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沸腾了的零下五十度地带
——记大兴安岭的开发
大兴安岭,祖国绿色的宝库!从一九六四年起,这里开始开发。伴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步伐,大兴安岭的林业建设飞速前进。
今年夏天,我们访问了大兴安岭。然而,我们听到的,却是许多冬天的故事。热战胜冷,就是这些故事的主题。
冬天的故事
大兴安岭地区处在祖国的最北部,接近寒带。全年平均气温零下二度,最低气温零下五十度左右。在关内用的寒暑表,没有零下五十度的记号,到这里已经不适用了。
在零下五十度地带,一批开发大兴安岭的战士开进来了。房子没有盖好,就在露天做饭。炊事员穿了皮大衣,戴了大皮帽、皮手套。土豆冻得象铁蛋,猪肉冻得象钢板。这些困难算什么!他们用斧头把土豆砸碎,用锯子把猪肉锯开。
在零下五十度地带,人们到河里挑水。河水冻到底了,都成冰块。这些困难算得了什么!人们把冰砸成碎块,装在麻袋里挑回去。所以,这里有首歌道:“大兴安岭真正怪,挑起水来用麻袋!”
在零下五十度地带,人们住在帐篷里,睡着用鲜白桦条编的小床。炉子烧起来,房间中间热,下边凉。白桦条里蒸发出来的水气,不断往地下滴水,一边滴,一边往下冻;掉到地下的水也一边滴,一边向上冻,冻了几天,上下连成一条条冰柱,仿佛桂林芦笛岩中的钟乳石一般。然而,这些困难又算什么!班长王士中,发明了地火龙,在铺下挖坑道烧火,全屋暖和起来。
英雄的大兴安岭的开拓者,他们从抵抗冷,到认识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利用冷为我们服务。原来说,零下十五度就不能在冰河上施工。可是,他们打破保守思想,在冷得多的条件下架桥。
在额穆尔河大桥工地上,曾经出现一个动人的场面。六号桥墩的位置正在中流,水深流急,不好筑围堰。怎么办?某部技术员罗琳昌,同战士们商量,想出了冰沉箱的办法。
战士们在六号桥基上,先用冰块筑成了一道围墙。他们到河边打出一尺八寸厚的冰块,用大锯子锯开,每块象办公桌那么大。十五个人,两天搬了四十立方米冰块,砌成了十六米长,八米宽,一米五高的冰沉箱,有六间房子那么大,象座水晶宫。
冰沉箱安放在桥墩位置的冰面上。战士们在四周挖出冰沟,用木桩固定好,又把四周围起,使动水变静水。在一九七一年除夕,冰沉箱下沉到水底。由于有个地方悬空,冰沉箱下面还有水。罗琳昌同战士们商量,决心以冷治冷,使冰沉箱下的水冻起来。
战士们在西边密不透风的丛林里,开出了十八米宽的风道,朔风直扑过来,桥基的温度降低了。罗琳昌半夜到河面探测基坑冰层厚度,不一会儿,他的大头鞋冻在冰河上了。同志们拿来铁铲撬开,他才迈开了脚步。冰沉箱漏了,战士们扒上去堵,手套都冻上去,衣裳也沾住了,浑身象个冰棍。
风啊,再大一些吧!他们觉得,零下五十度还不够冷,最好是零下一百度。战士们找来两个鼓风机,往冰沉箱里吹风。鼓风机一吹,冰沉箱下面的水和土,冻结加快了。罗琳昌同战士们一面刨冰,一面吹风。他们昼夜不停,施工进度加快了。冰沉箱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某部给罗琳昌同志记了功。
就在一个冬天,人们在五十六道冰河上,凿掉了十二万立方米的冰碴,挖成了二百多座桥梁基础,修筑了三百多座涵洞。
想想红军两万五
在大兴安岭,我们听到了一首热情的歌词:
问我苦不苦?
想想红军两万五!
问我苦不苦?
想想全国七亿五!
大兴安岭的开拓者以万里长征的红军作为自己的榜样,把全国七亿五千万人民记在心中。在艰苦的斗争中,他们创造了新的快乐。
勘察队是开发大兴安岭的尖兵。他们背着干粮,带着仪器;披荆斩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黑熊半路截击,给他们打退了;饿狼围攻帐篷,给他们撵跑了。为了计算里程,他们的腿上绑着一个精巧的计步器。一天走了多少里路,看看计步器就知道了。
进入原始森林,迷路是常事。计划十天,常常半个月出来。所以,他们都学会在森林中找食物吃的本领。他们吃过白桦树的里皮,吃过地黄的根子,吃过蛇和蛤蟆,吃过松树里的蛤虫,喝过白桦树的甜汁……
晚上,勘察队员们用河水泡过的腐木点起了篝火,用鲜树枝铺地宿营,轮流站岗放哨,迎接一个又一个的黎明。
要修铁路,先得有公路。在大兴安岭修筑公路,又是多么艰苦啊!如今,林区的公路到处伸展。我们且看古源四十公里的公路是怎么筑成的吧!
在这四十公里中,有十五里塔头地。所谓塔头,就是油包草、乌拉草或三楞草丛生在一起,年代久了,根部越来越高。在沼泽地里,水桶粗的草丛,突出得象个小宝塔。这些塔头有弹力,踩上去象落在海绵上。一不小心,就掉到齐腰深的沼泽里。
大兴安岭的开拓者,批判了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群众落后论,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决心征服塔头。塔头两边是山,如果到山上取土垫,一年也完不成。他们就把路线两侧的塔头从根底切断,把根子朝上,放到塔头的中间,一个挤一个,结结实实。
一天早上,人们忽然看到路中鼓起了许多冰丘,大的象个楼房,小的象个帐篷。原来,天气暖了,冰雪渐融,在腐殖层和黄胶泥中间,形成了一个水带。水攻破了腐殖层,冒到地面上,夜里冷,又冻起来,越积越多,就形成了冰丘。任凭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不怕苦的人。他们寻找出地下流水线,挖了一条深沟,把水截住,引向别处流去。冰丘不长了,他们再动手把它搬走。
筑路大军又碰到了滑石流。那些滑石,脸盆大、碗口大,上面长满了青苔,在山缝里乱钻。头天搬光了,第二天一堆石头又下来了,淌起来没有个完。大家就动脑筋,砌道石墙,挡住滑石,把公路向前伸展。
如今,我们走在这平坦的公路上,怎么能不对这些开路先锋怀着感激之情呢?
红色日记
大兴安岭的知识青年,把自己的日记叫红色日记。展开这些红色日记,便看到他们如何发扬老一辈的艰苦奋斗作风,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时代画面。
在伊勒呼里山北麓,有个新成立的翠岗女子采伐队。油锯手曹秀芳,开始背着油锯,觉得挺神气的。可是,背了二十三斤重的油锯上山,对她来说,毕竟不是容易的事。油锯发动起来,手都震麻了。但是,她看到筑路战士来了,老工人来了。他们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自己的红色日记该怎么写呢?她决心磨练意志,学好技术,独立操作。一次,她在伐一棵樟松时,把两边都拉透了,可是树不倒。她不慌不忙,用油锯在一边斜抽一块小片,把樟松放倒了。一次,她不顾令人作呕的混合油沾上嘴唇,把堵塞油锯管的松毛吹出来。大家都赞扬小曹干得不错。一天,她和蒋彩娟伐了一百多棵树。第二天,老工人蔡德信来了,看到伐根高出标准要求三厘米,就对曹秀芳说:“我们身在森林,也要惜木如金。如果每棵树的伐根多出三厘米,那要浪费多少木材啊!”曹秀芳听了,就向老工人学习,降低伐根,节约木材。如今,曹秀芳已经成为出色的劳动模范。
女子采伐队队长尚玉芳的红色日记,为我们描出了一个英雄的画面。那天,装车场上的架杆滑轮断了。爬上八、九米高的架杆上去换滑车,姑娘们谁也没有干过。队长尚玉芳勇敢地爬上了架杆,身子挂在半空,随着起重绳来回游荡。绞盘机将一个新滑轮绞了上来,不料起重绳突然被旧滑车断轴卡住了。她弯下身子去接,还差一尺多远,怎么也够不着。尚玉芳顽强沉着,一只胳膊抱住架杆,一条腿盘住钢丝绷绳,另一条腿伸下去,用脚使劲把一个五十斤重的大滑轮勾了上来,安装在架杆上。
女子架桥队的十二班,在班长王招英带领下,苦练登高本领。她们在二十厘米宽的拱肋上来回走,上面白云缭绕,下面波涛汹涌,这是多么惊人的场面!她们开始在上面爬,后来在上面走,一直到能拎两桶水泥在上面走。拱肋上拱波的安装效率,由原来的每天二十块,提高到八十块。
大兴安岭青年为革命掌握技术,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就拿女子架桥队来说,三年中就培养了钢筋工、水泥工、电焊工、红炉工和司机一百五十多人。她们的红色日记,真是丰富多彩啊!
库列顺
走到大兴安岭,人们会听到鄂伦春人无比热情地说:“库列顺!”库列顺的意思是团结。在大兴安岭的开发中,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的巨大热情。困难多嘛?团结起来对付它!困难大嘛?团结起来对付它!
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谁来保护它?林业工人保护它,少数民族人民保护它。
鄂伦春族的猎民,都担当起护林员的责任。他们骑上长鬃马,到处巡逻。初夏的一天,鄂伦春人爱顺和坦李巴图等几个人来到密林深处,忽然一个响雷落了下来,森林里有两处起火了。他们发现以后,迅速奔向一处火场扑打,很快把火扑灭了。可是,另一处火场却蔓延开来。他们一边扑打,一边派爱顺向上级报告。不久,各族人民赶来,共同开了火道,扑灭了火灾。
森林中会迷路么?可是,一个人迷路,会有十个热心人去带他出来。
一天,一支铁路勘测小分队,进入了原始森林。陈栓柱和佟得宽两人,在后边迷了路。小分队发现丢了人,连夜寻找。鄂温克族老猎民马嘎达带着青年猎手希班、马科辛和女青年戈芝赶来了。他们说:“快走吧,快走!我们带路。晚一分钟,就会给同志们增加一分危险。”人们踏着野兽走出的小道前进。
陈栓柱和佟得宽两个人,走了两天一夜,已经精疲力竭了。佟得宽眼前一黑,倒了下去。陈栓柱背着他走。他清醒过来,对陈栓柱说:“你一个人去找队伍吧!背了我两个人都走不脱。”陈栓柱安慰佟得宽道:“你在这里不要动。我找到小分队,马上来接你。找不到,我也回来。”陈栓柱把冲锋枪中的九发子弹给了佟得宽六发。佟得宽说:“你带着吧,我还有!”陈栓柱说:“你留着。我的力气大,碰到野兽用刺刀也对付它一阵。”佟得宽捧着闪闪发光的子弹,流下了热泪。
希班、马科辛不顾劳累和饥饿,带着大家送走夜色,迎来朝阳,找到了佟得宽。他这时已经昏迷过去了。身上叮满了蚊子、小咬和瞎虻。人们把水壶送到他的唇边,他才慢慢醒来。陈栓柱走了一夜,昏倒在河边的沼泽地里。他清醒过来,举起冲锋枪,将仅有的三发子弹,射出了两发,等待亲人来援。马嘎达和戈芝在远处听到了枪声,大喜过望,带人赶来。第三天早上,人们胜利会师了。鄂温克的兄弟姊妹们,举起了猎枪,“叭!叭!叭!”山鸣谷应,庆祝胜利!
在冰天雪地中,少数民族同胞为开发大兴安岭的人们,带了多少路,谁也无法计算。鄂伦春人用草原马,拉着名叫草上飞的大轮车,鄂温克人用绰号叫四不象的驯鹿,为人们运送了成千上万吨物资。哪里都是热气腾腾。少数民族人民的心啊,同大兴安岭开拓者的心连在一起!
才是起点
大兴安岭的开发者,以巨大的革命热情,战胜了严寒,战胜了困难,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地方。
我们走过的地方,听到了许多富有时代色彩的名字!象翠峰、劲松、新天、碧州、壮志、翠岗、绣峰,等等。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新的地名、山名、河名,一个又一个地标到地图上来。我们真要感谢那些开路的人们。他们披荆斩棘,建立了新的车站、城镇、村庄,又热情地赋予它们以有意义的名字。每一个新的名字的出现,就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
大兴安岭林业生产发展,从一个起点又到一个新的起点。如果以一九六七年的基数为一百,那么,木材生产的逐年增长的速度就有如下表:
一九六七年 一○○
一九六八年 一四七
一九六九年 二三三
一九七○年 三九二
一九七一年 四二四
一九七二年 六四七
大兴安岭一切正在开始,有远大的未来。大兴安岭的森林,将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轮伐,永远为祖国的建设提供木材。人们在新的里程上,回忆起大兴安岭开发的起点,将会怀着激动的心情,提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大兴安岭的女伐木工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四周年1949——1973

海上娘子军
——记山东荣成县大渔岛的女子捕鱼队
海上娘子军,是人们送给山东省荣成县石岛公社大渔岛大队女子捕鱼队的称号。
一九七○年,中学毕业生宋立芬、金秀兰回到了大渔岛大队。当时,随着生产的发展,机帆船的增多,劳动力显得很紧张,特别是出海打鱼的男劳力更显得不足。
她们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想:难道妇女就不能为革命上船打鱼?难道旧社会不许妇女上船的规矩就不能在我们一代手里破除?于是,她们俩就串连了一块回乡的王爱秋等同学,向党总支汇报了她们要到海上锻炼自己、上船打鱼的想法。
几个闺女要上船打鱼的消息一传开,广大贫下中渔立即给她们打气:“女孩子出海打鱼,这是咱大渔岛老辈没有的事,你们可要顶着风浪坚持下去。”宋立芬的父母亲听说她要上船,开始说什么也不同意。宋立芬便和父母亲一起回忆对比:旧社会,封建渔霸的规矩上立定:妇女不能跨网走,妇女跨过的网就不能再用;妇女不能上船,妇女上过的船,船就没运气。那个妇女上了渔霸的船,轻者一顿骂,重者一顿毒打。一年深冬,贫苦渔民宋大娘去海滩打蛎头,蹲在渔霸的船舱里避了一会风,渔霸硬说把他的运气给败坏了,指使狗腿子把宋大娘打得死去活来。宋立芬的父母回忆到这里,激动地说:“孩子,为了给妇女争气,我们支持你上船。”
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在广大贫下中渔的支持下,渔家女孩子冲破了旧习惯势力的阻挠,说服了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第一次登上了机帆船。
刚一上船,老渔民就告诉姑娘们,“要在船上干,先过晕船关”。姑娘们第一次出海到东南洋放鲅鱼,正巧赶上风浪天,77号、75号对船上的几个闺女都晕船。开始,她们还咬着牙坚持着,后来不行了,十四个人就倒了八个。最重的是兰燕,她不要说吃饭,连水也喝不进去,嘴里一个劲地吐,出海四天,她在舱里躺了四天。船靠了岸,人下了船,脑子还昏昏沉沉。回来以后,兰燕说什么也不干了。其他船上的几个闺女也有的想打退堂鼓。
船长宋立芬和金秀兰心想,上船时,向党总支下了保证,要为革命打鱼,为妇女争气。可是出了一趟海就丢丑了,往后的工作怎么干呢?正在这时候,大队党总支书记来了,鼓励她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困难总是有的,只要我们听毛主席的话,用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困难作斗争,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一些老渔民也给姑娘们打气,介绍闯过晕船关的经验。
第二天,两个船长把十九名出海的女青年召集在一起,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著作,认真总结了第一次出海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只要敢于正视困难,善于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二次出海,人人都做好了晕船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俗话说:坐车坐前,坐船坐后。坐船在前舱最容易晕。为了锻炼意志,早日闯过晕船关,她们都抢着到前舱。很多同志轻晕不在乎,重晕坚持干。栾彩兰只有十六岁,她人小意志坚,有一次出海,一连呕吐了三天,但一天也没有停止工作。
困难就是这样,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经过出海反复锻炼,姑娘们基本上闯过了晕船关。现在,十九个闺女,除了个别人还有点轻微的晕船外,其余的人再大的风浪也能应付。
姑娘们用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坚强的毅力闯过了晕船关,又开始向技术进军。说起船上的技术,可真够复杂的。对于她们这几个初上船的闺女来说,那一项都是陌生的。为了多打鱼,她们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的教导,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在闯技术关的过程中,她们一遍学不会就继续学,失败了就反复实践,人人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眼勤,就是随时注意观察,看方向,看水流,看别人操作;嘴勤,就是勤问,凡是自己不懂的东西,干活时问,休息时也问,随时随地问;手勤,就是勤实践,亲自干。77号船长金秀兰刚上船时,只有二十一岁,船上的活她什么也不懂。开头,她学驾驶,既要熟悉海图,又要会计算风向水流。她除了在值班期间仔细观察,认真探索,刻苦实践以外,还经常利用收港看船的空余时间看海图,背海区,几百个鱼区的位置、特点她差不多都熟悉了。为了摸清捕鱼规律,她还坚持天天写航海日记,每次出海打鱼,在什么海区,水流、风向、温度及生产情况,她都在航海日记上记得清清楚楚。现在船上的一些技术活她基本上可以掌握。75号船二车宋立芹上船后,学上网,她的臂力不行,就坚持每天早晨练爬绳,练紧筋,练俯卧撑。在舱里开车时,她除了在走岗时用心学以外,还经常利用渔船归港和上坞的时间向老渔民请教。她没有轮机讲义就借别人的抄。她不仅学会了开车的方法步骤,而且还弄清了道理。
经过三年的实践,船上的十九个女青年,现在有两名担任船长,两名当上二车,两名成为一级水手,两名当上信号员。仅去年一年,除去半年的运输时间外,还捕鱼、虾二十九万五千多斤,收入五万四千多元。
海上娘子军在扬帆远航,不断前进!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