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安徽砀山县注意从知识青年中培养干部的调查
中共砀山县委遵照毛主席关于“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的教导,积极而慎重地从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中培养干部。几年来,全县有六百九十多人先后被选进县、公社、大队领导班子,四千多人担负了农村的其他各项工作。这批新生力量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大 胆 提 拔
砀山县委注意从知识青年中培养干部的自觉性,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知识青年李雪芬,一九六九年春到陇海公社林屯大队第五生产队落户。当时,这个队阶级斗争复杂,有的干部撂了挑子。在贫下中农支持下,李雪芬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既当队长,又当会计,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斗敌人,很快改变了这个队的落后面貌。唐寨公社文庄大队后文庄生产队知识青年文高申,回乡后担任生产队副队长,和贫下中农大搞科学种田,使这个队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一九六九年超过了《纲要》,一九七一年跨过了“长江”。从李雪芬、文高申的事迹中,县委受到很大启发:知识青年到农村来,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进步很快,他们又有文化科学知识,接受新事物快,敢想敢干。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作用,从他们中间培养一大批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县委为了使全县各级党组织都重视从知识青年中培养干部,经常组织公社书记和大队书记,学习毛主席有关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教导,运用李雪芬、文高申等人的事迹教育大家,使全县各级党组织都把这项工作列入经常的议事日程。对于知识青年中“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也按照党的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在加紧教育的同时,选拔表现好的担任适当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
精 心 培 养
这个县对从知识青年中选拔出来的干部,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举办读书班,认真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县、社两级党委定期举办知识青年骨干读书班,党委一、二把手亲自讲课辅导,和他们一起总结经验,交流读书心得。今年五月,县委举办一期有二百多名知识青年骨干参加的读书班,学习《共产党宣言》。县委第一副书记李容稳,先后三次到学习班辅导,对学员鼓舞很大。县、社的妇联、青年组织举办的妇女、青年干部读书班,都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知识青年骨干参加学习,提高他们的马列主义水平。
二、放到艰苦的地方经受锻炼。去年冬天,县委抽调一百二十多名知识青年,参加县农业学大寨宣传队,到阶级斗争复杂、生产后进的社队去经风雨,见世面。这批青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锻炼,提高很快。在县委的带动下,许多公社和大队也都把近两年从知识青年中提拔的干部,放到后进的大队或生产队,经受实际斗争的考验。
三、新老干部互帮互学,以老带新。县、社两级党委主要领导成员有计划地和知识青年干部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调查研究,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县委书记胡修道,今春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和女知识青年、县委副书记宋兰军跑遍了全县十七个公社、二百七十四个大队,调查研究。宋兰军从群众中、从实践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四、经常帮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县委主要领导成员,经常下去检查知识青年干部的工作情况,随时指导他们;还经常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谈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严 格 要 求
砀山县各级党组织从实践中看到:知识青年当干部以后,必须继续抓紧世界观的改造。为了使他们健康成长,县、社党组织注意从思想上严格要求。
一、使党的基本路线在他们头脑中扎根。知识青年当干部后,只有掌握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很好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官庄公社党委副书记、上海知识青年樊玲玲,一度忽视阶级斗争。公社党委为了提高她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就叫她到阶级斗争复杂的光明大队黄楼四队蹲点。她和贫下中农一起开展对敌斗争,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使她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加深了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了阶级斗争观念。
二、教育他们鼓起勇气搞好工作。官北一队知识青年祁凤珍,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培养下,当了干部。有一段时间,她认为自己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工作不大胆。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孟庆棠就找她谈心,要她鼓起勇气工作。从此,小祁一面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面大胆工作,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
三、对他们进行坚持党的原则的教育。卞楼大队回乡知识青年齐天荣担任大队干部以后,分工抓“一打三反”运动。他发现自己的伯父有投机倒把行为,有些为难。公社党委领导成员及时向他指出:要坚持党的原则。小齐便带头批判伯父的错误行为,并和伯父一起忆苦思甜,帮助伯父提高政治觉悟,认识了错误。通过实际斗争的锻炼,小齐进步很快,被推选为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
四、教育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赵楼公社王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知识青年马龙如,一次到公社开会,会后,别人都背着行李走,她却借了辆自行车驮行李。公社党委副书记魏广增看到后想:过去小马每次到公社开会,来回都是自背行李,为啥这次要用自行车?老魏当即给小马指出: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脱离群众。
本报通讯员
《安徽日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在延安市河庄坪公社井家湾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杨恪敏,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这是她(右)在试验田里观察高粱的生长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小拖拉”变成了“红管家”
河北省完县革命委员会委员、老红军战士 谭遵荣
一次,我到内蒙古生产建设部队去看望儿子谭京生,连队的领导热情地向我介绍说:“京生到边疆以后,进步很快,入了团,担任了保管员,工作认真负责,还荣立了三等功……。”
听了介绍,我心里高兴极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孩子确实成长很快。京生在家时,还很不懂事。家里什么事也不用他操心,养成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刚到边疆时,他母亲有些不放心,生怕没人照顾,受了委屈。我对他母亲说:“我参加革命时,不也和京生的年龄一样吗?那年月,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嚼草根,还有敌人围追堵截,回想起来,那才真叫艰苦哩!今天,孩子生长在幸福的时代,没有吃过苦,体会不到什么是甜,也没有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作风,这对他的成长很不利啊!咱们应当为孩子革命一辈子着想,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使他永不忘本。”他母亲听了以后逐渐想通了。
那几天,我住在京生他们班。从京生的伙伴们那里我了解到,京生刚当保管员时,还有些拖拉的毛病,对国家的财产不关心爱护。一次,他和同志们一起去播种,看到连长把丢在地头的麻袋扎口绳一根一根拣起来交回仓库,受到教育。后来,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毛主席一贯提倡的方针。自己拖拖拉拉,丢三拉四,干不好本职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从此,京生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克服拖拉的毛病。一九七○年夏粮打场入库时,京生看到有些粮食收打的不够精细,混入了一些稗子,坚持不让入仓。有的同志说:“好的次的都是粮食,一块算斤数得了。”京生说:“干革命得实实在在,决不能有一点马虎。”他和大伙一起,把不合格的粮食扬了又扬,筛了又筛,把最好的上交入库。夏天,连里的简易粮仓容易返潮,如不及时翻晒,十几万斤粮食就会遭到严重损失。可大忙季节连里一时抽不出人,京生就和另一名保管员起早贪黑,从仓库里把粮食一袋一袋扛出来,晒干后又一袋一袋扛进去,使国家财产没受到一点损失。
京生在边疆成长的事实,再一次说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确实很有必要。为了配合部队把再教育工作做好,我还给青年们讲了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京生流着眼泪对我说:“爸爸,您放心吧,我一定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不断前进,在边疆战斗一辈子!”


第3版()
专栏:

不忘走过的路
宋农
打猎的人,记山路;打鱼的人,记水路;无产阶级革命者,也要记住走过的革命路。
记住走过的革命路,很有益处。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可以为后来者作向导,使他们不转向,少走弯路。
老红军战士谭遵荣,就牢记自己走过的革命路。孩子去边疆,到农村,作父母的应该怎样对待?谭遵荣想到自己跟随毛主席长征走过的路,认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条革命大道,因此,坚决支持孩子在边疆锻炼。
谭遵荣想得对,做得对,有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胸怀和眼光。我国老一代的革命者,是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历尽艰难险阻,逐步成长起来的;我国青年一代,也必须象老一代的革命者那样,到艰苦的地方去经受考验。钢,是炼出来的;金,也是炼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在风浪中锻炼出来的。一辈子坐在小房子里,贪恋着安逸的生活,很容易堕落成为资产阶级的庸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对待子女的工作问题上,我们的干部应该想想自己走过的革命路,从而坚决地支持子女上山下乡,切不可搞那些“走后门”之类的不正之风。


第3版()
专栏:

开原县一批优秀知识青年入党
辽宁省开原县各级党组织积极而又慎重地在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几年来,已有二百四十名知识青年被吸收入党,其中有女知识青年一百一十名。这批优秀的知识青年热爱农村,朝气蓬勃,他们入党后,给农村党的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
开原县各级党组织把培养、发展先进的知识青年入党,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县委多次组织公社党委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学习毛主席关于青年在整个革命运动中重要作用的论述,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深远意义,介绍知识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先进事迹。各级党组织还经常举办学习班或采取上党课的办法,组织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论述,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批判修正主义建党路线,提高他们的路线斗争觉悟。台子沟大队女知识青年王兆云,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一直表现很好,贫下中农选她做大队妇女主任。她在公社举办的党史学习班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工作更加积极。她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间挨门挨户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过细地做思想工作,全大队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很好。党组织根据她的政治觉悟和表现,经党员讨论并广泛征求社员群众的意见,吸收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些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被安排参加改造后进队的工作,让他们在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黄旗寨公社上顶子大队知识青年王力,被派到后进生产队去工作,他同贫下中农一起,狠抓阶级斗争,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使这个生产队迅速改变了面貌,粮食亩产上了《纲要》。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提高了觉悟,一九七一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开原县委对知识青年中的新党员,认真进行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今年上半年,县委举办了第一期全县新党员学习班,有二百多人参加学习,许多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也办了二期到三期新党员学习班。
许多新党员经过党的培养,更加朝气蓬勃。靠山公社东龙湾大队知识青年张任通,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对队里革命和生产兢兢业业,五个春节都在青年点里度过。社员群众三次推选他回城当工人,他都表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贡献力量,不愿离开。他入党以后,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今年,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和社员群众又推选他报考大学,他说:“农村也是大学,农村有学不完的知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要和贫下中农在一起战斗。”他这种革命的精神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被大家推选为生产队长。现在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起早贪黑地抓革命、促生产,受到社员群众的热烈赞扬。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苦战三年,山变地变人也变
罕达汽公社前进生产队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一起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
罕达汽公社前进生产队,位于黑龙江省爱辉县境内小兴安岭深处。过去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生产搞不上去。六户人家,三十几口人,种地二十二垧半,过着生产靠支援,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日子。
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先后有三十名上海知识青年怀着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几年来,他们与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使穷山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去年在大灾之年夺得了粮食丰收,向国家交售了九万斤余粮。
知识青年来到山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穷山沟能不能变?有人说能变,也有人说:“穷山沟劳力少,老牛破车疙瘩套,面貌改不了。”有的青年觉得这地方没奔头,想迁队。在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时刻,党支部带领青年们学习毛主席“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教导,贫下中农向青年讲村史,希望青年留下来,与广大社员一起改变这里贫穷落后面貌。远在上海的家长寄来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子女要做新型农民,要为改变山区面貌,创社会主义大业,贡献力量。这一切,强烈地激发了知识青年们的革命斗志。大家发出了钢铁般的誓言:“立足穷山沟,胸怀五大洲,扎根山区闹革命,誓叫穷沟变富沟。”
为发展农业积累资金。在团支部书记、上海青年陶观楚带领下,十二名青年来到了风雪弥漫的深山,山沟里搭起了帐篷,雪地上垒起了炉灶,他们吃在山上,住在山上,渴了抓把雪,饿了啃口冻干粮,冒着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奋战一冬,打了二百五十多个柈子。筹集资金三千多元,买了一台柴油机,一台碾米磨面机和一些小型农具。
向荒山要田。知识青年杨小明、童勤健,在生产队长李瑞山的带领下,顶严寒,冒风雪,为扩大耕地面积跑遍了村前村后的每个山头,查看了方圆二十几里的每块土地。杨小明不顾凛冽的寒风和刺骨的冰水,用手挖开几尺深的雪层了解土质情况。贫下中农赞扬说:这些青年人真是好样的,有了他们,我们山村更有了希望。三九严寒,广大青年和社员一起,顶风冒雪伐木清场。两个冬春,他们挖掉了近四百万棵树根,清理了大片荒场。女青年也和男社员一样抡大斧伐木,一天抡上上万下,手臂累得又酸又疼,树枝抽在脸上火辣辣的疼,但他们看到一片片被平整出来的土地,就象看到了一片片丰收的麦浪,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努力改变那老牛弯弯犁的原始耕作方式。一九七○年春,国家拨来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知识青年史乐民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满腔热忱,废寝忘食地钻研使用拖拉机的技术。白天炎热的阳光照在拖拉机上,又闷又热,滴汗如雨;夜晚寒冷透骨,蚊蠓叮咬,他从不叫苦,始终坚持在战斗岗位上,先后开垦了一千一百多亩土地,并适时播上了好种籽。大田播种时,没有七铧犁起垄,大豆播不了,小史就和同志们一起改制播种机,经过几天努力,终于改制成功,保证了大豆适时播种。
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一九七二年,前进生产队遇到了春旱、秋涝、低温。春天干旱缺雨,青年们与社员一起起早贪黑,往返几里路,从村里挑水浇田;秋天阴雨连绵,小麦成熟期集中,青年们与社员一起带干粮,挎芟刀,吃在田间,战斗在田间。手刮破了,粘上胶布照样捆;胳膊累红肿了,咬咬牙继续干,使六十五垧小麦颗粒归仓。大田成熟季节,出现了早霜,知识青年、大队党支部书记陶观楚带领青年日夜守卫在田间,拢火取暖,保护庄稼。
三十名上海知识青年来到山区,与贫下中农一起,三年开荒一千二百亩,扩大耕地面积四倍。粮食总产,一九六九年是三万二千斤;一九七二年是十万零二千斤,增长了两倍多。生产队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山村发了电,碾米磨面实现机械化,除国家拨给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外,还购置了脱谷机、清粮机、播种机、电动机、柴油机、磨面机等大、中、小型农具。人们高兴地说:“现在是点灯不用油,种地不用牛,碾米磨面不用愁,山区有奔头。”山村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过去小山沟的孩子读书,要跑到十几里外的屯子去。现在山村办起了小学校,知识青年担任教师,适龄儿童都入了学。过去有个头疼脑热得请巫医大神,现在有了深受贫下中农喜爱的赤脚医生。
三年多来,知识青年在党的领导和贫下中农再教育下,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上成长很快。三十名青年中有两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六名加入了共青团,四名被选进生产队领导班子,还有十四人担当了拖拉机手、民办教师、会计、赤脚医生、饲养员、技术员和木工,他们已成为前进生产队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他们正在革命大道上高歌猛进。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当一辈子新农民
北京市知识青年朱宗义,一九六五年到通县长凌营大队插队落户。有一段时间,由于阶级敌人煽动和落后思想的影响,有些下乡青年不安心在农村,朱宗义思想上也有点波动。妈妈来信叮嘱他:“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给他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使小朱坚定扎根农村的思想。他说:“亲手参加建设新农村的战斗,让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前途。”他担任养猪工作时,克服种种困难,队里的猪从三十多头发展到一百八十多头。后来他到棉花专业队,和社员们一起大搞科学种田,棉花亩产从四十多斤提高到一百五十多斤。
一九六九年,朱宗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九七○年五月二十日,他代表通县下乡知识青年登上天安门城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朱宗义决心当一辈子农民。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