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六百三十九斤,但由于领导不重视普及教育,办学形式单一,适龄儿童入学率只达到百分之八十多。而这个县的东宋各庄大队,经济条件差,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二百三十二斤,但由于依靠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回队劳动,合理记工,适龄儿童入学率却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七点七。枣强县寺上小学的所在大队,经济条件也较差,但学校实行勤工俭学,除国家补助部分经费外,没向生产队要钱,还免收学生的学费、书费、文具费,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这些典型事例说明,办学路线是否对头,对普及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普及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人力。使用得当,就能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把教育事业办得多、快、好、省。前几年,我区中学发展快了些,分散了人力、物力,结果,中学的质量和小学的普及都受到一些影响。近几年,我们以普及小学为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从中学抽调五百多名教师充实小学。用于小学的教育经费逐年增多,仅一九七二年就比一九七一年纯增一百七十多万元。这样,不仅小学普及的步伐加快了,中学也得到了巩固、提高。
通过总结,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普及教育形势大好。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依靠群众,强调勤工俭学,办学形式多样化。因而,改变了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下,适龄儿童入学率长期徘徊停滞的局面。几年时间,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就在我们这个“穷”地区基本上实现了。


第2版()
专栏:

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前进
四川省三台县红光公社党委会
一九七一年,我们公社普及小学教育后,党委成员放松了这方面的领导。不多久,学生开始陆续退学。有的生产队学生退学的比较多。当时,我们仅仅认识到,普及教育不能光看一时,自满松劲,而要长期把巩固工作抓下去。认识提高了,党委又着重抓了一下。过了一段时间,有的同志认为中心工作忙,农业跨《纲要》任务重,教育工作有学校管,又不认真抓了。
党委一时重视,一时又放松了,这是什么问题呢?我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教导,才认识到,抓普及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我们领导的路线觉悟。领导干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有多高,抓普及教育的积极性就有多高。
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是我国亿万农民文化翻身的大事,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不认识普及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把这个工作一抓到底,就会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动摇不定。大家回忆: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照耀下,我们公社曾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先后三次掀起普及教育高潮。但都被刘少奇推行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给破坏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自觉地进行抵制呢?根本原因是我们学习毛主席的教育路线不够,路线觉悟不高,分不清什么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什么是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普及教育工作“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现在我们虽然把普及小学教育搞起来了,如果不吸取过去“三起三落”的教训,认真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抓到底,普及教育还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学习中,我们根据毛主席有关普及教育的指示,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才算搞好普及小学教育:
(1)学龄儿童都入了学;
(2)入学儿童受完五年教育;
(3)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达到五年教育的质量要求。
两年的实践教育了我们:小学生受完五年教育,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需要做很多工作。普及教育任务年年不能放松,巩固工作要经常抓、抓到底。


第2版()
专栏:

勤工俭学与发展山区建设结合起来
槐湾公社校办苗圃的调查报告
中共安徽省金寨县委调查组
从一九七○年以来,金寨县槐湾公社党委领导全社二十三所小学,因地制宜地办了二十三个小苗圃,培育各种树苗近一千万株,支援社队集体造林一万三千多亩。校办苗圃,为加速发展山区林业生产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山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也促进了师生思想革命化。新形势提出的新问题
随着教育革命的深入开展,槐湾公社各小学普遍地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如何使这些活动沿着《五·七指示》的航向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公社党委总结了学校勤工俭学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响潭大队洪湾小学,根据山区的特点,一九六九年秋办了“小苗圃”,育苗十万多棵,支援附近的七个生产队造林一百三十亩,不仅推动了教育革命的开展,而且有力地促进本地区的林业生产,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而另一个大队的小学,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只重视劳动不注意教学,随意停课放假,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公社党委从两所学校的两种做法中,得出了结论:坚持《五·七指示》道路,方向明,成效大,教育、劳动双丰收。
洪湾小学办苗圃的经验能否在全社推广?公社党委组织干部、群众、教师讨论。有些同志怕学生年龄小,搞不好育苗;有的怕教师忙不了;有的怕无技术,耽误工,浪费地。经过反复的宣传教育,大家认识到:校办苗圃,是发展山区林业生产的需要。槐湾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公社,荒山近三万亩,植树造林需要数千万株树苗。单纯依赖国家供应,是不行的。校办苗圃,就可以为生产队植树造林不断提供大批的幼苗。大家又从育苗又育人这个深远意义上认识到,校办苗圃,是山区学校的一个比较好的“学农”基地,是勤工俭学的重要内容,既能促使教师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改变脱离实际的倾向;又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热爱山区、建设山区的新型劳动者。大家都支持这个措施。到一九七一年,全社二十三所小学,都办了小苗圃。共有土地十一亩,一部分是学校开垦的荒地,大部分是租用生产队的零星耕地。师生自采种子、自育树苗,以低价出售给生产队,作为勤工俭学的收入。
三年来,在学校的帮助下,全社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生产队,都先后建立了育苗基地,改变了身在山区不育苗的状况。佛岭大队的小学,已为生产队提供各种树苗达十五万五千棵,学校还拿出自己采集的松树种,分别帮助八个生产队办起了苗圃。全大队八百二十多亩荒山基本都种上了树。培育热爱山区的“小苗苗”
许多学校积极地利用校办苗圃,把学习搞得生动活泼。如槐湾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平生、陈德家,把育苗的深情倾注在作文上:“《五·七指示》育新人,一把松苗寄深情,一棵树苗一颗心,颗颗红心向北京。”“小树苗,快长高,建设祖国最需要。”常识教师讲农业“八字宪法”一课,联系育苗实际讲解,学生懂得了要育好苗,必须在“土”字上下功夫;在整理苗床时,要计算面积,育苗时要计算发芽率,数学教师把学生带到苗圃里,进行实地演算,使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巩固了文化知识,学到了实际本领。广大贫下中农说,这样能教出“好苗苗”。


第2版()
专栏: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山区
——记小学教师张瑾瑶开门办学的事迹
山西省平定县革委会文教办公室
一面学文化 一面学种树
一九五二年春天,张瑾瑶从部队转业回来,自愿到太行山深山沟——红育口办学。这一带光山秃岭,草木都很难长,群众缺乏烧柴。张瑾瑶老师当时就想到:“当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让孩子们通文识字,还要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辈子热爱山区、建设山区、改造山区。”
于是,从建校的第一天起,他便遵照毛主席关于“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指示,带着孩子们上山植树,创办林场,学习改造自然的本领。第一年春天,栽了三百棵树,只活了一棵。这时,有人摇头;阶级敌人也吹冷风。党支书段贵台却鼓励他:“干革命要敢于迎着风浪上,不能半路打退堂鼓。”老贫农王富新也鼓励他:“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师生增强了办林场的勇气。坚持边学习,边劳动。先在学校四旁栽树,后登荒山秃岭,在石头缝里一个坑一个坑地刨,一株一株地栽。没有土,从山下去取;没有水,到三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挑;没有树籽,到松树岭上去采;没有树苗,就自办苗圃培育;没有技术,就在干中学习。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发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光辉指示,张瑾瑶在办学方向上认识更加明确,决心更大了。
嫁接枣树说明的问题
红育口小学师生还经常到附近大队参加集体劳动,进行社会调查,根据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积极改革教学。张瑾瑶说:“只在学校里打小九九,不考虑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就是学农不知农,也会‘三脱离’。”因此,学校的林场照群众的意见来办。嫁接枣树就是例子。贫下中农说:咱这里塄塄坎坎,尽酸枣树,能接成枣树该多好啊!张瑾瑶便带领师生结合农业常识《嫁接》一章的教学,试验在酸枣树上接大枣。头两次接了二百株,都死了。有人说,书上说有芽接、根接两种接法,但究竟怎么接,也没亲眼见过,等看看人家的样再接吧。张瑾瑶说:“革命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咱们就从死了的那二百株上找办法吧!”他和嫁接小组的同学围着那一棵一棵死去的枣树议论起来,从失败中找经验教训,还到有枣树的地方去访问,张瑾瑶又把老贫农请到学校来作指导。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三次嫁接了五百株,成活了四百八十株。这一可喜的收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还为这一带山区发展“木本粮食”闯出了一条新路。学农过程中,师生共同编写了一些乡土教材。由于师生坚持开门办学的方向,现在这个学校的高年级学生,一般都能掌握当地果树的栽培、嫁接、剪枝、防虫和一些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学会了其他许多本领。有的学生毕业回队后,能帮助生产队进行水利测量、制定施工方案。有的回村后既会当会计,又能开机器。
“一颗心拴在培养接班人身上”
在开门办学中,张瑾瑶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赞扬他是:“一颗心拴在培养接班人身上。”
红育口地区,山连山,沟套沟,石头下面埋石头。在小林场植树,必须起掉石头、换上新土。张瑾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力情况,组织劳动,从小培养他们不畏艰苦建设山区的革命意志。
有一次,几个学生把一些树枝背回了家。有的说:“这是小事情。栽了这么多树,还差这点树枝枝吗,拿一点有什么要紧?”张瑾瑶知道后,便召集师生讨论这件事,帮助这些人认识到,这不是“小事情”,它是关系到培养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以后在小林场劳动时,张瑾瑶亲自带领学生把树枝加工成抬扛、锄把、镰把,给生产队送去。孩子们也自动把树枝捆好给五保户、军烈属送去。
二十年来,学生一批一批毕业了,树木也一片一片长高了。校办林场扩展到三沟、四岔、六面坡、五个山头,共三百亩,有二十八个树种,共十五万株,师生每人平均一千五百株。现在花椒已经挂果,用材林也可间伐,年收入在千元以上。原来的“和尚头”、乱石沟,披上了绿装。
二十年来,张瑾瑶带领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在创办林场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学生三免费(学费、书费、文具费),学校五自给(民办教师粮食、工资、蔬菜、办公费、烤火费),大大减轻了贫下中农的负担。在普及五年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又普及了七年教育。


第2版()
专栏:编后

把普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河北省衡水地区领导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针对一些同志对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片面认识,总结经验,开展辩论,深入进行思想工作。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克服那些形而上学的观点,帮助人们看清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大好形势。人的认识提高了,干劲鼓起来了,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在全区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
四川省三台县红光公社吸取解放后十七年的历史经验,找出了过去抵制不住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破坏、普及教育事业“三起三落”的根本原因,大大提高了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也做出了成绩。
这两篇材料说明:普及小学五年教育,农村各级党委首先要抓路线,抓思想。抓好了,办事就有决心,有办法,就能紧密依靠广大群众,改变某些同志的等待观望态度,克服畏难情绪。
普及小学教育,成绩很大。但还有不少工作需要我们去做。现在,各地正在贯彻十大精神,落实十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我们要在批林整风中,继续发展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势,认真搞好普及小学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