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执行农业“八字宪法” 实行科学种田 总结历史经验
北方地区出现一批谷子大面积高产典型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一月三日讯 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一批谷子大面积高额丰产的典型,摘掉了谷子的“低产作物”的帽子。许多社、队的谷子一季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有些社、队突破千斤关。
谷子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谷子能抗旱、对土质和气候适应性强、分布广、耐贮藏、营养丰富。谷糠和谷草是牲畜的好饲料。过去,一些地区谷子的产量一直很低,被戴上了“低产作物”的帽子。近些年来,许多地区的贫下中农、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挖掘谷子增产的潜力,使谷子由低产变高产。地处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上山区的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公社晋庄大队,石厚土薄,十年九旱,过去谷子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近几年来,他们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谷子生产,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帮助下,总结出种子处理、调整播种期等一整套旱坡地谷子丰产的经验,使谷子连年高产稳产。一九七一年四百亩谷子平均亩产一千零十一斤。一九七二年战胜干旱、早霜等灾害,四百亩谷子平均亩产一千零四十一斤。晋庄大队所在的壶关县大力推广晋庄的经验,一九七二年十万零九千亩谷子,平均亩产由上年的三百六十五斤提高到四百零五斤。现在,晋庄大队谷子高产的经验,已在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普遍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谷子无论在关内、塞外、平川、水地,还是山区、旱地,都能获得大面积高额丰产。山西省平顺县一九七二年共种谷子四万二千五百六十亩,平均亩产四百六十三斤。无霜期仅有一百二十五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庞家堡公社杨家山大队,一九七一年九百亩旱坡地谷子,平均亩产达四百一十六斤,一九七二年大旱,九百八十七亩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四百斤。吉林省榆树县新庄公社城子大队第五生产队,一九七二年二百七十亩谷子,平均亩产六百三十三斤。山东省金乡县马庙公社孟铺大队,过去谷子亩产只有三百多斤,通过跟旱、涝、碱三害斗争,一九七二年在百日无雨的情况下,一百二十亩谷子,平均亩产达五百斤。地处塞外高原的山西省浑源县什仪号大队,去年六十亩谷子,在遭受旱、风、虫、霜冻等灾害情况下,亩产突破了千斤。陕西省延安市枣园大队,实行科学种田,谷子产量逐年提高。去年二十三亩谷子丰产田,通过跟干旱、虫灾和霜冻斗争,夺得了亩产六百五十斤的好收成。
谷子不仅春播能高产,复播也能高产。在无霜期比较长的地区,谷子用作小麦、油菜等作物的后茬,效果很好。获得小麦复播谷子成功的山西省晋城县渠头大队,一九七二年复播谷子六百亩,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三斤,前茬小麦平均亩产六百四十八斤,两茬合计亩产粮食一千四百六十一斤。山西省长治县北呈公社南呈大队,近几年摸索出了油菜地复播谷子的经验:头年在玉米地里套种油菜,第二年油菜收了以后复播谷子,再间作一些玉米。一九七二年全大队共复播谷子一百五十一亩,获得平均亩产五百四十二斤的好收成,间作的玉米亩产二百一十一斤,两项共计亩产粮食七百五十三斤。前茬油菜籽亩产一百八十斤。
为了夺取谷子大面积高产,各地的农业科技人员同群众一起,总结谷子增产经验,积极培育、推广谷子优良品种,作出了好成绩。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农科所,继育成并推广“长农一号”谷子良种后,近几年来又先后培育出适宜于平地、水地、肥地种植的长农八号、十号、十五号,以及适宜于无霜期短的山地、旱地、瘠薄地种植的长农十一号、十二号等优良品种。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一年,他们为国家提供各种谷子良种二十三万多斤。河南省新乡地区农科所培育的双庆二号谷子良种,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已在河南省北部地区推广种植。延安地区农科所培育的延谷二号、延谷四号,已在陕西等地推广,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


第3版()
专栏:

高峰山林海如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东北郊外,有一条起伏绵延的高峰山脉,原来处处荒山秃岭,沟壑凄凉;如今群山似锦,林海如画,呈现一派祖国南疆壮丽的风光。这是国营高峰林场的工人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艰苦奋斗二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
高峰林场横跨武鸣、宾阳、邕宁三县,大小几千个山头,面积四十七万亩。从一九五二年冬天建场以来,林业工人在当地贫下中农的协助下,年年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精心管理,现在已经全部绿化。满山森林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用材林,大的已有电杆那么粗。最近四年,通过抚育间伐,已经拿下五万五千多立方米木材,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木材蓄积量越来越多,成了新兴的用材林基地。
林场工人和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红壤丘陵山区的特点,在土质较差的山脊栽上了适应性强的松树,在土质较好的山腰栽上了杉树,在土层深厚的山脚栽上了各种经济树种。这样,仰看是一道道矗立的林墙,俯瞰是一条条绿色的林带。林间不仅有松、杉、桉、樟、灰木莲、台湾相思等主要用材树种,还有油茶、油桐、板栗、八角、玉桂、安息香等十多种经济树种,点缀得象森林公园一般。
杉树,是我国南方的速生优良树种,一般生长十五至二十年就可成材,林木高大、通直、美观,用途很广。但是,在高峰林场能不能种杉树?当年围绕着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一场争论。有人认为“桂南地区不能种杉,书上早有记载,不可冒险”。但是,林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敢闯敢干。向阳分场的工人们首先试种成功,长势很好。现在全林场已造杉树林十五万亩,占林地面积将近三分之一,绝大部分可望长成中径级用材。
要想种树成林,就要加强管护。林场工人说:“光生仔不教仔,不是好妈妈;光种树不管护,不是林场的好管家。”他们管护林木的主要经验是: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造管并举,场社结合。譬如森林防火,林场方圆数百里,周围有三十一个公社、四百五十多个生产队与林场接壤,社队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和林场密切相关。用火稍一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山火。为了预防和扑救山火,林场与周围县、社成立了联防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护林措施。林场职工和社队群众关系密切,都注意护林防火。一次,红卫分场出现火情,附近贫农社员刘喜田,翻山越岭,到林场报告,使林场及时组织扑救。又一次,创新分场发生山火,宾阳县人民武装部组织一千多名民兵前往扑火,当林场职工赶到时,火早已被扑灭了。同时,林场每个分场的作业点都设有护林员,设置了望台,还利用山脊、林道和其他自然地形修了很多防火线。因此,近七、八年来,林场没有发生过大的森林火灾。
高峰林场的工人们,很爱护亲手栽种的林木,也十分珍惜每一根木材。森林开始大面积抚育间伐后,他们看到山上丢弃许多树梢、枝丫和树根等,白白烂掉,感到很可惜,就建议场里自力更生兴办小工厂,综合利用木材。林场党委热情支持工人群众的这个倡议。开始,是搭一间小茅棚,用手工制作包装箱,效率低,老工人、共产党员邓绍斌就动脑筋,找窍门,和其他工人一起,拣来几块废钢铁,找来几根硬杂木,一锉一锉,一斧一斧,边试验、边设计,试制成功了一个简易钉箱机,使工效提高七倍。后来,又陆续制成带锯、平刨机、切料机、钻孔机、切边机、打浆机、弹簧锤等十多种土设备,加上购置的一部分设备,办起了一个综合加工厂。去年,他们利用各种树梢树枝、小材小料、木头木尾、边材角料,生产了包装箱、工具、用具等各种木制品二万二千多件,造纸三千九百多令,总产值十六万元。
近几年来,林场工人在搞好造林、育林、护林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东升分场以前没有一分农田,吃粮要外跑几十里路,山高路远,身背肩挑,既费工,又费力。后来,在党支部委员苏春藻的带领下,十七个工人头顶青天,脚踩荆棘,奋战半年多,造田一百多亩,头一年粮食亩产就达到了六百多斤。现在各个分场都有了几十亩农田,种双季稻,平均亩产已经连续三年超过八百斤。此外,他们还开荒种菜,利用山间野草养猪、养牛,在水塘里养鱼、养萍等。最近两年林场的粮食、蔬菜、食油已经基本上达到自给。
高峰林场工人们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林场所属十八个单位,有一千三百多名职工,其中几百名是来自自治区各地的知识青年。他们通过学习和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象林海里的树木一样正在茁壮地成长。不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老工人,如今成了林场的骨干。全场二十一个党支部,就有十四个支部书记是老工人;总场党委十一名委员,也有六名是工人。他们心不忘革命,身不离劳动,带头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深受群众的好评。各个分场都办了小学、幼儿班、托儿所,林场还有一所职工子弟学校设有初中班。林场的电影放映组轮流到各分场放映,即使在偏僻的作业点,只有一、二十个工人,也可以看到电影。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北方春小麦产区贫下中农、干部和科研人员努力改变低产面貌
春小麦新品种培育成功推广应用增产显著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一月四日讯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培育成功一批抗逆性较强和适应性较广的春小麦新品种,并且有不少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增产效果显著。
春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品质好等优点,并且生长期短,在北方能早播早收,南方能晚播早收,是增加复种,获得一年多熟的良好前茬作物。
近几年来,北方春小麦产区的贫下中农、干部和科研人员,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总结增产经验,积极推广良种,努力改变春小麦的低产面貌。甘肃省春小麦产区近几年来选育出春小麦新品种一百多个,其中“甘麦八号”、“玉门一号”等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黑龙江省农科所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培育的“新曙光一号”,中熟、抗锈、抗倒伏,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引进、选育和推广二十多个春小麦新品种,有效地提高了春小麦产量。各地利用我国各种有利的气候条件,采用多种办法,加速培育春小麦良种。黑龙江省克山农科所等还采用生态育种的方法,育成了一批具有抗旱、喜肥、耐湿、早熟等不同特性的春小麦新品种。新品种推广后,在各种有利因素的配合下,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有些在小面积上平均亩产已达千斤,并涌现出许多春小麦高产的先进单位。
在培育良种的过程中,各地在农村建立了大批的科学实验基点,采取领导、群众和科研人员三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加快了选育良种的步伐。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公社曹家堡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三结合”的科研小组,积极开展引种育种,推广良种与提纯复壮,在近几年内先后选育出四个春小麦新品种,其中“曹家堡四号”等三个品种,去年在较大面积上种植后,亩产达九百余斤至一千斤。各地群众性的春小麦品种之间的杂交育种实验活动也有新发展。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地区有十三个旗县的六十多个社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春小麦杂交育种活动。察哈尔右翼中旗黄羊沟生产队科研小组培育的“红九”小麦,去年较大面积推广后,一般增产百分之十左右。
为了加快春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速度,使这些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发挥更大作用,去年我国北方各省、市、自治区,采取联合协作形式,选择近几年来各地培育的不同类型的二十四个春小麦新品种,在九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地区进行生产性能和品种比较的联合多点试验。在小麦生育阶段,他们分片组织了领导、群众和科研人员三结合的联合检查评比,交流了经验。成熟阶段,他们又就地组织贫下中农代表评选鉴定,使试验工作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和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这种试验积累了经验,对生产起了推动作用。(附图片)
山东黄县新嘉公社由于精耕细作,粮食单产连年过千斤。这是社员在进行冬季麦田管理,为今年小麦丰收创造条件。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意大利政府航空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讯 以费利切·桑蒂尼将军为团长的意大利政府航空代表团,应邀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今晚到达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马仁辉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王建功、徐维勤、刘远雄、王炳宇等到机场迎接。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巴拉德里等也到机场迎接。


第3版()
专栏:

阿根廷首任驻中国大使到京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讯 阿根廷共和国首任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爱德华多·布雷德利,今天乘火车到达北京。


第3版()
专栏:

张香山会见日本两个友好访华团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讯 中日友协负责人张香山今天下午会见了以小池一郎为团长、岛田进为秘书长的日中友好工人访华团和以加藤恭子为团长、五十岚修为副团长、木村考司为秘书长的日本学生友好访华团,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会见时,有关方面负责人吕鹏飞等在座。


第3版()
专栏:

西德国家乒乓球代表团离上海回国
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电 由团长尤普·施拉夫和格特·迪特尔·埃林率领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乒乓球代表团,结束了在我国的友好访问,今天乘飞机离开上海回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乒乓球代表团是在访问了北京、广州以后在一日到达上海的。西德国家乒乓球队在各地访问期间,同中国乒乓球队和各地乒乓球队进行了友谊比赛,并进行了参观游览。


第3版()
专栏:

结束对几内亚等四国的访问
我国足球队回到北京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讯 由领队冯德宝率领的中国足球队,结束了对几内亚、塞内加尔、伊拉克、科威特的友好访问,于四日晚乘飞机回到北京。
有关方面负责人李凤楼、周正、嵇玉华等,以及足球教练员、运动员到机场迎接。伊拉克驻中国大使阿比德、科威特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亚古特、几内亚驻中国大使馆随员卡马拉也到机场迎接。


第3版()
专栏:

在医疗实践中虚心向群众学习
沈阳部队二二三医院医务人员在救治劳动模范崔竹松的过程中,学习崔竹松的优秀品质,促进了思想革命化
据新华社长春一九七三年一月四日电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朝鲜族农民水稻专家、吉林省延吉市长白公社新丰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崔竹松,不久前患脑溢血,得到了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二二三医院的全力救治,现已恢复健康。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自觉地向劳动模范崔竹松学习,也促进了思想革命化。
一九七二年五月二日,崔竹松因高血压突然引起脑溢血,被送到了沈阳部队二二三医院。医院党委从护送崔竹松入院的贫下中农那里了解到,崔竹松患高血压已经七年了,由于一心扑在农业上,患病以后也没有离开过稻田,有时候头疼得厉害了,就吃点止痛片,继续在田头搞科学实验。医院党委感到,地方上这样的先进人物,正是部队医务人员学习的好老师,崔竹松同志的那段“病历”,正是对大家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于是,发动全院医务人员向崔竹松同志学习,激发大家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责任感做好抢救工作。
崔竹松入院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接着又出现了脑水肿,时而停止呼吸。全院有经验的医生立即进行会诊,护士和化验室、供应室、药房的医务人员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配合。根据会诊确定的方案,医务人员迅速给崔竹松作了气管切开手术,吸出分泌物,保持呼吸的畅通;细致地拨动调节器,进行输液;同时千方百计保持一定的血压,以保证全身各器官对血液的需要。崔竹松苏醒过来以后,由于脑溢血引起的脑细胞严重破坏,使他不能说话,肢体偏瘫。负责治疗的医生犹秀明,学习崔竹松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一连几天守护在病床边,家中有事也顾不得回去照料。她说:崔竹松同志患高血压病七年都没有离开过稻田,我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离开自己的岗位呢。她几乎通宵不眠地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研究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给崔竹松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医疗效果。
崔竹松的病情在一天天地好转,可是有时还出现血压急速升高的情况。为什么血压这样不稳定呢?医务人员仔细地观察着,分析着。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崔竹松两眼不时地瞅着窗外,翻来复去地睡不着觉,对值班医生廉顺女说:“我们那个大队地势低,下这么大的雨,不知水稻会不会被淹?你帮我打个电话问问!”这一夜风没有止,雨没有停,崔竹松也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护士给他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又升高了很多。医务人员从中找到了崔竹松血压不稳定的原因。崔竹松时刻把心挂在革命和生产上,对个人的重病一点也不考虑,这使医务人员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从此,每逢气候变化,医务人员就主动打电话到崔竹松所在的大队询问,及时把情况告诉他,让他能够安心休养,使血压得到了相对稳定。在医务人员的积极治疗下,崔竹松的健康恢复得更快了,记忆力和四肢活动功能也都恢复正常。
沈阳部队二二三医院的医务人员,由于自觉地在医疗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受到了群众的热情赞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