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写好回忆对比
——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
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组 马威
用忆苦思甜、回忆对比的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党政治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革命文艺创作中,以路线为纲,写好回忆对比,对于提高我们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有很大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是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革命样板戏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对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加工提炼,成功地描写了有关回忆对比的情节,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在革命样板戏中,通过忆阶级苦、民族恨,把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今天的阶级斗争紧密地联系起来;把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英勇反抗,说明了阶级斗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说明了今天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新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从而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现实的阶级斗争,不要忘记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中的韩小强,虽然是码头工人的儿子,但因为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旧社会工人阶级的苦难和斗争生活没有深刻的了解,不懂得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的复杂性,结果被阶级敌人钻了空子。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牢记党的教导,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领航,针对他的忘本思想,让退休老工人马洪亮用血泪斑斑的码头工人的苦难史和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对他进行了生动的阶级教育。在老马师傅忆苦思甜的基础上,方海珍又用英勇悲壮的码头工人斗争史,对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针对他阶级斗争觉悟不高的问题,方海珍就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四个“一样吗?”无情地剥下了钱守维这类反革命两面派的伪装;针对他轻视平凡劳动,对理想缺乏正确的认识,方海珍就以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远大目标和英雄人物的国际主义精神,来引导他树立“献身于世界革命”的远大理想。这种层层深入的艺术处理,没有把忆苦思甜停留在单纯的今昔对比上,而是通过忆苦思甜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这里,用过去的阶级苦,提高人们对阶级敌人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活动的警惕性;用今日甜,激励人们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用新旧社会两种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联系和区别,教育人们更加自觉地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写好回忆对比对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回忆对比不是离开主题和人物随意加上的点缀品,更不能不管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都一律用忆苦的办法来解决,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必须写回忆对比,都必须插入一段忆苦的情节。文艺创作写回忆对比必须从作品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素材,提炼成为生动的情节,为表达主题思想和塑造英雄人物服务。
革命样板戏中写回忆对比的情节是根据作品矛盾冲突的发展和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需要来安排的。它是贯串作品的情节主线上的重要一环,是整个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在前五场戏中,写了阶级斗争步步激化,戏剧冲突趋向高潮,但是要查清事故真相,挫败阶级敌人的阴谋活动,关键在韩小强身上。韩小强的问题又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达到揭露敌人的目的,对韩小强只能通过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来解决。于是安排了《壮志凌云》一场中的回忆对比。这样的安排,自然、妥贴、顺理成章。它紧紧把握住矛盾的性质、特点,恰当地安排了人物关系,情节处理上,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这场戏分外亲切、感人,成为全剧的高潮。同样,《奇袭白虎团》第四场中严伟才的忆家史,也是根据戏剧冲突发展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写两家、两国共同遭遇的回忆对比,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严伟才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革命样板戏中写回忆对比,又是直接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服务的。其中,有的是通过回忆对比,为主要英雄人物立传,有的是深刻地揭示主要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共产主义光辉。《智取威虎山》的《深山问苦》一场中,小常宝“字字血,声声泪”的愤怒控诉,激起了杨子荣仇恨满腔,而发出要为“普天下被压迫的人民”报仇伸冤的誓言,揭示了杨子荣崇高的革命理想。《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李奶奶用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的唱腔和念白,热情地讴歌了李玉和从革命先烈手中接过红灯,高举红灯,“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赞美了他的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他精神世界的共产主义光辉,为中国工人阶级立了传,为革命先烈立了传。
毛主席教导我们:“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样板戏中写回忆对比,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不是孤立地写一人苦、一家恨,而是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素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个别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更深刻、更本质地反映一般。《奇袭白虎团》中写严伟才从崔大娘的壮烈牺牲,联想到当年母亲的被害,这两家的共同遭遇,是中朝人民同根共苦的缩影,是对中朝人民共同的阶级命运的典型概括。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革命样板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写回忆对比时,不是把忆苦搞得悲悲切切,而是通过写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罪恶,突出地表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海港》中《壮志凌云》一场的忆苦,通过一件普通的道具——杠棒,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旧社会码头工人的辛酸经历,揭露了帝国主义、洋奴买办剥削手段的狠毒奸刁,而且记录了码头工人英勇斗争的革命传统。《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一场里,李奶奶在讲述家史时,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李玉和一家异姓三代在旧社会的血泪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李玉和的革命家史,正是中国工人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写照。
典型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革命样板戏中写回忆对比,根据不同历史时代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具体把握每出戏中所描写的戏剧矛盾的特点,根据表达主题思想和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需要,而提炼出各有特色的情节,丝毫也没有雷同的感觉。同是忆工人阶级的家史,同是教育革命后代,《海港》中马洪亮、方海珍忆的码头工人的血泪史、斗争史,不同于《红灯记》中李奶奶忆的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的血泪史、斗争史。这不仅由于故事发生的时代不同,而且面对的矛盾性质也不同。李奶奶是在白色恐怖中,在生死关头,向革命后代交班,激励铁梅接过红灯,继续战斗,去完成先辈的未竟之业;方海珍、马洪亮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针对韩小强的思想问题做工作,启发他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这两场戏都写得深切感人,都有独到的特点,都是通过个别深刻地反映了一般,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革命样板戏在写回忆对比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其观察生活、概括生活时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要简单模仿。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只有深入生活,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对生活进行概括提炼,才能写好回忆对比。


第4版()
专栏:

景和情
——艺术辩证法学习札记 小丘
在戏剧艺术中,“景”和“情”是对立统一的。“景”,即舞台美术所设计的景物,用于描绘剧中的典型环境;“情”,即思想感情,是剧中典型形象内心的表现。
恩格斯曾指出:文艺创作“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不能为景而景,而要使舞台美术为表现剧本主题思想和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努力达到“景”和“情”的辩证统一。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舞台美术设计,在处理“景”和“情”之间的辩证关系方面,给了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
(一)舞台景物为剧中英雄人物抒发革命激情提供典型环境,使剧中人“触景生情”。
《海港》的主题是歌颂中国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豪情壮志。所以,第一场幕启,就是那“通往五洲三大洋”的上海港场景:奔腾起伏的黄浦江中,停泊着千轮万船;江边码头上,阳光灿烂,红旗招展,吊车起落,车辆往返,标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大木箱横空而过,满怀豪情的码头工人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码头上的一派大好景象,引出了高志扬触景生情的一段动人歌唱——“定要把这深情厚谊,送往那四面八方”。这里,舞台景物和《国际歌》的主题音乐、热情欢快的《劳动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有力地烘托了英雄人物的国际主义豪情壮志。
(二)借助于舞台景物来展示英雄人物的思想面貌,使剧中人“借景抒情”。
《海港》第六场的场景是阶级教育展览会。会场四周陈列着码头工人斗争的图片、“过山跳”的模型和破衣、烂袄、皮鞭、镣铐等实物。尤其是那根放在醒目地位的杠棒,使饱经风霜的老码头工人马洪亮一看见它,就想起辛酸的往事。他扶着杠棒,抚今追昔,悲愤交集地对韩小强进行阶级教育。尔后,这根杠棒又引起了方海珍借物抒情,唱了《这杠棒跟随咱经历过艰难世道》的动人唱段,对韩小强进行码头工人斗争史教育。两位英雄人物,都借助于杠棒等舞台景物,抒发了他们的阶级深情,从而展示了他们国际主义思想的阶级基础。
(三)舞台景物与剧中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相映生辉,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海港》第四场开始时的景物是:雨过天晴,白云在空中飘动,彩虹飞架蓝天……“江山如画宏图展,怎容妖魔舞翩跹!”方海珍坐在世界地图下的办公桌前,读罢公报,浮想联翩,激情地唱起了豪迈奔放的战歌。美景豪情,水乳交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方海珍宽广的内心世界。
在第七场中,当方海珍宣布援非外轮已经按时开航后,工人们群情激奋,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这时,天空霞光四射,旭日喷薄欲出,远方汽笛长鸣,在方海珍和工人们纵情讴歌“高举红旗奔向前方”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此情此景,相映生辉,有力地表现了以方海珍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豪情壮志。
(四)把舞台景物作为一种绘声绘色的艺术语言,在剧中起着补充抒情的作用,收到“以景抒情”的效果。
在《海港》第三场中,姹紫嫣红的花圃,色彩鲜艳的美人蕉,碧绿苍翠的冬青等景物,构成了工人生活区的绿化地带,连同前两场场景中的机械化装卸设备,供工人休息用的凉棚,免费供应的成批汽水等等,都是用舞台美术的艺术语言,尽情歌颂了新中国码头工人的幸福生活。
在第六场的场景中,更耐人寻味的是霓虹灯标语的设计。红光耀目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矗立在黄浦江对岸高大的厂房上;红光闪闪的霓虹灯标语的倒影,在江面的水波中微微荡漾。舞台美术一语道出了剧中码头工人们的肺腑之言,也点出了观众最深切的感受:有了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海港》舞台美术设计对于“景”和“情”的上述种种艺术处理,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作经验:
一、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中塑造人物、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但如果“景”离开了“情”,那就是为景而景,变成实物堆砌、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舞台美术,它就没有艺术生命力。
二、在“景”和“情”这一对矛盾中,“情”是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方面。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舞台美术设计时,要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充分发挥舞台美术的艺术功能。
三、戏剧艺术中,“景”和“情”的统一,也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表现,其统一程度越高,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所以,舞台美术的设计,必须努力做到“景”和“情”的辩证统一,使舞台美术在表现剧本主题思想,塑造英雄形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4版()
专栏:

要突出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
——学习革命样板戏塑造英雄形象的一点体会
秦文言
“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革命样板戏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满腔热情,千方百计,成功地塑造出一批光辉的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这对我们的文艺创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革命样板戏中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每个英雄形象是典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达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统一。其经验之一就在于:革命样板戏在塑造英雄形象的时候,总是紧紧地把握住英雄性格的核心,着力突出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
在现实生活里,每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都是很丰富的:诸如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高度的阶级觉悟、路线觉悟和继续革命的觉悟;对同志、对劳动群众深厚的阶级爱;对一切阶级敌人强烈的阶级恨;崇高的理想和顽强的革命斗志,等等。英雄性格的特征是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艺术典型的个性特征,不是生来固有的,也不是由作者随意赋与的。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意识之具体表现的个性特征,是由客观阶级斗争生活决定的。不同时代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阶级本质是相同的,但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而有其不同时代的特征。就是同一时代的英雄,又因其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有其特殊环境赋与的独特性。即便是处于同一环境中的英雄,又因其出身、经历、教养、气质的千差万别,其性格特征也就各不相同。在塑造英雄形象的时候,既要把握住英雄人物的阶级本质,又要把握住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选取其最突出、最能展示英雄性格主要特征的典型事件、典型情节和典型细节,着力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对各个侧面的描写绝对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现在我们看看革命样板戏是怎样反复突出无产阶级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的。
一、革命样板戏总是从英雄人物的本质出发,从始至终紧紧把握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通过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层层深入地予以展现。
《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是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具有无产阶级智慧和勇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侦察英雄。在塑造这一英雄形象的时候,为了揭示他“胸有朝阳”的崇高精神品质,而着力突出他那“勇敢豪放,精细机智”的性格特征。剧本通过摸敌情,审栾平,献计请战,初步揭示出杨子荣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之后,在《打虎上山》一场中,通过杨子荣打虎以及和威虎山匪徒面对面初步交锋的胜利,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无产阶级英雄智勇双全的本色。《计送情报》是塑造杨子荣的重场戏,在这场戏中“座山雕愚而诈又施伎俩”,反让杨子荣有机可乘,把情报送下山岗。通过《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这一核心唱段,充分地展现了杨子荣的崇高内心世界和无产阶级的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在杨子荣击破了座山雕的一系列的“试探”之后,座山雕的疑虑已经解除,敌情已经完全弄清,情报已经按时送出,万事俱备,只等着和小分队胜利会师的时刻,却出人意外地来了一个奇峰突起:在《会师百鸡宴》一场中,杨子荣曾经审过的那个栾平突然跑回了威虎山,一下子把戏剧冲突推到了最高潮。面临这成败、生死的严重关头,杨子荣却坦然自若,主动进攻,化险为夷,假胡彪战胜了真栾平。最后一举全歼了座山雕匪帮,使杨子荣这一英雄典型放射出奇光异彩。
二、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好最能展现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点场子和核心唱段,是突出英雄性格主要特征的关键。
革命样板戏为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对剧中的每一场次,每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对塑造英雄形象的关键性场子更是千锤百炼。因为这种场子是全剧的高潮,矛盾冲突最集中、最尖锐、最激烈,因而也是英雄性格最闪光的地方。如《龙江颂》的《闸上风云》一场,经过层层铺垫,三种矛盾:即共产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江水英与本位主义的代表人物李志田的矛盾,与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常富的矛盾,与暗藏的阶级敌人黄国忠的矛盾都汇集在一起,都发展到了顶点。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江水英的共产主义风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红灯记》的《刑场斗争》是集中刻划李玉和的关键场子,在这一场中特地为李玉和安排了一个单独的抒情场面,为李玉和设计了《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个成套的、有层次的、完美的核心唱段,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李玉和那种“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英雄人物的核心唱段一般设置在全剧的最高潮,但也不是绝对的。设置在什么地方,是以最有利于揭示英雄性格为出发点,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郭建光的核心唱段之所以设在《坚持》一场,因为在那“粮缺药尽消息又断”的芦苇荡,最便于展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严伟才的核心唱段设在《请战》一场,不仅揭示出他那崇高的国际主义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也为他后来的奇袭白虎团团部的英雄行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据。
三、要正确处理突出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与多侧面描写的关系。革命样板戏总是在着重突出人物性格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对人物性格展开多侧面的描写。
对英雄性格进行多侧面的描写,也是塑造英雄形象的客观需要。无产阶级是一个最伟大的阶级,她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性格是无比高尚、无比丰富的。不进行多侧面的描写,同样不可能塑造出高大丰满的英雄形象来。如《龙江颂》在塑造江水英时,描写的重点始终是放在她的共产主义风格上,但同时又充分利用每一适当场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有机地、适度地对江水英的英雄性格作多侧面的描写。通过执行县委决定,领导学习《纪念白求恩》,搬柴、打钎、测量水位,堵水打桩,后山访旱,调查黄国忠的来历,安排群众搬家,交公粮等等情节,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江水英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对革命群众的关怀,对劳动的热爱,对后山群众和对全世界无产者的阶级情谊,以及对暗藏阶级敌人的高度警惕和坚决斗争精神,充分地展示了江水英内心世界的无比丰富性。
突出重点与多侧面描写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既要保证重点突出英雄性格的主要特征,又要坚持多侧面的描写。多侧面的描写一定要围绕着矛盾冲突的主线和英雄人物的性格核心进行。它不是游离于主线之外,而是以主线为轴心;不是不同事件的缀合,而是同主线的有机结合;不是为让人物“多做好事”反而淹没人物形象的情节的堆砌,而是以突出英雄性格为前提;不仅仅是为了说明英雄人物在各个方面做了些什么,而更是为了表现那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揭示出人物行动的内在依据,揭示出英雄性格形成、发展的令人信服的必然性。《龙江颂》在写江水英丢三百亩救九万亩的共产主义风格时,也写她发动群众,积极想办法补回损失,把“丢”和“补”结合起来。这就在突出江水英共产主义风格的同时,通过她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也刻划出她出色的领导艺术、坚定的政策观念和热爱集体、关心群众生活的优秀品质。剧本在写她同李志田本位主义的斗争中也写了她“帮”的一面,把“斗”和“帮”结合起来,把对掉队战友的严肃批评与热情帮助结合起来。这里就表现了江水英对同志对战友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一侧面。剧本写她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代表,是领导群众从事伟大革命斗争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但又以“忙里偷闲”的笔法,在李志田家对李志田做思想工作时,顺手帮助李家纳鞋底,下厨房,表现出她的农村劳动妇女朴实、勤劳、平易近人的本色。如此等等,把江水英这一形象塑造得既奇突又完整,既高大又扎实,可亲可敬,丰富多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