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爱护国家财产的有心人
——记峰峰矿务局二矿保管员郝有的二三事
河北峰峰矿务局二矿采煤区,有个工具保管员叫郝有的。多年来,郝有的爱护国家财产,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比如,坑下生产需要大量的一截一截的铁丝,一次,他领来五十公斤新铁丝,几天就用光了。他觉得太浪费,就四处找来一些废钢丝绳,用火烧一烧代替新铁丝,满足了生产的需要,铁丝就节省下来了。
再如,煤罐上用的小铁牌,虽然每个只有大拇指那么大,但每月要一千多个,加上容易丢失,消耗很多铁皮,他也觉得太浪费。一次,他发现废电缆上剥下的铁皮,做煤罐上的铁牌,不宽不窄正好,他就到处拾这种废铁皮。拾来以后,自己砸,自己剪,把保管房变成了加工厂,满足了生产的需要,铁皮也节省下来了。
“干啥活,操啥心,万事不负有心人”。这是他保管工具十八年来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也正是这样一个为社会主义建设操尽心,费尽力的有心人,一个无微不至地保管和爱护国家财产的有心人。
为了一条绳
一次,一个上早班的工人来拿绳子。郝有的心想,夜班刚拿下去一条新绳,怎么早班又来拿呢?当他问明用项的时候,就对那位工人说:夜班拿走了,不用再拿了。那位工人听了不满地说:拿点啥东西,你老是没个痛快劲,黑板上写着叫拿绳,你就不叫拿,影响了生产你负责!郝有的说:正因为咱们对革命要负责,既然有绳用,再拿就不行,省得丢失浪费。那位工人不听,去找领导。采区的领导怕影响生产,同意再拿一条绳子。郝有的还是不放心,就说:叫他拿也行,我得跟他一块下去,用不着,我再拿回来。拿绳的同志前头走,郝有的随后跟。到掌子面一看,不但有绳子用,还存放着两盘备用绳哩!拿下去的绳子用不上,郝有的又原盘背回来了。
事情原来是这样:黑板上是通知夜班工人拿绳子的,可是夜班拿去后,忘了擦掉通知,早班工人看到就又来领。郝有的问明了情况,就主动找那位拿绳子的工人交换意见,检查自己不该那么简单生硬。那位工人感动地说:老郝同志,主要责任在我。你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老郝笑笑说:没什么,咱们都是为了对革命负责嘛!
三找“锚头车”
为了给新掌子面投产做好准备工作,一天,郝有的同志照例早早来到掌子面清点工具。当他掏出登记本核对时,其它工具样样齐全,唯独没有“23”号锚头车。他心里顿时象压了块石头,二话没说,拿了把镐,扭头返回老掌子面去找。到处找个遍,累得一身汗,就是找不见。他又去向修护工和附近掘进工人打听,问了这个问那个,都说“没看见”。下班时间到了,早班同志上坑了,郝有的还在那里心急如火地找呢。
晚上回到家里,他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心想:现在正是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关键时刻,锚头车是掌子面不可少的扒煤机器,少一台就少一份力量,找不到怎么能睡呢。立即翻身下床,来到矿上准备下坑。领导上知道他白天累了一天,又有肠胃病,再三劝他回去休息。他怎么也不听,又二次下了坑,掌子面、采空区、溜子道,又刨了一遍,还是找不到。虽然已是一天一夜没休息了,但是爱护国家财产的高度责任心,使他并不感到困倦。上坑后,跑到食堂买了两个馍,一边吃,一边向最后一班工人打听情况。保管员乔秀其听说以后,主动要和他一起去找。
一早,他和老乔第三次返回掌子面。这一次,他俩仔细查看了现场,分析了情况,决定到放过顶的采空区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从上往下翻一遍。这里,随时都有被砸伤的危险。可他俩一心想着找到锚头车,那里顾得个人的安危!先用两手搬大碴,后用铁锹倒碎碴。汗水湿透了衣裳,石头磨破了手掌。翻呀,刨呀,忽然,锚头车的电缆线露了头,他俩一鼓作气,一直刨到中午十一点钟,终于把锚头车刨出来了。
管好“平销子”
有一阵,郝有的在一件事上费了不少心思,就是如何管好金属支架上用的平销子问题。这种平销子体积小,丢失现象比较严重,仅一九七一年后四个月,就丢失两千多个,价值一万四千多元。他感到十分心疼。心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要求是“省”,这样浪费怎么行呢?有人说:“炮一响,平销子崩得四面开花,谁知它往那儿跑了,这东西没法管。”但郝有的却认为,事在人为,只有还没被认识的事物,没有认识不了的事物,不是没法管,而是我们还没有想出办法管。他下决心把平销子管起来。他除了向群众宣传,发动大家加强管理外,每次下坑清点工具时,就留心观察平销子究竟是怎么丢失的。一次,工人放顶时,他发现一个平销子因为没有小带链,被崩到采空区里埋住了。他坚持拿出来再让放顶。工人采煤时,放炮前,他查查有多少个平销子,多少个没小链,放炮后,再数数掉了几个,是带小链的,还是不带小链的。经过一段现场观察和摸索,发现平销子丢失,多数是在放顶、点炮或没有小链的情况下造成的。
原因找到了,他就对症下药,经常亲自查平销子,挂小链,还发动其他保管员和工人群众也这样做。这样一来,平销子的丢失现象减少了。这时候他又想,一个是尽量做到不丢失,一个是丢了再想办法找回来。一次,他发现有的平销子崩到溜子里,最后卡在溜子的后车轨下。工人下班后,他就到那里去刨,结果一下子刨出六、七个。掌握了这个规律,每隔几天,他就去刨一次。他还顺秧摸瓜,不分白天黑夜,跑到井口倒煤的地方去找,跑到洗煤厂去找。结果,平销子丢失的大部分都找回来了,丢失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五。平销子这个不好管的东西,终于被郝有的给管住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编后

赞“有心人”
编完上面这篇通讯,我们深为保管员郝有的爱护国家财产的事迹所感动,这几件事充分反映了他对自己所负工作的高度责任心,也就是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多快好省,为了“省”,就应当象郝有的这样勤俭节约,这样珍惜国家财产。如果我们企业中有千千万万象郝有的这样的“有心人”,这对全面实现多快好省,将会起多么大的作用。
象郝有的这样的“有心人”,也就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社会主义建设,靠党的正确路线,还要靠广大群众贯彻执行这条路线的觉悟。
社会主义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但是,更根本的是要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这种思想觉悟,规章制度才能建立好,也才能执行好,甚至有些规章制度不曾规定的事情,也会自觉地把它做好。象郝有的在爱护国家财产方面的所作所为,就不是制度规定他那样做的,而是高度的觉悟,使他自觉地那样做的。
象郝有的这样的“有心人”,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我们社会主义企业中,是不少的。他们的先进事迹,是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的活的教材。企业党组织应当善于发现和大力表扬这样的好人好事,把这作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这对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培养出更多的象郝有的这样的“有心人”,是有很大意义的。


第2版()
专栏:来信

加强对中、夜班的领导
有些企业的中班和夜班的生产效率较低,这同领导干部往往只上白班,不上中班和夜班,放松了领导有很大关系。鞍钢这位老工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值得引起各地企业领导的注意。——编者
在我们厂的生产活动中,经常出现白班生产效率比较高,中班和夜班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现象。
为什么三个班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呢?我认为要从领导方面找原因。我发现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干部,差不多全是上白班,不大上中班和夜班。中班和夜班的领导弱了,效率也就低了。
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一碰到紧急任务,领导同志和机关有关干部就分工抓每一个班。这样,任务就完成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有一个时期,我们厂连续几个月未完成任务,当时压力很大。后来,领导同志分头跟三个班,抓三个班,当月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中、夜班有半数以上的工人从事生产活动,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就不能忽视对中、夜班生产的领导。因此,我建议领导干部和有关科室干部要到中、夜班的现场去,抓政治思想工作,抓生产的组织领导,还要抓生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班的生产效率也就不会有多大差距,整个企业的生产水平也才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
鞍钢冷轧厂工人 杨育智


第2版()
专栏:

深入实际 指挥生产
——记大庆油田建设第十一中队副队长蔡可佩
“要想捉鳖,就得下到水里去;要想科学指挥生产,就得扎进劳动中去”。这是大庆油田建设第十一中队副队长蔡可佩经常说的两句话。
一次,队里接受了一批油井的井场管线安装任务,他带着小队长去现场勘察。他们一连走了十七口井,走一路,研究一路,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制订出不同的施工方案,不觉已到了下午时分,还没有吃午饭。有个同志说:“剩下的井我去过,井场地势比较高,施工没问题。”这样,大家就回家吃饭了。蔡可佩端起饭碗,又觉得这样做不对,剩下的三口井,自己并没有亲自去勘察,怎么就能断定没有问题呢?于是,他撂下饭碗,又朝老远的三口井走去。果然,其中有两口井周围地势低洼,道路泥泞,材料卸在半道上。他及时采取措施,把材料运到适当位置后才开工。由于调查研究比较周密,施工定额安排比较合理,全队在施工中紧张而有秩序,五天任务提前三天就完工了。
又有一次,这个队施工的一条注水管线,在验收时,生产单位要求在管线中间有坑的地方,增加一个伐井。本来,只消派一台吊车,把预制好的伐井池往坑里一放,接头连上就行了。而蔡可佩却不放心,他亲自跑到工地,量量坑的大小,倒挺合适,可是,一看坑里积满了水,他又脱掉长裤,光着脚,在齐胯的水坑里,一脚一脚地踩了个遍,直到弄清情况,他才派活。结果,仅仅安排了三个人,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去年夏天,他们安装一条大口径输油管线,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过去安装管线的方法是适用的。但开工一上午,工效却不高。怎么回事呢?蔡可佩就操起管钳亲自配合焊工干起来。从实践中他发现,主要是操作方法不当,因为这种大口径螺纹管口径大,椭圆度不十分标准,仍然用过去先上后下的操作法就不合适了。蔡可佩就试用先下后上的操作法,再辅以别的相应措施,使工效大有提高。结果,五天的安装任务三天半就完成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北京第一机床厂干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这是厂党委副书记、原厂长朱宝和(中)在和群众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问题。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提高觉悟 加强核算
本报讯 沈阳轧钢厂加强核算队伍的建设,推动了全厂的经济核算工作,逐步改变了过去生产无计划、用料顺手拿、资金随便花的现象,收到了生产成本逐年降低的效果。
为了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厂党委曾组织全厂的专职核算员和工人核算员,到市郊区的陈相屯矿山参观学习。他们看到了工人为多出钢、出好钢而吃大苦、耐大劳的忘我劳动精神,深深感到每一寸钢材都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了为社会主义加强经济核算的主人翁责任感。从此,这支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骨干核算队伍,处处精打细算,不仅十分爱惜国家的财力,而且积极从生产上深挖潜力,千方百计为国家节约资金、创造财富。例如,一车间生产的五十毫米圆钢,由于采纳了有实践经验的核算员的建议,改革了工艺,一年能为国家节约钢材七百八十一吨,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六点三,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第2版()
专栏:

综合利用 增加收入
本报讯 湖南省黔阳地区洪江制材厂,坚持经济核算,开展综合利用,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取得了节约木材二千三百多立方米,增加企业收入十七万一千多元的经济效果。
过去这个厂把加工边角余料看成是“枯饼进榨,油水不大”,大量的这类材料当柴烧了。去年,厂党支部针对这种浪费现象,组织全厂职工学习了我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批判了铺张浪费的错误思想,大家提高了认识,并积极行动起来。制材车间把边材小料收集起来,制成包装箱板。木工车间在下料时,精打细算,努力做到长材不短用,好材不劣用,大材不小用,次材短材综合用。


第2版()
专栏:

紧缩开支 降低成本
本报讯 河北张家口地区交通运输局汽车保养场,在加强企业管理中,紧缩开支,降低费用,使工时成本由一元零九分,降到六角三分,近五个月为国家节约一百多万元。
这个场的费用开支一度相当混乱,车间、班组想买啥就买啥,结果造成物资积压。加强企业管理以后,全厂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费用开支的规章制度,坚持不乱花一分钱,不囤积无用物资,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一次,采购人员计划要买一批维修用的橡胶皮垫。党总支为了防止物资积压,到库房一查,发现这种材料还足够全场使用三年,就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教育,省掉了这笔开支。前个时期,二车间电工组因工作需要,确定安装四只三十瓦的日光灯,可是后来竟安装了八只,领导一发现,就说服教育有关人员,把多装上去的四只灯拆了下来。


第2版()
专栏:

厉行节约 转亏为盈
本报讯 广西天峨县农机修造厂,由于加强了企业管理,厉行节约,去年由亏转盈。
为了改变这个厂连年亏损的状况,去年四月,县委领导成员深入这个厂,对职工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批判那种
“支农单位,亏本难免”的不正确思想。使大家懂得,既要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又要努力为国家增加财富,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职工提高了觉悟,全厂又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更好地开展了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铸工车间过去制作泥芯,要用大量的桐油和糖,由于加强了成本核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工人们改用白坭拌沙制作泥芯,使成本比原来降低百分之六十五。去年生产的二百二十台打谷机,成本比前年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点九。这个厂,从去年五月份起逐步扭转亏损,到十月份开始向国家上缴利润,截至去年十一月底,总产值比前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四。


返回顶部