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人在变,草原在变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业学大寨见闻
锡林郭勒草原辽阔的天然牧场上,绿草如茵,畜群如云。一些地方,新打的水井星罗棋布,大小渠道纵横交错。又有一些地方,人工种植的优良牧草,象农区的庄稼一样,吐着新绿,茁壮生长。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人在变,草原在变,畜牧业生产面貌也在变。
从人们思想上的变化开始
锡林郭勒草原,有风、旱、冻、雪四大灾害。春天一场大风,有时把牧草连根刮走;旱情严重时,连牲畜饮水都发生困难;不少地方全年平均温度才二、三度,无霜期不过八、九十天;严冬大雪覆盖草场,牲畜采食困难,常常造成“白灾”。
在牧区,是依赖自然,靠天养畜,或滥垦滥牧,破坏草原呢,还是保护草原,改造草原,建设草原呢?两条路线、两种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草原人民提高了路线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他们批判敌人,教育自己,深刻地认识到:“靠天养畜”的观点,实际上是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过去那种个体分散的游牧经济的思想残余。破坏草原的做法,也是违背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意识只有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才能促进牧业生产发展。
东乌珠穆沁旗有一个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吉尔嘎朗图大队。这个大队过去长期过着“夏放河流,冬放雪,一年四季大搬家”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九六五年,他们开始学大寨,建草原。一个反动喇嘛吹冷风说:“要想草原变,除非公牛身上挤出奶!”少数社员也怀疑:“穷草原上还能飞出金凤凰?”党支部领导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展开一场辩论,打退了敌人的进攻,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一边批判修正主义,一边大搞草原建设。几年工夫,便打了四十六眼水井,盖了三十多座棚圈,建了一百二十多间房屋,栽了三万多棵树,经营了一千多亩饲草饲料基地,还建立了接羔室、配种站、贮草站,初步改变了生产条件,采用了定居和轮牧相结合的先进放牧制度,促进了畜牧业的优质、高产,稳定发展。一九七○年,全队牲畜增加到一万三千多头(只),比公社化初期增长了两倍。五年向国家交售牲畜一万多头(只),绒毛二十万斤,皮子五千多张,总值五十多万元。“穷草原”上真的飞出“金凤凰”来了。
一九七一年,在镶黄旗的荒漠草原上,又飞出了一只“金凤凰”。这个旗的宝尔达布苏大队,草场狭小,牧草稀疏,一遇灾害,饲草特别缺乏。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破除了靠天养畜思想,营造了一百二十亩片林和三条防护林带,实行以林育草,对天然草场进行保护和培育更新。在批林整风的推动下,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兴建了八百四十亩基本草牧场,引种了十二种多年生的优良牧草;并且打井、修渠,进行灌溉。当年,这些优良牧草平均亩产干草六百多斤,比天然草场的产草量提高了三点八倍,基本上解决了冬春缺草的困难。
这两个“金凤凰”在锡林郭勒草原高高飞起,宣告了“靠天养畜”论的破产,成为学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批判保守思想和唯心史观的生动教材。许多人从旧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投入了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战斗。
群众的创造解放了干部的思想
在破除了“靠天养畜”的消极思想以后,许多旗、社的领导同志进一步经受着一场严重考验:究竟相信不相信广大牧民群众?建设牧区能不能大搞群众运动?
正镶白旗旗委的同志们谈到了他们认识群众伟大创造力的过程。两年前,这个旗根据广大牧民的意见,提出了一个兴建基本草牧场、大面积封滩育草的计划。要封滩育草,防止牲畜糟踏,需要有保护设施。如何保护呢?有人主张用铁丝网把草场围起来,但这种办法花钱太多,材料也不好买。有人主张垒石头墙,但又觉得这样做太费劲,怕群众不同意,一些领导同志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旗委把计划拿到群众中去讨论,广大牧民一致赞成垒石头墙。群众已经大干起来了,一些领导同志又担心群众能不能坚持下去。结果,群众用事实教育了这些同志。不到两年时间,全旗就兴建基本草牧场一百八十多处,封滩育草二十三万亩,动用石头十一万多立方米。去年秋季,在这些基本草牧场上收获的饲草占全旗打贮饲草的一半以上。
在牧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这样的事情多得很。广大劳动牧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给那些不敢大步前进的同志开了窍,壮了胆,鼓了气。一些领导干部,过去认为“牧民只会放牧不会建设”,“只会马上劳动,不会马下劳动”。现在,他们在和群众共同斗争中,改变了这些错误看法。群众的伟大创造,解放了干部的思想,破除了种种迷信。
劳力少,牲畜多,不能搞草原建设吗?正蓝旗白音乌兰生产队的查干塔拉浩特(畜群组),只有五户人家,四名整、半劳动力。他们除了放牧五百多头牲畜外,还大搞草原建设。去年春天,他们一边进行紧张的接羔保育工作,一边在沙漠里植树种草,挡风固沙。苦干了几个月,种了一百二十亩黄柳条,撒了二百四十九车羊粪和草垛底子(草籽),把三座光秃秃的大沙丘变成了绿油油的新草场。
气候冷,冬季长,不能搞草原建设吗?苏尼特左旗最北部的红格尔公社,干部在批林整风中提高了路线觉悟,同群众一起大干苦干,去冬在天寒地冻、大雪铺地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气温零下三十多度,工程一天不停,终于在被称为“贫水草原”的地方打成大井四眼、筒井十二眼,解决了牲畜饮水的困难,并为兴建两千多亩基本草牧场创造了条件。
条件差,任务重,不能搞草原建设吗?镶黄旗黑沙图大队的劳动牧民奋战了一冬,就筑起了一条四百五十米长的拦洪大坝,打通了一个一百七十米长的石山洞,修建了七百米长的干渠,把长期不能利用的湖水引上了山坡,把五百多亩荒滩变成基本草牧场。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群众运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千里草原的容貌。
把力量集中在主攻方向上
在一个旗,人们指着草原上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旧址对我们说:这些房屋原是为实现定居而建筑的;可是,因为没有抓住牧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水草问题,所以牧民没法在这里住下来,还是不得不逐水草而居。有了这样一些教训,人们变得聪明起来了。
我们参观了许多近几年兴修的草原建设工程。这些工程都抓住了当地当时牧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注意了从实际出发,因此修一处就解决一处的问题。
在荒漠草原地区,牧草稀疏,冬春缺草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困难。广大牧民把这个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兴建人工基本草牧场,积极种植多年生的优良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场进行培育更新,夺得了牧草丰收。
在丰美草原地区,由于缺水,大片草场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干部和牧民以大搞水利建设为主攻方向,近两年来就完成各种水利工程六百多项,开辟缺水草场两万二千多平方公里。随着水利的发展,种草种料、植树造林发展起来了,定居轮牧逐步实现了。
正蓝旗根据本旗的具体情况,确定在全旗范围内以兴建水、草、料、林四结合的基本草牧场为重点,大搞草原建设。具体到每个生产队,作法又各有不同。这个旗的桑根达来公社五星生产队,虽然水、草、料、林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但危害生产最严重的是牲畜疫病。这个队的草场上有许多污水坑,牲畜喝了这些污水,常常患病死亡。党支部决定把移沙填坑和建设人工草牧场结合起来,以消灭污水为主攻方向。他们苦干几年,担沙二十七万四千多担,填平污水坑,建成了二千多亩基本草牧场,不仅消灭了牲畜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缺草的困难。
主攻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另一个时期,原来的次要矛盾又转化为主要矛盾。有些社队原先草料问题并不紧张,可是随着改良畜种和牲畜数量的增加,对饲草饲料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进一步生产更多更好的饲草饲料就成为这些社队的主攻方向。一些牧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在草原的保护和建设中仍然有繁重的任务。
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在牧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锡林郭勒盟各级领导班子都经受了锻炼。他们领导牧民群众改造着牧区的自然面貌,也改造着自己的精神面貌。
地处干旱草原的镶黄旗,草场退化严重,牧草特别缺乏。前些年,因为缺乏长远规划,修修补补过日子,结果河山依旧,变化不大。后来,旗党委用几个月的时间对全旗情况作了详细考察,制定了长远的草原建设规划。他们充分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力量,奋战两年,近百处基本草牧场兴建起来了,封滩育草二十多万亩的石头墙垒起来了,六万多亩饲草饲料种植起来了;全旗还植树造林四千多亩,打井三百多眼。去年在大旱的情况下,从基本草牧场上收获的饲草占总贮草量一半以上,牲畜总增率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点六。旗委对于怎样领导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牧业,思想越来越明确了。
随着大规模草原建设的进展,一般化的领导作风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了。去冬今春以来,全盟各级党组织及时派出了大批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对牧业学大寨运动的具体领导。阿巴嘎旗旗委书记满都拉呼同志亲自和牧民一起查看草场,寻找水源,对水井的布局、棚圈的设点、基本草牧场的兴建、四季营地的安排等等,都作了周密的考察和规划,大大加快了草原建设的步伐。正镶白旗布日都公社党委的同志们,在建设基本草牧场的战斗中,全体搬到工地,和群众一起大干苦干。牧草丰收了,畜群丰收了,他们的思想也丰收了。
去冬以来,随着批林整风深入发展,锡盟各地群众和干部的革命积极性不断提高,草原面貌的变化更加快了。几个月兴建的基本草牧场,打的井,修的渠,封滩育草和种植优良牧草的面积,分别相当于过去两年的一倍到三倍。现在全盟牲畜总数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七。人们进一步体会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真理。  本报记者(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那日图公社,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积极保护草原,大搞草原建设,获得牧业丰收。这是高格斯台生产队的畜群。  本报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依靠群众 改造草原
郭大江
千里草原,地广人稀。人和草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草原的现状,还是积极地主动地保护草原和改造草原的面貌?草原需要不需要保护和改造,能够不能够保护和改造?
社会主义牧业的大发展需要保护和改造草原。草原虽然辽阔广大,有些地方由于缺水,不能充分利用;有水的地方,又由于牲畜集中较多,只靠自然草场不够用。有些地方,由于干旱、大风、鼠害或不合理的放牧和开垦,草原退化。有些地方,随着牲畜品种的改良和数量的增加,原有的草场和棚圈、设备越来越不适应。在这些情况下,有人说草原的载畜量已经达到“饱和点”了,牧区的牧业不可能大发展了。这是一种无所作为的错误思想。与此相反,许多先进单位的贫下中牧和党员、干部却认为:不是草原的载畜量“饱和”,而是有些人的思想保守;草原潜力大得很,只要对草原进行保护和改造,牧业就能大发展。这样的看法是正确的,是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力量能够保护和改造草原。草原虽大,只要人们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它,不断地改造它,充分地利用它。有人说,畜牧业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脆弱性”,也就是说人力不能战胜自然,遇灾牲畜必然减产。这其实是用过去的个体的分散的封建牧业和“小牧经济”的旧眼光看今天的牧业生产。昔日那种牧业经济制度确实是脆弱的;但是,牧业本身并不是“命中注定”永远是脆弱的。在社会主义时代,贫下中牧做了草原的主人,依靠社会主义的集体的强大力量,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畜牧业不但能够大发展,而且能够长期、持续地稳定上升。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思想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锡林郭勒草原的变化,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完全有力量保护和改造草原。而要保护和改造草原,又必须首先抓路线、抓上层建筑。人们对待草原的两种态度、两种做法,实质上是思想上政治上的两条路线的表现。要想“草原变”,首先要“人变”,抓紧抓好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高人们的路线觉悟。只要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线前进,坚持搞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搞群众运动,团结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妥善保护草原,加速建设草原,我们一定能使辽阔草原面貌一新,牧业生产越来越兴旺,对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短翅雁”飞过大海
——记广东电白县海雁渔业大队学大寨事迹
广东电白县博贺镇海雁渔业大队,原来是个后进队,人们说它是飞不过大海的“短翅雁”。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办机械化,“短翅雁”终于飞过了大海。
解放初期,海雁大队是由连家船组织起来的一个穷队,船小网破渔具缺,作业落后产量低,靠国家贷款搞生产。今天的海雁大队,机帆船代替了破帆船,胶丝网代替了烂麻网,船上装有起网机、探鱼器。鱼产量由解放初期一万三千多担,提高到十八万一千多担。今年春汛生产又比去年同期增产百分之三十五。
海雁大队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以大寨干部和贫下中农为榜样,艰苦奋斗,战天斗海。他们勤出海,多下网。他们还千方百计改变生产条件,安装了机船,办起机修厂。“土工程师”杨永泉和技术员一道,自己动手制造和安装机船八艘。使“短翅雁”飞过了大海,向深海要鱼。
深海作业,在这里是个新的事物。一天,机船在装网下海时,党支部书记杨永维发现他们装的网和帆船装的格局一个样。他想:深海渔场和浅海渔场大不相同,装渔具也应不一样。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说了。在场的大部分同志都认为他说的在理。有人却转不过弯来,说:“我出海捕鱼三十多年,怎样装网难道还不知道?”
杨永维知道这是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必须做耐心的思想工作。于是,他就随机船到渔场去捕鱼。这时,风和日丽,海平浪静。机船由大工冼振初指挥下网了。头三天下了六网,四次出了故障,不是扭卡就是刮底。杨永维抓住了这件事,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引导大家总结经验教训。他们改变了装网的老办法,连拖七天没有出事故,捕鱼比以往增产二倍多。
一次,机三、机四号船远航到北部湾捕鱼,赶上了好渔汛,捕的鱼一对机船都装不下去了。没办法,只好返航。一来一回误了六天时间,渔汛也错过了。看到好几百担鱼,从自己手里溜掉了,减少了国家和集体的收入,心里真不是滋味。他们找党支部说:机船肚子窄,船底尖,吃水深,跑不快,非开刀动“手术”不可。党支部大力支持他们的想法,组织了干部、老渔工、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改装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苦干,终于装成了第一对飞鱼头、燕子尾,吃水浅、载重多、航速快的新型机船。载重量由原来的六百五十担,增加到一千一百多担,航速每小时比原来快三到五海里,而且行船平稳。
海雁面貌变,关键在路线。一九六九年春,林彪反党集团破坏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妖风,刮到了海雁大队。一小撮阶级敌人也乘机煽动。海雁大队党支部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杨永维重温毛主席有关的论述和党的政策,帮助大家提高路线觉悟,对阶级敌人的破坏进行了坚决斗争,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阵地。
杨永维是省的劳动模范。他十六年如一日,风里闯,浪里钻,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什么都抢着干。在杨永维的带动下,海雁大队每一个干部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海雁大队的旧队屋,“伸手到屋梁,躺下脚顶墙,日出变蒸笼,下雨成池塘”。社员群众提出在码头附近建一座新队屋,大队干部没有同意。在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有人提出:社员都住上了新房,集体积累不断增加,应该扩建队屋了。党支部的同志耐心地向大家说:“钢要用在刀刃上,发展机械化要紧,环境艰苦些有好处。”
海雁大队就是这样,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战斗在大海上,为革命捕更多的鱼,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来信

无角山羊好处多
我们大队处于深山区,林业比较发达。过去我们大队发展山羊比较多,羊犄角蹭树挺厉害。有人说:“一手不能抓两条鱼,要林不能要羊,要羊不能要林。”当时,我们为了摸索解决羊犄角蹭树的问题,减少一部分山羊,添换了一部分绵羊。可是,绵羊在深山林区不好放牧,有人提出索性就不养羊了。一九五七年大队党支部召开了放牧人员的会议,研究解决林牧矛盾的办法。放牧人员从实践中观察比较,发现有几个无角的秃公羊,顶架别不坏羊腿,也蹭不坏树。有的放牧员提出改良羊的品种,淘汰有角山羊,发展无角山羊。
我们挑选了二十只无角公羊,五十只无角母羊,合群饲养放牧,繁殖无角山羊。由于精心饲养,无角山羊繁殖很快。一九五九年有八百只,一九六一年上升到一千五百只。山羊无角的好处是:不影响林业发展,羊本身发育好,个大膘肥,绒多毛长。
人民公社化以后,我们完成上调土产羊和菜羊五千多只,并且向辽宁、石家庄等地提供了无角山羊良种。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无角山羊好处多,羊满圈,林满坡,以副养农奏凯歌。”
河北滦平县北李营公社马圈子大队党支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