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前进在同工农相结合的大道上
——记江苏省东台县知识青年王霜枫
一九六四年夏天,王霜枫初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东台县四灶公社红卫大队插队落户。八年来,她坚定地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茁壮成长。
王霜枫刚到农村,见地主富农分子和大伙儿种一块田,对阶级斗争表现在哪里,看不清楚。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关心着知识青年的成长,认为要把知识青年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就得给他们补上阶级斗争这一课。大队党支部书记窦仁银,多次给霜枫她们上阶级教育课,讲第七生产队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富农分子,腐蚀拉拢干部,破坏农业学大寨的罪行。老贫农仇子云还特地把王霜枫带到家中,给她讲解放前的苦难家史。子云大伯指着手上被恶霸地主砍下的伤疤,对她说:“最近在恶霸地主的家里,还发现了‘变天账’。”这一桩桩阶级斗争的事实,给霜枫以深刻的教育。她想,阶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我们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不增强阶级斗争观念,不搞阶级斗争,怎能和贫下中农一起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一天晚上,在生产队的忆苦大会上,一位老贫农控诉恶霸地主仇五松解放前残酷压榨贫下中农的滔天罪行。霜枫问身边的子云大伯:“这个家伙还在吗?”子云大伯说:“据讲,这条毒蛇逃走了,他的老婆还住在这里。”过了一段时间,霜枫发现一封寄给那个地主婆的信,上面没有发信地址。她警觉地想,这个地主婆一直说她的丈夫死了,外面又无亲无故,这封信是从那里来的呢?她深入群众进行了解。一位贫农老大爷告诉她,几天前的一个早晨,有人看到象是个外地人到地主婆家,不多时又不见了。霜枫把这些迹象联系起来分析,认为仇五松很可能潜伏在外地。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霜枫和贫下中农一道,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终于将这个潜逃二十多年的恶霸地主捉拿归案。贫下中农称赞霜枫警惕性高,她回答说:
“这是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结果。”
王霜枫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生产斗争的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七生产队有一块十二亩的重碱地,不长粮,不长草,拖了生产队的后腿。霜枫想,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第一个字就是“土”字,我们一定要改良土壤,叫盐碱窝里长出庄稼来。
怎样改碱,她没有经验,便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一天,她来到改造盐碱地的先进单位——新五大队学习。听说有块被人们称为“锈钉”的重碱地,被铁姑娘突击队改造好了,她就特地去访问铁姑娘突击队队长常圣兰,常圣兰向她详细介绍了改碱的过程,霜枫从中学到了许多经验,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回来后,她进一步向老贫农请教,并买来许多治碱的书籍,认真地钻研。不久,她提出了挖沟爽碱、换土铺生、种植绿肥等改碱措施,贫下中农采纳了。从此,王霜枫整天不离田头,和大伙儿一起挖沟挑泥,送肥换土,奋战两个星期,终于在十二亩碱地上,挖好了沟,铺上了一层熟土,种上了苕子。可是,第二年春天,盐碱又冒上来了,苕子枯黄了。这时,有人着急起来,霜枫给大家讲新五大队“拔锈钉”的故事,鼓舞大家的信心。一天,霜枫在田头突然发现在一块地里苕子吐出了嫩绿的幼芽。她高兴极了,连忙请来老贫农一起分析。老贫农告诉她:这块地肥土铺得厚,把碱压住了,苕子苗没有受碱害。原因找到后,她又和社员们一起加厚熟土层,盖上一层草脚子,种上田菁。结果,田菁长得比人还高。秋季用田菁作基肥,第一次种上麦子,夺得了亩产三百多斤的好收成。红卫大队总结推广了霜枫他们改碱的经验,全大队一千二百多亩碱地全部被改造成良田了。
在贫下中农手把手的帮助下,霜枫学会了耕田耙地、播种收割等,但她不满足学到的一点东西,又和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这里过去种的三麦大部分是老品种,产量低而不稳。科学实验小组便把培育推广良种作为科学实验的中心课题。霜枫听说外地培育的立新元麦耐肥、早熟、产量高,就走了一百多里路,去学习人家培育良种的经验。最后,引进二十多斤种子,在试验田里试种。试种结果,这个品种比原来的品种每亩增产五成以上。经过党支部研究和群众讨论,第二年大面积推广,从此,这个大队就改变了三麦低产的面貌。近几年来,霜枫他们在种子、肥料、养猪、蚕桑等方面又进行了二十多个项目的科学实验,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一九六九年,王霜枫经贫下中农推选,担任了公社革委会委员、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当了干部以后,她更加虚心地向群众学习,老老实实地接受再教育,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大队的第四生产队,长期处于后进状态,贫下中农迫切要求改变面貌。经大队党支部同意,霜枫来到了四队工作。她一到四队,就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起初,她把解决少数干部的右倾保守思想,作为改变生产队面貌的主要一环来抓,但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起色不大。根子究竟在哪里?一天晚上,两个贫农老大爷来找她谈心。这两个老大爷列举了很多事实,说明四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没有落实,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霜枫啊!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工作要抓主要矛盾。”老贫农的一席话,使霜枫豁然开朗,也使她更加感到联系群众的重要。后来,她和队干部一起,发动群众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划清了政策界限,落实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一九七一年,这个队第一次实现了粮棉双超《纲要》,改变了后进面貌。
霜枫被提到领导岗位后,会多事多,工作比较忙,可她劳动一直抓得很紧。夏天,她参加锄草、治虫。严冬,和贫下中农一起兴修水利。她常告诫自己:“手上的老茧不能消;消了,同贫下中农的感情就淡薄了。脚上的泥巴不能少;少了,同贫下中农的联系就少了。”霜枫从当干部以来,每年参加劳动都在二百五十天以上。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峨眉工业展翅飞
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多米,群峰起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比较悠久的炼铁历史。但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下,到解放前夕,这里只剩下一个八十多人的小铁厂。解放后,国家在峨眉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发现了许多新的矿藏,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就对峨眉山区进行了有计划的开发和建设。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建成了一座座崭新的矿山和工厂。过去是空白的机械、化学、电子、建筑材料等工业,现在都逐步发展起来,并能成批制造和生产柴油机、割煤机、机床、氮肥、硅整流器和水泥等许多产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峨眉山区又建起了一批中小型铁矿和煤矿,办起了五个地方小铁厂和能生产多种农用钢材的大渡河钢铁厂,形成了包括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全套生产能力的“小钢联”。峨眉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磷矿,一九五二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高桥磷肥厂。工人在绝壁横生、群峰突起的高山地区劈山凿岩,开采矿石,还兴修了长距离的架空索道,把大量矿石源源运出。
峨眉山区有很多瀑布溪流,水力资源丰富。一九五三年,国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高水头发电站——龙池水力发电站。十几年来,这个站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摸清山洪变化规律,在悬崖陡壁修建引水渠,开辟人工湖,把原来一座水电站发展成为五座水电站,使发电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峨眉山区许多社队也纷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地兴办小水电。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整个峨眉山区的地方中小型水电站已有一百二十多座,装机容量达五万六千多瓩,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照明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同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峨眉山区的交通事业也有了发展。解放初期,这里只有五十里公路,现在围绕崇山峻岭已经筑起公路七百多公里,还整修了山道,使许多崎岖险路变成了通途。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三江口上团结友爱歌
——记滇、黔、桂边寨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事迹
云贵高原,千山万壑,江河奔腾。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三条江河,正好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自治区交界的地方汇合,这里就叫三江口。西北面是云南省罗平县大水井公社舌坡大队高寨、中寨、新寨三个生产队,东北面是贵州省兴义县恫利公社白云大队密秧田生产队,南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公社八大河大队平寨生产队。
解放前的三江口好象一个虎口,地主、山霸残酷地压迫剥削着聚居在这里的壮族、布依族、彝族等兄弟民族的劳动人民。那时候,反动统治者挑起民族纠纷,经常发生争山争水争田的械斗。解放后,这里的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大道上,并肩前进。特别是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三省、自治区边寨人民紧密团结,互帮互学,已把昔日穷山恶水的三江口变成了林茂粮丰之乡。贵州的恫利公社和云南的高寨生产队、广西的平寨生产队都已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团结战斗建电站
每当夜色来临,三江口上,绿树掩映的村村寨寨透出明亮的电灯光,广播喇叭里播送着悦耳的音乐。这情景,使人想起各族人民团结建电站的战斗岁月。
三江口的人民早就想联合兴建一座水电站。但是,由于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电站一直没有建成。人们眼看着三条江河水白白流去。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族人民经过协商,提出了“斩断多衣江,建设水电站”的响亮口号,电站动工兴建了。
当时,正是严冬腊月,云贵高原寒风呼啸,修建电站碰到很多困难。但是,三省、自治区边寨人民紧密团结,困难一个一个被他们克服了。工地上运输力量不足,贵州的密秧田生产队贫下中农立刻把载重一万多斤的大木船开来,供工地使用。电站工程需用大量石头,河岸上没有,各族社员不畏寒冷,不分日夜,潜入河底捞取石头和砂子,保证了电站建设的需要。
工地上,到处是团结战斗的场面,不断涌现出团结战斗的动人事迹。一天傍晚,下着毛毛细雨,云南布依族社员黄运才,广西壮族社员李国民和贵州布依族社员侬辅华等六个人,从河边抬一块大石头,送往施工现场。因为坡陡路滑,上坎时前面三个人失足滑倒,杠子压在他们身上,眼看大石头就要滚下坡去,坡下十几个社员正在施工,要是石头砸下去,就会发生严重的工伤事故。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云南彝族社员杨正升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不顾个人安危,用尽全力撑起木杠,挡住大石,保证了下面施工安全,免除了事故。
三江口电站修建的过程中,三省、自治区兄弟县的许多单位,纷纷支援水轮机、发电机、铝线等急需物资。边寨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战一个冬春,终于建成了三江口电站,各族人民亲切地叫它“团结电站”。
互相帮助学大寨
三江口山高水冷,没有种过双季稻。近年来,广西的平寨生产队实行科学种田,种植双季稻获得丰收,亩产跨过了《纲要》。一九七一年,云南的舌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家富和贵州的密秧田生产队长侬辅周知道以后,便各自带领干部、社员渡过南盘江,专程去平寨生产队学习。平寨的社员、干部给他们介绍了种植双季稻的经验,并挑选一千多斤良种换给他们。
舌坡大队和密秧田生产队开始种植双季稻以后,平寨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十分关心,他们经常主动派人去了解种植中的问题和困难。一九七一年春天,当他们听说云南的高寨生产队播种眼看就要错过节令的时候,很是着急,便派政治指导员黄贵明到高寨生产队了解情况,具体帮助。高寨生产队得到平寨的具体指导,干劲很大。社员们不怕寒冷。日夜苦战,补播秧苗,终于抢上了季节,获得了丰收。一九七二年,高寨生产队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早稻平均亩产七百七十三斤,又获得了丰收。贵州的密秧田生产队在平寨生产队的热情帮助下,早稻也试种成功,获得了好收成。
云南高寨生产队近几年来的多种经营搞得很出色。现在队里有果园、油茶山、竹林、瓦窑、烤姜房等,每年副业收入两万多元,是全省发展多种经营的先进单位之一。贵州的密秧田生产队和高寨生产队只是一江之隔,自然条件差不多。于是,密秧田生产队便派代表到高寨生产队参观学习。回来以后,组织干部、社员深入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把发展粮食生产同多种经营对立起来的修正主义黑货。这样,密秧田生产队的多种经营很快发展起来了,一九七二年的副业生产由一项发展到七项。广西平寨生产队也组织干部、社员到高寨生产队和密秧田生产队学习,封山育林三万多亩,还经营了烤姜、竹器、砖瓦、养殖、木材加工、药材等项目。现在,这个生产队平均每户有耕牛二点五头,养猪四头,副业收入大幅度增加。
阶级友爱情谊深
三江口上,滚滚江水流不尽,三省、自治区边寨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事迹说不完。
那是不久前的一天,广西平寨生产队壮族“赤脚医生”张仕炳出诊刚回来,听说云南高寨生产队布依族贫农社员潘朝珍的母亲病重,就不顾一天的疲劳,连夜渡过南盘江,爬上山顶,赶到病人家里治疗。
张仕炳给潘大妈治了两次,病情还没有见轻,他想:高寨生产队的卫生员是初学医,潘大妈的病情又必须经常观察、及时服药。为了早日解除病人的痛苦,张仕炳同潘朝珍商量后,把病人接到了自己家里治疗。
张仕炳一家老少,把潘大妈当作亲人服侍,煨药、劝饭、端水、洗衣,照顾得无微不至。经过张仕炳四天的精心治疗,潘大妈病好回家了。为了根治潘大妈的病,张仕炳不辞劳苦,爬山涉水,跑到云南省大舍拉一带高山上去寻找一种草药,还跑到四十里外的贵州省小白岩生产队去找几种稀有的药材。一位五十多岁的汉族老草医,知道这种情况后,便冒着危险,带领张仕炳攀登悬崖陡壁,寻找稀有草药。一人有病,人人关心。潘大妈的病终于根除,恢复了健康。
这件事在三省、自治区边寨传扬开之后,各族人民热情地赞颂:金花银花,比不上三江口上的团结花;南盘江水再深,比不上各族人民的阶级友爱深。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高原藏医——泽巴
泽巴是西藏波密县倾多区卫生所的医生,七十多岁了。这位藏族老医生行医数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的教育下,他逐步树立了为翻身农牧民服务的思想。这几年,泽巴不顾年老体弱,坚持为翻身农牧民治病,每天门诊五十多人。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严寒的冬天,为病人出诊他总是随叫随到,受到当地藏族人民的称赞。
泽巴老人在繁忙的工作中,抓紧时间认真整理藏族医学。藏族医学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藏族劳动人民在同疾病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泽巴认为,把它整理出来,是自己的责任,是对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他主动献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二百五十多种中草药,创制了二十三个新的处方。
老医生泽巴也十分重视坚持医疗实践。这几年他除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外,对一些慢性病,例如骨髓炎、精神分裂症、肾炎、高血压、胆囊炎、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也积极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藏族工人白马患骨髓炎,有人说:“要治好,非截肢不可。”白马感到很苦恼,来到倾多区卫生所,请泽巴老人用药物医治,把他的脚保存下来,以便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泽巴听了这位藏族青年的话,非常感动,但他过去没有治过这种病,觉得没有把握。可是他想到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毅然接受了白马的要求。在治疗中,泽巴老人反复研究了病情,配制了四种内服药,还用了外敷药。经过五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终于使白马的脚恢复了功能,重返工作岗位。
泽巴运用藏族医学的传统医疗技术,把一些难治之症降服了。郎邱公社贫农社员泽旺卓玛得了精神分裂症。泽巴老人给他诊断了病情,开了配方,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泽巴针对泽旺卓玛的病情又换了处方,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的精神恢复了正常。泽巴老人不但运用藏医传统的医疗方式,这几年他还注意与西医相结合。有一次,一个患胆结石的病人来找泽巴看病,泽巴给他服用“排石汤”后,仍不见效。他在人民解放军某医院配合下,用藏医和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使患者病愈,恢复了健康。
泽巴老人在毛主席革命医疗卫生路线指引下,正热心地培养藏族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现在,在他身边有四个学员。泽巴带徒弟的办法是,边治病,边讲病,边教处方,对病例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实践。这样,学员们学得懂,学得快,学得好。在不长的时间里,几位学员已初步掌握了诊病、化验、配方和临床治疗等医疗技术。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千里戈壁景色新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发展工、农、牧业生产,逐步改变了昔日“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戈壁荒原面貌。现在,嘉峪关内外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今日嘉峪关,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是嘉峪关市新建的“五一”大道。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